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正)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导学案_3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学生: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五次失败了。
思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小组讨论。
小组1: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小组2: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二、山重水复----开始篇教师:仔细阅读课本59—60页,了解长征初期的路线。
并在课本60页长征示意图上标出。
教师:长征二万五千里,历经11个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思考: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后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挫折?学生: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思考:红军为什么改向贵州前进?关键时刻谁给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小组1: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所以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部下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
博古等执意去湘西与二六方面军会合。
小组2:在红军生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三、柳暗花明-----转折篇展示:视频遵义会议教师:根据视频,结合课本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学生1:遵义会议的时间:1935年1月学生2:遵义会议的内容: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学生3:遵义会议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单元导学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1.识记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结果、意义,以及遵义会议召开的史实。
2.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
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难点:体会红军的长征精神。
课标内容: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一、长征原因:1.内因:(1)1933年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等人的“左”倾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失败。
2.外因:蒋介石推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共产党。
(补充)二、长征开始时间:___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长征。
三、长征之遵义会议:1.背景: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__________,人员损失惨重,革命处于生死关头,________提出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_________前进,红军强渡_________,攻克贵州北部重镇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__。
3.性质:政治局扩大会议。
4.内容:(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______的错误,肯定___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2)选举_________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5.意义:(1)确立了以__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__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长征之过雪山草地:1.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
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__。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课前小考:1、南昌起义的时间、主要领导人及意义?2、写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及建立者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经过:遵义会议——四渡(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_____(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堂练习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D.武昌起义2.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 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3.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4.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结果、意义,以及遵义会议召开的史实。
2.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
【重点难点】1.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2.难点:体会红军的长征精神。
【自主学习】一、长征原因:1.内因:(1)1933年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等人的“左”倾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失败。
2.外因:蒋介石推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共产党。
(补充)二、长征开始时间:___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长征。
三、长征之遵义会议:1.背景: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__________,人员损失惨重,革命处于生死关头,________ 提出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_________前进,红军强渡_________,攻克贵州北部重镇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__。
3.性质:政治局扩大会议。
4.内容:(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______的错误,肯定___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2)选举_________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5.意义:(1)确立了以__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__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长征之过雪山草地:1.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
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__。
3.之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_________,进入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无答案)

拓展延伸
1.“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B第二次反“围剿”C第三次反“围剿”D第五次反“围剿”
4、红军胜利会师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与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
三.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②⑤③④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③④②⑥⑤
7.“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巧渡金沙江
C.吴起镇会师 D.四渡赤水河
8.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自主预习
知识梳理
一、原因:
1933年秋,调集50万军队,对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 ”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进行。
二、概况:
1.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
2、转折点---遵义会议
(1).内容: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和“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学习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1.材料展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四、随堂演练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D.使部队得以休整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吴起镇B.会宁C.甘孜D.懋功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⑥飞夺泸定桥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③⑤⑥①C.③④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河B.渡过金沙江C.强渡大渡河D.翻过大雪山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B.闽浙赣根据地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D.中央革命根据地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1933年秋2.1934年10月3.1935年10月4.甘肃会宁三、合作探究1.(1)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人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长征。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导学案_0

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课题重温红色经典培养创新思维----再现四渡赤水主备教师参备教师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2、学习四渡赤水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时间、地点及取得胜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学习四渡赤水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时间、地点2、通过ppt和沙盘操作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教学重点1、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体智慧和红军战士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四渡赤水发生的原因和取得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Ppt、模拟沙盘教学过程修订与完善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回答问题:1、长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客观原因是敌我力量悬殊,主观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策失误)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二、观察模拟沙盘、推演探究新课(一)快速浏览ppt,了解四渡赤水的原因和过程(二)四渡赤水发生前的战争态势【设计意图】根据沙盘推演兵力部署,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理解一渡赤水发生的原因。
【师生活动】师:根据“遵义会议”的计划:1.你能说出红军能否顺利渡过长江?2.认真观察地图红军还有其他行军路线吗?【设计意图】利用PPT和沙盘地图猜测红军下一步的计划和目的【师生活动】师:沙盘演示敌方兵力变化,问下一步红军将会走向哪里?1.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是中国革命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利用模拟沙盘介绍兵力部署问一问学生还有出路吗?3..中央红军长征后取得的最【设计意图】根据沙盘变化兵力部署,引导学生想一想红军会向云南还是贵州进军?【师生活动】师:红军会向哪里进军?生:红军在扎西集结时,贵州空虚,红军会回到贵州。
【设计意图】根据沙盘变动兵力部署,引导学生想想红军能否顺利渡河?【师生活动】师:二渡赤水的地点会在哪儿?生:在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设计意图】根据沙盘变动兵力部署,让学生想想这时红军会走向哪里,红军这时选择妥协了吗,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案1: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温故知新】1.“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和意义。
2.“中国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学习目标】1.能说出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
2.掌握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
3.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
【学习重点】长征的过程、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红军长征的精神。
【学习过程】◆先学先行一、长征的原因:1933年秋,调集50万军队,对发动第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进行。
二、长征的过程:1.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
2、转折点---遵义会议(1).内容: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和“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走向的标志。
3、后期路线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然后挥师北进,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飞夺,翻过,走过茫茫,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4、红军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与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
三.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小组合作探究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长征精神?其内涵是什么?◆达标检测1. 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开辟新的根据地C.北上抗日 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2.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