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 掌握气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3.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危害。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 气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3.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学习内容:(1)气候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A. 什么是气候?1. 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天气条件。

2. 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日照等方面。

B. 气候形成的原因气候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 地球自转和公转;2. 太阳的照射角度和辐射强度;3. 气体的吸收和辐射作用;4. 大气循环和水循环。

(2)气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A. 世界气候带划分1. 热带气候带;2. 温带气候带;3. 寒带气候带。

B. 中国气候带划分1. 热带气候带;2. 亚热带气候带;3. 温带气候带;4. 冷带气候带。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危害A.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1. 温室气体排放;2. 全球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过程。

B. 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1. 冰川消融;2. 海平面上升;3. 气候灾害增加;4. 生物多样性减少;5. 农业受到影响。

3. 小结及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以便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4.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些实际案例,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气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2.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危害。

五、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

2. 情景教学法。

3. 案例教学法。

六、教具、学具:1. 大屏幕及投影仪。

2. PPT课件。

3. 学生课本。

4. 网络资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的成绩。

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的表现和互动。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分类方法。

2.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候的分类方法。

2.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能够区分和描述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类型。

4.了解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气候等现象,进入气候相关知识的学习。

2. 概念解释(10分钟)由教师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温度、降水等要素来衡量。

3. 分类方法(15分钟)简单介绍气候的分类方法,偏重于气温、降水量和季节的判断依据,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气候类型。

4. 影响因素(20分钟)通过讲解地球自转、气候带、洋流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针对每一种因素,可以举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中国气候(25分钟)介绍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列举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可以通过PPT 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6. 气象观测(20分钟)介绍学生如何进行气象观测,包括温度计、雨量计等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

7.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气候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讨论、实操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图表等方式,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气候相关内容。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讨论、实操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气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对气候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通过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通过课堂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收获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并能够准确描述气候的内容;2. 掌握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了解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二、教学准备1. 课本《地理》八年级上册;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关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天气内容,与之对比介绍气候的概念。

2.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让学生自己分析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并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3. 气候形成原因-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如地球自转、气压变化等。

- 结合具体实例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 分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列举气候对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5. 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并帮助他们了解每种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范围。

四、教学总结对本课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形成原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气候的相关问题。

五、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题,让学生巩固和拓展对气候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气候的形成原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参考资料:1.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第二节天气标题天气课时2一、教材内容剖析本节包含“天气种类复杂多样”、“季民风候明显”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三部分。

“天气种类复杂多样” ,供给了六幅地图,要修业生经过读图活动,认识我国天气特色“种类复杂多样”。

“季民风候明显” ,经过认识夏天风、冬天风的性质,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来认识到这一天气特色。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 ,经过图片和知识之窗让同学们认识到我国灾祸性多发,以及对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有必定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灾祸性预防意识。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温度带和干湿区,认识到天气种类的复杂多样。

2、认识我国季民风候典型的特色,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限。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认识我国天气的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的灾祸性天气,掌握预防灾祸性天气的基本知识,建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课重点和难点教课重点:我国天气的主要特色。

教课难点:季民风候对我国的农业和灾祸性天气的影响。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1、天气种类复杂多样运用课本供给的 6 幅地图,在读图剖析基础上认识我国天气的复杂多样,从而去剖析其影响要素。

我国夏天广泛高温、冬天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差别大,这些与南北纬度(纬度地点)、东西经度跨度大(海陆地点),地形复杂等要素相关。

2、季民风候明显让学生读“我国的夏天风”和“我国的冬天风” ,认识风向和影响范围,从季风的特色去理解天气的特色。

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认识到季民风候明显的特色。

1、我国的灾祸性天气让学生谈谈当地的灾祸性天气,引入本部分教课,联合实质,说明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所以一定增强防灾和减灾。

五、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地图册六、教课过程教课过程教课活动第一课时1、情形导入展现西北荒漠图、东北滑雪图、海南海滩图等。

提出问题:为何我国各地的天气和景观差别大?2、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读中国的主要天气种类散布图,参加活动:1、我国主要有哪些天气种类?2、天气种类复杂多样与我国面积、地形有什么关系?3、认识我国的温读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区图,参加活动:度带和干湿区1、有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区?2、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区分跟什么相关系?(温度带依据获取的太阳辐射热量相关,干湿区跟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3、比较温度带和干湿区界限,那两条大概符合?(亚热带与暖温带,润湿区和半润湿区)4、你知道不一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差别?(不一样温度带农作物熟制不一样,不一样干湿区农作物、建筑、生活风俗等存在差别)4、认识我国的气读图中国 1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中国7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年降水散布图,学生看图参加活动:平和降水1、我国7 月份哪些地域气温超出28 度?2、哪些地域 1 月份气温低于-24度?3、哪些地域年降水量超出1600 毫米,哪些地域年降水量不足200 毫米?叙述: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限,它是 1 月份 0 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经过的地方;又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润湿区和半润湿区的分界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章节主要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原因,认识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列举典型气候案例,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气候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课件。

2.视频素材:准备与气候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3.图片素材:收集各种气候类型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4.练习题:准备针对本章内容的练习题,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对气候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气候案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气候类型,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气候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分析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要素和类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气候的理解,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气候的相关资料和实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本,对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候。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气候的相关资料,呈现气候的概念、要素和类型。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4年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 作业评价:
-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出错误和不足,为学生提供改进方向。
- 在作业点评中,关注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过程,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优秀作业和进步明显的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资源开发与保护。
难点:
1. 气候形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
2. 学生对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的理解和记忆。
解决办法:
1. 采用图文结合、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形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 利用地图、图表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4:
问题: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有诸多影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困难;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物种多样性。
典型例题5:
问题:讨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答案: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资源现状和人类需求。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利发电、灌溉农业等;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风力发电;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可以发展太阳能发电等。同时,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
4.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难点问题,提高课堂互动性。
学具准备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的定义;2.掌握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的概念;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气候要素;2.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长时间(至少30年)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和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规律。

2.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指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温度: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热量的数量,通常使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降水量: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数量,通常使用毫米或英寸表示。

•气压:指大气压强,通常使用毫巴或千帕表示。

•风向和风速:指风的方向和风的速度,通常使用米/秒或公里/小时表示。

•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

3. 气候类型生物圈上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柯本气候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将地球上所有地区的气候分为五大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4. 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不同。

下表列举了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但人类活动受限热带草原气候适合农业和畜牧业,但周期性的干旱可能会导致饥荒热带沙漠气候人类生活受限,但适合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农业和渔业,但会有周期性的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气候;2.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下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估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并绘制气候图;2.课堂练习:出示多张气候图,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对应的气候类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候的概念、要素和分类方式深入理解,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教学思路(学生纠错)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明确气温年较差、气温日较差等概念;
2、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的大致范围;
3、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学习重点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难点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四、学习过程
教学思路(一)自主学习
1、我国气候总的特征是:、。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类型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和,
西北的非季风区则为:。

3、我国的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的
南部以及海南省。

4、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和。

5、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在1963年出版一书,向公
众普及物候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