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曹操与杨修》主要人物矛盾
曹操与杨修

曹操与杨修教学目标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
说明: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
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人物。
参与意味着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
对话——与剧本中的演员对话意味着演出;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意味着思辨;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意味着学习。
教学指导思想是,把课堂变成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剧中人物,同时也展现师生自己。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评主要人物的矛盾性格;难点:领会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说明: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的兴趣点所在。
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紧扣文本开展分析。
《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
所以,应强调从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的难点所在。
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
应注意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品故事导入语: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是,这是一出京剧的选段,是戏里的两位主人公。
提出问题:课文大家事先都预习过了,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两人的关系怎么样呢?请你用一些合适的动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杨修小结: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矛盾的:有爱也有恨,最终恨占了上风。
人性之“鸡肋” ——观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

新发展物流公司把安全行车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年均安全绕 行地球8圈的优秀成绩。2007年,10辆海关监管车累计安全行驶32万公里;2003年至2007年安全行 驶公里数累计达172万公里。 在行车过程中,“人员、货物、车辆” 是安全的三大要素,其中“人员安全”最为首要。每 位新进驾驶员除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察、整改、评估”三阶段,先由 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对其进行为期两周的考察,包括:驾驶技能、心理素质、工作情绪、应急能 力等各个方面,对其存在的问题详细记录,并作为后期整改的重点。两周整改期过后,由部门对 其进行全面评估,决定是否胜任或满足岗位需求。 努力培养驾驶员责任心、增强责任感,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和任务,并落实在学习培训和日常工 作中。每年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学习,除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方面的知识外,还重温企业文化、 公司发展史,以此增强驾驶员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而每天必做的车辆例行检查保养则是对驾 驶员责任心的具体检验,出车前必须对油、气、水、电、制动等15个项目进 行检查并如实登记《运输服务部海关监管车辆日常保养检查表》备查;除此 之外,还不定期进行“人为制造故障排除”演练,一方面提高驾驶员的认真 细致程度,另一方面责任心也得到巩固和加强。去年一年,他们共计查出并 排除各种安全隐患80余起,有效地杜绝了带病出车现象,安全性大大提高。 今年年初,新发展物流还组织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向新驾驶员传授雨雪、 阴霾等恶劣天气中安全驾驶技巧和经验,在冰天雪地中派上了大用场。 (新发展物流公司 刘伟)
2008年3月
总第二十六期
主办: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富特西一路159号 电话:58680088 邮编:200131 电邮:wgqzc@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观京剧《曹操与杨修》

、
人 物 形 象 与 人物 关 系 分 析
虽 然 新 编 历 史 剧 有 着 与 真 实 历 史 不 一 样 的 情 节 ,但 是 人 物 角 色 的 设 定 还 是 大 体
相 同 的 , 由 此 就 出 现 了 一 个 问 题 ,新 编 是 否 改 变 了 观 剧 者 对 历 史 人 物 的 固 有 印 象 ,
X l NRUI Z HE NGMI NG华 夏 艺谭
哪 怕 事 后 极 度 悔 恨 ,事 前 也 不 会 半 点 动 摇 。 而 本 剧 的 最 后 就 在 刽 子 手 手 起 刀 落 欲 斩
杨 修 首 级 的 瞬 间 ,曹 操 叫 了停 ,满 是 无 奈 地 向杨 修 表 述 了 自 己招 纳 他 后 的 心 路 历 程 ,
且 自负 的人 ,就 算 在 贤 才 面 前 也 不 会 委 屈 自 己 。 而 在 此 剧 中 ,曹 操 误 杀 孔 闻 岱 ,在 杨
修 的 步 步 紧 逼 下 ,慌 张 得 不 知 如 何 是 好 ,居 然 迫 不 得 已通 过 杀 妻 的 方 式 使 杨 修 信 服 自
己 的谎 言 ,甚 至 后 来 为 解 诸 葛 亮 之 谜 去 帮 杨 修 牵 马 ,这 里 体 现 了很 大 的 不 合 理 。 (三 )刀 下 长 谈 显 无 奈 。 历 史 上 的 曹 操 可 谓 是 心 狠 手 辣 ,一 旦 自 己 做 出 的 决 定 ,
曹 军 压 力 ,博 得 了 曹 操 的 钦 佩 与 信 任 ,彰 显 了 自 己过 人 的 谋 略 与 胆 识 。在 加 官 进 爵 之 时 不 忘 搭 档 孔 闻 岱 ,得 知 孔 被 误 杀 后 自此 对 曹 怀 恨 在 心 ,也 体 现 杨 修 的重 情 重 义 。
自恋型人格的悲剧--现代戏曲《曹操与杨修》人物悲剧性分析

自恋型人格的悲剧--现代戏曲《曹操与杨修》人物悲剧性分析曹桐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21()34
【摘要】1988年的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与传统戏曲中的命运悲剧不同,其悲剧性不再围绕伦理道德的失序与重构展开,而采用西方现代戏剧的人格悲剧类型进行创作,聚焦曹操与杨修二人的人格矛盾进行叙事。
从宏观层面上,《曹操与杨修》的悲剧源于权势型人格与智能型人格的阶级文化矛盾,但借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物真正的悲剧根源在于深度的自恋型人格:杨修过度的自体客体移情与曹操的全能自恋型人格互相倾轧,分别外化为对真理的较真和对权威的偏执。
缺陷性人格所引导的人物行动同时又带有对于自我价值的极度确信,与黑格尔的悲剧性理论不谋而合,戏曲在细致的人性洞见中呈现出深刻的现代性特征。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曹桐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悲情苦境与悲剧性境遇——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感受的抒写方式
2.贯通历史的人格心理悲剧——京剧《曹操与杨修》赏析
3.悲情苦境与悲剧性境遇——论古代
戏曲对悲剧性感受的抒写方式4.从《曹操与杨修》看人生悲剧与知识分子悲剧5.从“历史人物”到“历史中的人”——从《蔡文姬》、《曹操与杨修》和《捉刀人》看曹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部《曹操与杨修》让京剧界痛失两位优秀老生:关栋天和言兴朋

一部《曹操与杨修》让京剧界痛失两位优秀老生:关栋天和言兴朋本文文字部分由倚竹听琴原创,转载时敬请署明作者,照片素材源自网络。
京剧《曹操与杨修》是上海京剧院演出的历新编历史剧,该剧成功塑造了东汉时代的曹操和杨修两位历史人物:曹操与杨修,通过二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矛盾纠葛,展示了人性深度和复杂多面的特质。
该剧在第一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甫一亮相,即引起轰动,有人甚至称之为“里程碑”剧目。
京剧《曹操与杨修》然而,京剧《曹操与杨修》上演前后,两位杨修的饰演者关栋天(曾名关怀)和言兴朋都先后离开了上海京剧院,使得京剧界失去了两位青年精英。
本来杨修一角原定关栋天扮演并进入了排练,为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海京剧院临阵换将,换下关栋天,改由言兴朋饰演。
后来,大概是在一次响排中,坐在台下的关栋天望着台上的杨修伤心不已,当场痛哭流涕。
之后,关栋天带着心灵的创伤离开了上海京剧院。
关栋天在演唱京剧《贞观盛世》京剧《廉吏于成龙》京剧《金缕曲》曾经沧海难为水。
《曹操与杨修》上演五年之后,言兴朋在上海京剧院的体制改革中拒绝聘用,提出停薪留职,主动离开了上海京剧院,再一次轰动了梨园界内外。
言兴朋京剧《失空斩》言兴朋如此解释自己拒聘的动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体制改革需要有一个过程。
坦率地讲,还要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
真正达到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生产高质量的剧目,这样的局面还没有到来。
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官本位”体制,生产、艺术建设很多都是短期行为,应付局面,用得着的时候拿你抵挡一阵。
《曹操与杨修》,我是被用上了,很幸运。
但是一晃五年了,我没有演过一出新戏。
尚先生也有这个问题。
不止我们两个,院里许多著名艺术家长年耗着的,多了!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已年届不感,实在的,我等不起、消耗不起。
一个人能有几个五年可等?再等五年,就用不着我言兴朋了,得有“李兴朋”“张兴朋”了!实际一点儿说,我也是人,也要考虑生活得好一点。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

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
2001年04月04日20:27:51
赤壁之战后,汉
相曹操败而不馁,力
图东山再起,一统三国割据的局面。
他求贤若渴,甚至发布《求贤勿拘品行令》广罗人才,名士杨修为曹操赏识重用,并且政绩斐然。
然而,却酿成了一出悲剧。
曹操和杨修,都是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但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
杨修终于被杀了。
曹操多么不想杀他,又不得不杀他;杨修多么不想得罪曹操,却又屡屡得罪了曹操。
两个卓绝的英才,两个高傲的灵魂,在无情的撞击中,一个过早地陨落了,一个也陷入痛苦和绝望……是耶?非耶?创作人员无意强加于人。
《曹操与杨修》深遂的意境、隽永的美感,以及编导着力开掘的世界性主题感染和震慑着当代观众。
剧中所传递的两种人格、两个灵魂的撞击所发出的悲天动地的震撼,每场演出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它获得了中国戏曲艺术最高荣誉“中国戏曲学会奖”,又获得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唯一大奖─“程长庚金奖”。
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称为“中国现代戏曲的标志”。
(上海热线)
相关新闻
- 昆剧《三打白骨精》04月04日19:47
- 昆剧《玉簪记》04月04日19:44
- 昆剧《血手记》04月04日19:39
- 昆剧《司马相如》04月04日19:37
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赏析

(4)二人由笑变为痛哭失声的情节:其中的“笑”有谁也不服谁而又想在气势上、精神上压住对方的意味。“痛哭失声”操哭:痛杀贤才,不忍而又不得不杀,“回看血泪相和流”,非尽属虚伪。
曹操用贤生疑而杀孔,为掩饰过错而致倩娘自杀。(操曾杀了孔父孔融,因而怀疑孔北上匈奴、南下东吴、西进巴蜀来图谋他而报仇。于是杀掉孔,而谎称自己有夜梦之疾。善良的倩娘拔剑自刎,成就了曹操的谎言和招贤纳士的伟业。)两次杀人之根皆因一个“疑”字。操这一性格在其要杀修时亦有印证。如:“你可知今日三军统帅还不是你!”“你对你的天下大业赤诚去吧。”踏雪巡营,操为修牵马坠镫;鸡肋事件——忌才,而操再三没杀修说明了操性格的复杂性,他求贤若渴,操在《短歌行》里曾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般千古名句,表达了操对人才的无比渴望。而终究他还是杀了杨修,但曹操发布斩杀杨修命令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个迂回曲折的过程。操由不想杀杨修到杀,体现了操丰富的内心活动,这是整剧的高潮部分。“难将这赦免二字说出口”说明操有赦免之意,但难说出口,因为操作为统帅,要面子,要尊严,操认为若赦免修,则会令其失了面子和尊严,“平日里一片颂扬对曹某,却原来众望所归是杨修”——操大将求情帮了倒忙,此处又看出操疾贤妒能的性格特点。(且有修语为证“我乃是临死之人,你还怕我高你一头吗?”)从操与修面对面的谈话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更可看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可惜呀可惜,可惜你,不明白!”“可惜呀可惜,可惜这不明白的是你呀!”
操让修明白修不懂人情世故、恃才傲主。“鸡肋事件”是一个体现,修和鹿鸣女对“鸡肋”暗含之意理解不同,修想的是国家军务大事,从中可见其对天下局势把握得很准确。如无他的安排,操会像赤壁一样损失惨重。鹿鸣女知操对修看法不好。操招贤纳士是为了笼络人心,但又觉得修碍事,如鸡肋一般。按剧情的发展,操没听鹿鸣女的劝告,仍擅传将令击,实际上修想到了这样做的后果,但他认为“宏图大业未成就,料定他断然不敢杀我杨修”。这是恃才傲主的体现,这又说明操料事如神却没想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修自负、对操认识不够。修明白自己是“自作聪明、擅自行事”,仍一意孤行?说明修很赤诚。而修认为操不明白不理解修的赤诚、对招贤的理解不深入,即不是真正的爱才,所以最终未成霸业。这一切的根源是一“疑”字,还有一“忌”。所以作为领导者应该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这对操恰恰是很难的。
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剧作、舞台与创作

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剧作、舞台与创作《曹操与杨修》是80年代推出的新编京剧,在剧作和舞台呈现上与传统京剧剧目有明显区别。
传统戏曲剧本是集诗词歌赋为一体的综合文学,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期间用诗歌抒情写意,一个可以反复品味的唱段优先于剧情推进。
若是以当下青年人的眼光看,传统戏曲的剧情就有些拖沓。
而《曹操与杨修》则明显不同,剧情起承转合步步推进,从两人初见如知己到产生隔阂,然后隔阂加深,最后走向毁灭,结构非常饱满,条理清晰。
其中矛盾冲突一环扣一环,确如西方戏剧理论所言,将曹操与杨修这两个人物摆在那,并不是作者要让悲剧发生,而是两人自己相互碰撞的结果。
剧中穿插了招贤者的戏份,可能因为人微言轻,仿佛是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这在之前的传统戏曲中还没有见过。
老师道明这样一个角色其实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最后杨修临死与曹操作最后一次交流,招贤者也作了最后一次评论:“他们两边都不明白,可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吗!”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小角色发声,反衬了面对悲剧的无力感。
同为一代才人,一个身为领袖,生性多疑,一个身为部下,恃才放旷。
曹操生疑错杀孔闻岱是悲剧的引子。
面对这件事,曹操认为传出去会令贤才生畏,不敢前来,杨修则崇尚光明磊落,认为犯错是正常的,身为德高望重之人理应承担错误。
杨修坚持己见偏要逼曹操承认,间接杀害了曹操的夫人。
曹操打赌服输要为杨修牵马,杨修竟欣然接受,还觉得这是在维护领袖的言而有信。
从对话中也可得知杨修确聪明盖世,却总要正面争辩,不懂得给上级面子。
曹操因杨修才能而不忍杀他,杨修自以为曹操为图大业而不敢杀他,这样不稳定的联系终究不能维持。
杨修临死前与曹操对话,互指忘了本心,不解对方。
可见两人互相倾慕才华,身份地位和价值观却大为不同。
各自坚持各自的道理,悲剧就不可避免,京剧中如此深刻的剧本是非常难得的。
在舞台呈现上,比较直观的是保留虚拟性的主要特征,改变一桌二椅的简陋摆设,加强了舞台道具和灯光烟雾效果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京剧《曹操与杨修》主要人物矛盾
摘要:《曹操与杨修》是以京剧移植的剧目,剧中以大汉丞相曹操和帐下谋士杨修的矛盾为主要线索,上演了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
曹操与杨修都是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京剧中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在相处中产生了非常大的矛盾。
最终导致了杨修被曹操处死的结果。
关键字:曹操、杨修、人物矛盾、文字文本
正文: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之间的事一直被很多人讨论和研究,而在京剧《曹操与杨修》中他们的性格特点又有很多不同,下面从京剧的文字文本中谈谈曹操与杨修的戏剧人物矛盾。
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可以主要概括为性格矛盾、身份矛盾和理想矛盾。
这三个方面的矛盾组成了曹操与杨修之间的主要矛盾。
京剧中的《曹操与杨修》与演义里面的剧情有一点区别,在京剧中少了关于杨修介入到曹丕和曹植党锢之争的情节,京剧中的剧情有曹操杨修初见于郭嘉墓前、曹操夜梦杀人、兵出斜谷杨修被杀。
剧中主要侧重于曹操与杨修之间既爱又恨、既爱惜又惋惜的情感矛盾。
和以往大多数历史剧不同,京剧《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并不是那种猥琐、奸诈、多疑的反面角色,而是更多的截取了曹操接近于常人的性格与内心活动。
它所展现的不是像以往的那种单调、平面的曹操,而是一个浮雕式的立体的人物形象。
不去评价两人的功过是非,没有做道德层面的分析,而是表现两位历史杰出人物的心灵和精神冲突,以此达到审美的艺术境界,在审美意境中观赏和领会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曹操与杨修的三个方面的矛盾中,我认为主要是他们的性格矛盾。
曹操爱才,唯才是举,但是疑心较重,死要面子,作为一个创建霸业的君主,他有他自己谋略和胸怀,但又对有些小事不能释怀。
而杨修作为一个聪明,机智的代表,他又有一副直肠子,看不惯的事就要说出来,心里容不下一点瑕疵。
在剧中,曹操和杨修刚见面后有段对话,曹操尴尬说:“实不相瞒,老朽就是曹操。
”杨修道:“哈哈哈,丞相到底自报家门了。
”曹操:“怎么,先生早知孟德到此?”杨修:“丞相不也早知杨修到此么?”然后两人相互倾慕、结识到深谈。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开始都知道对方身份,但都未点破,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后来,在兵出斜谷时,收到诸葛亮的批文,曹操自言:“只为错杀孔闻岱,杨德祖到今日不释与怀,兵出斜谷他再三阻碍,借此事他又要卖弄高才。
”杨修却说:“阿谀声似烈酒将他醉坏,却不见危机
处处袭人来,我宁愿触逆麟直言警诫。
”从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曹操与杨修之间的隔阂已经越来越深了。
曹操疑心重,觉得杨修是因为错杀孔闻岱的事而一直愤愤不平,阻碍自己兵出斜谷,而在解谜这件事上又要卖弄自己的才华。
而杨修是个刚正不阿的人,觉得曹操是被他人的阿谀奉承迷惑了,听不进自己的谏言。
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为后面剧情发展做好铺垫。
在解谜这件事后,曹操对众人说:“老夫之才不及杨修三十里!”这句话表面是敬佩,可放在那时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很容易能看出曹操的讽刺意味。
曹操爱面子,这个时候肯定面子上就已经挂不住了,而曹操也是个聪明的人,并且他自己也这样认为,所以对杨修难免有一些嫉妒之情。
他们的性格是一个直一个弯,虽然直和弯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两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矛盾,并且两人都是聪明之人,自古有文人相轻的说法(抛开曹操身份不说,他确实是一个极具文采的文人),所以两人很难相处。
我觉得还有一个方面是身份矛盾,虽然这也可以归结到上面的性格矛盾中,但是正因为他们身份的特殊性,才导致了最后的结果,所以把身份矛盾单独的列出来。
在古代,君王是将人性优点和缺点发挥到极致的一个群体。
同样,曹操作为君主,他的优点和缺点也会由于他的身份带来的权力而被放大。
他爱才,使无数有志之才投奔而来,他又有缺点,使得有些像杨修这样的人冤死。
曹操是君主,所以他要树立威信,在属下面前不得不表现出严厉的一面。
即使他也非常欣赏杨修,可是在群臣面前也不容许自己的尊严被践踏。
在有处决杨修时,曹操叹道:“杨修智谋世少有,料事如神更无俦,欲留下这运筹帷幄的擎天手,妙笔为我写春秋,难将这赦免二字说出口,何人能为我解忧。
”这句话就深刻的表现了他们的身份矛盾,“难将这赦免二字说出口”,因为他是君王,他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在群臣面前食言。
杨修作为谋士,作为臣子,他的职责是为主公分忧解难,出谋划策,但是杨修又不是普通的臣子,他有非常人的智慧,并且他在有意无意之间又表现了他的智慧。
对曹操来说,只要属下在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说,可是对杨修来说,他想到的就要说,他觉得对的就要说。
杨修认为“我宁愿触逆麟直言警诫”,这样他就不是曹操眼里的“本分”的臣子了。
这样由于身份产生的矛盾就显现出来。
除了性格、身份导致的矛盾外,还有就是曹操和杨修两人理想的区别,曹操的理想是平乱世,定乾坤,得天下英才为己用,杨修的理想是得一明君辅之,谏忠言,纳良策。
这两个理想看似没有矛盾之处,其实有着比较大的矛盾。
“得天下英才为己用”中的“为己用”有着一种自私的心态,曹操需要的是“为己用”的谋士,而不是那种忤逆自己,顶撞自己的属下。
而杨修需要的是“明君”、“谏忠言”、“纳良策”,曹操错杀孔闻岱,执意出兵斜谷,不听忠言
良策,在杨修眼里就已经不是一个明君了,他对曹操已经失望了。
当理想与现实不相符时,作为君主的曹操有能力去改变,而作为臣子的杨修只能无能为力。
所以在倩娘死后,曹操问杨修:“杨主簿,你看今日之事,怎样处置方好?”杨修只能说:“但凭于你!”这体现了杨修的无能为力,他对这个君主已经失望了。
当曹操把女儿嫁与他时,虽然重现一丝希望,可后面的事却再次让他失望。
曹操理想中的臣子是不会忤逆自己的,当杨修与理想中的臣子不符时,他给了机会,在最后处决时,曹操说:“杨主簿啊!三次要杀你的是曹操,三次不杀你的,也是曹操,我已费尽苦心了,今日,我也实实不想杀你,却又不得不杀!”这里表明曹操希望杨修成为他理想中的臣子,可是失败了。
当两个人的理想都对对方不满意时,矛盾就爆发了,就导致了最后杨修被处死的结果。
在剧中,最后曹操叹息道:“可惜啊可惜,可惜你不明白啊!”杨修也说:“可惜啊可惜,可惜这不明白的是你啊!”两人由笑变为痛哭失声。
这一段让人感慨万分,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人,都认为对方不懂自己的心意,无比惋惜,但又是无可奈何。
对这段历史矛盾,比较多的人认为是曹操的错,为杨修道不平,可我觉得这里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曹操作为君主有自己的平天下的理想,有着非常人的谋略和眼光,但同样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也爱面子,他也有疑心,他也有一丝嫉妒心理。
可为什么其他谋士,比如荀彧、程昱、贾诩等等能在他手下一展才华?而杨修却最后被处死呢?我觉得是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
正如鹿鸣女所说:“你不该才华过人常显露,你不该当敛收时不敛收,我父纵有沧海量,难容你恃才傲主强出头。
”聪明的谋士是应该要了解自己的主公,并且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为自己施展才华创造最大的输出空间,当然杨修的性格决定着他不会这样做。
除了文字文本外,《曹操与杨修》这个剧的表演文本也很全面的表现了二人的矛盾,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在这个剧中,完全超出了我以前眼里君臣之间相斗的那种样子,曹操与杨修之间我还感受到了一种情,一种君臣之情,一种心心相惜却又无可奈何的情。
杨修的死应该不能怪曹操,也不能怪杨修,只能说:两个对的人在错误的时候,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