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痒疹中医药研究进展
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方法

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方法*导读:结节性痒疹的患者最常见的病征是手脚剧烈瘙痒,并伴有结节性损坏。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体内蕴湿,痰湿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而作痒。
用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痒疹是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的理论,结合具体症状,施以健脾清热利湿之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提供几个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法。
……结节性痒疹的患者最常见的病征是手脚剧烈瘙痒,并伴有结节性损坏。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体内蕴湿,痰湿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而作痒。
用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痒疹是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的理论,结合具体症状,施以健脾清热利湿之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提供几个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法。
1.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药用:蜀羊泉30g,夜交藤30g,徐长卿15g,皂角刺9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外治法:用大枫子30g,牡丹皮30g,白鲜皮30g,荆芥30g,苦参30g,紫草30g,大黄30g,用以上药材煎成药汤,外洗患处,但洗前要适当放凉,避免灼伤皮肤。
2.黑故子15克,鸦胆子、黄连各9克,冰片,雄黄各6克,轻粉3克,75%乙醇100毫升。
将以上药材捣碎,鸦胆子只取核仁,加入乙醇,密封浸泡7天后用面前蘸取药液涂在结节的表面,每天多次涂抹,但注意不要沾到周围正常的皮肤。
3.内服配制的蜂蜜、蜂胶、蜂王浆、蜂花粉,提高免疫力增加营养辅助治疗。
一日1-3次,一次1-2汤勺,饭前20-30分钟左右温水空腹冲服。
也可以在临睡前加服一次。
也可服用胶囊,一次吃10粒,一日3次。
有需要也可以使用外搽剂,每天涂患处2—3次。
4.将针用火烧过后,挑开患处,尽量深挖,注意要开放性的挑开就是说从一边扎进去,然后从另外一边穿出来,然后用力外拉,这样那块皮肤就拉破了。
之后涂上用黄连素、扑尔敏、头孢地尼、牛黄解毒片磨碎制成的药膏。
以上方法是针对一般的结节性痒疹,仅供参考,建议患者服用中药前先向中医师咨询。
黄蜀主任温阳法治疗结节性痒疹合并急性湿疹验案举隅

黄蜀主任温阳法治疗结节性痒疹合并急性湿疹验案举隅黄蜀导师是四川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蜀派火针”的奠基人。
总结出以温阳为主的综合治疗顽固性皮肤病方案,具有安全稳定的临床疗效,并有效地控制复发。
结节性痒疹、湿疹是皮肤科常见顽疾,本文主要介绍黄蜀主任医师运用温阳法(火针、温阳汤剂、艾灸、拔罐)治疗结节性痒疹合并急性湿疹疗效显著的经验。
标签:火针;温阳法;结节性痒疹;急性湿疹;黄蜀结节性痒疹又名疣状固定性荨麻疹、结节性苔藓,是一种伴有剧痒、结节性损害的慢性增生性炎症性皮肤病。
皮疹为疣状结节性损害,瘙痒剧烈。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多样性皮疹和渗出倾向,伴剧烈瘙痒。
二者均是皮肤科常见顽疾,长期不愈,病情反复,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痛苦。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炎(糖皮质激素)、抗过敏等治疗,但长期使用可引起对药物的耐受。
对于此两种病证的治疗,黄蜀主任医师认为二者在病因病机等一些方面有其共通点,治疗上采取异病同治之法,”扶阳”至关重要,《黄帝内经》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气布敷于体表,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发挥抗御外邪的作用,对外邪的营卫能力不强,所以才导致了外邪入侵人体引发皮肤病变。
作为”蜀派火针”奠基人,黄蜀主任推从”火神派”观点[1],”人患病的生理基础是阳虚,病理基础是水盛,水盛则需土来克之,土要壮,则需火来生之,火及心肾阳气,土即脾胃,治疗要点就是健脾胃之阳,以消阴翳。
水湿阴邪,易伤阴位,肾为水脏,居下位,最易为水湿所伤,傷则阴盛阳不足,治疗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扁鹊心书》,开篇便提出”须识扶阳”,在理论思想上特别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治病当以”保扶阳气为本”[2],温扶阳气,阳气旺盛才能推动气血的运行,使邪去病愈。
黄蜀主任认为对于疾病长期不愈反复且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者,病邪损伤了人体阳气,祛邪不利,使得疾病缠绵难愈,一病未愈,他病又起。
中医火针加中药熏蒸治疗结节性痒疹96例疗效观察

中医火针加中药熏蒸治疗结节性痒疹96例疗效观察聂巧峰【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火针加中药熏蒸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内服抗组织胺与镇静安眠药物,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火针与中药熏蒸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4例,显效29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8%;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12例,有效26例,无效51例,总有效率42.7%.治疗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火针加中药熏蒸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肯定,方法安全,操作简便,是一种很好的临床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1(011)005【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火针;中药熏蒸;结节性痒疹;中西医结合疗法;抗组织胺药物【作者】聂巧峰【作者单位】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4结节性痒疹也叫做疣状顽固性荨麻疹损害,初起为淡红色或红色丘疹,很快变成为圆顶形坚实结节,由豌豆到指甲大小,一般呈灰褐色或红褐色。
受损皮肤表面角化,粗糙,呈疣状,有坚实感。
自觉剧烈瘙痒,由于长期摩擦和搔抓,出现流血和血痂,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
常发生在四肢,尤其以小腿多见,也可以发生于背部或其他部位。
数目不定,结节有沿着肢体纵向排列的趋势。
成年人多见,以妇女占多数。
病程往往较长,经久不愈,给病人带来不少烦恼。
临床上治疗方法各异,我科从2009年3月~2011年3月采用中医火针加中药熏蒸治疗结节性痒疹96例,获得了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5例病例为我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96例,其中男31例,女65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37.4岁;患病时间最短20 d,最长13年。
对照组89例,男34例,女 55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9.8岁;患病时间最短10 d,最长11年。
加味温胆汤配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效果分析

加味温胆汤配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效果分析戴媛媛【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研究》【年(卷),期】2016(008)004【总页数】2页(P203-204)【作者】戴媛媛【作者单位】鞍山市汤岗子医院皮肤科,辽宁鞍山 114048【正文语种】中文结节性痒疹即结节性苔藓,是以四肢躯干疣状结节性皮肤损害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炎症性结节性皮肤病,表现为红色或淡红色的痒疹,之后快速变为灰褐色的结节,呈圆顶状,大小如指甲,常伴有剧烈瘙痒[1]。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病情顽固,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西医治疗以口服抗组胺药、镇静安眠药和局部治疗等为主,此方案治疗效果不佳[2]。
本研究给予结节性痒疹患者加味温胆汤配合火针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结节性痒疹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6.75±2.41)岁;体重40~75 kg,平均体重(58.13±4.47) kg;病程最短为20 d,最长为11年。
观察组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7.73±3.02)岁;体重41~75 kg,平均体重(57.65±5.20) kg;病程最短为19 d,最长为12年。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根据《临床皮肤病学》[3]中“结节性痒疹”诊断标准,纳入患者均有结节性皮损、剧烈瘙痒等症状,确诊为结节性痒疹,且近4周内未使用任何药物进行治疗,均自愿参加治疗和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皮肤感染或外伤不可进行火针治疗及因恐惧、晕针等原因无法配合治疗者;经期、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和严重瘢痕体质者。
1.3 治疗方法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口服抗组胺与镇静安眠药,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局部治疗。
结节性痒疹的中医治疗

结节性痒疹的中医治疗摘要:结节性痒疹在治疗上西医以临时抑制症状为主,常常存在停药后复发情况,长期使用对于患者存在一定身体伤害,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
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治疗本病上积累的许多经验方法,有着广泛的中药可以应用,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现代医者结合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中医病因治疗经验结节性痒疹,典型者为四肢多发的瘙痒性结节,散在孤立,数目不等。
皮损多位于四肢,下肢多见,病因尚未阐明,初起为红色丘疹,此时易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大小不等的半球形结节,顶端多伴有结痂,成疣状,抓伤后常见出血、血痂、脱屑。
皮损周围常伴色素沉着。
夜间发作频繁,影响睡眠,可致使患者情绪焦虑、抑郁。
慢性过程,可长期不愈,愈后易反复发作。
结节性痒疹在现有古医书中并无记录,但以瘙痒、红色丘疹、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却在古代经典医书中有所记录,如“马疮”、“血痂”、“粟疮”、“顽湿聚结”等。
这些病证的主要症状均与结节性痒疹极为相似。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书中写到:“患马疮的人,皮肤里有隐藏的根,但他们不知道痛苦。
”“嶙”,高的样子,高出皮肤,“墌”,筑土为基,根基之意。
在《医宗金鉴》中:“粟疮痒证属火生,风邪乘皮起粟形,风为火化能作痒。
”体现了结节样丘疹的病因病机和瘙痒的主要特点。
吴谦的《医经金鉴外科要诀》中记录“血疳形如紫疥疮。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以粟疮命名,其所起疮形如粟粒,色红,搔抓无法止痒,搔后不久复痒,久久无法消退,久病耗津液伤津血,皮肤干燥,脱屑。
赵炳南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称之为“顽湿聚结”。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写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由于心为阳脏,五行属火,又因为心藏神,主血脉,其充在血脉,热微则疮痒。
火热炽盛,深入肌肤血脉,空虚的人从风中感到邪恶,风和火相互扇动而致病。
所以痒、痛、疮皆与心的关系密切。
宋代陈无择认为结节性痒疹的治疗在于去除肠间积滞。
中药治结节性痒疹

上药共捣为粗粉状,用纱布包裹,加水适量、煮水泡浴,每天泡浴全身.
中药用下方可治愈白鲜皮30克大青叶30克臭牡丹2050克柳枝50克金莲花20克桑枝50克碧桃干60克柿霜30克冰片10克当归30克狼毒1050克全蝎30上药共捣为粗粉状用纱布包裹加水适量煮水泡浴每天泡浴全身
中药治结节性痒疹(顽湿结节)
好发于四肢身侧及手足背部。初起为数目不定的淡红色丘疹,逐渐扩大到黄豆至蚕豆大小红褐色或灰褐色半球形结节。表面粗糙呈疣状,阵发性剧痒,因搔抓而有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中药用下方可治愈:
从脾论治结节性痒疹

疗结节性 痒 疹 取得 较 好 的效 果 , 现 举 隅 两例 , 报 道
如下 。
四诊 : 2 0 1 4年 4月 7 日。患 者 皮 疹 基 本 消 退 , 时 感瘙痒 , 病 情 基 本 痊 愈 。上 方 不 变 , 继服 1 4剂 巩 固
夏, 共助消散之功 。总体贯彻“ 正气 存 内, 邪不可干”
以扶 正祛 邪 , 而非攻 伐 之剂 。 1 . 2 血 虚风燥 证
患者 , 付某某 , 男, 6 5岁 。初 诊 1 3期 : 2 0 1 4年 8月 6 日。患者 自述 2年 前 不 明原 因双 侧 大腿 处散 在 出现 红 色丘疹 伴 结 节 , 瘙 痒 剧 烈 。 于 当地 医 院 就 诊 , 诊 以
中 图分类 号 : R 2 6 8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2 3 9 2 ( 2 0 1 5 ) 0 3—0 0 9 8— 0 2
轻, 大悦 , 而 结 节 依 然 未 见 好 转 。上 方 加 皂 角 刺 1 5 g ,
丝 瓜络 1 5 g , 继服 7剂 。
转, 部分 小结 节 变平 , 压 之 已无 渗 出 , 瘙 痒 症 状 继 续 好 转 。上 方加 浙 贝母 1 0 g , 半夏 1 0 g , 继服 1 4剂 。
毒外 袭兼 内在 禀 赋不 足 或 瘀 阻 肌 肤所 致 , 其 症 状 表 现
与中医古籍《 诸病源候论》 中“ 马疥 ” 相似 Βιβλιοθήκη ] 。中医学 中 ・
医
观察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针对不同病情、病程的患者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优点
火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疗效稳定等优点。同时,火针疗法对于一些顽固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且费用相对较低。
缺点
火针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且对于一些特殊体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此外,火针治疗需要专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不正确的操作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
观察方法
03
观察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汇报人:
2023-12-26
引言火针治疗概述观察方法临床疗效观察安全性观察结果分析结论与建议
目录
引言
01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患者常常感到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不一,且存在一定副作用。火针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火针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火针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痈疽、痹症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火针疗法逐渐被淡忘。但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复兴和人们对传统疗法的兴趣增加,火针疗法重新受到关注。
现代的火针疗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进,针具更加精细,操作更加规范,治疗范围也更加广泛。
如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消毒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对于部分疤痕体质的患者,火针治疗可能诱发疤痕形成。
疼痛
局部红肿
感染
疤痕
约60%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到轻微疼痛,约30%的患者感到明显疼痛。
疼痛
约50%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通常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节性痒疹中医药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6-05T16:36:47.09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作者:吕亚平1 李悦1 卢增珍1 张理涛2 [导读] 又称疣状固定性荨麻疹或结节性苔藓,为疣状结节性损害,瘙痒剧烈,主要分布于四肢
吕亚平1 李悦1 卢增珍1 张理涛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中医药;进展
结节性痒疹(PN)又称疣状固定性荨麻疹或结节性苔藓,为疣状结节性损害,瘙痒剧烈,主要分布于四肢,以小腿伸侧为多,常见于成年女性[1]。
中医称之为“马疥”,“血疳”。
近代医家赵炳南称之为“顽湿聚结”[2]。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在减轻瘙痒缩短病程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故对本病的中医药研究现况做一综述。
1.病因病机的认识
隋代《诸病源侯论.巧候》中首次提出"马疥"一词,当时对于改病的病因病机尚不清楚。
明代《证治准绳.疡医》指出此病主要病机为脾胃湿热,兼肺经感受风毒。
清代黄元御[3]认为该病因脾胃虚弱,痰湿内生所致,后期则痰瘀互结。
当代赵炳南[2]认为此病因湿邪蕴积肌肤复感风毒为患。
叶建州[4]认为因湿致瘀,湿瘀同病是致病原因。
黄蜀[5]认为该病主要因病久阳损,或素体阳虚,复感湿邪,病久则湿瘀相结。
本为阳虚,标为寒凝、湿浊、血瘀、表郁。
丁素先[6]认为本病与风、湿、寒、瘀等密切相关。
东贵荣[7]认为此病初期为营卫失和,复感风、湿、热邪,后期主要致病因素则转为瘀、毒。
2.治疗的认识
2.1.中医内治法
郭恕铎等[8]自拟疏风散结方治疗结节性痒疹32例,有效率93.75%。
田优德[9]自拟化湿散结汤治疗湿热毒瘀型结节性痒疹40例,用药1个月后有效率为 92.5%,痊愈率为 37.5%。
杜晓航等[10]使用全虫方加味治疗结节性痒疹,有效率(痊愈+显效)86.67%。
谢保全等[11]使用全虫方加减治疗女性经期结节性痒疹,有效率为93.31%,为女性经期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思路。
2.2中医外治法
张学军等[12]用萆薢渗湿汤加味内服联合鸦胆子外敷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针灸治疗
童丹丹等[13]运用火针配合灸法治疗结节性痒疹,总有效率81.8%。
张军弼等[14]采用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48例,总有效率73.91%。
2.4中药联合火针治疗
王军等[15]以中药配合火针治疗血瘀型结节性痒疹67例,痊愈17 例,显效 23 例,有效 25 例,大多数患者治疗2~3 次后,痒感明显减轻,皮损逐渐消退好转,继续治疗8~10次后痊愈。
戴媛媛[16]选取结节性痒疹患者16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火针联合加味温胆汤,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1.2%。
2.5中成药治疗
王冰等[17]用口服内消瘰疬丸、泼尼松联合局部PUVA治疗结节性痒疹50例,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92%。
丁秋允等[18]以口服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局部液氮冷冻治疗结节性痒疹,治疗组有效率71.74%,口服赛庚啶的对照组有效率为42.5%。
2.6中医综合疗法
孙艳萍[19]等采用中药内服、熏蒸、中药酊剂外涂联合梅花针叩刺综合治疗结节性痒疹,总有效率96.61%。
3.讨论
近年来中医对本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经验逐渐丰富,且治疗方法多样,有效率高,能明显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痛苦,但尚缺乏客观的实验指标及系统的观察总结和评判标准,故值得进一步探究与验证。
参考文献:
[1]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 [M]. 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10-711.
[2]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第1版:197-198.
[3]王艳宏. 从黄元御学术思想探讨结节性痒疹病机[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4):94-95.
[4]张鹏飞,丛琳,叶建州. 叶建州教授从湿瘀论治结节性痒疹[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05):11-12.
[5]乔元娇,黄蜀. 黄蜀治疗结节性痒疹经验总结[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04):340.
[6]徐嵩淼,唐挺,李璐,张玉环. 丁素先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经验[J]. 陕西中医,2017,38(02):252-253.
[7]陈晞,东贵荣. 东贵荣诊治结节性痒疹临床经验撷要[J]. 江苏中医药,2015,47(06):19-21.
[8]郭恕铎,聂雅兰,王德. 自拟疏风散结方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6,6(09):66-68+127.
[9]田优德. 自拟化湿散结汤治疗湿热毒瘀型结节性痒疹4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04):51-52.
[10]杜晓航,刘继峰,单筠筠,许爱娥. 全虫方加味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01):61-62.
[11]谢宝全,刘晓芳. 全虫方加减法治疗女性经期结节性痒疹的疗效[J]. 光明中医,2017,32(07):977-979.
[12]张学军,单鹏翼,于向慧,安瑞金,霍萌. 萆薢渗湿汤加味内服联合鸦胆子外敷治疗结节性痒疹60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12,34(04):514-515.
[13]童丹丹,张颜,陈纯涛. 火针配合灸法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9):1090-1092.
[14]张军弼,刘青云,李云峰,宋艳丽,田凤艳,王晶晶,佘远遥,姚春海,迟慧彦,崔晗,陈少君,胡晓美. 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48例临床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09):1279-1280.
[15]王军,祁原婷,宋建琼,尹碧. 中药配合火针治疗血瘀型结节性痒疹67例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1):53-54.
[16]戴媛媛. 加味温胆汤配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研究,2016,8(04):203-204.
[17]王冰,黄早发. 内消瘰疬丸、泼尼松联合局部PUVA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03):327.
[18]丁秋允,孙力,赵桂香,史义军,张红岩,鲁楠.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液氮冷冻等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观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01):43.
[19]孙艳萍,刘力,李淑贞,孔德胤,李升香.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115例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6,24(10):67-69.
作者简介:吕亚平(1990.1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