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方法

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方法*导读:结节性痒疹的患者最常见的病征是手脚剧烈瘙痒,并伴有结节性损坏。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体内蕴湿,痰湿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而作痒。
用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痒疹是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的理论,结合具体症状,施以健脾清热利湿之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提供几个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法。
……结节性痒疹的患者最常见的病征是手脚剧烈瘙痒,并伴有结节性损坏。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体内蕴湿,痰湿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而作痒。
用中医中药治疗结节性痒疹是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的理论,结合具体症状,施以健脾清热利湿之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提供几个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法。
1.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药用:蜀羊泉30g,夜交藤30g,徐长卿15g,皂角刺9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外治法:用大枫子30g,牡丹皮30g,白鲜皮30g,荆芥30g,苦参30g,紫草30g,大黄30g,用以上药材煎成药汤,外洗患处,但洗前要适当放凉,避免灼伤皮肤。
2.黑故子15克,鸦胆子、黄连各9克,冰片,雄黄各6克,轻粉3克,75%乙醇100毫升。
将以上药材捣碎,鸦胆子只取核仁,加入乙醇,密封浸泡7天后用面前蘸取药液涂在结节的表面,每天多次涂抹,但注意不要沾到周围正常的皮肤。
3.内服配制的蜂蜜、蜂胶、蜂王浆、蜂花粉,提高免疫力增加营养辅助治疗。
一日1-3次,一次1-2汤勺,饭前20-30分钟左右温水空腹冲服。
也可以在临睡前加服一次。
也可服用胶囊,一次吃10粒,一日3次。
有需要也可以使用外搽剂,每天涂患处2—3次。
4.将针用火烧过后,挑开患处,尽量深挖,注意要开放性的挑开就是说从一边扎进去,然后从另外一边穿出来,然后用力外拉,这样那块皮肤就拉破了。
之后涂上用黄连素、扑尔敏、头孢地尼、牛黄解毒片磨碎制成的药膏。
以上方法是针对一般的结节性痒疹,仅供参考,建议患者服用中药前先向中医师咨询。
结节性疹痒从中医分型辨治

结节性疹痒从中医分型辨治痒疹(prurigo)是指以风团样丘疹,瘙痒,结节为主要损害的皮肤病。
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是指以剧烈瘙痒和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妊娠性痒疹(prurigo gestationis)是指女子在妊娠期间出现的一种剧烈瘙痒的小风团样斑丘疹及慢性疱疹样皮肤病。
(一)热伏瘀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黯红瘀紫,苔薄黄,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红斑,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治则】宣散郁热,活血化瘀。
(二)寒瘀阻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舌质黯淡瘀紫,苔薄白,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畏寒怕冷,或斑色黯红,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治则】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三)郁瘀化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渴,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黯红瘀紫,苔薄黄,脉弦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急躁易怒,或身体烦热,或胸胁胀闷,或红斑,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治则】行气解郁,清热化瘀。
(四)郁瘀寒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黯淡瘀紫,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急躁易怒,或胸胁胀闷,或斑色黯红,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治则】行气解郁,温阳化瘀。
(五)寒湿蕴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丘疹,丘疱疹,风团样丘疹,瘙痒。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头沉,或斑色灰褐,或夜间加甚,或苔藓样变,或坚实圆顶结节,或结节表面粗糙,或皮质增厚呈疣状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36例临床观察

两 组在性 别 、年 龄 、病程 上差 异无 统计 学 差异 ,排 除肝 肾功 能不 良、过敏体 质 、妊娠 及 哺乳期 妇女 ,近
1周 内未接 受抗 组胺 药及 糖 皮质 激素 治疗 。
1 2 方 法 .
治 疗组 采用 中药 消结 止痒 方 :蒺藜 2 g 0 、僵 蚕 1 g 2 、乌 蛇 1 g 5 、蜈 蚣 2条 、丹 参 2 g 0 、赤芍 1 g 5 、桃
d i 0 3 6 /.s n 1 7 — 4 9 ( o :1 . 9 9 j is . 6 3 1 0 R) . 0 2 0 . 0 2 1. 50 9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结 节 性 痒 疹 3 6例 临 床 观 察
裴 宇 ( 荆州市皮肤病医院, 荆州 440) 湖北 300
[ 键 词] 结 节 性 痒 疹 ;中药 ;氯 雷他 啶 关 [ 图 分类 号 ] R 5 . 2 中 7 8 3 [ 献标识码]A 文 [ 章编号]17 文 3—10 (02 5一 0 0 6 4 9 2 1 )0 R 1 9— 2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1 对 象 .
7 2例 患者 均来 自我 院皮 肤科 门诊 ,符 合 结 节性 痒 疹 的诊 断标 准【 _ 。随机 分 为 两 组 ,治 疗 组 3 6例 ,
男 1 6例 ,女 2 O例 。年龄 2 ~6 5 5岁 ,平均 年龄 2 . 8 3岁 。病 程 3 月 至 6年 ,平均病 程 4 8年 ;对 照组 个 . 3 6例 ,男 1 例 ,女 2 4 2例 ,年龄 2 ~ 6 1 O岁 ,平均 年龄 2 . 7 6岁 。病 程 2个 月 至 5年 ,平 均病 程 4 6年 。 .
1 O
有效/ 例
无效/ 例
皮肤科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皮损呈半球形隆起,触之坚实,散在孤立,色暗红或灰褐,阵作剧痒。
(2)常发生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伸侧为多见。
(3)多见于成年妇女,病程缓慢。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好发于成年女性。
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胫前为多见,其次为手足背部,亦可见于背、腰围及臀部。
(2)初期为水肿性淡红色或红色丘疹,逐渐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半球状坚实结节,表面粗糙、角化明显,部分呈疣状增生,触之有坚实感。
常伴剥脱、结痂及苔藓样改变。
皮疹孤立散在,一般不相互融合。
(3)自觉剧痒,呈阵发性,以夜间及精神紧张时为甚。
(4)病程慢性,可迁延多年不愈。
(二)证候诊断1.湿热风毒证:皮疹呈半球形隆起,色红或灰褐,散在孤立,触之坚实,剧痒时作。
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不调。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2.血瘀风燥证:结节坚硬,表面粗糙,色紫红或紫褐,皮肤肥厚,干燥,阵发性瘙痒。
舌紫暗,苔薄,脉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热风毒证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①全虫方加减。
全蝎、皂角刺、猪牙皂角、白蒺藜、生槐花、威灵仙、白鲜皮、苦参、黄柏等。
②乌蛇祛风汤加减。
乌梢蛇、黄芩、黄连、银花、连翘、白芷、羌活、荆芥、防风等。
中成药:二妙丸、四妙丸等。
2.血瘀风燥证治法: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乌蛇荣皮汤加减。
生地、当归、桂枝、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皮、紫草、白蒺藜、白鲜皮、乌梢蛇、甘草等。
中成药:大黄蜇虫丸、乌蛇止痒丸等。
(二)外治法1.外用中药药膏:可选用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类中药调成软膏、硬膏外擦或贴敷;外用蜈黛软膏、消炎癣湿药膏等,每日2~3次。
2.中药药浴:选取川椒、黄柏、蛇床子、百部、川芎、丹参、苍术、枯矾等中药水煎外洗患处,每日1次。
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

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导读: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
其发病原因一般为蚊虫叮咬,也有患者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和遗传因素引起结节性痒疹。
西医一般通过服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等治疗本病,有时会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中医认为结节性痒疹是由于风邪引起的,而风邪又是由血热引起的。
当患者受到风邪影响,致使体内阳热过盛,就会引起血热,从而风热不能外泄,皮肤就会出现结节和瘙痒的症状。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
其发病原因一般为蚊虫叮咬,也有患者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和遗传因素引起结节性痒疹。
西医一般通过服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等治疗本病,有时会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中医认为结节性痒疹是由于风邪引起的,而风邪又是由血热引起的。
当患者受到风邪影响,致使体内阳热过盛,就会引起血热,从而风热不能外泄,皮肤就会出现结节和瘙痒的症状。
中医主张以凉血解毒和祛风的方法治疗此病,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采取内服清热解毒,祛风祛湿,内外结合,清除体内的湿热和毒性,阻断病源,以根治此病。
(1)蜀羊泉30g,夜交藤30g,徐长卿15g,皂角刺9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外治法:用大枫子30g,牡丹皮30g,白鲜皮30g,荆芥30g.苦参30g,紫草30g,大黄30g,煎水外洗。
此外用药方有清热解毒和活血的作用。
(2)全虫方加减。
对难以康复的顽固患者宜活血化瘀,加红花、丹参,气虚的患者加黄芪入药。
也可选用四物消风散,除湿胃苓汤加减。
(3)石膏30克,水牛角丝20克,僵蚕10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虫退10克,防风10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苦参20克,甘草10克,车前草15克,大黄6克,煎水服用。
(4)中成药治疗:可选用秦艽丸,除湿丸服用。
(5)外擦疗法:可用雄黄解毒散30克加百部酒100毫升擦于患处。
(6)内服蜂蜜、蜂胶、蜂王浆等,每日1-3次,饭前空腹冲服,可起辅助治疗的作用。
(7)黑故子15克,鸦胆子、黄连各9克,冰片,雄黄各6克,轻粉3克,75%乙醇100毫升。
结节性痒疹的中医治疗

结节性痒疹的中医治疗摘要:结节性痒疹在治疗上西医以临时抑制症状为主,常常存在停药后复发情况,长期使用对于患者存在一定身体伤害,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
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治疗本病上积累的许多经验方法,有着广泛的中药可以应用,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现代医者结合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中医病因治疗经验结节性痒疹,典型者为四肢多发的瘙痒性结节,散在孤立,数目不等。
皮损多位于四肢,下肢多见,病因尚未阐明,初起为红色丘疹,此时易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大小不等的半球形结节,顶端多伴有结痂,成疣状,抓伤后常见出血、血痂、脱屑。
皮损周围常伴色素沉着。
夜间发作频繁,影响睡眠,可致使患者情绪焦虑、抑郁。
慢性过程,可长期不愈,愈后易反复发作。
结节性痒疹在现有古医书中并无记录,但以瘙痒、红色丘疹、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却在古代经典医书中有所记录,如“马疮”、“血痂”、“粟疮”、“顽湿聚结”等。
这些病证的主要症状均与结节性痒疹极为相似。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书中写到:“患马疮的人,皮肤里有隐藏的根,但他们不知道痛苦。
”“嶙”,高的样子,高出皮肤,“墌”,筑土为基,根基之意。
在《医宗金鉴》中:“粟疮痒证属火生,风邪乘皮起粟形,风为火化能作痒。
”体现了结节样丘疹的病因病机和瘙痒的主要特点。
吴谦的《医经金鉴外科要诀》中记录“血疳形如紫疥疮。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以粟疮命名,其所起疮形如粟粒,色红,搔抓无法止痒,搔后不久复痒,久久无法消退,久病耗津液伤津血,皮肤干燥,脱屑。
赵炳南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称之为“顽湿聚结”。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写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由于心为阳脏,五行属火,又因为心藏神,主血脉,其充在血脉,热微则疮痒。
火热炽盛,深入肌肤血脉,空虚的人从风中感到邪恶,风和火相互扇动而致病。
所以痒、痛、疮皆与心的关系密切。
宋代陈无择认为结节性痒疹的治疗在于去除肠间积滞。
结节性痒疹的诊治常规

结节性痒疹的诊治常规结节性痒疹又称疣状固定性尊麻疹或结节性苔葬,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
以好发于四肢伸侧,皮肤表现为结节性损害,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成年人,以妇女最为多见。
【主诉】患者常表现为四肢伸侧起坚实结节,伴有瘙痒。
【临床特点】(一)主要症状1成年女性患者多见,发病前可有昆虫叮咬史,或伴有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功能障碍。
2.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伸侧最为显著,亦可见于腰周、臀部。
3.初起常为局部出现风团样丘疹或丘疱疹,黄豆至蚕豆大小,呈淡红色或红褐色,孤立散在,互不融合,数目不等,几个甚至几十个。
逐渐形成半球状坚实结节,顶端角化表现为疣状外观,表面粗糙,颜色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反复搔抓可在结节周围继发抓痕、色素沉着及苔葬样改变。
(二)次要症状1.自觉剧烈瘙痒,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
2.病程呈慢性经过,常迁延数年,经久不愈。
(三)误诊分析1寻常疣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皮损呈乳头样,高出皮肤,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较硬,呈肤色或灰白色,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微痒感。
3.疣状扁平苔葬皮损表现为肥厚性斑块,呈疣状增生,上覆细薄鳞屑,斑块周围可见散在性褐色或紫红色扁平丘疹。
4.丘疹性尊麻疹好发于儿童,表现为风团样丘疹,多呈纺锤形,淡红色,顶端可伴有小水疱,自觉瘙痒,病程较短。
【辅助检查】1首要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崎不规则地向真皮增生,形成假性皮状瘤,真皮内显示特异性炎症浸润,并可见神经组织明显增生。
5.次要检查全身系统检查可除外内分泌异常、胃肠道功能失调及神经精神因素等。
【治疗要点】(一)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为祛除各种病因,避免蚊虫叮咬,软化结节,对症治疗。
(二)具体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1)全身治疗1)抗组胺药:氯苯那敏4mg,每日3次,口服;西替利嗪IonIg,每日1次,口服;开瑞坦IOnIg,每日1次,口服;也可用西咪替丁40On1g加入5%葡萄糖盐液500m1,每日1次,静脉滴注。
东贵荣针治顽固性结节性痒疹验案

东贵荣教授是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随父学医,潜心研学,从医40余载,擅治多科疑难杂症。
东贵荣教授根据结节性痒疹的病因病机特点,从瘀论治,宗“百病皆调神”之法,发挥穴位透刺之长,临床获得满意效果,现采撷其一经典验案介绍如下。
1 病历摘要李某,女,69岁。
2016年5月25日初诊。
主诉:四肢皮疹破溃伴瘙痒8年余。
患者于8年前四肢出现反复瘙痒,未引起重视,后皮肤出现散在硬结节,搔抓后有血痕及色素沉着,剧痒难忍,夜间尤甚,发作时彻夜难眠。
多家三甲医院诊断为结节性痒疹,给予外用皮质激素、止痒剂及中药治疗,疗效不著。
患者常年服用西替利嗪抗过敏,外用皮炎平止痒,口服皮肤病血毒丸解毒止痒。
刻诊: 四肢广泛密集结节、丘疹,半球形,黄豆大小,呈黑褐色,表面粗糙,高出皮肤,伴抓痕、结痂。
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滑数。
东贵荣教授以“调神”为指导思想,予头体针相配合调衡全身阴阳气血。
针灸处方: 百会,神聪,神庭,本神,太阳,印堂,人中,承浆,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肾俞,命门,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采用0.25mm×40mm毫针,百会、神聪、神庭呈15°角向后平刺,肺俞、肝俞、肾俞、命门沿皮肤向下平刺,针刺取穴的顺序依次为:头部穴位,背俞穴,四肢远端穴位,腹部穴位,最后取承浆、人中,以求沟通任督二脉之意。
均行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头针40min,体针20min。
每周3次。
针治1次后,疗效显著,瘙痒大减,极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信心,遂自行停用西替利嗪及皮炎平,唯保留服用皮肤病血毒丸。
治疗1个月后,仅夜间偶有轻微瘙痒,未见新出皮疹,陈旧性结节结痂,色素沉着变淡。
效宗前法,经治疗4个月,下肢皮肤较前清洁干燥,陈旧性结节减少变淡,形成瘢痕,夜间无明显瘙痒。
现患者每周针治1次,以善其后。
2 讨论结节性痒疹是皮肤科常见病,也是难治之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皮损呈半球形隆起,触之坚实,散在孤立,色暗红或灰褐,阵作剧痒。
(2)常发生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伸侧为多见。
(3)多见于成年妇女,病程缓慢。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好发于成年女性。
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胫前为多见,其次为手足背部,亦可见于背、腰围及臀部。
(2)初期为水肿性淡红色或红色丘疹,逐渐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半球状坚实结节,表面粗糙、角化明显,部分呈疣状增生,触之有坚实感。
常伴剥脱、结痂及苔藓样改变。
皮疹孤立散在,一般不相互融合。
(3)自觉剧痒,呈阵发性,以夜间及精神紧张时为甚。
(4)病程慢性,可迁延多年不愈。
(二)证候诊断
1.湿热风毒证:皮疹呈半球形隆起,色红或灰褐,散在孤立,触之坚实,剧痒时作。
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不调。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2.血瘀风燥证:结节坚硬,表面粗糙,色紫红或紫褐,皮肤肥厚,干燥,阵发性瘙痒。
舌紫暗,苔薄,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风毒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
①全虫方加减。
全蝎、皂角刺、猪牙皂角、白蒺藜、生槐花、威灵仙、白鲜皮、苦参、黄柏等。
②乌蛇祛风汤加减。
乌梢蛇、黄芩、黄连、银花、连翘、白芷、羌活、荆芥、防风等。
中成药:二妙丸、四妙丸等。
2.血瘀风燥证
治法: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乌蛇荣皮汤加减。
生地、当归、桂枝、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皮、紫草、白蒺藜、白鲜皮、乌梢蛇、甘草等。
中成药:大黄蜇虫丸、乌蛇止痒丸等。
(二)外治法
1.外用中药药膏:可选用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类中药调成软膏、硬膏外擦或贴敷;外用蜈黛软膏、消炎癣湿药膏等,每日2~3次。
2.中药药浴:选取川椒、黄柏、蛇床子、百部、川芎、丹参、苍术、枯矾等中药水煎外洗患处,每日1次。
3.穴位贴敷:选止痒安神中药(石菖蒲、朱砂、茯神等)调成药膏贴敷于神阙穴,每日1次。
4.中药熏蒸:可选用全自动中药熏蒸治疗仪,选用祛风止痒类中药(当归、白芍、白鲜皮、五倍子、百部、地肤子、鹤虱等)煎液熏蒸,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5.针灸治疗
①体针法:取阿是穴配合循经取穴,按辨证行相应针法,留针20~25分钟,每日1次。
②针刺拔罐:病变局部常规消毒,梅花针叩刺至局部微微出血,留罐5~7分钟,隔日1次。
③火针疗法:常规消毒结节,火针点刺,每个结节点刺2~3次,隔天1次。
④耳穴治疗:耳穴贴压王不留行,取穴:相应部位、耳尖、神门、肾上腺、三焦等穴,每日按压3~4次,每次1分钟左右,3天更换王不留行1次。
(三)其他疗法:可采用中频治疗仪等设备行生物反馈治疗。
(四)护理调摄
纠正胃肠功能紊乱,防止虫咬;消除感染因素,改善营养及卫生状况;禁止搔抓和刺激。
保持心情愉快,清淡饮食。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 001.8-94)评定疗效,具体如下:按尼莫地平法计算,以皮疹消退率作为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以瘙痒程度评分下降率作为症状判定标准。
皮疹消退率=(治疗前皮损严重程度总评分-治疗后皮损严重程度总评分)/治疗前皮损严重程度总评分。
瘙痒缓解率=(治疗前瘙痒评分-治疗后瘙痒评分)/治疗前瘙痒评分。
痊愈:消退率≥90%;
显效:90%﹥消退率≥70%;
好转:70%﹥消退率≥30%;
无效:消退率﹤30%。
(二)评价方法
1.皮疹评分法:
(1)临床症状评分:临床表现分为三项,即:肥厚(H)、角化(K)、表皮剥脱(E)。
每一临床表现的严重度以0~4分计分,0=无,1=轻,2=中,3=重。
各种症状分值之间可记0.5分。
(2)皮疹数目评分:①将全身分为4个部位,即:头/颈(H)、上肢(UL)、躯干(T)、下肢(LL)。
上肢包括腋外侧和手。
躯干包括腋中部和腹股沟部。
下肢包括臀和足部。
②皮损数目计分,0分为无皮疹0分,1分为1~5个,2分为6~10个,3分为11~15个,4分为>15个。
(3)根据上述各项,各部位皮疹数目及临床症状评分总和即为皮损严重程度的总评分。
2.瘙痒评分法
患者自述瘙痒程度用一个直观模拟标度尺测量,尺子的左端表示无瘙痒,右端表示剧烈瘙痒、无法入睡,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瘙痒。
尺子的反面有与正面相应的刻度0~10。
测定时让患者自己指定瘙痒程度在尺子正面的所在位置,医师则可读取、记录尺子反面的相应刻度,此刻度即为该患者的瘙痒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