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治脂溢性皮炎方(3)

治脂溢性皮炎方
若苍耳子汤
【组成】苍耳子60克(捣碎)、明矾、苦参、蛇床子、黄柏各30克、露蜂房15克。
【用法】煎汤浸洗患外,每日一次,每次半小时,3天为一疗程,连洗l—3疗程。
【主治】脚癣。
密陀僧散
【组成】密陀僧30克、轻粉3克、熟石膏、枯矾各6克。
【用法】研末,患处湿润则干敷,患处干燥则用桐油调涂。
每日2-3次。
【主治】脚癣。
当归二子汤
【组成】菟丝子15克、女贞子、何首乌12克、当归、旱莲草、白芍各10克、生地、熟地各15克、阿胶、枸杞子各9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主治】青年面颊黄褐斑。
熟地补阴汤
【组成】熟地18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黄柏12克、菊花12克、牡丹皮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陈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黄褐斑。
当归赤芍汤
【组成】当归30克、炒苡仁30克、赤芍9克、川芎9克、白术9克、白附子9克、白芷9克、天冬9克、春砂仁9克、茯苓15克、玉竹12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功用】补血凉血,养阴祛湿。
【主治】黄褐斑。
归芍生地汤
【组成】当归、陈皮各6克、赤芍9克、生地20克、川芎3克、赤茯苓10克、红花。
甘草各5克、生姜2片。
【用法】加水500毫升,煎成200毫升,日分两次服。
另用大黄、硫黄各等量,研成细末,调冷开水敷患处。
忌食辣椒、酒、油炸等辛热食物。
【主治】酒渣鼻。
面游风一年余,西医称之为脂溢性皮炎,中医名家二诊就治好了

面游风一年余,西医称之为脂溢性皮炎,中医名家二诊就治好了今天的话题是面游风,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其皮损特点是以炎性红斑上覆有有油腻性或干燥性鳞屑为特征,患者以青壮年多见。
特诊部于一月份接待有这样一位面游风患者,30岁吴女士,主诉面部起疹,伴痒一年余,加重一个月,近日饮食之中辛辣、甜食较多。
特诊部专家诊断其皮科情况为面部脂溢,前额,双眉弓,眉间、双颧部潮红斑片,局部干燥、脱屑,散见红色毛囊性炎性丘疹,少许脓头;其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辩证为湿热内蕴,外感风邪;治疗当以清热利湿,疏散风邪。
•现病史:一年前面部开始反复起红斑,伴痒,曾用外涂药膏无效,近一月,皮疹复发增多,大片红斑。
纳可,眠安,二便调。
听中医说患者平素喜食辛辣、甜食等,致中焦湿热内盛发病。
湿热内蕴,外感风邪,蕴阻肌肤,湿热上蒸,故见皮肤脂溢明显,片状红斑;外感风邪,蕴阻肌肤,故见皮肤略干燥、脱屑;饮食不节,脾胃湿热,热性炎上,肺热向上熏蒸肌肤,壅于面部,故见面部红斑基础上炎性丘疹;又风邪外受,肌肤失于濡养,故见瘙痒。
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均为湿热内蕴之象,治以清热利湿疏风。
方中茵陈、黄连、黄柏、虎杖清热燥湿;藿香化湿;患者面部少许脓头,加野菊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北豆根清热解毒疏风;湿热蕴久耗伤阴血,故加当归、川芎、丹参、泽兰养血活血;生侧柏叶凉血祛风。
患者二诊面部潮红斑片消退,干燥、痒感亦明显缓解,下颌有稀少红斑,加凌霄花、玫瑰花增强活血行气之功,药后即愈。
•方药:茵陈、连翘、丹参、野菊花、虎杖、泽兰各15g,当归、黄柏、百部、鱼腥草、生侧柏叶、藿香10g,川芎、黄连、北豆根、香附各6g,水煎服,日一剂,服30日。
期间注意面部清洁,忌食辛辣、油腻、油炸等食物,保证充足睡眠,调节情志,切不可搔抓刺激。
•二诊:症状改善明显,面部潮红斑片消退,干燥、痒感明显缓解,下颌部稀少红斑,炎性丘疹消退,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上方加凌霄花、玫瑰花各10g。
皮肤科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面部皮损处多为淡红色或黄红色如钱币状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干性皮脂溢出,多见干燥脱屑斑片。
自觉瘙痒。
(2)常发于头面、鼻唇沟、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肿部、脐窝及腹股沟等皮脂溢出部位。
(3)多有精神易兴奋,皮脂分泌异常或有偏食习惯。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临床特点①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暗红色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结痂,可见渗出、结痂、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②好发于头面部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
③本病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
(2)辅助检查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
Auspitz征及束发征(阴性)。
(二)证候诊断1.血燥证:皮损为淡红色斑片,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剧烈,头发干燥无光甚至可见脱发。
舌质红质干,苔白或少苔,脉弦或细数。
2.湿热证: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瘙痒遇热加重。
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或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中成药1.血燥证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苦参、白鲜皮等。
风热血燥加桑白皮、地骨皮、僵蚕等;阴虚血燥加知母、麦冬、天冬、夜交藤等。
中成药:当归苦参丸、润燥止痒胶囊等。
2.湿热证治法:疏肝健脾、清热除湿。
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陈皮、半夏等。
热重于湿加栀子、龙胆草、柴胡等;湿重于热加茯苓、冬瓜皮、赤小豆等。
中成药:二妙丸、四妙丸、龙胆泻肝丸、芩连片等。
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 有效简单药方大全

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有效简单药方大全
*导读: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发生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头部、面部等,易反复发作,常伴为毛囊炎、睑缘炎,常伴酒渣鼻螨虫皮炎并发。
……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因素复杂,所以在治疗也是困难重重,在治疗期间也需要一定的耐心,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是怎样的呢?*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有效简单药方大全
(1)除湿止痒汤药方:灯心草、生甘草各3克,栀子、泽泻、茵陈、枳壳、竹叶各6克,生白术、黄芩各10克,生地12克,茯苓皮15克,此方有利于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2)赞绿珠:准备适量绿豆、赤小豆、百合,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煎熬后即可服用,每天两次。
有利于润肺养肤,和血通脉。
(3)消风散加减:甘草6克,荆芥、防风、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10克,生地15克,生石膏30克,此方剂有利于凉血,清热,消风。
(4)对结痂皮较多者,可用五味消毒饮加茵陈15克、桅子、大黄各3克水煎服,以清热利湿;对鳞屑较多者,可用丹皮、当归、赤芍及女贞子各10克,首乌、生地、旱莲草各15克,加水煎服,以清热凉血、养皿润燥。
中医治疗白屑风药方白屑风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白屑风药方白屑风辨证施治白屑风又名面游风,钮扣风。
是一种皮肤油腻瘙痒潮红或起白屑的慢性皮肤病。
中医治疗白屑风药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中医治疗白屑风药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白屑风药方中医治疗白屑风药方一【药物】苦参31克,野菊花31克,白鲜皮31克,硫磺15克。
【制法】上药加水煎煮。
【用法】洗患处。
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即白屑风)。
【出处】《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中医治疗白屑风药方二【药物】蛇床子、苦参片各40克,土槿皮20克,薄荷脑10克。
【制法】煎水。
【用法】擦洗患处即可。
每日三次。
用于治疗头皮部白屑风。
【出处】《药浴治百病》。
中医治疗白屑风药方三【药物】大麻子90克,秦椒30克,皂荚屑30克。
【制法】上三药熟研,纳米泔水中渍一夜,去滓。
【用法】用木片搅百遍,温热后用以洗头。
用于脂溢性皮炎,症见头生白屑。
【出处】《备急干金要方》。
中医治疗白屑风药方四【药物】蔓荆子60克(碎),防风90克,桑寄生90克,秦椒30克,大麻仁30克,白芷120克。
【制法】上六味药切细,加水2000毫升,煎煮去渣。
【用法】待温后洗头即可。
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头皮痒有屑。
【出处】《外台秘要》。
白屑风病因病机头皮白屑脱落为主的一种病证。
《外科正宗》卷四:“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由于油脂分泌过多所引起,是一种慢性、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白屑风临床表现白屑风是以皮肤油腻光亮、瘙痒潮红,或白屑叠起,脱去再生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
油脂分泌主要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头皮、颈背和颜面的眉弓、鼻唇沟、耳轮前后等处,鼻部毛囊口开大,能挤出白色粉汁,头皮脱屑很多,或有潮红、糜烂、流滋、结黄色痂片。
多见于青壮年,或在乳儿期发生。
该证主要发于头皮,重者可见头部弥漫、均匀的糠秕样干燥白屑脱落,自觉痒甚,搔抓时脱落更甚,越搔抓越觉奇痒难止。
白屑落而又生,日久则可使毛发失泽易断落。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治疗良方脂溢性皮炎又称脂溢性湿疹,是指在皮脂溢出部位发生的一种红斑、丘疹、干性或潮湿性油腻性鳞屑性慢性皮炎。
常分布于多脂区的皮肤。
好发于青壮年,与体质有关。
该病与脂溢性脱发的“油风”,皮脂溢出中“白屑风”的中医病名有相似之处。
【病因病理】一、西医目前尚不太清楚。
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生皮肤炎症改变,可能与皮肤寄生的菌群如卵圆形孢子菌、棒状杆菌、白色葡萄菌等引起皮脂的水解,产生较多的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性反应。
有的病人还可并发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造成渗出糜烂性皮炎的重要原因。
该病被称为传染性湿疹。
精神紧张能保使皮脂分泌增加与出汗过多,对本病不利。
此外,本病可能与激素、免疫、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二、中医中医认为渗出性油腻性鳞屑性病人,多为气血热盛,或肝热血瘀所致,渗出者多是湿热或毒热所致。
干性脂溢性鳞屑,多是血燥生风,阴虚生风所致。
【临床表现】脂溢性皮炎常开始于头部,以后逐渐蔓延面部、耳部、腋窝、前胸、后背与耻部等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
本病可分为干性与湿性两型。
1.干性脂溢性皮炎主要发生于头面部,有红斑、丘疹与干性糠状鳞屑的皮炎损害,可成大小不一的斑片,境界清楚,有瘙痒,皮损进一步扩大可在上述皮脂腺较多的部位都有皮炎片块,在前胸、后背的油腻样糠状鳞屑性斑片,类似玫瑰糠疹样斑片。
皮炎症状不明显,仅是头皮屑增多,瘙痒者可称头皮单纯糠疹。
2.湿性脂溢性皮炎主要发生在妇女的头皮部位,开始为瘙痒,有红色丘疹与渗出性油腻性痂皮斑片,可迅速蔓延至全头皮肤、面部、颈部与四肢。
病情急骤,局部淋巴结肿大,头皮部由于痂皮与头发紧紧凝结在一起,故痂皮脱落时可有成片的头发脱落,类似斑秃样皮损。
少数病人可由脂溢性皮炎而蔓及全身而发生红皮病改变。
头皮部脂溢性皮炎可有剧烈瘙痒,往往是并发毛囊炎所引起,故在头皮上有结痂性毛囊性小丘疹。
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可发生脂溢性脱发、痤疮或酒渣等皮损。
石棉状糠疹,多发生在青年男女,在头皮的头顶区与前头额区头发较稀疏,头皮是大片的淡白色糠状鳞屑,边缘明显,不瘙痒。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跖疣中医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
(2)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7月第37卷第7期)。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
(5)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雀斑、咖啡斑、Albrifht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二)证候诊断1.肝郁血瘀证:面部青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于两颧周围。
胁胀胸痞,性情急躁,易怒;女子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作胀或疼痛;舌象:舌质红或有紫斑;脉弦。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疾病名称(英文)seborrheic dermatitis拚音ZHIYIXINGPIYAN别名中医:白屑风,面游风,西医疾病分类代码皮肤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一种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多发生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
本病以红斑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成人及新生儿多见。
中医释名《医宗金鉴》中白屑风为:"此证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
"而面游风为:"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
"西医病因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有人认为卵圆形糠秕孢子是导致本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因素。
另外,大量增多的皮脂,通过原来有在于皮肤上的非致病微生物如痤疮丙酸菌等作用,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
脂溢性皮炎也是免疫功能障碍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最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据统计发生率约46%~87%。
内分泌紊乱如乳腺癌术后辅助使用雌激素拮抗剂也可诱发或加重脂溢皮炎。
其它因素诸如遗传、精神紧张、饮食结构、化学性刺激、洗头过勤、生活无规律、B族维生素缺乏、嗜酒等均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联。
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成人及新生儿多见。
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因肌热当风,风邪入侵毛孔,郁久血燥,致肌肤失养而成;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及油腻,湿热内蕴,外受风侵,以致阳明胃经湿热挟风而成。
若发生在头部称为白屑风;在面部,则为面游风。
病理1.急性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至中等密度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间有少许嗜中性白细胞;浅层血管明显扩张,真皮乳头水肿;轻度灶性海绵水肿(不发展成表皮内水疱);在毛囊口可见鳞屑结痂,其中常可见较多嗜中性白细胞及其碎核。
2.亚急性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表皮呈轻度银屑病样增生,轻度海绵水肿;毛囊口鳞屑结痂(即角化不全及均一、红染的浆液),其中有嗜中性白细胞;由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构成毛囊角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面部皮损处多为淡红色或黄红色如钱币状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干性皮脂溢出,多见干燥脱屑斑片。
自觉瘙痒。
(2)常发于头面、鼻唇沟、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肿部、脐窝及腹股沟等皮脂溢出部位。
(3)多有精神易兴奋,皮脂分泌异常或有偏食习惯。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临床特点
①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暗红色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结痂,可见渗出、结痂、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②好发于头面部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
③本病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
(2)辅助检查
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
Auspitz征及束发征(阴性)。
(二)证候诊断
1.血燥证:皮损为淡红色斑片,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剧烈,头发干燥无光甚至可见脱发。
舌质红质干,苔白或少苔,脉弦或细数。
2.湿热证: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瘙痒遇热加重。
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或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汤剂、中成药
1.血燥证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苦参、白鲜皮等。
风热血燥加桑白皮、地骨皮、僵蚕等;阴虚血燥加知母、麦冬、天冬、夜交藤等。
中成药:当归苦参丸、润燥止痒胶囊等。
2.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热除湿。
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陈皮、半夏等。
热重于湿加栀子、龙胆草、柴胡等;湿重于热加茯苓、冬瓜皮、赤小豆等。
中成药:二妙丸、四妙丸、龙胆泻肝丸、芩连片等。
(二)外治法。
1.外洗疗法
湿性皮损可用香附、侧柏叶、土槿皮、肉桂、丁香、皂角、透骨草等与洗发香波混匀后局部外洗,隔日1次。
或者姜黄消痤洗剂外洗,隔日1次。
2.外搽疗法
①干性皮损可用苦蛇酊、重楼解毒酊、白屑风酊或外搽,日2次。
②干性皮损可用青黛膏、青鹏膏等外搽,日2~3次。
3.湿敷疗法
湿性皮损,少量渗出者应用马齿苋、苦参、黄柏、苍耳子、野菊花、大青叶、龙葵、丁香等中药煎水局部湿敷。
每次20~30分钟,2次/日。
(三)针灸疗法。
1.血燥证:取膈俞、血海、风池、曲池穴,用平补平泻法活血祛风。
2.湿热证:湿重于热: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天枢穴。
丰隆、三阴交、阴陵泉、天枢用毫针泻法,足三里用灸法。
热重于湿:选太冲、阳陵泉、日月、期门、风池毫针泻法。
(四)健康指导
1.饮食调理:注意营养饮食,以水果、蔬菜等清淡之品为主,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等。
2.生活起居: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保持大便通畅。
3.皮肤护理: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涤。
4.情志调摄:保持心情乐观,释放心理压力,避免情绪过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皮损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以皮损形态、靶皮损面积、皮损瘙痒程度为总积分。
①临床痊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95%;
②显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70%;
③有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
④无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
(二)评价方法
治疗前后,根据皮损形态、靶皮损面积、皮损瘙痒程度等进行皮损综合疗效评价。
应用尼莫地平法计算,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附面游风(脂溢性皮炎)皮损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