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的相通处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一、柏拉图与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
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
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
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
荀子与柏拉图道德思想的比较及现实意义

荀子与柏拉图道德思想的比较及现实意义
唐秀玲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4)001
【摘要】荀子和柏拉图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个不同的国度里,他们提出了大致相同的道德理想和高尚道德境界的实现途径,但同时也有着不同的道德起源观和其道德理想实现与幻灭的不同结局.其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思想资源,对我们今天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唐秀玲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8
【相关文献】
1."风俗美"阐释——以柏拉图和荀子为例的两种美学传统比较 [J], 周江
2.人成于乐——荀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比较 [J], 易林梅;叶慧;周静;戴建丽
3.人成于乐——荀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比较 [J], 易林梅;叶慧;周静;戴建丽
4.荀子与柏拉图“节制”观之比较 [J], 陈沛琦
5.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J], 张家悦; 丁维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荀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的相通处-精选资料

荀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的相通处-精选资料荀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的相通处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对先秦时期的思想具有总结式的贡献。
柏拉图是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们都是乱世求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一是寄希望于圣主明君;二是寄希望于教育,通过礼法教育培养治国人才。
具体来说两者有以下的相通处:一、强调”分”的社会建构观念荀子和柏拉图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共同特点是,社会由不同的等级组成,各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各等级之间互不逾越、互不侵犯。
同时各等级之间又互相合作,和谐共存的,用荀子的话就是“群”而“分”。
荀子注意到,人类不同于动物而且优于动物的地方就是“人能群”,人类是群体性生存与生活的。
人类又何以能结成一个群体呢?回答是“分”,这里的“分”指社会分工,也指等级分别。
正如荀子所言:“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出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富国》)那么“分”又靠什么来维系呢?荀子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分何以能行?曰:义”(《王制》);另一个是:“分莫大于礼”(《非相》)。
显然,前者主“义”,侧重于道德教化;后者主“礼”,侧重于礼法制度。
1荀子通过阐述“群”和“分”的关系以及维系“分”的方式为自己的社会建构的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的公民(奴隶除外)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
其中统治者指哲学家,他们是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是生来含黄金的人。
他们具有智慧的美德,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武士属于第二等级,是生来含白银的人,是次优的人物,他们具有勇敢的德性,他们主要负责辅助统治者、保卫国家。
处于第三等级的是生产者,主要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生来具有铜和铁,他们的美德是节制,他们的职责是从事劳动,以供养第一、二等级的人。
这三个等级各安其分、各尽其责,互不干预其他等级的事务,和谐相处,这就是正义。
2二、“圣王”和“哲学王”的相似处之所以拿“圣王”和“哲学王”进行比较,主要因为两者有以下的相似处:(1)两者均被认为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孔子与柏拉图对中西方的文化和社会进程分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塑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渊源。
本文将从两位哲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切入,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形式,对孔子的“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产生和发展一一做出比较和分析,虽然两位哲人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和谐国家,他们思想相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标签:大同;正义;和谐孔子与柏拉图皆为人類史中著名的思想家,亦是中西方文化源头的奠基者。
孔子的“大同”思想源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1]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进程中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都是其典型代表。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则源于《理想国》,其“正义”论的思想更是影响了西方人千百年来在政治思想上的精神流变,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教育,其范围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格拉齐斯基在《世界著名思想家评传》中说:“对柏拉图的观点有如此罕见的经久不息且十分现实的兴趣,原因在于他创作的深度和涉及的大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永久性的意义,而他都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的开端。
”从孔子的“大同”社会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个人出身以及当时所面临社会矛盾都有相似之处,加之两人相似的政治抱负和个人遭遇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相近看法,因此制定的目标和实现方也产生了许多共通之处。
在诸多相似与共通之外,亦有一些不同点,但两者的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充满“正义”的和谐国家。
一、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公元前8到2世纪属于人类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5世纪则是它的高峰期,在此阶段中国诞生了孔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柏拉图。
[2]在此时间内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各种基本思想,此后人类历史的每次新飞跃前,人类都要回忆这时期,以便从中获得启迪。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代哲学家,他们的伦理政治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孔子和柏拉图伦理政治思想的比较及其现实意义的讨论。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强调是以德治国,个体的修养与道德品质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基石。
孔子主张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规范的仪式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起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提出了“仁”的理念,强调爱和道德的追求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德性和才能,进而造就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
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则更注重理性的追求和政治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真理和智慧是理性追求的对象,通过实现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良好发展。
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认为一个理想国应该建立在智慧和公正的基础上,并由哲学家王者领导。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真理和智慧,因此只有哲学家才能领导国家,并通过智慧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这两位思想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有以下几点比较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至关重要。
孔子强调个体的德行和修养的培养,柏拉图则强调个体的智慧和真理的理解。
他们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才能,柏拉图则认为只有智者才能成为领导者并指导教育。
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差异:在目标上有所不同。
孔子的目标是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通过仁义礼智等德行来规范行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柏拉图则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推崇理性追求和哲学家王者的统治。
在方法上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通过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品质;而柏拉图则通过推崇哲学家王者的领导,通过智慧和真理来实现政治的理想。
这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对现实意义深远。
孔子的伦理思想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柏拉图对话录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

柏拉图对话录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
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哲学家庄子都是各自时代的杰出思想家,二者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契合与共通之处。
本文将以柏拉图对话录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为主题,分析二者思想的异同之处,并提出在当代思想交流中的启示。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为《对话录》,在这部作品中,柏拉图通过对话形式,揭示了他对于美、善、真、理念、灵魂等概念的思考。
他认为世界乃至物质世界皆是理念的影响下才显现出来,而知识的获得应该通过理念的追寻和思考来实现。
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逍遥游”的观念,强调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强调自由、无为和自然与人性的和谐。
柏拉图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
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对话态势。
柏拉图追求理念的至善,而庄子强调内心的自由和超然,两者在对于“无为”与“理念”的思考上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二者的思想融合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当代世界的启示,如何在追求真理与内心自由之间求得一种平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结语
柏拉图与庄子的思想是古代世界思想的瑰宝,它们的对话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二者思想中汲取智慧,寻求真理与内心自由的平衡,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思想世界。
以上是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与庄子思想的对话与融合的部分思考,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与反思。
希望这篇文章符合您的要求。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调整或添加内容,请告诉我。
荀子与柏拉图体育思想差异的比较分析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3, 12(10), 2059-2063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pphttps:///10.12677/acpp.2023.1210339荀子与柏拉图体育思想差异的比较分析黄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崇左收稿日期:2023年9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3日摘要比较研究的目的是取长补短。
对荀子与柏拉图体育思想差异性比较,找寻其差异中的共性,对我们当代体育思想具有启发性。
发现体育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在德性育人、社会治理方面发挥其功效。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
体育锻炼也因为其“双向效应”原则提醒我们体育锻炼方式、项目因人而异。
关键词体育思想,比较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Sports Ideology between Xunzi and PlatoBin Hua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Received: Sep. 20th, 2023; accepted: Oct. 11th, 2023; published: Oct. 23rd, 2023AbstractThe purpos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is to draw on strengths and compensate for weaknesse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ports between Xunzi and Plato, we can search for commonalities within their differences, which can be inspiring for contemporary sports ideology.It is discovered that sports not only contribute to physical fitness, but also have effects on 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However,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The principle of “dual-effect”reminds us that the ways and types of physical exercise should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KeywordsSports Ideology, Comparison黄斌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取长补短。
人如何走向道德之途?r——荀子与柏拉图之间的一种可能对话

人如何走向道德之途?r——荀子与柏拉图之间的一种可能对话孙伟【摘要】对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古代儒家荀子来说,人如何走上道德之路无疑是他们哲学和伦理学所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对于柏拉图来说,理性是克服欲望的主导力量,而正义就是理性与欲望和激情保持平衡和谐关系的一种状态.对于荀子来说,义虽然是人内在的理性能力,但这一理性能力必须要得到外在礼仪制度的辅助才能成为克服欲望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荀子的礼义要比柏拉图的正义更具有实践哲学的特质.在理性的形而上本源方面,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理性的根源,而达到善的理念的方式是通过辩证推理等过程而实现的;荀子则认为"道"是理性和礼义的根源,人可以通过"虚壹而静"的过程逐渐达到对于"道"的认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荀子,他们都既要为现实世界的德性实践活动寻找伦理价值的规范,也同样要为这种伦理的规范探求最终的形而上依据,并由此而构建他们各自的哲学体系.【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7)005【总页数】9页(P29-37)【关键词】正义;礼义;理性;荀子;柏拉图【作者】孙伟【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2一、欲望的克服何以可能?——正义与礼义柏拉图认为,正义同时存在于国家和个人之中。
对于国家而言,正义就是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
”[1](P154)柏拉图接着具体说道:如果一个人天生是一个手艺人或者一个生意人,但是由于有财富,或者能够控制选举、或者身强力壮、或者有其它这类的有利条件而又受到蛊惑怂恿,企图爬上军人等级,或者一个军人企图爬上他们不配的立法者和护国者等级,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工具和地位,或者同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这些职务,我看你也会觉得这种交换和干涉会意味着国家的毁灭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荀子和柏拉图的思想分别在中国和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的地位,虽然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在治国思想上却有很大的相通处。
面对当今日益多元的的文化背景,各种不同文化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本文从荀子和柏拉图的治国理念入手,以期达到对两者的全面了解。
关键词:荀子柏拉图社会建构相通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对先秦时期的思想具有总结式的贡献。
柏拉图是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们都是乱世求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一是寄希望于圣主明君;二是寄希望于教育,通过礼法教育培养治国人才。
具体来说两者有以下的相通处:
一、强调”分”的社会建构观念
荀子和柏拉图所构想的理想社会的共同特点是,社会由不同的等级组成,各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各等级之间互不逾越、互不侵犯。
同时各等级之间又互相合作,和谐共存的,用荀子的话就是“群”而“分”。
荀子注意到,人类不同于动物而且优于动物的地方就是“人能群”,人类是群体性生存与生活的。
人类又何以能结成一个群体呢?回答是“分”,这里的“分”指社会分工,也指等级分别。
正如荀子所言:“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出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富国》)那么“分”又靠什么来维系呢?荀子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分何以能行?曰:义”(《王制》);另一个是:“分莫大于礼”(《非相》)。
显然,前者主“义”,侧重于道德教化;后者主“礼”,侧重于礼法制度。
1荀子通过阐述“群”和“分”的关系以及维系“分”的方式为自己的社会建构的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的公民(奴隶除外)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
其中统治者指哲学家,他们是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是生来含黄金的人。
他们具有智慧的美德,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武士属于第二等级,是生来含白银的人,是次优的人物,他们具有勇敢的德性,他们主要负责辅助统治者、保卫国家。
处于第三等级的是生产者,主要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生来具有铜和铁,他们的美德是节制,他们的职责是从事劳动,以供养第一、二等级的人。
这三个等级各安其分、各尽其责,互不干预其他等级的事务,和谐相处,这就是正义。
2
二、“圣王”和“哲学王”的相似处
之所以拿“圣王”和“哲学王”进行比较,主要因为两者有以下的相似处:
(1)两者均被认为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在荀子的心目中,“圣人”被等同于“圣王”。
这是因为,在他看来,既然圣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智慧,就应当成为一个国家和整个天下的领导者。
而圣人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方式就是“隆礼重法”,即通过礼法并重的方式来建构国家体系。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柏拉图一生所追求的政治理念。
这是由于这一思想深深根植于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存在的“相”世界(理念世界)是知识的对象;另一个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现象世界。
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的原型,现实世界是以理念世界为原型创造出来的。
4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掌握了理念论才能看出现实世界的种种弊端,并找出相应的救治对策,所以哲学家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这就是哲学王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成为哲学王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首先成为哲学家。
“哲学王”的基本含义就是让哲学家做统治者,或让统治者爱上哲学而成为哲学家。
(2)由“圣王”和“哲学王”统治之下的理想社会蓝图具有相似处
在荀子的设想中,圣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多而化一”,也就是“公”,它的理想境界就是“大同”世界。
柏拉图也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哲学王统治下的理想国的图景:国家地理面积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
国家公民分为
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德性。
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统治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
理想国特别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
可见”大同”世界和”理想国”都体现了一种人类共同体,都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公”是它们的一个根本特点。
只不过,理想国的“公”与大同世界的“公”并不完全等同。
但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它们在中西政治思想史上,特别是对乌托邦思想,都具有深远影响。
(3)“圣王”和“哲学王”尽管不可能真正的实现,但都可以得到一种“变相”的实现。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没有出现过所谓的“圣王”,却出现了大批“王圣”,即帝王自居为“圣王”,或为其臣下吹捧为“圣王”。
这些都不过是假圣王。
圣王的本意是“圣人最适合当王”,但历史却造成了“帝王最适合当圣王”。
从而美化了君主形象,强化了君主专制。
“哲学王”在西方历史上也有相同的遭遇。
中世纪的“教皇”可视为“哲学王”的一种折射。
总之,不管是“圣王”,还是“哲学王”,实质上都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内圣”与“外王”。
这两方面虽然可以从理论上结合,但在实践中总是很难结合,造成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最终使圣学、哲学失去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应有的色彩。
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教训。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4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冯达文,郭启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赵敦华.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德性”[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0(4)
[7]肖永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价值问题评述[J].通化: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3)
[8]谢德宝.先秦儒家思想与古希腊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冰:黑龙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