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丹柯》2课时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优质导学案

课题:《丹柯》《炼金术士》(小说主题)学习目标1领会小说主题以及常见的表现主题的方法。
2把握小说主题与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多角度分析思考。
重点难点1小说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2小说主题的实现手段。
学法指导以教材为范例,多角度分析探讨小说主题,领会创作者意旨的同时生发自我思考。
【课前预习案】一、字词积累祈.祷(qí)荒谬.(miù)不妨.(fáng )深邃.(suì供.应(gōng )弥.天大谎(mí)黏.泥(nián )龌龊..(wò,chuò)着.迷(zháo )羊圈.(juàn )名副.其实(fù)二、文学常识1.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
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我们将它们称为_母题____。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___母题___中去。
2.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_。
作家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__或是___讲道理。
3.表现主题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是指思索(或思想)__为目的的小说,如《丹柯》和《炼金术士》,不自觉的是指以故事___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
4.主题鲜明是小说的忌讳,因此,要形象大于思想,要模糊处理。
5、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知人论世■高尔基(1886-1936),苏联(国籍)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_的奠基人。
丹柯

《丹柯》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高尔基及其作品。
2、学会筛选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并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4、分析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的呈现作用。
5、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
【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并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赏析小说浪漫主义、寓言、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一、积累字词泥沼()虬()曲黏()泥篝()火龌龊()))轧账()枝桠( )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高尔基(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笔名的含义是“最大的痛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丹柯》选自______________,是高尔基早期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
【学习过程】:一、概述内容: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同桌之间先互相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二、问题探究:1、填充:丹柯是一个_______人物。
2、为什么丹柯能成为______?人们往往说“时世造英雄”请找一找在丹柯面前有哪几个方面的困难。
请学生用笔把答案勾画出来,仔细品读。
3、丹柯的族人对待丹柯是怎样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丹柯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筛选出小说中表现族人和丹柯在整个故事进行中变化的词语。
4、填充:在丹柯面前是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族人。
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2篇

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丹柯》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理解《丹柯》的情节和人物形象;3.分析《丹柯》中的意象和寓意,探讨作品的主题;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丹柯》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丹柯》中的意象和寓意,探讨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课前准备导入,引发学生对于徐锡麟的了解:徐锡麟是一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以诗歌、散文和小说为主,以写作真实、细腻而著称。
他在1982年获得了第七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丹柯》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情节分析通过师生共同阅读《丹柯》,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并进行分析讨论。
3.意象与寓意解读小说中的意象和寓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通过对文本的剖析,探讨作品的主题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4.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进行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1.导入与激发:通过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与解读:师生共同阅读小说,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寓意。
3.讨论与交流:以问题驱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4.撰写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个读后感或者扩展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录像或PPT等多媒体辅助教具;2.教材、参考书及文献。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2.作业评价:学生撰写的读后感或扩展阅读的内容和思考。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作品,并促使他们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让他们能够真正喜欢并欣赏文学作品。
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宇宙的未来》,培养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科技的可能性。
《丹柯》教学设计(2课时,4页)

《丹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分析丹柯的英雄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探究和掌握主题实现途径。
2.过程与方法探究法、朗读法、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的宝贵的英雄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丹柯的英雄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和掌握主题实现途径。
教学时数:2课时一.导入二.作者与背景介绍:1.作者高尔基高尔基,1868年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在11岁时便外出谋生,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店、圣像作坊的学徒,在轮船上帮过厨,做过脚夫、锯木工人、园丁面包师等。
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课堂。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于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开始文学创作。
20世纪初投身俄国革命的工人运动吗,并在创作中将丰富而复杂的下层社会生活经验同俄国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紧密地联系起来。
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 创作背景《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当时,俄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黎明前夕的黑暗正需要一种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塑造了“丹柯”这一光辉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人们黑暗中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向光明。
第一课时导入: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一部好的小说除了能为我们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更能让我们在放下后与捧起前判若两人!”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小说——高尔基的《丹柯》,创造我们自己的变形记。
明确:1文章讲述一个领袖带领族人走出困境,走向自由和光明的故事。
2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梳理故事情节:开端:族人陷入困境,彷徨失措之时,丹柯挺身而出,鼓舞族人。
发展:途中,困难越来越多,族人开始抱怨甚至围攻丹柯。
高潮:丹柯不计得失,献出生命,拯救了族人。
结局:族人欢呼着走出了困境,忘却了丹柯,其中有一个人因为恐惧把丹柯的心踩碎了。
丹柯》导学案(教师版)

《丹柯》导教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经过对照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研究小说的主题,领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感情。
2.学习课文经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感悟这类精神所拥有的时代意义。
【学习要点】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研究小说的主题。
【学习难点】 1.对小说主题复杂性的认识。
2.运用不一样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门路。
【学习方法】启迪、发现、合作、研究。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古到今的文学作品会频频出现一些题材,比方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让人铭心刻骨的“爱情” ,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与“死”,行动、精神、成就超乎常人的——“英豪”等,这些能够说是文学永久的母题。
今日大家要接触的是一个英豪的故事,我们前方学过的《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海明威就在《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塑造过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
今天我们再来赏识一位英豪——丹柯。
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高尔基是俄国着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定人,1892 年发布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
1901 年创作了着名的散文诗《海燕》,遇到列宁的热忱夸赞。
代表作有《母亲》,自转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 2)识记高尔基名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利。
*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怀有自信,沉醉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仿佛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同样。
*青春一个一般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辛的磨炼。
2、明确本单元话题内容小说的灵魂是主题。
指小说家在作品中经过描述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串一部小说一直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小说主题要能突出的显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意图 ,关于剖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常常表此刻小说中的主题不是单调的,拥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色。
丹柯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导学案1、牢记高尔基及其作品,积累关于主题的考点;2、借助分析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及环境描写评价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3、学习主人公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自学案】一、走近作者,识记要点1.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
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
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
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
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
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
”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
”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
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
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完成。
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
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高尔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高尔基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母亲》(这是高尔基唯一一部主人公是一个无产阶级工人的作品)了,中短篇小说《译序》《马卡尔丘德拉的故事》《伊泽吉尔老婆子》《圣诞节的故事》《加那瓦洛夫》《在草原上》《奥尔洛夫夫妇》《沧落的人们》《春天的旋律》《戈尔特瓦的集市》《一本令人不安的书》。
丹柯学生导学案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打印
《丹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2、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体会小说蕴含的悲壮情感。
3、学习主人公歌颂的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学习重难点】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对主题表现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小说主题探讨,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全文,第一段中“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既然是这样一群人却为什么生活在黑暗与困境中?
2、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面对困境有怎样的表现?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面对困境时的异乎常人。
小说的看点、看小说的乐趣全在反常之处,咀嚼这些地方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4、英雄的归途如何?你有何感想?(分析丹柯所处的困境,应从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来分析。
)
5、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英雄形象显示主题)
6、族人的表现如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7、本篇小说的主题如何展现?
8、作者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编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费神来解读?请同学用知识短文的相关知识来回答。
三、阅读延伸
课外阅读《药》,比较丹柯与夏瑜
1。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三案导学案无答案

《丹柯》导学案【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丹柯》的情节,找出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并概括环境的特点2、通过梳理小说情节和体会环境特点把握人物丹柯、族人的形象3、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了解小说主旨形成的途径和主旨的多元性【学习重点】把握作品主旨,领会其主旨的多元性【课前预习】1、读课文,正音正字,扫清文字障碍。
2、认真阅读课本p45-48知识短文《话题:主题》的相关内容,了解有关主题的知识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1、作家简介: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父亲是木匠。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当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社会底层成了他的“大学”课堂。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1892年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开始,以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作品。
2、作品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
2、背景介绍: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黎明前夕的黑暗中,正需要一种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创造了丹柯这一光辉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人们黑暗中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向光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丹柯》2课时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文中蕴涵的悲壮情感。
2.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3.学习主人公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感悟这种精神的时代意义。
重点难点1.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2.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高尔基(1868—1936),是俄国著名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代表作有《母亲》,1901年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父亲是木匠。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2. 明确本单元话题内容二、自主学习1.积累字词泥沼.( )泥淖.( )黏.泥( ) 星宿.( )铜臭.( ) 宿.愿( ) 夙.愿( )着.魔( )倾轧.( )颤.抖( ) 寒颤.( )颤.栗( )怜mǐn( )枝yā( )宽shù( )胆qiè()wòchuò( )( ) gōu( )火qiú( )曲2.用自己的话概括丹柯的事迹三、合作探究1.小说中对丹柯这位人物的称呼有哪些?最重要的是哪一个?)2.讨论:为什么要称他为骄傲的勇士?3.从众人和丹柯两个角度入手,用一个词语概括各情节,如开篇写众人的“厄运”。
众人:丹柯:4.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英雄丹柯遭遇了哪几个方面的困难?5.丹柯带领族人走出密林奔向草原的过程,既遭受恶劣自然环境的威胁,更遭遇了族人的巨大的阻力。
丹柯想带领族人走出密林,但族人对待丹柯的态度是怎样的,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体现族人态度变化的词语,并思考丹柯有怎样的态度举止?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个性特征?族人——丹柯——6.如何看待丹柯把心掏出来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这一情节?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巴金老人说:“生命在于付出。
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论鲁迅英雄往往寂寞甚至痛苦,可只有真正忍得住寂寞和痛苦,不后悔不动摇,还要继续付出的人才能称的上是真正的英雄吧!丹柯把生命献给了大家,可是却不被理解,作品批判了这一群无知的族人的同时也给丹柯这一个英雄身上蒙上了一层悲剧意味。
【评点】郁达夫通过鲁迅的死想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绝望,高尔基也希望通过蛋壳的死让我们看到日益艰难日益腐朽的19世纪末的俄国,表达了高尔基早年的创作倾向。
小结:作为逃难的一员,丹柯有着与族人一样的困境,作为逃难的领导者,更有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亡的威胁。
可是在困难面前,丹柯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勇敢,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别人的自由,他无愧于骄傲勇士的称号。
7.探究——主题的多元解读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的人生体验、阅读视角丰富与补充了小说的主题。
从个性化、多元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主题。
明确:归纳总结一部好的小说给予我们的往往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有的甚至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难怪有人会这样说:“读伟大作家的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让我们用一首诗来表达对勇士的崇高敬意,齐读诗歌。
我是一个骄傲的勇士/曾经的家园变成了谁的属地?/那巨人似的大树哼着愤怒的歌子,/血腥的残忍卷裹着森林,/阴郁的歌声又在响起。
/我是一个骄傲的勇士,血液沸腾而成英雄。
/让我那高擎着的燃烧的心,指引你们前进!/不要害怕,让我离去,保全你的躯体。
/抬起你们的脚,别再迟疑,/让思想化为行动,把恐惧凝成力量,/自由广阔的草原就在前方。
/那高擎着的燃烧的心,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雪夜【日本】星新一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
”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
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
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挂电话……”很快,警察们赶来了。
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
害得我一脚踩空。
真晦气。
”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
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
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1.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冬夜的雪花,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①为人物的出场营造肃穆静寂的氛围;②凸显老人对儿子的深情,意境悠远;③为全篇“定调”,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中老两口的对话表现了他们对儿子深沉的爱,这种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①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②怕儿子学习辛苦而送热茶;③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④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
3.简要赏析本文的标题“雪夜”。
答案:①“雪夜”制造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
②“雪夜”是情节展开的特定环境,使故事的发生显得合情合理。
③“雪夜”象征老两口爱的至诚。
④“雪夜”象征老两口心理的孤寂,也象征人情的冷漠。
4.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请简要分析本篇小说在情节安排(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①小说情节出乎意料而在情理之中。
②通过情节的紧张冲突来展开叙事。
③首尾呼应。
5.“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答案:①从老两口的对白、行为来看,小说凸显出亲情深沉、无价的主题;②从小偷与老两口的冲突来看,小说折射日本处在工业社会时期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尔虞我诈的利益争斗,人们缺乏信任和安全感;③从老两口不寻常的举动来看,情节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似乎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