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
与妻书解读

与妻书解读(实用版)目录1.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与妻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探讨《与妻书》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4.总结《与妻书》的地位和影响正文《与妻书》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林觉民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家书。
林觉民,字静中,号省心,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后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
他才情横溢,文章优美,为清朝晚期的散文大家。
《与妻书》是一篇充满感情的家书,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妻子表达了自己对家庭、亲情、爱情以及人生的深刻思考。
信中,林觉民回忆了自己与妻子从小青梅竹马、相濡以沫的岁月,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同时,他还对妻子的品德、才情、性格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现了一位深爱妻子的丈夫形象。
《与妻书》在主题上,既有对家庭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反映了清朝晚期社会的风俗、道德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信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展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艺术特点上,《与妻书》具有鲜明的个性。
首先,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和韵味。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最后,文章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堪称清朝晚期散文的佳作。
《与妻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而且对清朝晚期的文学、社会风俗、家庭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文章中对爱情、家庭、国家、民族的深刻思考,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与妻书》是林觉民的一部散文佳作,它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和对家庭、国家、民族的忧虑与关切。
《与妻书》ppt课件

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状况
政治状况
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严重。 革命党人积极策划武装起义,推翻清 朝统治。
经济状况
社会文化状况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人们逐渐觉 醒并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同 时,西方文化也大量涌入中国,对中 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
《与妻书》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20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补
充
目录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Βιβλιοθήκη 介林觉民生平事迹01
02
03
早年经历
林觉民出生于福建闽县, 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庭 影响,具有反清意识。
真挚的语言表达
作者运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 真诚和深情。
巧妙的情感渲染
通过巧妙的情感渲染,如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让 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深度。
06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背
景补充
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和影响概述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 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政权更迭。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林觉民形象塑造方法论述
正面描写
01
通过直接描写林觉民的外貌、言行举止等方面,展现其英勇、
坚毅、果断等性格特点。
侧面烘托
02
通过其他人物对林觉民的评价和态度,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表
《与妻书》PPT课件

篇章
观点 立场
谏逐 客书
逐客为过
与妻 书
牺牲吾身 与汝身之 福利,为 天下人谋 永福
表达 策略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用典 感叹句 反问句 对偶句 排比句
表达 方式
语体 选择
态度 语气
记叙 议论
书面语 措辞谦恭 有分寸
记叙 议论 抒情
书面语 饱含深情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 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5)
爱国 之情
主旨归纳:
这封书信围绕“吾至爱汝”又不得不“舍汝而死” 这一矛盾复杂的情感,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 子的挚爱之情。
《谏逐客书》《与妻书》同为“书”,却是不同的文体,一是随 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一为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对象不 同,目的各异,体会二者在观点立场、表达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选 择、态度语气上的差异。
“吾至爱汝”(2) “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3)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4)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5)
“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6)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7)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8)
爱妻 之情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2)
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 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
他们都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人生 选择。
与妻书解读

与妻书解读摘要:1.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与妻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探讨《与妻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4.总结《与妻书》的重要性和影响正文:《与妻书》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林觉民所写的一篇家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林觉民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知识分子,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苦难。
在这封信中,他向妻子表达了自己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也展现了他对妻子深厚的感情。
《与妻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是关于家庭和国家。
林觉民在信中写到了自己对家庭的愧疚,因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他无法尽到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和革命,才能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封信展现了林觉民深深的爱国情怀,也表达了他对家庭的不舍和愧疚。
《与妻书》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林觉民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得信中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
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使得这封信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封信也展现了林觉民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他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开明的现代思想。
《与妻书》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深刻思考,以及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这封信不仅是林觉民个人的情感表达,也是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因此,这封信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与妻书》是一篇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它展现了作者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深深忧虑,也展现了其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与妻书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 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 内同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 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 矣!”)
• 烈士夫人陈意映简况。 • 意映姓陈,福建省福州市郊区螺洲镇人,毕业于福州女 子师范学堂,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陈意映婚后,参加 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女学生十多人,夫之弟媳, 堂嫂,堂姐妹,济济一堂,聆听林觉民介绍欧美各国的 社会制度及近况,抨击旧礼教,宣扬新思想。争取自由 平等的见解,渐渐深入她的心坎。当时,陈意映正缠小 脚,思想上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女学的教育,思 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 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 陈意映的父亲,叫陈元凯,广州起义失败时,陈元凯尚 在广州任职。事发,他立即遣人返回福州林家报警。这 就使陈意映等能在清政府官文未到之前,从南后街场桥 路口万升桶石店后面,偷偷地迁往地处偏僻、住户很少 的光禄坊早题巷内居住。不久,在一天深夜,有人从门 缝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天清晨发现,原来就是林觉民 烈士的两封绝笔书。陈意映一见遗书,悲痛万分。当读 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她 眼花目眩,当即晕了过去。这以后,陈意映抑郁成疾, 于1913年去世。
作者写作《与妻书》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是什么? 写遗书• 1)“司马春衫” •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 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 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 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 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 衫”之误。 • (2)“太上之忘情” •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 伤逝》:“王戌丧儿 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 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 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 “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 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 情息息相通。 •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语出《孟子· 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 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 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与妻书主旨

与妻书主旨
摘要:
1.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与妻书》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总结《与妻书》的价值观和启示
正文:
《与妻书》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林觉民所写的一封家书,这封信是在他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他的妻子的。
林觉民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民主革命家,他积极参与了反对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活动,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封信中,他向妻子表达了自己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与妻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忠孝不能两全,为国捐躯是忠”。
在这封信中,林觉民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和对妻子的深深爱意,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个革命家,他必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认为,这是一个人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的体现。
林觉民在这封信中表达了他的价值观和信仰。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一个人的名声和事业可以永垂后世。
他希望自己的行动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他希望自己的名字可以被后人铭记。
《与妻书》的价值观和启示可以概括为“为国捐躯是忠”。
林觉民在这封信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他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必须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
家。
他呼吁人们要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总结起来,《与妻书》是一篇充满深情和信念的家书,它表达了林觉民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与妻书》的情感解读

教材解析CAIJIEXI林觉民是清代末年著名的革命志士,曾于1911年4月参加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后从容就义。
在参加起义之前,他就已经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给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信中,林觉民委婉地向妻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表示家庭幸福、夫妻恩爱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将自己对妻子的爱与对国家的爱融为一体,生动地诠释了“国家不强大,人民不幸福,个人就没有幸福可言”的道理。
这封书信情感真挚,语言委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笔者就解读一下《与妻书》中的情感。
一、对挚爱之人的无限依恋在这封信的开头,林觉民写道:“意映卿卿如晤。
”“意映”是林觉民妻子的闺名。
林觉民生于1887年,18岁时由母亲做主,娶了陈意映为妻。
两个人虽是包办婚姻,但感情笃厚,极其恩爱。
在黄花岗起义爆发之前,陈意映已经有孕在身。
在这种情况下,林觉民并未迟疑,而是留下绝命书后毅然奔赴广州。
他何尝不想留在妻子的身边,陪她一生一世呢?但是国难当头,他不可独善其身。
在书信当中,他以“卿卿”二字称呼妻子,充分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之情。
他先简要交代了事情的缘由,然后说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汝其勿悲。
”林觉民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自从遇到妻子之后,便愿天下有情之人皆能成眷属。
不过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百姓饱受磨难,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人间,又有几个人能过得舒心如意?他虽然已经作出了决断,但在临别之际,心中仍有千言万语想细细倾诉。
可时间不等人,他最终只留下这封书信,便匆匆离开了。
也正是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才会毅然踏上这条未知的道路,弃“小爱”而成就“大爱”,舍“小家”而守护“大家”。
二、对昔日之事的深切追忆林觉民与妻子成婚已有数年,两人携手并肩,也曾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
在决定参与起义后,他提笔写下了这封信。
在信中,他思及昔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吾真不能忘汝也!……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注音版 《与妻书》全文林觉民

与妻书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wù),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suì)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chèn)心快意,几家能彀(gòu,同“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yù)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jīn)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qī)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
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知忠,不读《陈情表》不知孝。
我说不读《与妻书》不懂真爱。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
我具体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了,隐约好像是在初三的自读课本中,不过那时间由于阅历和情感的积淀肤浅,似乎也读不出什么味道。
以后反复读过好几次,直到大学的某一天,我将其列入自己最爱的十篇文章之中,今天再读时,忽然意识到该写点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爱,我想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义的人,无不为这篇文章的真挚而动容,为这种至诚的大义之爱而感喟。
《与妻书》起笔非凡,书信的开头就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意映卿卿如晤,是这份绝笔信的开头。
意映是作者爱妻的名字,即陈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对爱妻的尊称。
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作者用在此,可见对妻子的敬佩与尊重。
林觉民是知识分子,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家人的介绍下,他和陈意映结为连理,二人恩爱情长,后因林觉民加入爱国同盟组织,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内疚与亏欠。
在今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之际,他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爱妻,而爱妻的形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夫妻之爱,为了称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
此二字比亲爱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亲切。
如晤即好像会面的意思。
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与妻子聚少离多,有时候好几个月不曾见面,今天在狱中恍若梦中一般,想起了爱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爱妻的面前。
当然这一见面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对自己挚爱的妻子说,而这些话是拖欠爱妻的,是以前从未说过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因为爱的表露永远都是在生离死别时。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读后情入肺腑,让人潸然泪下。
我想我在这儿肢解这段文字是对作者真情的亵渎吧!因为这份绝笔书一千三百余字是一气呵成的,是作者咬破手指头后将血与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写在手帕上的。
但是我希望作者会原谅我的不恭,惟愿以真挚的感动回报此段文字给我的净化。
我想要写这段文字,文学素养与真爱是缺一不可的。
一个怀着极度悲伤的挚情,能在爱的驱使下理性的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非常人能够做到。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这是最后的心上话,不说给爱妻听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作者未负天下人,未负泱泱中华之亿万民众,而偏偏负了爱妻一个人。
眼见妻子以个人要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要抓养孩子成人,这一切的一切,作者唯求得到爱妻的理解与原谅。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七尺男儿并非无情之人,并非是为了逃避责任而去死。
而是爱她太深,也正因为爱她太深,作者才能勇敢的面对死亡。
这是真爱中无上的责任。
突然记起《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为了心爱的女人担负起替她死的场景。
不过那种爱是小爱,作者不仅爱妻子,更爱天下无数鸳鸯,在自己比翼齐飞的时候,他明白必须以天下
为己任,成全他人的挚爱,而这种最高境界的爱是源于对爱的无比忠贞的。
作者记起了初婚时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爱妻同生共死,永结百年。
但是他们的真爱在满街狼犬之下不容于世,他们的愿望生不逢时,因而想到用死来扞卫。
但是想到爱妻已有身孕,恐怕这种做法对她的打击太大,是爱妻所不能承受的。
但是在矛盾的驱使下,作者说了。
这一说使他真正明白了爱的真谛。
所有伟大的爱都必须用责任来维护,用死来扞卫。
作者明白了用死来扞卫爱情,但是他还是放不下妻子,放不下妻子从此后忍受孤独,不过这一切已经没有办法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有来世。
来世一定选择陪伴在爱妻身边,实现刚结婚时共同许下的诺和,陪爱妻指花誓月,和爱妻白头偕老。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作者死而无憾,但是还有妻子儿女,只希望妻子将孩子抓养成人,继父不屈与多情,延续和继承他未竟的革命事业。
不过贫困带来的艰辛,使得这一切做起来又非轻而易举。
想到这里,作者突然没有话了,只听到妻子的哭声,本想为她擦干眼泪,但是天涯海角,不能实现,因而就陪爱妻一起哭泣。
这哭声惊天地泣鬼神。
种爱一方手帕怎能承载,我想作者的眼泪一定流到生命的尽头了吧。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
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