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课文:《与妻书》的作者背景、课文内容、主题思想。
1.1.2 分析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结构。
1.1.3 应用拓展: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表达。
1.1.4 情感态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1.2.3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1.2.4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如长句、短句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理解:掌握《与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1.2 修辞手法分析: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1.3 句式结构分析:掌握课文中的句式结构,提高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深层含义: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2.2 修辞手法运用: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2.3 句式结构创新:能够在写作中创新句式结构,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1.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3.2.3 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2.4 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3.2.5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与妻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本文《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深夜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
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舍弃家庭和爱情的决心和信念,以及对妻子的深情和歉疚。
全文按照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加深言情和说理。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可以了解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在研究本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含义。
全文按照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加深言情和说理。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可以了解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作者在第三段追忆了夫妻谈论谁先死、新婚生活和未能告诉妻子实情的三件事,目的是表达他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为妻子着想的情感,证明他并非无情之人。
这封信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诀别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他的“爱汝”和“勇于就死”两者统一的思想,认为为了“为天下人谋永福”,他愿意放弃自己的小家庭幸福,牺牲自己。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记叙一些往事和发表议论来增强抒情效果。
例如,第三段追忆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假设你和你的朋友已经分别两年了,你最近想给他/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你知道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方法吗?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呢?二、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书信的格式包括信头、称呼、正文、落款等部分。
书信的写作方法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
在写作书信时,要注意表达方式,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
(2)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生、爱情和牺牲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萧统写给妻子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2 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2.3 文化背景:介绍萧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4 课堂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的爱情和牺牲精神。
2.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材:《与妻书》相关教材或选集。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和学术研究。
4.3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PPT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4.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增加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与妻书》,使学生了解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以及信件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与妻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内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信件的书写格式,分析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写一封给家人的信,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信件的书写格式、内容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了解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扩展:1. 对比分析:《与妻书》与其他古代信件的异同,了解古代信件的特点。
2. 文化传承:介绍信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社会信件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 书写一封给家人的信,要求信件格式正确,表达真挚的情感。
2. 调查身边人的信件交流情况,了解现代社会信件的使用现状。
八、教学延伸:1. 开展信件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信件带来的情感交流。
2. 组织家庭亲情主题活动,增进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九、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信件的书写和表达能力。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1.1.2 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理解1.2.2 修辞手法分析1.2.3 表达能力培养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1.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2.2.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文本阅读与理解3.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3.2.2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3 修辞手法分析3.3.1 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3.3.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4 表达能力培养3.4.1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4.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5.2 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5.3 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6.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1.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修辞手法。
6.2 教学方法6.2.1 课堂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
6.2.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第七章:教学实践与反思7.1 教学实践7.1.1 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展示修辞手法的运用。
7.1.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7.2 教学反思7.2.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第八章:教学资源与工具8.1 教学资源8.1.1 教材《与妻书》文本。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妻书》的文本材料。
2. 教师准备相关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资料。
3. 教师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妻书》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庭观念。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与妻书》的阅读笔记。
(2)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本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
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
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
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
亲
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
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
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
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
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 1911 年 4 月 27 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 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
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
1、黄花岗起义:1910 年 11 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
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 年 4 月 27 日下午 5 时 30 分,黄兴率 13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
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
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
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
广州红花岗。
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2、林觉民(1887-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
少年之时,即
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 年春回国,4 月 24 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
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
后从容就义,史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之一。
林觉民受伤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
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
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 岁。
三、体味文中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1、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在绢帛上留下了一封《与妻书》,留给妻子的,这是一封情书,还是一
封遗书呢?
2、林觉民写下这封《与妻书》的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②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吾衷
3、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吾衷呢?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这个说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能“勇于就死”呢?既然“至爱汝”,
又为什么舍得“勇于就死”呢?我们来看看林觉民是怎么解释的?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你,所以我以这份心去爱天下人,我愿意牺牲自己的
幸福,帮天下人谋幸福。
就是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即舍小我以成大我。
5、林觉民的小我,也就是对妻子的深爱之情,即“至爱汝”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四五年前某夕关于谁先死的谈话
围绕与妻子有关的日常生活,直说对妻子的深挚爱恋。
以上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
离别前,切切叮嘱妻子抚养孩子,子承父志。
甚至,死后,他也愿意
一愿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是实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林觉民是真爱他的妻子,这份爱刻入了他的骨血之中,让他肝肠
寸断。
四、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重点)
1、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当时国事如何?请同学们找一找。
①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②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③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2、概括说也就是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百姓苦痛。
但是,这与林觉民夫妻何干?他们夫妻二人出身书香门第之家,只要安守本分,相信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为什么林觉民
非得走上一条在旁人看来是不归之路的革命道路?我们来看看林觉民的内心剖白吧。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②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③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3、这是一个有小情,但更有大爱的至情至爱之人。
感夫妻之恩爱
悲夫妻之死别
愤国家之黯弱
怜天下之离散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这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人。
五、拓展延伸
一百多年前,革命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从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而一百多年后
的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中学生们则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若为爱情故,两者皆可抛。
”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对这些学生,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六、作业
结合林觉民写给父亲的诀别书,体会他牺牲前的心理状态。
不孝儿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七、课外表演
读过了这一封荡气回肠的百年情书,我们的心头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慨。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一份感慨一起再来品味这份感情。
播放《与妻书》朗诵视频。
课外同学们组成小组,分角色进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