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公开课)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精品课件

②此则寡人之过也
D.①舜不穷其民力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C项,①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②表判断,意为“是,就是”。A项,①②“于”均为介词,引进宾语。B项,① ②“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①②“其”均为代词,意为“他的”。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 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 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 原因。
A.疏(shū)食曲肱(ɡōnɡ)不处(hù)也B.所恶(wù)
恶(wù)乎
颠沛(pèi)
C.臧(zānɡ)武仲 公绰(chuò)
卞(biàn)庄子
D. 貌思恭(ɡònɡ) 无適(dí)
谄(chǎn)也
C (A处 chǔ;, B恶乎:wū, D恭:ɡōnɡ)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 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 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7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无可无不可,一切按照义 去做。”
选文8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课件

普京说:原不原谅恐怖分子是上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
的,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 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 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 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 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见利忘义的企 业
四、经典改变人生,智慧照亮未来
•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觉得在现实生活 中我们该如何理性的对待对金钱与物 质的追求?
•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 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 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 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 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 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 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 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 己的正确道路。现在, 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 房子而奔波、追逐、竞 争。但是,也有不少人 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 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 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 宁。
选文10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 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 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 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 是怯懦。”
三、质疑问难
• 向其他小组成员或老师提出你在学 习中产生的疑问
思考:在物质高度发 达的今天,孔子的观 念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选文7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不义而富且贵”的主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不义而富且贵”的含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3 教学方法: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不义而富且贵”的理解和看法。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不义之财?为什么说‘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1.4.2 讲解“不义而富且贵”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1.4.3 学生分享对“不义而富且贵”的看法,展开讨论。
第二章:理论阐述2.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不义而富且贵”的理论背景,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相关的道德伦理观念,分析“不义而富且贵”的不合理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相关的道德伦理观念。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道德伦理观念,如诚实、正义、公平等。
2.4.2 分析“不义而富且贵”的不合理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不道德行为的危害。
2.4.3 举例说明“不义而富且贵”的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主题。
2.4.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秉持道德伦理观念,避免“不义而富且贵”。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教学目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不义而富且贵”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不义而富且贵”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
3.4 教学步骤:3.4.1 分配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3.4.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不义而富且贵”现象,讨论其特点和危害。
3.4.3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展开全班讨论。
第四章:解决策略4.1 教学目的: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不义而富且贵”的现象,提出相应的策略。
4.2 教学内容:讨论解决“不义而富且贵”的途径和方法。
4.3 教学方法: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策略。
4.4 教学步骤:4.4.1 分配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义而富且贵”的策略。
高中语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t6 人教课标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 5【原文】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 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 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 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第三章
• 3【原文】 子曰:“饭疏食 (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注译释文】 (1)饭孔疏子食说,:饭“,吃这粗里粮是,“喝吃白”水的,意弯思, 作着胳动膊词当。枕疏头食,即乐粗趣粮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2)不曲正肱当:的肱手,段音得g来ōn的g富,贵胳,膊对,于由我肩 至来肘讲的就部 像位 是。 天曲 上肱 的, 浮即 云弯 一着样胳。膊”。
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 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 【评析】
•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 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 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 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 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 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 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 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 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7【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
下也,无适(1)也,无莫(2) 也,义(3)之与比(4)。”
【【注译释文】】 孔子说:“君子 (1)对适于:天音下d的í,人意和为事亲,近没、有厚固待。 (2)定莫的:厚疏薄远亲、疏冷,淡只。是按照义 (3)去义做:。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 【评析】
孔本子章认谈为人的格君完子善不的是问不题食。人孔间子烟认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精美课件

有一颗“拒烹野味”的公德心,人品可敬! 毅然走上“拒烹野味”的道路,勇气可嘉! 坚持初衷不改,行为积极有效,做法可赞!
• 【评析】
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 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 。
•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 义中取利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
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
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
离失所的生活,任何人都希望得到
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
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
始终包含一个“义”字。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
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 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 • 【乎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卫国大夫公叔文子这个人,说: “是真的吗?夫子不说话、不笑、不取财物?”
公明贾回答说:“把这事告诉您的人说错了(即 告诉您这话的人弄错了)。夫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 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高兴了才笑,所以别 人不厌恶他的笑;对于财物,符合道义才取,所以人 们不讨厌他取。”
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
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 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 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高分上名校”、“内容好,成绩当然好”不科 学的保证 .
拓展提升
讨论:是生计重要还是道德重要
《青年报》2006年6月 22日B13版报道,邹云 翔2004年被评为“中华 食雕九大赚钱名刀”,并 先后被评为“中国烹饪雕 刻大师”、“中华厨神”, 可现在一个大厨师彻底被 各大酒店拒之门外,原因 是他拒烹野味。
不义而富且贵_上课版

【基础知识】 饭,名词作动词,吃。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粝的 饭食喝冷水,弯着胳 膊枕着它,其中也有 乐趣啊。干不正当的 事而得来的富贵,对 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 空的云彩。”
• 【评析】 • 提倡“安贫乐道”。
• 想一想,孔子的哪个弟子多次被孔子 称赞?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成就君子之名,根基在于培植仁德。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2)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3)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评析】
•
反映孔子的义利观。
义中取利
警钟长鸣!!!
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 他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 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
8、10
始终包含一个“义”字。
• 5【原文】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 之知(2) ,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文(3)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 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 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可 无不可(即无一定之规),一切按照义去 做。” 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没有什么事一定不要怎么做,但有
一点,就是一切都要依循义。原则是不可背离的,在不背离原则的前提下,行动 也是具有一定自由开展的空间的。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 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 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 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 修养问题。
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 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 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 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 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 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 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 俭、让、忠、孝、仁、义、礼、 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 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引导学生思考财富与道德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主题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财富与道德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财富的理解和看法。
2. 分享相关故事或案例,引发学生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思考。
3.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4. 总结学生观点,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经历,分析他们的思考深度。
第二章:理解成语“不义而富且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不义而富且贵”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背后的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1. 解释成语“不义而富且贵”的字面意思。
2. 分析成语背后的道德观念。
教学步骤:1. 讲解成语“不义而富且贵”的字面意思。
2. 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背后的道德观念,如贪污、欺诈等行为。
3. 分享相关故事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4.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不义之财?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成语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分析他们对道德观念的思考。
第三章:探讨“于我如浮云”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于我如浮云”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教学内容:1. 解释“于我如浮云”的意义。
2. 分析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教学步骤:1. 讲解“于我如浮云”的意义,表达出对财富的不重视。
2. 引导学生思考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如财富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3. 分享相关故事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于我如浮云”的意义。
4.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财富与幸福的关系?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我如浮云”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分析他们对财富与幸福关系的思考。
第四章:理解道德与财富的平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德与财富的平衡重要性。
不义而富且贵_于我如浮云_(经典推荐)讲课讲稿

一个厨师要与传统的习惯和人性的贪婪去较量,看上 去有点“自不量力”,引来很多人的嘲笑,认为他太傻。
他也认识到:只有溶到社会中去才有更大的作为 • 办食雕学习班,教授烹饪理念、知识、技巧 • 组织弟子宣传以各种方式“拒烹野味” • 号召其他饭店厨师加入“拒烹野味”活动 • 发起百万厨师参与全国“拒烹野味”签名活动
研讨分析,义和富贵(利)的问题
2.理解分析: (2)孔子认为富贵“可求”与 “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3)在贫寒中,孔子“乐”的是 什么? (4)这三则内容给你什么启示?
孔子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但是他非常关注一点, 就是富贵是否“可求”。选文第1则:“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说,富如果可求,即 使是手拿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是说富如果不可求,就依从我喜欢的。这段 话有两点值得琢磨:第一,什么是“可求”和“不可 求”?联系孔子的其他言论,这“可”与“不可”的关 键,在于行为是否合乎道义。人们常说:“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 第二,什么是“吾所好”呢?孔子宣扬“贫而乐(道), 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宣扬“朝闻道,夕死 可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论语·里仁》),并且感慨“吾未见好德如 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我未见好仁者、恶不 仁者”(《论语·里仁》),等等。很明显,他的所好,
云。”
而得来的富贵,对我
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
【基础知识】
的云彩。”
(1)饭,名词作动词,吃。疏食:粗糙的饭。
(2)曲,形容词作动词,使弯曲。
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3)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语文组张意映
谭嗣同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武牧羊
荆轲刺秦王
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
本课的选文有一个核心的字,是什么字?
•义义与富贵
义与君子
义与勇
:1、3、4则
:2、5、6、
7、9则
:8、10则
义与富贵
•细读第1、3、4则选文,说说孔子对待富贵和贫贱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
•子曰:“邦(国家)有道(政治清明),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 泰伯》•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
•——《论语·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起身)。
•子路愠(怨恨)见曰:“君子亦有穷
乎?”
•子曰:“君子固(坚持、安守)穷,小人穷斯(就)滥(越轨、放肆)矣。
•孔子义利观:
•合乎道义,求之;
•不合道义,固穷。
义与君子
•根据2、5、6、7、9则,归纳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2:义然后取
•5:见利思义
•6:见得思义
•7:义与之比
•9:闻义能徙
《论语·里仁》
•君子喻(明白、通晓)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将“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义与勇
•通读8、10则,说说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有勇”?
•《论语集解》注:
•“勇”,就是果敢,勇敢。
•义,所宜为。
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论语·宪问》: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本质、特性),礼以行之,孙(通“逊”,恭顺)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义”是君子的根本。
孔子眼里面的“义”•义,是一种道德,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
•义则是通过礼来实现。
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符合仁、义,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它们都是实现仁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请试着用孔子关于“义”的观点来
评价王维对于陶渊明的观点?
•王维《与魏居士书》: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
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
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
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后之累也。
”偷禄苟活
•通过本课,你感受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请联系社会现实谈一谈。
孔子何其人也?•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人
•良师益友
•拥有生活智慧的人
•仁爱之心的人
•行而有义之人
素材积累
•请仔细回忆并梳理高中所学过
的课文中,符合“义”的人和事,并用200——300字描述出来。
你怎么评价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
折腰”的精神?
•王维《与魏居士书》: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shòu)弃官去。
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
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
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后之累也。
”
《论语·为政》
•子张学干(追求)禄(禄位、仕途)。
•子曰:“多闻阙(空缺,留下)疑,
慎言其余,则寡(少)尤(过错);多见阙殆(危险),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什么是“义”?
•林觉民《与妻书》
•当亦乐牺牲吾身
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