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_于我如浮云_获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5课《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5课《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6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熟记孔子有关“义”的表述②积累文言字词、文言语法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确的义利观④学以致用||,认识现代社会诸多弊端的原因所在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自主学习||,疏通句义||,积累文言常用字词及文言句式②课内借助导学案检查学生基本知识预习情况③合作探究||,拓展深入重点与难点1、文言字词句式积累2、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导语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人而言||,都会有自己特别喜爱的东西和特别想得到的东西||,在渴望得到、想方设法得到的过程中||,除了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之外||,在心中还会有一股力量或多或少的会对你的行为产生一种影响甚至是制约作用——这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标准||。

而这种道德情感、道德标准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它应该在每个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壮大||,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天的课堂内容就与此密切相关||。

一、解释“义”、“富”、“贵”的常用义义:正确的道理、道德富:财产多贵:地位高二、检查预习完成情况(一)熟语释义大义凛然:严肃或敬畏||。

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大义灭亲:为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义形于色:主持正义的心情表现在脸上舍生取义:为正义牺牲生命义无反顾:为了正义绝不回头||,勇敢向前微言大义:经书的要义||,后泛指大道理||。

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能勇敢的去做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春秋无义战:泛指非正义战争(二)诵读文选||,披文入情(三)重点字词、文言句式积累1、文言常用实词积累(加点字)①文之以礼乐修饰常用义:掩饰||。

如文过饰非①闻义不能徙迁移、改变常用义:调动职务||。

如“徙齐王信为楚王”①是吾状也这常用义:正确的;表判断“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作用2、古今异义①造次必于是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②今之成人者何必然成人必然古义:完美无缺的人古义:必须这样今义:成年人今义:确定不移;客观规律③久要忘平生之言古义:向来、素来今义:终身、一生3、翻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归纳宾语前置的三种类型||,并各举一例A、疑问代词作宾语例:沛公安在吾谁与归B、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例:彼不恩我也莫我肯顾C、强调宾语||,借助“是”“之”例:唯利是图句读之不知学习深入一、选出文中孔子对“义”的表述语句||,感受孔子义薄云天的人格语句筛选:略二、孔子对富是完全拒绝的吗?用文中的语句佐证并简析要点明确: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一、“义”的实现。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义通过礼来实现。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经常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二、对比讨论。

《圣经》:“用诡诈之舌求财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财,乃是吹来吹去的浮云。

”看来翻译的人多少受了点孔子的影响。

(1)仁义和富贵“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

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

在《论语》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

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

“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

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如此。

”在喜爱富贵方面,孔子丝毫不亚于普通人,他觉得这就是正常人应该向往的。

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人把“夫子”当成了“迂腐”的代名词。

问题是,许多人把上文最后一句话,当成了不善于或不勇于追求财富的挡箭牌。

高中语文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4.【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法、对话法、资料助读法。

【教学设计】一、检查预习(投影出示本课重点字词,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对关键词句进行讲解点拨。

生齐读课文。

)1.重点字词执鞭之士:指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当时有两种:一是拿着鞭子维持秩序的市场的守门人,一是贵族出行时拿着鞭子夹道开路的人。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疏食:粗糙的饭。

水:冷水。

肱:上臂,泛指胳膊。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造次:慌忙、仓促。

颠沛:受磨难、挫折。

子路问成人。

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义之与比。

比:并列、紧靠。

2.重要语句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二、解题本课的标题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怎么理解?为什么要把它作为本课的题目?明确:①标题解读:做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漂浮在天空的云彩。

②把这句话作为题目,一则明确本课的主题是“义”,二则表明孔子对“义”的持守。

三、研读课文,探究孔子关于“义”的基本思想(一)探究孔子的义利观。

1.从前4则中,任选一则谈谈你读孔子义利观的理解。

明确:孔子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会把奉行仁义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

孔子强调富而可求和不可求的分界,就是要促使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

2.孔子的义利观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你能想到哪些体现孔子义利观的事例?明确:①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做子贡。

一次,吴越大军隆冬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造成丝棉紧缺,价格走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教案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作业补充:
(一)熟语释义
大义凛然:严肃或敬畏。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大义灭亲:为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
义形于色:主持正义的心情表现在脸上
舍生取义:为正义牺牲生命
义无反顾:为了正义绝不回头,勇敢向前
微言大义:经书的要义,后泛指大道理。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能勇敢的去做
语句筛选:略
(二)、孔子对富是完全拒绝的吗?用文中的语句佐证并简析
要点明确: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孔子对富贵并非完全拒绝,他希望对其有所向往,他认为希望得到富贵是符合人的天性的
(三)、孔子心中轻视富贵的标准是什么?由此看出在孔子的心中有着怎样的“义利观”,简要准确概况
孔子认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没多人的美好品德,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完人是要能够先满足精神再满足物质就可以了。
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编号: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第、、、则选文;、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饭疏食饮水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义之与比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课时引入话题: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

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

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一、仁义和富贵“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

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

在《论语》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

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

“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

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第一章【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富:指升官发财()而:如果 ()虽:即使 ()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

新人教版选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目标: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回顾“仁”。

前面几节课我们讲了孔子的“仁”。

“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

“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你只要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就没有“仁”。

“仁”是你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

这就像佛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内心。

那么“仁”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人和意识,如果具备了这四种意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

按照老师的理解,“仁”是孔子看来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的最高准则,就像道家以“道”作为最高原则一样。

“道”的内涵非常博大,以至于“道可道,非常道”,所以“仁”的内涵也非常广泛,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数次问到什么叫做“仁”,什么样的人才算“仁人”,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在孔子以“仁人”来评价人的眼光也相当挑剔。

比如管仲,这个人物在《论语》中被议论的挺多的。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

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高中语文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准确理解各则语录。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深入理解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准确理解各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义与利的关系,能结合自身实际内化已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深厚内蕴,只有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思想的火花碰撞、交流,锻炼其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

3引导点拨法。

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

教学过程1.子贡赎人师:今天,我们先来分享一则小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子贡赎人而不取奖金,大家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学生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展示了子贡高尚的品行操守;或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这一做法相当于使本来能够被赎回的鲁人因道德标杆而无法赎回)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孔子是如何评价其行为的。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为什么孔子会做出这种评价?(引导学生明确:赎回自己的同胞是一项义举,因此而得到的财富本身就是应得的,取金无损于这一义举所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但芸芸众生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想要获得奖励无可非议,而一旦以不取其金为榜样,很可能造成不复赎人矣。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来看一看先贤是如何看待财富与道义之间的关系的。

【设计意图:采用子贡赎人的故事做导入让学生进行评价,第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课堂状态;第二能够促使学生动脑思考,辩证看待义利之间的关系;第三使学生品味经典,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疏通文意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将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标注出来。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教案主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财富与道德的关系。

激发学生对教案的兴趣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教案主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含义。

探讨财富与道德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财富的追求与人生的价值观。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财富与道德的关系。

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思考财富的追求与人生的价值观。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和观点。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财富与道德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财富与道德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在财富追求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探讨财富与道德的关系,引用相关的理论或观点。

分析道德在财富追求中的重要性,引用相关的案例或故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财富与道德的关系。

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思考道德在财富追求中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理解。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评估他们对道德在财富追求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章:财富的追求与人生的价值观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财富的追求与人生的价值观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观对于财富的追求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探讨财富的追求与人生的价值观的关系,引用相关的理论或观点。

分析人生的价值观对于财富的追求的影响,引用相关的案例或故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财富的追求与人生的价值观的关系。

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对于财富的追求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财富的追求与人生的价值观关系的理解。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评估他们对于人生的价值观对于财富的追求的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思考财富的追求与道德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对于财富的追求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孔子的义利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学习方法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

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而,通“如”,如果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受”
③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即使
④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的
⑤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二)课文梳理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1.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

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

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三)、语段解读:
(1)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体悟探究: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孔子所执著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著。

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四则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