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公开课课件 PPT
合集下载
《与妻书》(林觉民)76张PPT优秀课件

林觉民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
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24岁——参加广州起义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 和国内同胞。”) 25岁——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士之一
黄
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烈 士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
墓
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1886-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 意洞,号抖飞,福建人。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 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 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 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 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 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 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 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 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 瞑目矣!”)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 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 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 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临刑,林觉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 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更)写给 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 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 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 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 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与妻书》ppt课件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社会动 荡不安,林觉民深感国家民族危 亡在即,毅然投身革命。
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状况
政治状况
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严重。 革命党人积极策划武装起义,推翻清 朝统治。
经济状况
社会文化状况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人们逐渐觉 醒并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同 时,西方文化也大量涌入中国,对中 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
《与妻书》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20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补
充
目录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Βιβλιοθήκη 介林觉民生平事迹01
02
03
早年经历
林觉民出生于福建闽县, 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庭 影响,具有反清意识。
真挚的语言表达
作者运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 真诚和深情。
巧妙的情感渲染
通过巧妙的情感渲染,如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让 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深度。
06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背
景补充
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和影响概述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 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政权更迭。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林觉民形象塑造方法论述
正面描写
01
通过直接描写林觉民的外貌、言行举止等方面,展现其英勇、
坚毅、果断等性格特点。
侧面烘托
02
通过其他人物对林觉民的评价和态度,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表
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状况
政治状况
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严重。 革命党人积极策划武装起义,推翻清 朝统治。
经济状况
社会文化状况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人们逐渐觉 醒并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同 时,西方文化也大量涌入中国,对中 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
《与妻书》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20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补
充
目录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Βιβλιοθήκη 介林觉民生平事迹01
02
03
早年经历
林觉民出生于福建闽县, 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庭 影响,具有反清意识。
真挚的语言表达
作者运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 真诚和深情。
巧妙的情感渲染
通过巧妙的情感渲染,如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让 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深度。
06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背
景补充
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和影响概述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 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政权更迭。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林觉民形象塑造方法论述
正面描写
01
通过直接描写林觉民的外貌、言行举止等方面,展现其英勇、
坚毅、果断等性格特点。
侧面烘托
02
通过其他人物对林觉民的评价和态度,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表
11-2《与妻书》说课课件 (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复兴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
四、说教学方法:
(一)、教读法: 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利用小组,共同研讨,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通过问题的解决,深化对文本的认知理解,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完成 鉴赏任务。
(二)、情境创设法: 通过课堂活动的情境创设,入情入境,引导
学生更好地领悟林觉民写绝笔书时复杂的情感和 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多媒体投影辅助法
赵一曼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2团政委 左权 无产阶级革命家、八路军高级将领 程雄 新四军2师5旅13团2营3连连长
对比鉴赏:这些家书有何异同?
共同处: 不同点:
都是革命烈士写给家人的绝笔信; 都选择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怒放自己生命; 都体现了革命烈士为了家国大义,舍弃了儿女 私情的崇高情怀。
写作对象不同;表达的私情也有所不同。 有对儿子的歉意与教育;有对父母双亲的 惦念牵挂;对妻子儿女深切的关爱,这些 情感不同。
方声洞,1886年出生与福州富商家庭,父亲曾任县令,思想开明,广州起义中,方声洞在日本筹备军火密运广 州,临行前他手书数封绝笔信,已经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心,后在起义中身中数弹而死,年仅25岁。
喻培伦,1886年生于一个富裕糖商家庭,1905年留学日本,进入东京警监学校,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校,后又考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 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灵魂相伴。
亲情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清静过日而 一嘱:嘱托后事,清静过日 已
对家人牵挂眷念之情
说 课
四、说教学方法:
(一)、教读法: 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利用小组,共同研讨,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通过问题的解决,深化对文本的认知理解,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完成 鉴赏任务。
(二)、情境创设法: 通过课堂活动的情境创设,入情入境,引导
学生更好地领悟林觉民写绝笔书时复杂的情感和 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多媒体投影辅助法
赵一曼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2团政委 左权 无产阶级革命家、八路军高级将领 程雄 新四军2师5旅13团2营3连连长
对比鉴赏:这些家书有何异同?
共同处: 不同点:
都是革命烈士写给家人的绝笔信; 都选择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怒放自己生命; 都体现了革命烈士为了家国大义,舍弃了儿女 私情的崇高情怀。
写作对象不同;表达的私情也有所不同。 有对儿子的歉意与教育;有对父母双亲的 惦念牵挂;对妻子儿女深切的关爱,这些 情感不同。
方声洞,1886年出生与福州富商家庭,父亲曾任县令,思想开明,广州起义中,方声洞在日本筹备军火密运广 州,临行前他手书数封绝笔信,已经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心,后在起义中身中数弹而死,年仅25岁。
喻培伦,1886年生于一个富裕糖商家庭,1905年留学日本,进入东京警监学校,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校,后又考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 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灵魂相伴。
亲情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清静过日而 一嘱:嘱托后事,清静过日 已
对家人牵挂眷念之情
说 课
与妻书正式完美版ppt课件

【即学即用】 自近代以来,有无数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民族的独立与 解放献出了青春和生命。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高风亮 节、他们的牺牲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请 运用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以“我崇敬的烈士” 为题,写一段话。 略。
【探究主题】 儿女情与壮士志
有人说,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 然,而《与妻书》却如此委婉,似乎有太多的儿女情 楼主 长,近乎闲情逸致,因此它损害了革命者的形象。对 此,你怎么看呢?请你结合课文及实际情况谈谈你的 认识。 这是一封非同寻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 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者,写爱得 第 1 楼 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 伟大。并不会损害他的形象。
3.用典详解 ①司马青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 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 布衫。林觉民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 遭遇的深切同情。
②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 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 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 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 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1.知人论世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 天外生。福建福州人。1905 年,林觉民东渡日本 留学,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
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 年,参加广州起义, 血战中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 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2《与妻书》课件(共52张ppt).ppt

积极起义
1911年1月底,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 遂义无反顾回国响应。先赴香港,后回福建老家召集革 命志士。其间,林觉民曾返乡一次,他躲藏于福建西禅 寺中制造炸药,将炸药装到棺木中,打算运往广州,支 援起义。 陈意映曾挺身而出,要求装扮成寡妇护送棺材随行掩护, 可是因为怀孕只能作罢。两人决定,林觉民一人奔赴广 州,陈意映则在福建待产。 4月初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 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 1911年4月24日在九龙岛醉人的夜色中,在狭小的赁屋内, 林觉民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陈意映的 《与妻书》。
(三)文体知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
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正标— — 致 墨 子 的 一 封 信 副标
尊 敬 的 墨 子 称: 呼 您好!
……
正文
此致 敬 礼 ! 祝辞
署名
日期
小明 4 月2 日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补充说明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 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 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二)写作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 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在我国南 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 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 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 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 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 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 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 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 “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 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 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与妻书公开课[优质ppt]
![与妻书公开课[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1cb909b10975f46527d3e18f.png)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 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着数不完的夜和载 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尽的付出都 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 •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理。
后记
• 林觉民就义后,林家把祖宅卖了避难。一天在 避祸居所,有人偷偷地将林觉民的遗书两封塞进 门缝里,一封是写给其父亲的,一封就是“与妻 书”。林觉民遗有两个儿子,伯新、仲新。林伯 新即“依新”9岁夭折,“腹中之物”即林仲新由 祖父带大。
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 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 婉?近乎闲情逸致?
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 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 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 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 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 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 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 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 感。 ——钟叔河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觉 (遥寄林觉民)
•觉 • 当我看见你的信 • 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 •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 • 当我回首我的梦 • 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 •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 有时候不得不弃 • 爱不在开始 • 却只能停在开始 • 把缱绻(qiǎn quǎn)了一时 • 当做被爱了一世
作者说“吾至爱汝”,为什么又说“率性就死而 不顾汝”呢?
•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 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 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 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 的关系以及崇高的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 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 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自己、“为天下人谋 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与妻书》ppt课件

•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忆往事 抒爱妻之至情 •追忆生死之论 •回忆新婚燕尔 •忆远行欲告又止
(寄情于事)
层进
观“事势”,再析“至爱汝” 与“勇于就死”的关系
1、不忍你我死别 2、更不忍你我生离 3、尤不忍天下人生离死别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寓理于情)
吾衷已剖然情不能已
再表“爱汝”深情 与“就死”决心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与妻书
林觉民
写与妻书的用意
• 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剖吾衷)
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
•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
•(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
析“至爱汝”与“勇于就死”的 关系
“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 其所爱……乐牺牲吾身与汝身 之福利,为天下人谋福利.”
革命的人生观与幸福观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忆往事 抒爱妻之至情 •追忆生死之论 •回忆新婚燕尔 •忆远行欲告又止
(寄情于事)
层进
观“事势”,再析“至爱汝” 与“勇于就死”的关系
1、不忍你我死别 2、更不忍你我生离 3、尤不忍天下人生离死别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寓理于情)
吾衷已剖然情不能已
再表“爱汝”深情 与“就死”决心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
与妻书
林觉民
写与妻书的用意
• 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剖吾衷)
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
•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
•(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
析“至爱汝”与“勇于就死”的 关系
“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 其所爱……乐牺牲吾身与汝身 之福利,为天下人谋福利.”
革命的人生观与幸福观
《与妻书》PPT课件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5)
爱国 之情
主旨归纳:
这封书信围绕“吾至爱汝”又不得不“舍汝而死” 这一矛盾复杂的情感,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 子的挚爱之情。
《谏逐客书》《与妻书》同为“书”,却是不同的文体,一是随 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一为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对象不 同,目的各异,体会二者在观点立场、表达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选 择、态度语气上的差异。
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 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
他们都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人生 选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每一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 时代赋予每一代人特定的使命
结合时代特征与自身实际,谈谈你对 “当代青年的抱负与使命”的思考。
篇章
观点 立场
谏逐 客书
逐客为过
与妻 书
牺牲吾身 与汝身之 福利,为 天下人谋 永福
表达 策略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用典 感叹句 反问句 对偶句 排比句
表论
书面语 措辞谦恭 有分寸
记叙 议论 抒情
书面语 饱含深情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 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
-.
1 2 3 4
林觉民写在巾帕上的《与妻书》,是一封遗书,也是一 封情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情书”。
这篇“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广为流传, 感动无数人的原因正是这种“吾至爱汝”又“舍汝而死”的 悲抑纠结的情感。
情感
吾至 爱汝
舍汝 而死
原文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觉民写《与妻书》的用意?
•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 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之(吾衷)
吾衷?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 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 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 林觉民: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字。我写这 封信时,还是世间一个人;你读这封信时,我已成 为阴间的鬼。这些日子,爱恨交杂的思绪,对你依 依不舍的眷恋,像利爪一样猛烈撕扯着我的心。眼 泪混合着笔墨,伴着心中波涛翻滚的怅然,好几次 都想搁笔,但又恐怕你不能体谅我的心思,怕你怪 我弃你而去。
• 陈意映:我想在信中找回我的思念,然而读到的却 是悲凉凄怆的诀别。你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使我 相信刹那也是永恒。
拓展: 自由与爱情
(原文) • 生命诚可贵 • 爱情价更高 • 若为自由故 • 两者皆可抛
?
(现代版) • 生命诚可贵 • 自由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 • 若为爱情故 • 两者皆可抛
作业
• 结合林觉民写 给父亲的诀别 书,体会他牺 牲前的心理状 态。
乞有苦 不 恕补, 孝 之于弟 儿儿 。全妹 死叩
国缺 矣禀 同衣 ,父 胞食 唯亲 也耳 累大 。, 大人 大然 人: 罪大 吃
及人之幼” •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再分析归纳“至爱汝”和“勇于就 死”的关系
• 不忍你我死别(国中无地……) • 更不忍你我生离(即可不死……) • 尤不忍天下人生离死别(天下人之……)
层层递进
林觉民语录
•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 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
• 陈意映:觉民,还记得吗?四年前,你从日本留学回来我对你 说,今后若要远行,一定带上我,天涯海角,卿愿随君行。
• 林觉民:记得,记得,也答应了。 • 陈意映:可你毕竟是林觉民,十三岁就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
的林觉民。这次回来,你行色匆忙,我知道,你一定有许多话 要对我说,然而每每四目相对你都欲言又止。 • 林觉民:这次不比从前,我将要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纵然有 千般理由万般感慨,又怎么忍心对你坦言。舍身取义我没有遗 憾,为国捐躯我万死不辞,革命成功与否,自有同志们继续奋 斗,唯独你婆娑的泪眼,叫我肝肠寸断。 • 陈意映:觉民,我有幸嫁给你,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 • 林觉民:我有幸娶到你,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
汝
天下人(祖国)
“至爱汝”
• 追忆生死之论
寄
• 回忆新婚燕尔
情 于
• 回忆远行欲告又止 事
忆往事,述 爱妻之至情
“至爱汝”
• 抚养孩子 • 子承父志 • 清贫度日
殷殷嘱咐, 切切期望
“至爱汝”
• 一愿哭相和 • 二愿真有鬼 • 三愿心电感应是实
愿生死相依, 再述“吾至爱 汝”之深情
• 林觉民:依新五岁了,转眼长大成人,好好教导他,让他像我, 你腹中怀的,我猜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温暖贤淑。
• 陈意映:也可能是男孩,我把他和依新一起培养成有相同志向 的人。
• 林觉民:那我们家今后会很清贫。 • 陈意映:我从来就不怕清贫,在战争的炮火中辗转流离也好,
在政权的更迭中仓皇度日也罢,只要还能见到你。 • 林觉民:来生吧,我向来不相信这世上有鬼,现在却希望真的
有鬼。还记不记得我对你说过,与其你死在我前面,不如你 比我先死。 • 陈意映:你是说,凭我纤弱的身体和细腻的感情,一定无法承 受失去你的悲痛。 • 林觉民:所以,我宁愿你先死去,让我来忍受一切的痛苦。谁 知,到底还是我先你而去。我爱你,然而天下重任,使我 不能继续拥有爱你的权利。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字。 • 陈意映:我的名字,充满着你的爱恋,千百年后,我也无怨。 • 林觉民:我的眼里,充满了你的泪水,千百年后,我也无怨。
当时国事如何?
•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 彀?
• 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 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 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 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 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百社国列 姓会家强 苦黑腐窥 痛暗败视
离
死
大爱
•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 陈意映:你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 爱我,也希望天下人都能爱其所爱。我明白,也愿意把天下人 当做亲人来对待,可就是不能承受失去你的悲痛。
• 林觉民:可国家危在旦夕,大丈夫当以死报国。倘若我死能激 励四万万同胞奋勇而起,我神州大地定会雷震九霄,我中华民 族定能乾坤再造,我虽死而犹生啊!
《与妻书》朗诵
• 24岁——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英勇就义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 矣!
至情至爱
感夫妻之恩爱 悲夫妻之死别 愤国家之黯弱 怜天下之离散
人物形象分析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 林觉民:你知道吗,自从与你相识,我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 属。然而当今世道,遍地血雨腥风,百姓颠沛流离,国土连年 沦丧,真正幸福美满的有几家?
——孙中山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 士”之一。字意洞, 号抖飞,又号天 外生,福建人。
林觉民写《与妻书》的用意?
•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 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之(吾衷)
• 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 陈意映:觉民,天色晚了,你还没回来。我的爱人, 你在哪儿?依新睡了,梦里轻声唤着爹爹。觉民, 回家呀!
与 妻 书
林 觉 民
他是中华儿女,他大公无私, 因为他为四万万中国人英勇 就义。
他没有负天下人,却负了他 的爱妻——陈意映。
他是她的夫,他却负了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色,草 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 人心乃大兴奋。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