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应激反应

合集下载

内分泌与代谢复习知识点

内分泌与代谢复习知识点

内分泌系统基础部分知识整理第一章概述名词解释: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体液传递而实现其调节作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允许作用: 是指某些激素本身对某些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效应,但它的存在却可使另一种激素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靶细胞: 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细胞,称为靶细胞。

受体: 指存在于靶细胞中能与某种激素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相应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

远距分泌: 大多数激素分泌后经血液运送到机体远处的靶组织或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第二信使: 将激素的信息从靶细胞表面传送到细胞内某些酶系, 从而实现激素调节作用的使者称为第二信使。

简答:1、简述两种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答:含氮激素细胞:胞质内的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体丰富,有许多的膜包分泌颗粒;类固醇激素细胞:胞质内的滑面内质网丰富,发达的管泡状嵴线粒体,许多的含有胆固醇的脂滴,无分泌颗粒。

2、简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答:(1) 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2) 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3) 激素的高效放大作用;(4)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允许作用。

论述题:1、激素对机体的主要调节作用。

答:① 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持内环境的稳态;②促进细胞的分化和分裂,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过程;③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活动,影响学习、记忆及行为等脑的高级功能;④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提高机体对应激刺激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⑤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调控机体的生殖过程。

第二章下丘脑-垂体名词解释:赫令体: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运输下行,途中分泌颗粒局部聚集,呈串珠样膨大,在光镜下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为赫令氏体。

下丘脑调节肽: 由下丘脑促垂体区小细胞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 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健康与幸福》单元第二章“身体健康”中的第四节“心理应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或压力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2. 心理应激的类型: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心理应激可分为生物性应激、心理性应激和社会性应激。

3. 心理应激的成因:心理应激的成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个体素质因素和心理因素。

4.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包括心理调适、寻求支持、改变应对策略和培养抗压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心理应激。

2. 培养学生分析心理应激成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 引导学生掌握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难点:心理应激的成因分析,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应激的存在。

2. 知识讲解:讲解心理应激的概念、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几个典型的心理应激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心理应激概念: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或压力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类型:1. 生物性应激2. 心理性应激3. 社会性应激成因:1. 外部环境因素2. 个体素质因素3. 心理因素应对方法:1. 心理调适2. 寻求支持3. 改变应对策略4. 培养抗压能力七、作业设计答案:生物性应激、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

2. 请列举三个你认为可能导致心理应激的成因。

答案:外部环境因素(如考试压力)、个体素质因素(如性格特点)、心理因素(如自信心不足)。

病理生理学 9应激

病理生理学 9应激

病理生理学 9应激病理生理学:应激的九个方面应激是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发生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是机体为应对各种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反应。

在应激反应中,机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体内稳态。

然而,过度的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机体损伤和疾病。

本文将探讨应激的九个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应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一、生理性应激生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内、外界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机械压力、化学物质等。

在生理性应激反应中,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等。

这些生理变化有助于机体应对环境变化,保持体内稳态。

二、心理性应激心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心理性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情感压力、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

心理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状态,以及行为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应对情感压力和文化挑战,保持心理平衡。

三、社会性应激社会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社会性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适应性社会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

社会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适应不良和社会隔离等表现。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适应社会环境,保持社会。

四、创伤性应激创伤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严重创伤时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这些创伤包括身体损伤、战争经历、严重自然灾害等。

创伤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以及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表现。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应对严重创伤和痛苦经历,促进康复和适应。

五、病理性应激病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面临病理性刺激时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这些刺激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病理因素。

病理性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防御和修复机制的异常激活或抑制,进一步加剧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这些表现有助于机体应对病理性刺激,但也可能导致机体损伤和疾病。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第二章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第二章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2.6 神经干的损伤电位和动作电位 一、损伤电位和静息电位
1、损伤电位(injury potential):存在于损伤部位与完整 、损伤电位( ):存在于损伤部位与完整 ): 部位之间的电位差。 部位之间的电位差。 (图2-11) )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即细 、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 ):细胞未受刺激时, 胞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胞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内负外正。即极化状态( 内负外正。即极化状态(polarization)。图2-20 。 细胞内记录) 二、动作电位(细胞内记录) 1、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 、 ):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 ): 而发生兴奋时所产生的外负内正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而发生兴奋时所产生的外负内正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2. Goldman方程 Goldman方程
①如果细胞膜对某一种离子是不能通透的,则这种离子的电化 如果细胞膜对某一种离子是不能通透的, 学梯度对膜电位不起作用。 学梯度对膜电位不起作用。 ②通透性大的离子对膜电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大。只有微小通 通透性大的离子对膜电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大。 透性的离子对膜电位的作用很小。 透性的离子对膜电位的作用很小。 膜在安静时, 约为P 膜在安静时,PNa约为 K的1/100~1/50.
2、 神经 、 (neuron ) 胞体: 胞体: 轴丘 树突(dendrite):接受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树突 : 突起 轴突( ):神经纤维 轴突(axon):神经纤维 ):
三种神经元模式图 (图)
3、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主要类型( 神经元的主要类型(图)
①有髓纤维(myelinated fibers) :髓鞘 (myelin)、 有髓纤维( 、 (图2-2) ) 郎飞氏结 (Node of Renvier) (图) 许旺氏细胞( 许旺氏细胞(Schwan Cell) ) ②无髓纤维(unmyelinated fibers) 图2-4 无髓纤维(

创伤后应激反应

创伤后应激反应

心 肌 血 流


冠血 状栓
动形
脉成
血 压 、 心 率
心 肌 氧 需
缺 血 程 度
应激反应对器官血流影响
各 脏 器 血
手 术 应 激
交 感 神 经 兴 奋
皮肾 肤脏 、等 胃血 肠流
维血 初期 持 流
心灌 脑注 缺
肾小球肾 小管坏死
流 灌


过久过强
、 胃


血 缺 氧 性 损
胃粘膜受 损+胃酸
急性 肾衰
早期的高凝状态 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源性凝血系统 激肽系统
后期的低凝状态 纤溶酶系统 高凝状态导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大量输血和输液的影响
应激反应对机体影响
全麻大手术应激反应

炎性介质激活凝血系统

凝血因子激活

血小板活力
纤溶受损

血液凝固性
早期高凝状态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局部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四、应激反应循环系统影响
五、应激反应对呼吸的影响
呼儿麻 醉 大 Nhomakorabea茶 酚 胺
肺 动 脉 压
血 管 通 透 性

手 术
ARDS

系 统








第二章 创伤后应激反应
概述
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创伤后出现以神经内分泌系统 反应为主,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特点: 1. 应激反应是生物体的特性。 2. 它是由对创伤等刺激的感受所引起,这种感受可能
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3. 所引起的反应是级链式的,涉及到行为、神经、神

《危重病医学》第二章 创伤后机体反应

《危重病医学》第二章 创伤后机体反应

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系统 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垂体 机体创伤→刺激下丘脑分泌 机体创伤 刺激下丘脑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腺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腺 垂体ACTH分泌增加 加速肾上 分泌增加→加速肾上 垂体 分泌增加 腺糖皮质激素的合成释放。 腺糖皮质激素的合成释放。
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是提高机体在恶 劣条件下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 劣条件下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创伤后机体反应
General Body Response to Trauma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ICU
张振平
创伤后机体反应
亦称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创伤 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的、 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对机体既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又有损害作 用,是双刃剑。 病理生理学改变十分复杂。
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
是创伤后机体的主要反应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一)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增 血中儿茶酚胺浓度↗ 多,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致: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血压↗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 心输出量↗ 血压↗ 全身血液重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 全身血液重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 呼吸增快,潮气量↗ 支气管扩张,改善通气及氧供。 呼吸增快,潮气量↗,支气管扩张,改善通气及氧供。 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血糖、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 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血糖、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提 高能量供应 增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 增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 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肾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肾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人教版)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人教版)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人教版)注:第一部分:小题(名词解释、判断等)第二部分:大题(简答论述)适用于考人教版的考生运动性免疫抑制:指在大负荷运动后,由于过度负荷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的现象。

林加尔德现象:反射性地呼吸加深,加快,由于深吸气,肺内压骤减,此时被挤压的静脉内压力也下降,但回心血还来不及马上使心脏充盈,因此收缩压运动后即刻下降。

运动效果: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和良好的反应。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应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达到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负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

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部分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第一章骨骼肌机能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

三联管结构:每个横小官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全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膜所处静息电位时,内外膜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分布的电位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应激反应
第一节 概念与本质
第二节 基本表现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细胞体液反应
三、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三节 应激性疾病
第一节 概念与本质
一、概念
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因子的强烈刺激或长期作 用,处于“紧急状态”时发生的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增强为主要特点的一系列神经 内分泌反应,并由此而引起动物各种功能代谢改变, 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也 就是机体应付突然或紧急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任 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二节 基本表现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应激原刺激植物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兴奋, 致动物的血压和血糖升高、血凝加速、呼吸加深 加快、恐惧、发怒等一系列的代谢机能变化。 机体受应激原刺激后,使糖皮质激素增多,促 进糖的异生 生长激素分泌增多 生长激素能促进甘油、丙酮 酸合成为葡萄糖,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升 高血糖以适应应激反应原需要。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上管 重吸收水分,使尿量减少,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二、应激反应分期
警觉期:在应激作用后迅速出现,为机体保护防御 机制的快速动员期。 抵抗期:如果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在产生过警 觉反应之后,机体将进入抵抗或适应阶段。 衰竭期:持续强烈的有害刺激将消耗机体的抵抗能 力,警觉反应期的症状可再次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 持续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 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陆续显现, 可出现与应激相关的疾病以及器官功能的衰退、休克 甚至死亡。

二、细胞体液反应
应激对多种应激原可出现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和 相关基因的激活,合成表达一些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 质,如急性期反应蛋白、热休克蛋白、某些酶或细胞 因子等。这些变化是机体在细胞、蛋白质、基因水平 上对应激反应的表现。
三、功能和代谢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使 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外周小血管收缩。水钠排 出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流加快。 若外周小血管收缩强烈,持续时间过久,则可引起相 应器官组织的微循环缺血和细胞缺氧。 消化系统的变化:应激时,胃肠道是受害最严重的 器官之一,引起胃肠道粘膜出血、坏死及溃疡。 血液的变化:应激时血液的变化是复杂的,包括血 液内部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 胞减少,PH值下降,血凝性升高,微血栓形成等。 应激时代谢的变化: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代谢加 强,尿少、钠水潴留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