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反应
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

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应激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它是人们对于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
应激反应是动物和人类在面临外界威胁、压力和挑战时所展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这些生理变化不仅能够让人们迅速适应外界环境,还能响应身体处于威胁中时所需的行为反应。
本文将从应激反应的定义、机制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应激反应的定义应激反应是指生物在遭受外界刺激后出现的生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正常情况下,应激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适应外界环境,并提高身体的工作效率。
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二、应激反应的机制应激反应的机制主要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个系统的相互协调。
当身体感受到威胁时,大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释放出催化剂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能够刺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生理反应,从而为身体提供更多能量应对应激刺激。
此外,应激反应还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变化。
长期或过度的应激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感冒、流感等疾病。
因此,应激反应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应激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
1. 外界刺激:外界刺激的强度和种类对应激反应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紧急事件或面临威胁的环境会引发更强烈的应激反应。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于应激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有些人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有些人则相对较为镇定。
3. 情绪状态:个体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应激反应。
情绪较为紧张或焦虑的人更容易产生更强烈的应激反应。
4. 应对方式:应对应激刺激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应激反应的产生和缓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寻求社会支持、放松技巧等,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应对应激刺激。
总结: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是机体在面临外界威胁、压力和挑战时所展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理论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反应

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理论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反应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理论: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反应应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们在面临压力时身体和心理的反应。
本文将介绍应激反应的概念、应激反应的类型、以及应对压力的方法。
一、应激反应的概念应激反应是指当人们面临外界压力和威胁时,身体和心理系统出现的一系列紧张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是生理上的(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心理上的(如焦虑、抑郁),并且每个人的反应方式可能不同。
二、应激反应的类型应激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和生理反应。
1. 认知反应认知反应是指人们对于压力事件的主观认知和思考过程。
当面临压力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困惑、紧张或有挫败感。
此外,在认知反应中,人们还会评估压力事件的威胁程度和自身应对能力的可行性。
2. 情感反应情感反应是指人们对于压力事件产生的情感体验。
常见的情感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等。
这些情感反应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效的情绪调节对于缓解压力非常关键。
3. 生理反应生理反应是指身体对于压力的自动生理反应。
当人们感到压力时,身体会释放一系列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以应对压力。
这些生理反应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等。
三、应对压力的方法面对压力,人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应对应激反应,以保持身心健康。
1. 寻求支持与亲友、专业人士或支持团体分享自己的压力和困惑,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
这样的交流和接受他人的支持可以减轻情感负担。
2. 改变认知采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评估和应对压力事件,可以帮助缓解对压力的认知反应。
比如,培养乐观的态度和鼓励自己,可以增加自信心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3. 运动和放松体育运动和放松技巧(如呼吸练习、冥想)可以缓解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感,促进身心健康。
4. 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积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健康饮食、充足睡眠和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可以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应激反应名词解释

应激反应名词解释应激反应是指在遭受各种外界压力、威胁或困扰时,人们的身心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它是人类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生存反应,有助于准备和应对危险、挑战和压力。
应激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急性应激反应和慢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是一种针对突然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的临时的、短暂的反应。
普通的急性应激反应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生理上的短暂变化;焦虑、恐惧、生气等情绪上的反应;以及逃避、对抗或冷静处理等行为上的反应。
慢性应激反应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且不断受到重复或持续存在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问题、焦虑、抑郁、失眠等。
长期的慢性应激反应可能会对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使人更容易生病。
应激反应的表现具有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应激反应。
另外,应激反应还受到个体的认知、情绪和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人可能对应激反应敏感,而另一些人可能对相同的刺激不太敏感。
应激反应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过度或长期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的发展。
因此,适当的应对和管理应激反应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的应对方法包括寻求社会支持、运动、放松技巧、改变思维方式等。
对于严重的应激反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需要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总之,应激反应是一种人类对外界压力、威胁和困扰作出的自然反应,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生存和适应至关重要。
适当的应激反应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而过度或长期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应激反应

应 激
目
1. 概 述
录
2.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2 3.细胞应激反应 4.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4 5.应激与疾病 3
6 .病理性应激防治的病生基础
6
第一节 概 述
烧伤 手术 感染 缺氧 强光 噪音
特 异 性 反 应
组织坏死
化脓 酸中毒
一定强度
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焦 虑
Stress 血
第三节 细胞应激反应
AP生物学功能(Function of AP)
抑制蛋白酶,避免组织的过度损伤 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抗感染、抗损伤 结合运输功能
第三节 细胞应激反应
一、HSP的概念与分类
【HSP定义】
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所生成的一组 蛋白质。 非分泌型 蛋白质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大脑皮层
边缘系统 社会心理应激
情绪 反应
躯体刺激
下丘脑的室旁核 (PVN) 垂体
CRH
脑桥蓝斑
ACTH 肾上腺皮质 GC 儿茶酚胺
肾上腺髓质
(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LC-NE系统) 2.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1)中枢效应: 与应激时的兴奋、警觉有关,并可引起紧 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还与室旁核 分泌CRH的神经元有直接的纤维联系,该通路 可能是应激启动HPA轴的关键结构之一。
• 二、急性期反应
一、神经内分泌基础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轴(LC-NE)兴奋
神 经 内 分 泌 反 应
儿茶酚胺分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强烈兴奋 糖皮质激素分泌↑
一、应激反应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应激反应文档

应激反应什么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人类或动物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激发性事件做出的身体和心理的自动反应。
它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防御机制,帮助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危险时做出适当的反应。
应激反应可以是短暂、轻微的,也可以是长期、强烈的。
应激反应的类型根据压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应激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应激反应是对于突发事件的一种短期反应。
例如,当人们面临灾难性事件,如地震、事故或突发疾病时,会出现焦虑、恐惧、震惊等强烈情绪。
2.慢性应激反应:慢性应激反应是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下所产生的反应。
例如,工作压力、学业负担、婚姻问题等都可能引发慢性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对身体和心理健康有长期的不良影响。
3.创伤后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反应是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包括回忆、梦魇、闪回等,并常常伴随着情绪波动、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应激反应的表现应激反应的表现可以是身体上的、情感上的和行为上的变化。
1.身体上的表现:身体上的应激反应可能包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肌肉紧张、头痛和胃部不适等。
这些反应是身体自动做出的应激性反应,有助于应对紧急情况。
2.情感上的表现:情感上的应激反应可能包括焦虑、恐惧、愤怒、悲伤、沮丧等。
这些情绪的变化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帮助人们处理紧张和压力。
3.行为上的表现:行为上的应激反应可能包括冲动的行为、易怒、退缩、回避、食欲改变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人们在应对应激事件时的逃避或防御机制。
如何应对应激反应应对应激反应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压力和恢复身心健康。
1.建立支持系统:与亲人、朋友、同事等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压力,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这样可以减轻压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2.寻找适当的应对方式: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运动、放松技巧、冥想、瑜伽等,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
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应激反应。
3.管理时间: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
生理学名词解释应激反应

生理学名词解释应激反应嘿,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应激反应”这个生理学名词。
你可以把咱们的身体想象成一个超级精密的小宇宙,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小居民,细胞啊、器官啊啥的。
应激反应呢,就像是这个小宇宙突然受到了外来“小怪兽”的袭击,然后身体就开始各种紧急动员啦。
比如说,就像突然有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往平静的池塘里扔了块大石头,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啥的就开始慌乱起来。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应激反应就是身体对各种强烈刺激,像什么突然的危险、压力之类的做出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这就好比你的身体是个城堡,突然来了一群敌人,城堡里的士兵(身体的各种机能)就赶紧进入战斗状态。
想象一下,你走在路上,突然一只大狗冲你汪汪叫着跑过来。
这时候你的身体就像拉响了警报一样,心脏就开始“咚咚咚”加速跳动,就像敲鼓的小猴子,越敲越快,那是为了能更快地把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就好像是给各个防御阵地送去充足的弹药一样。
然后你的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就像个风箱似的,呼呼呼。
这是为了让身体能得到更多的氧气,就好比给身体这个大工厂的锅炉里添了好多好多燃料,好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应对这个危险情况。
你的瞳孔也会放大,就像相机镜头突然调大光圈一样,为的是能让你看得更清楚,好判断这个“危险”到底是个啥情况,是真的要咬人的大狗,还是只是虚张声势。
身体还会分泌一些特殊的激素,像肾上腺素,这东西就像是身体派出的超级英雄。
它能让你的肌肉更有力,就像给肌肉们都穿上了钢铁侠的战甲,让你能随时准备好逃跑或者战斗。
而且在应激反应的时候,你的肠胃功能可能会暂时减弱。
这就好比城堡里的后勤部门(肠胃),在战斗的时候先把资源都集中到前线(肌肉、心脏等)去了,暂时顾不上自己的本职工作了。
如果应激反应长时间持续,那可就有点像城堡里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时间久了,身体这个城堡也会吃不消的。
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像免疫力下降啦,就好像城堡的防御墙出现了漏洞,病菌啥的就容易入侵了。
所以呢,应激反应虽然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也不能让身体老是处于这种紧张兮兮的状态,咱们得学会放松,让身体这个小宇宙能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身体应激反应ppt课件

免疫系统
在炎症、感染、组织损伤等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 用
外周血吞噬细胞数目↑、活性↑和 急性期反应蛋白↑
急性应激:免疫功能增强
持续强烈应激: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增多,免疫功能抑 制,诱发自身免疫病。
应激 — 应激时机体的功
心血管系统 — 交感-肾上腺髓质↑ 心脏↑ (心率↑,心肌收缩力↑, BP↑) 总外周阻力↓或↑ 冠状动脉血流量↑(精神应激有时使其痉挛) 强烈的精神应激可导致心室纤颤→ 猝死
应激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
外周效应 — GC分泌增多 1、 应激时GC增加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升高血糖 抑制白三烯、前列腺素、5-HT、细胞因
子 稳定溶酶体膜 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正常反应性
应激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
2、慢性应激 — GC持续增加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明显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影响生长发育 抑制性腺轴 抑制甲状腺轴 引起系列代谢改变
应激 — 急性期反应
C反应蛋白的作用:
(1) 与细菌细胞壁结合,起调理作用。 (2)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3) 促进吞噬细胞的功能 (4)抑制血小板的磷脂酶,减少其炎症介质的释放。
C反应蛋白的升高程度常与炎症、组织损伤的程度 呈正相关,临床上常作为炎症和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应激 —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3 倍 2-3 倍 2-3 倍
纤维蛋白原
2-3 倍
铜蓝蛋白
50%
补体成分
50%
的生物学功能 — 是一种启动迅速的机体防御机制
抑制蛋白酶:避免蛋白酶对组织的过度损伤 1蛋白酶抑制剂,1抗糜蛋白酶,2巨球蛋白
激活凝血与纤溶系统
清除异物和坏死组应织激:C反—应蛋急白性期反应
应激反应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应激反应是人体在面对压力、威胁或挑战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应激反应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应激反应的成因、表现及应对策略,本报告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二、应激反应的定义及分类1. 定义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威胁或挑战时,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
应激反应分为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两大类。
2. 分类(1)生理应激:包括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内分泌系统变化、免疫系统变化等。
(2)心理应激:包括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
三、应激反应的成因1. 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疾病、家庭矛盾等。
2. 工作压力:如工作负荷大、人际关系紧张、晋升竞争等。
3. 生理因素:如遗传、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
4. 心理因素:如个性特点、认知方式、应对方式等。
四、应激反应的表现1. 生理表现: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肌肉紧张等。
2. 心理表现: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
3. 行为表现:如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
4. 社会功能受损:如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工作压力等。
五、应激反应的应对策略1. 认知调节:改变对压力事件的认知,降低其负面影响。
2. 情绪调节: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3. 行为调节:改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
4. 社会支持: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的支持与帮助。
5. 专业咨询: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六、案例分析案例一:某企业员工小李因工作压力大,经常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小李通过认知调节、情绪调节、行为调节等方法,逐渐改善了应激反应。
案例二: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因学业压力过大,出现抑郁情绪。
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小王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减轻了压力,使学业和生活得到了改善。
七、结论应激反应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
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 包括否认、投射、隔离、曲解。 造成中度现实歪曲的机制 包括压抑、退行、转移、转换、反向形 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等。 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 包括补偿、升华和幽默等。
(1)否认 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 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眼不见为净”,“鸵 鸟政策”-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 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 如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 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
另有调查发现,不仅是配偶死亡,子女或者其他 近亲的死亡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一年内的死亡率为对 照组的5倍。
2、行为反应
(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 包括远离应激原,或改变自身条件、 自己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等。逃避是 最常见的表现。 家庭关系紧张的人尽可能减少在家 逗留的时间,变成一个“工作迷”。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逃学等。
4、心理防御反应
又称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动力学派的基本概念之一。 所谓防御机制,是指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目的在于避 免精神上的痛苦、不快,以及遭受挫折后可能产生的心 身疾病、神经症和精神疾病。 各种防御机制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在心理上进行自 我保护,犹如生理上具有的免疫功能一样。 需要指出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御机制往往可以同 时起作用而呈协同关系。
1、情绪反应
(1)焦虑:预期发生某种灾难后果的一种紧张情绪。适 当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投入行动,以适 当的方法应对应激原,从而适应环境,如考试焦虑。 C.D.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状态焦虑是一种持续较短暂、强度多变、伴有紧张和害 怕的心理状态。
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特制焦虑的人容易把本 来没有危险的事件看成危险,总是怨天尤人、恐惧不安, 容易陷入应激状态。
(2)恐惧:多发生于安全和个人价值和信念受到威胁 的情况下。
1940年前后,巴甫洛夫实验室遭遇彼德格勒一场暴 雨洪灾,实验室被淹,迁徙后一些动物原来建立好的条 件反应出现紊乱变化。经过一段时间休息,为了追查原 因,实验者做过一次天灾模拟实验,人为制造电闪雷鸣, 实验室工作人员反穿皮袄,戴怪形面具接近实验狗群, 结果实验动物再次出现拒食、吠叫、挣扎、睡眠障碍、 脱毛、皮肤表面与内脏黏膜溃疡,营养不良,条件反射 紊乱,新的条件反射形成困难,动物烦躁不安等实验性 神经症症状,动物出现了应激性疾病,有的迁延数月才 逐渐恢复,
(3)反向形成
内心有某种冲动和欲望,承认了会引起不安,便 形成相反的冲动和欲望如“此地无银三百两”的 想法与说法。 如有的病人十分关注自己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 反而故作无所谓的姿态。
(4)退行
当遇到挫折时,心理活动退回到早年水平,以原 始、幼稚的方法去应付,以回避心理上面临的困 难。
如一个孩子本来已经能控制大小便,但在母亲生 下小弟弟后,又开始尿床。
应激反应
生理反应 心理反应
一、应激的生理反应
1、坎农的应急反应学说 也称“或战或逃”反应(fight or flight),交感-肾上 腺髓质系统兴奋,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 快、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性升高,机体变得警觉、敏感,从而为机体投入搏斗或 者逃离危险做好准备。
某公清晨到动物园去游览,走到老 虎笼前,见虎近在咫尺,且向他张牙舞 爪,想把他当早点,他知道老虎吃不到 他,所以面不改色心不跳,然而他看见 老虎转身向笼子后面走去,撞开了铁栅 门,把头伸了出来,张大口打哈欠,说 时迟,那时快,他看见大势不好,报警 都来不及,撒腿狂奔逃命 。
(3)愤怒和敌意 遇到不合理的、恶意的或有人故意设臵的障碍时产生 愤怒、忿恨或者敌意,有时与攻击性欲望有关,辱骂 和讽刺多见。 (4)抑郁
(14)幽默
是一种积极地心理防御形式,用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 付紧张的情境或间接表达潜意识欲望的防御机制。
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我国春秋时代“晏子使楚”的故事。
(15)升华 是指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 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 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 从文艺家的一些著名创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均 可见到升华机制的作用。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盖文王拘而演《周 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 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以作也。”
2、抵抗期
机体通过警戒反应适应应激原,处 于与应激原长期抗衡的状态。在神经、 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协调下,各系统均 处于动员状态,生理反应超过正常状态, 大量资源被消耗。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 激素、盐皮质激素、胰岛素、内啡肽、 白细胞介素均参与抵抗期的应激反应。
(3)耗竭期
长期暴露于同一应激原,机体不断 适应,用来对抗应激的能量已被耗竭, 机体需要得到休息和能量的补充。如果 机体不再有可供动员的能量储备来对抗 不良应激,则可导致心身疾病、严重的 心理障碍或彻底崩溃,严重时警戒期的 体征可能重现而致个体死亡。
“东施效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9)转换 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 张。 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自己思维方式上的问题, 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 (10)抵消 以某种象征性的行动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件。
如儿童摔跤时母亲敲地面,责骂地面不平;
(5)投射
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 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 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但是习惯于以投射 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 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
(6)认同 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尝试与某一对象潜意 识地视为等同,借以减轻焦虑。
(2)针对应激原的行为反应
面对不良应激原,我们可以从言行、目光中看出 变化,如苦恼的面部表情、变调的声音、颤抖、 痉挛、激动不安等等,躯体的协调、行为技能都 可以因为应激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应激情境下签字、点烟、倒酒、举杯都会 走样。贪官在死刑前的签字和平时肯定是不一样 的。 争吵是家庭成员间经常出现的行为应激反应。
过年时打碎了东西,老人会说上一句“岁岁平安”; 强迫症患者作某种仪式动作,抵消不洁感或不安全感。
(7)隔离
将痛苦情感与事情分开,并排斥到意识之外。
一个受迫害的人,平静地诉说受害经历,而忘掉了与之 有关的痛苦经验。 某些精神病人对于亲人死亡无动于衷,被视为隔离机制 的极端表现。 (8)转移 把对某对象的强烈感情不自觉地转移到另一对象上,以 减轻精神压力。 心理咨询中的移情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替罪羊”现象。
(12)补偿 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或因自己生理缺陷、 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 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 (13)理智化
指以抽象、理智的方式对待紧张的情境,借以将自己超然 于情绪困扰之外。
例如,在挫折的情况下,一个人明知有人从中作梗,但仍 能泰然处之,冷静沉着地处理问题。 急诊医生能够理智地对待发生的任何突发病情。
天敌同笼生活实验,一个铁笼中 间用透明玻璃作为墙壁相隔分为两室, 一室放入兔子,隔壁放入猎狗,猎狗 见着兔子就凶狠追咬,兔子在笼中乱 窜,无路可逃,它终日在猎狗监视之 下,不思饮食,夜不敢睡,惶惶不可 终日,结果体重锐减,甲状腺机能亢 进,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有的兔子在1周至1月后死去 。ຫໍສະໝຸດ 一个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病;
否认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 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潜抑
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 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没有消失,但人 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 。
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是 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 了深感冤枉。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 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他俩在 谈恋爱”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潜抑了。
生理反应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 影响遍及全身。
2、全身适应综合征(GAS)
塞里认为,对机体不利的应激 原持续作用下,会出现一般性的长 期躯体反应,塞里称之为“全身适 应综合征(GAS),也称一般适应 综合征。
GAS可分为三个阶段:
(1)警戒期: 由于觉察威胁,出现“或战 或逃”反应,根据应激原的强弱 而有程度的不同。为对抗应激原 而对体内能量进行动员,如果应 激原强度足够,可直接导致死亡。
(11)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不承认自己的真正动机,并找其他理由辩护以免除 内心的不安。贬低自己渴望获得而又无法获得的事物的价值,抬高 自己不想接受但又无法拒绝的事物的价值。 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 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 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 “打是疼骂是爱”。 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害令狐冲,还要说上一句:人在江湖中,哪有 不经历些摔打的?!
3、认知反应
应激情境下,注意力集中、清晰思维及正确 回忆等认知功能会降低。认知能力下降又会促使 个体产生动机冲突、并使挫折增多,激发不良情 绪。 认知反应的另一方面是自我评价降低或丧失, 最常见的是对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详加描述和过 分强调以及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例如:考试焦虑严重的孩子会诉说:“我要 落后了!”“班上每个人都会比我考的好!”等, 而这样的认知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包括一组消极低沉的情绪,如悲观、悲哀、失望、绝 望和失助等。表现为发愁、苦闷,对周围事物冷漠, 兴趣索然,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乐趣,自信心下降, 自我评估明显下降,严重时,悲观沮丧、绝望、有生 不如死的感觉,容易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