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1) (2)

合集下载

《 与妻书》知识梳理

《 与妻书》知识梳理

《与妻书》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林觉民(1886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今闽侯)人。

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日本留学,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回国参加广州起义,4月27日,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数日后从容就义。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与妻书》是其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字词梳理(1)人民:和下文的“众庶”,都是百姓的意思。

(2)择:同“释”,舍弃。

(3)就:成就。

(4)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黔首:指平民,老百姓。

黔,黑。

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

(6)资:资助,供给(7)业:使成就霸业。

(8)意映卿卿如晤:意思如同“我凄见宇如面”。

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

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

如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9)竟:完成。

(10)彀:同“够”。

(11)司马春衫: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里比喻极度悲伤。

春衫,应为“青衫”。

(12)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

(13)充:扩充。

(14)与使:与其,下文“无宁”是“不如”的意思。

(15)既:已经。

(16)有身:有身孕。

(17)寸管:指笔。

(18)第:但是。

(19)抑:还是。

(20)骨化石:古代传说,有一男子外出未归。

其妻天天登山远望,日久天长变成了一块石头,后人称其为望夫石。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2与妻书(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2与妻书(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板书设计
1. 《与妻书》重点知识点:
- 林觉民的身份与背景
- 家书的形式与特点
- 文章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观
- 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景
2. 关键词汇与句子:
- 词汇:牺牲、革命、亲情、友情、爱情、民族大义
- 句子:如“吾至爱汝,所以忍痛割爱,以期我国之复兴也。”
3. 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线条、颜色和图标对板书进行设计,使其更具视觉吸引力。
答案:《与妻书》是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厚爱意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信中,林觉民倾诉了对妻子的思念和感激,同时也表达了他为民族大义英勇献身的决心。
例题2:请分析《与妻书》中林觉民的情感表达。
答案:在《与妻书》中,林觉民的情感表达既深沉又复杂。他对妻子的爱恋和对家庭的不舍表现在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之中,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革命的执着和对民族大义的牺牲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与妻书》,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2. 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与妻书》,使学生了解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景,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3.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和作者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与妻书》全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妻书》的完整内容,感受作者深厚的情感和牺牲精神。
林觉民简介:了解林觉民的生平和革命事迹,加深对作者背景的认识。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黄花岗起义的相关资料,了解起义的背景和意义。
古代家书选读:阅读其他古代家书作品,比较《与妻书》的特点和价值。

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5.11.2《与妻书》课件

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5.11.2《与妻书》课件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 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 《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 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平凡的家书无不寄寓着写信人丰富的 感情世界,字里行间充溢着亲情、乡情、友情、爱情。无数的 家书,忠实记录了社会的兴盛衰败,也真实写下了特定历史背 景下一个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因此,一封好的家书,可能 集文学、书法、美学、伦理、礼仪、邮政、装帧、纸张等文化 于一体,具备收藏价值和阅读欣赏价值,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 精神养分。
2、竟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动词,完毕,终了(使……完毕)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副词,全,整,终
3、身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名词,自身,自己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名词,身孕
4、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动词,推广到
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 介词,等到
5、余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副词,以外,以后
明确:因为“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 污吏虐民以死”。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3、作者在信中对妻子、儿女有什么嘱托?写了自己的哪些愿望?
明确: 嘱咐后事:希望儿女以父志为志 三个愿望: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 有道。
4、全文既写“情”又写“义”,这“情”是什么“情”?“义”又是什么“义”? 二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部编版必修下册
《与妻书》
课文简介: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 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 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了 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 爱国之情。他把家庭、国家和人民联系在 一起;把对妻子、孩子的爱和对整个国家、 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大爱无 疆、心系天下。

《与妻书》(1)

《与妻书》(1)

林觉民 (1887-1911)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14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 在城内七星君庙作演讲,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大 学堂一个学监夹在人群中,听后也悄然感叹: “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19岁留学日本,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积极 从事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多次演讲,听着无 不感到。
林觉民与妻书原件
林觉民一家
故居
冰心在福州的住所,原系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故居, 后由冰心祖父租来居住,童年的冰心曾在此住过两年。
文体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又 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写景、议 论等。 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 1、称呼(收信人)后加提称语 2、问候3、正文 4、祝辞5、署名(写信人)及日期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起义中受伤被俘,仍在提审期间宣传革命,几天后 英勇就义。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黄 花 岗 七 十 二 烈 士 墓 1911年4月21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直扑两个总督 署,发动了同盟会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经过一昼夜激战, 终因寡不敌众,近百名烈士牺牲。后由爱国人士出面将烈士骸骨收 集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并改名为黄花岗,以“菊残犹傲霜枝之意”, 此次起义又叫“黄花岗起义”。
.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 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 国的脊梁。”
“爱亲人”、“爱国家”的统一
爱妻子
勇于就死

升华

自己享受幸福
为天下人谋永福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与妻书1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与妻书1

(9)而亦无辞相答
(10)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副词,恰巧,适逢。 (11)适冬之望日前后 副词,只是。
(12)空余泪痕!

(13)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确实 (14)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毛笔 (15)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副词,但,仅 (16)抑汝能之乎 抑或 (17)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只 (18)汝不必以无侣悲! 因为 (19)汝幸而偶我, 嫁 卒,终于。善,形容词 (20)卒不忍独善其身
(3)“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 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 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 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 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 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 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 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 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 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 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 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义和用法:
•• (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 2.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 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4)瓜 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 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6) 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与妻书》标准课件1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与妻书》标准课件1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
• 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课 文。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手段 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介绍。
音频、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拓展练习与思考题
拓展练习
段落二
阐述当前国家危难的形 势和自己面临的抉择, 表达为国家献身的决心

段落三
再次强调自己的决心和 对妻子的深情,表达对
妻子的愧疚和期望。
段落四
总结全文,表达对妻子 和国家的深厚情感。
语言特色与修辞手
03

语言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
节奏感强
文章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 ,却能够打动人心,表达出作者的真 挚情感。
文章结构
结构梳理
文章开头回忆与妻子的美好时光 ,接着表达自己的处境和抉择, 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决心和对妻 子的深情。
结构分析
文章结构紧凑,情感线索清晰。 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的叙述方式 ,使文章情感更加丰富,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段落大意
段落一
回忆与妻子的美好时光 ,表达对妻子的感激和
思念之情。
教育意义深远
作为革命烈士的家书,文章传递 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对 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品
质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思想内容解析
04
爱国情怀
01
《与妻书》中表达了作者深厚的 爱国情怀,展现了为国家、民族 献身的Fra bibliotek神。02
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 的关切,他深知自己的牺牲将为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带来希望,展 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

与妻书(1) 精品【一等奖教案】

与妻书(1)  精品【一等奖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4与妻书教案4一、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作者作品介绍: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该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1.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汝其勿悲(表祈使,规劝)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2.与:与妻书(给,动词)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跟,介词)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和,连词)-吾先死留苦与汝(给,动词)3.至:吾至爱汝(极,最,副词)吾爱汝至(到了极点,副词)词类活用:1.汝幸偶我(意动,以……为配偶)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作动,尊敬)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作动,爱护)4.称心快意(使动,使意快)四、文本研读1.1节:“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意,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午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中学古诗文之一词多义总结(之十)

中学古诗文之一词多义总结(之十)

中学古诗文之一词多义总结(之十)按课文顺序:《梅花岭记》、《谭嗣同》、《与妻书》1、急(1)江都围急.(出自《梅花岭记》)释义:紧急,危急,形容词。

(2)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出自《梅花岭记》)释义:快,赶忙,形容词。

2、为(1)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出自《梅花岭记》)释义:做,这里引申为“解围”,动词。

读wéi。

(2)吾誓与城为.殉(出自《梅花岭记》)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出自《梅花岭记》)释义:做,动词。

读wéi。

(3)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出自《梅花岭记》)所谓为.蛇画足(出自《梅花岭记》)释义:替,介词。

读wèi。

(4)遂为.诸将所拥而行(出自《梅花岭记》)释义:被,表被动,介词。

读wèi。

3、然(1)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出自《梅花岭记》)释义: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2)副将军德威慨然.任之(出自《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出自《梅花岭记》)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出自《梅花岭记》)释义:……的样子,词尾。

4、以(1)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出自《梅花岭记》)释义:同“而”,表示结果,连词。

(2)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出自《梅花岭记》)释义:凭……,用……,表所凭的身份、资格,介词。

(3)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出自《梅花岭记》)乃以.衣冠葬之(出自《梅花岭记》)释义:用,拿,表动作所用的或所凭借的工具,介词。

(4)以.起兵不克(出自《梅花岭记》)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出自《梅花岭记》)释义:因,介词。

5、任(1)副将军德威慨然任.之(出自《梅花岭记》)释义:担当,承当,动词。

读rèn。

(2)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出自《梅花岭记》)释义:姓氏,名词。

读rén。

6、当(1)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出自《梅花岭记》)释义:应该,助动词。

(2)我死当.葬梅花岭上(出自《梅花岭记》)释义:要,表将来的必然,副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4与妻书教案4一、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作者作品介绍: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该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1.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汝其勿悲(表祈使,规劝)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2.与:与妻书(给,动词)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跟,介词)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和,连词)-吾先死留苦与汝(给,动词)3.至:吾至爱汝(极,最,副词)吾爱汝至(到了极点,副词)词类活用:1.汝幸偶我(意动,以……为配偶)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作动,尊敬)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作动,爱护)4.称心快意(使动,使意快)四、文本研读1.1节:“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意,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午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这句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心情。

作者是从哪及格方面向妻解释的。

明确: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形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

请在这一节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

(原句略)3.文章3-5节写了哪三忆三愿,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板书:三忆:一忆生死之争论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三忆六七年前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

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挚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深重的悲痛。

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板书: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灵魂常相依4.“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

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5.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

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的伟大。

6.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首《正气歌》,是一篇檄文(声讨的文书)?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遗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时无地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五、作业: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意书而欲搁笔2.而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板书设计:与妻书林觉民自由>爱情>生命其:这,指示代词与:给,动词它,代词与“无宁”组成固定结构自己,代词跟,介词表祈使,规劝和,连词他们,代词给,动词至:极,最,副词到了极点,副词偶:名作动老、幼:形作动快:使动三忆:一忆生死之争论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三忆六七年前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灵魂常相依教后记:2007年元月12日第三课我在高二(2班上了一堂校内公开课,听课人有:陈郁刚、杜建光、石海霞、周志锋、顾晨林、朱东林、顾红梅、朱蓉蓉,朱红芳、汤伟等。

原准备到多媒体教室用课件上的,后来想想,还是不玩噱头,实实在在地上一课。

已经准备好了朗读磁带,我以为学生朗读虽没有朗读带这么好,但效果会好一点,我就让邱振宇同学把朗读带带回家事先准备,上课的时候让她代读。

邱振宇朗读有一点功底,我让她读了一遍给我听,几个关键处给予了指导,上课时朗读非常成功。

关于导入运用裴多菲的诗,我请学生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连续三位同学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曾银霞还把自由>爱情>生命说反了。

可见这班学生智商不高。

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请学生回答,因为课前发了预习讲义,学生回答还算顺利。

问题讨论总共6个问题,有难有易,我选择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基本符合要求。

在时间把握上我还是比较准确的,到时下课。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还算活跃,师生双边活动较多,板书工整、有序,眉目清楚。

这一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

1.作者与妻子有着怎样的深情厚意?(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生活场景?)三忆三愿——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

2.既然这么爱妻子,又为什么诀别妻子去死?——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家何以附?破镜难圆生离死别。

天下人的生离死别自己不忍不救。

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

3.既然如此不忍,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作出的抉择?——爱。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和为国赴难的浩然正气。

甘心赴国难,此意谁能传?文中林觉民并没有否定对妻子的爱来追求对国家的爱,而是在个人爱情的基础上提升感情达到大爱。

即使是倾诉甘心赴国难之后,仍念念于对妻子的缠绵。

总结: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家的激昂慷慨。

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

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板书:祖国爱交融妻子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那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提示: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知道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

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正式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

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3-5小节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其中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指导学生理解夫妻生活的三个囚犯,看似是儿女情深缠绵悱恻,实质上正是对作者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

写对妻子之爱愈深愈真,作者的舍爱就死,义无返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

3.指导学生了解《与妻书》阐述道理的两个特点。

①在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节基本上属于抒情,第3小节基本上是记叙,2、4节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②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

例: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

又如:5节中“……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吾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探究讨论:如果我们面对这么一个两难抉择,你会怎样?作业:123452345123 41 2 3 4 52 3 4 5123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