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消息二则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产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第一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必不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 可少 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 的进一步扩大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 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可读性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产生的有社会价值的 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
2. 学习阅读消息,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 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
(2)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消息中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表达。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而新闻就是及时报道这些事情的一种文体。
今天,我们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消息二则》,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检查预习1. 请同学们说说对新闻这种文体的了解,包括消息的特点。
明确: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的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前者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消息的生命。
2. 阅读课文,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思考这则消息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标题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是“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结语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 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5.两则消息的语言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1)准确。如数字,“三十万”“百万”都是确数,并非虚 数;“不含”一词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 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 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2)简洁。“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百万大军”“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等,十分简洁。 (3)丰富。“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更有嘲讽 意味;“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更有自豪情怀。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政治家、军事家、 思想家,湖南韶山人。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 》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 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时代 》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2.交流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 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 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 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御,企图依靠 长江天堑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 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 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颁布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 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2 日,毛泽东报道两条长江战地信息。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 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单元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 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 2.通过观察与选择采访目标,捕捉新闻线 索,抓住新闻热点。 3.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 习惯;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 达。
新闻阅读 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知识链接
定义
特点
新闻
六要 素
表达 方式
知识链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 了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 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标题 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涨”至7万多只 导语 近年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
足2万只“涨”至7万多只。
背景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境内的可可西里,被誉为
“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上世纪80年代,藏羚羊在可 可西里遭到大规模盗猎,数量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达哇卓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评价任务三:精读课文,分析六要素的 具体内容,感受解放军的精神品质。
新闻通讯文体知识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六要素包括:
1.时间:第一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0日,第二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2日。
2.地点:第一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前线总前委,第二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战役总前委。
3.人物:第一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第二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
4.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原因,第二则消息是关于我军渡江情况。
5.经过: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准备渡江作战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船只不足等问题,但最终还是成功渡过了江。
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进展情况,包括攻占南京等城市。
6.结果: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成功渡过长江,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2)[模拟采访]在“采访渡江作战老英雄”环节,小明同学要模拟采 访一位战斗英雄。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帮助他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示例:①请问您所在的部队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②您能描述 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③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忆起当时渡 江的情景,您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出两点即可)
11.(考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张南完成任务、目睹我军反击成功后的 欣慰与自豪,也表明张南光荣牺牲。
技法点拨 如何概括新闻内容
【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若干个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3)请把下面一段文 字改成一句话新闻。 【答题技巧】(1)一段文字。①读文段,明确该段文字共有几句话,每句 话说了些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②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 要意思。重点词语可参照“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的模式来 寻找;③根据字数限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2)两段或两段以上文字。①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 么关系(总分、并列、导语与主体的关系等),确定新闻的导语部分;②重 点筛选导语部分,归纳主要意思(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③根据字数限 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答题模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保留项目 )。
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泄气(xiè)
签订(qiān) 督战(dū)
词语释义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1
合作探究
3.本则消息描述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效果如何?作 者为何不详细描写渡江和战斗情景?
➢ 本文字数虽少,但简而不陋,简明扼要而真实客观。 ➢ 作者粗略地介绍了渡江时间,地点,事件结果,不详写渡江战斗经过,因为
8
文学常识——消息
➢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 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 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 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背景 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1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 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2
含“长江”的诗句
➢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②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
“不到”“即已”“正向”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动词恰当地配合, 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19
合作探究
1.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 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20
合作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难点: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梳理新闻“六要素”,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等角度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2、找出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加以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立场。
3、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部分消息只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背景隐含在主体中),学生结合消息结构的五部分,理清行文思路,体会写作特点。
4、运用“换词法”体会词语含义的不同,分析本文语言准确性特点。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一、导入新课1948年,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1948年4月,国共双方谈判,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摧枯拉朽.(xiǔ)溃.退(kuì) 荻.港(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败退。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明确:何时:四月二十一日(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本文的重点,在“何故”上)一方面是解放军(顺应民心),摧枯拉朽,突破敌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如何: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3、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目标导学三: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1、试着找出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明确:不能换。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
“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
五、课堂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荻.( )港溃.( )退cuīkūlāxiǔ()2、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明确:“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附: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六要素:“五W加一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原因)、如何(过程)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一、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yù) 督.战(dū)歼.灭(jiān)锐不可当.(dāng)泄.气(xiè) 要塞.(sài)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监督作战。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国民党军队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如何: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明确:(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3)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目标导学三: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1、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为什么详写东路军的战况?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这样安排,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教师点拨】: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内容等来决定详略。
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
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议论。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
4、找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词句进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