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桂香宾馆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设计

题目类型:工程设计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01月04日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特别是生活空间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环境的各种安全因素越来越重视。

当今,智能建筑已稳步发展,日渐普及人们的生活及起居。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建筑艺术与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巧妙集成。在国内外整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今天,智能建筑以其安全、高效、舒适、灵活、投资合理等诸多优点,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已受到各国政府喝企业的高度重视,正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心形的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建筑,智能建筑投资巨大,多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且其用途多以重要的办公大楼、财贸金融中心、电信大楼广播电视大楼以及高级宾馆等为主,建筑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智能建筑应将安全问题摆在首位,而火灾时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消防人员扑救难度大,人员疏散困难,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在智能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简称消防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系统。它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两个大的子系统。其监控范围主要包括自动监测与报警、灭火、排烟、联动控制、紧急广播等。消防系统对确保建筑的安全非常重要,有无消防系统是智能大厦投入使用的先决条件。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作为或在读嫌弃预报、火灾的及时扑灭、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人们为了早期发现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物中火其他场所的一种自动消防设施,是人们和火灾做斗争的有力工具。

本次设计的主要目的:

(1)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制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图。

(2)熟悉建筑火灾报警及消防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集》。

(3)掌握工程图设计程序及要求。

(4)掌握按已知条件和设计要求考虑和解决一般高层建筑内火灾报警,及消防工程的原则问题和某些具体问题。

(5)通过本设计进一步巩固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基本知识,结合设计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出满足使用功能,技术先进且经济合理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工程项目。

1.工程系统简述

1.1工程概述

本工程为桂林市桂香宾馆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该宾馆共有四层,层高3米,建筑总高度16.8米,占地面积3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350平方米,一层为门面,其余层均作客房使用。本工程设计就是为该宾馆做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的设计,以探测火灾隐患,并通过联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防患于未然,从而保障宾馆的人员及物质安全,可归属于一级或二级保护对象。

1.2建筑的防火分类及分区

建筑的防火分类是建筑消防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不同防火类别的建筑,其消防设计的要求不同。按我国有关规定,本工程的防火分类为一类。

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火灾在建筑内蔓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有关防火规范要求将建筑内部划分为若干防火、防烟分区。根据宾馆的使用性质,建筑的耐火等级较高,容纳的人员也比较多,可燃物的数量较多,消防扑救能力和消防设施的配置相对较弱,人员的疏散较难等情况,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000㎡.;防烟分区尽可能地小,不应跨越防火分区,面积也不应大于500㎡。对电梯、楼梯等烟气蔓延的重点部位,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

2.系统设计

2.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由触发器件、火灾报警装置、控制器以及其他辅助功能的装置组成的火灾报警系统,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自动或手动产生火灾报警信号的旗舰称为触发器,主要包括火灾探测器和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等。

图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原理图

2.2报警区域的划分

《火灾自动报警子系统设计规范》明确规定报警区域应根据防火分区或楼层

划分。一个报警区域宜由一个或同层相邻几个防火分区组层成。本工程根据宾馆的楼层总面积,将各层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划分为一个报警区域。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高层建筑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走廊敞开楼梯、自动扶梯等开口部位时,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在这种情况下,报警区域的划分为一个区域。但考虑成本问题,可以将此归于同层报警区域,在各层的连通楼梯处设置一台区域报警,安装高度底边距地1.5M,采用墙上暗装方式。本工程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总消防控制室设置在一层。

图2.2 集中报警系统的典型结构框图

2.3探测区域的划分

探测区域是将报警区域按探测火灾的部位划分的房(套)间,它是火灾探测器探测部位编号的基本单元,在消防系统中具有一个独立部位号。根据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50116—19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规定,探测区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测区域应按独立房(套)间划分。一个探测区域的面积不宜超过500㎡,从主要入口能看清其内部,且面积不超过1000㎡的房间,也可以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地上部分除规范规定的划分外,其余均按上述同样标准原则划分探测区域。

(2)本工程下列场所分别单独划分探测区域

A 敞开或封闭的楼梯间;

B 防烟楼梯前室,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

C 走道坡道、管道井;

D 建筑闷顶、夹层。

2.4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和布置

合理选用、设置和安装火灾探测器,正确使用和及时维修、检查火灾探测器报警设备,是将误报降到最低程度的关键。火灾探测器的选用应按照国家标准GB50116—19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和GB50116—1992《火灾自动报

警系统施工验收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选择。根据监测的火灾特性不同,火灾探测器分为感烟、感温、感光、复合和可燃气体类型,每个类型又根据其工作原理的不同而分为若干种。

(1)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不同种类火灾探测器,其响应原理,结构特点,适用场所均不同。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中,选择火灾探测器的种类要根据探测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初期火灾的形成和发展特点,房间高度,环境条件以及可能引起误报的原因等因素综合确定。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地上部分、商场营业厅、办公室、会议室、宾馆客房、消防电梯前室、防烟楼梯前室、楼梯间以及活动场所设置感烟探测器。厨房设置感烟和可燃气体探测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感烟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降至地面(楼板面)1.8M,感温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降到底。用作防火分隔的防火卷帘。火灾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降到底。因此,在疏散通道上方防火卷帘两侧,设置感温、感烟火灾探测器组及其报警装置。且两侧设置手动控制按钮,用作防火分隔的防火卷帘两侧设置感烟探测器,并将卷帘们两侧的感烟、感温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及防火卷帘的关闭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

(2)火灾探测器的布置

在探测区域内,探测器的分布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探测器效果的好坏。探测器布置的基本原则除了确保所有被探测范围都处于探测区域以外,建筑的具体结构、房间分隔、空调送风、高温光源及电磁设备等均是影响探测器设备的重要因素。在探测器布置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②梁高超过0.6 m的房间,每个梁间区域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③探测器至墙、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少于0.5 m,墙和梁不仅会影响烟雾、

热气的蔓延,还会吸收一部分热量,使探测器保护面积减少;

④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 m,并宜接近回风口;

⑤探测器与灯具的水平净距离不应小于0.2 m,感温探测器与高温光源灯具

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5 m;

⑥探测器距离扬声器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1 m。

探测器的布置即要考虑探测区域的面积,每只探测到保护面积、保护半径、安装间距如下图表所示:

表2.4.1 感温、感烟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及保护半径

同时,要考虑房间的高度、屋顶坡度和探测器自身灵敏度的影响,也要考虑到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内部走道的宽度,至端墙的距离,至墙壁距离以及房间间隔情况的影响。

表2.4.2根据房间高度选择探测器

确定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KA S

N

式中

N ——探测器数量(只)N 应取整数;

S ——该探测区域面积(㎡);

A ——探测器的保护面积(㎡);

K ——修正指数,特级保护对象面积取0.7—0.8,一级保护对象宜取0.8—0.9,二级保护对象宜取0.9—1.0,本工程取0.8。

图2.4探测器安装间距的极限曲线

(3)火灾探测器数量的计算

本工程宾馆的层高在3~4 m 之间,房间的坡度小于15°,由此根据表2.4.1得保护面积A=80㎡,保护半径R=6.7 m ,所以:D=2*R=13.4 m 。按实际情况选取a=8 m ,b=10 m 。在满足规范对探测器设置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上述条件计算探测器的数量如下:

一层:

消防控制室,面积S=20.1㎡,K=0.8,所以有

314.0808.020.1

=?==KA S

N 只,为了布置需要取1只。

同理,其他门面及楼梯间均设置一只探测器。

由于本工程建筑属于层楼对称型式,因此对于二层、三层、及四层的各个区域也均设置一只探测器。

2.5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触发装置。各种类型的火灾探测器是自动触发装置,而在防火分区疏散通道、楼梯口等处设置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是手动触发装置,它应具有应急情况下,人工手动通报火警的功能。

在每个防火分区内至少设置一个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近的一个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应大于30M ,本工程各楼层的楼梯间、电梯间、电梯前室及文艺活动场所的出入口均设置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安装于墙上,底边距地1.5M 。在设计过程中可选用北京狮岛电子消防有限公司的SD6110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该产品自带编码,直接并入探测总线回路,还可以作消火栓按钮使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与集中报警器连接,且应单独占用一个部位号。因为集中控制器设在消防室内,能更快采取措施,所以当没有集中报警器时,它才接入区域报

警,但应单独占用一个部位号。当发生火灾的时候向消防控制中心发出火灾信号,消防中心的设备经过信息的分析处理,显示火灾部位,启动有关的灭火设备。

2.6消防联动控制设计

消防联动系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执行部件,消防控制室接收火灾信息后能自动或手动启动相应的消防联动设备。火灾发生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息,消防联动控制器采用总线编码模块控制,并在消防控制室设有手动,直接启动。相应的消防联动设备,火灾发生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息,消防联动器接收报警信息并发出联动信号,启动有关消防设备,实施防火灭火。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的组成主要包括:火灾报警控制器、室内消火栓系统、防排烟系统、消防专用电话、火灾事故广播等。本工程对消防水泵、排烟风机、正压送风机等消防联动设备采用总线编码模块控制,并在消防控制室设有手动直接启动,停止装置。消防水泵、喷淋泵的运行、防烟、排烟风机的工作及故障状态。消防控制室均布显示,并能显示水流指示器。报警阀,安全信号阀的工作故障状态。

(1)室内消火栓系统的联动设计

室内消火栓系统中的每一个消火栓都配有一个消火栓启动按钮,本设计采用编码消火栓按钮,直接接入火灾报警控制器,当发生火灾的时候可以直接启动消防泵,启泵的同时向消防控制中心发出反馈信号。在消火栓按钮处设有启泵的运行状态,同时消防控制室可控制消防泵的启、停,显示消火栓水泵的工作、故障状态,显示消火栓启泵按钮的位置(见消火栓控制原理图)。

图2.6.1 消防泵电器原理控制图

(2)防排烟系统的联动设计

每层任一感言探测器、活在手动报警按钮动作后,向报警控制中心发出报警,同时启动相邻层排烟阀,并启动消防排烟风机。当楼梯间内烟感报警,正压送风阀开启并启动正压送风机。当温度超过70时,70防火阀自熔关闭,当温度超过280时,280排烟防火阀自熔关闭并关闭排烟风机。

图2.6.2 排烟风机控制电路图

(3)消防专用电话的设置

消防专用电话是重要的消防通信工具之一,为了保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快速反应和提前报警,同时保证火灾时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可靠,灵活,畅通。消防控制室设置一台消防专用电话总机,为独立的通讯系统,并设置可直接报警的外部电话,在消防水泵房,柴油发电机房、配变电室,主要通风和空调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及其他与消防联动控制有关的且经常有人值班的,设置消防专用电话分机。安装高度为底边距地1.4M。手动报警按钮均带有电话插孔。

(4)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标志设置

发生火灾时,正常照明供电线路或者被烧毁,或者为避免电气线路短路而使事故矿大,必须认为切断全部或部分区域的正常照明,但是为了保证灭火活动正常进行和人员疏散,在建筑内必须设置应急事故照明和疏散照明标志。

事故照明的照度不应低于一半照明的10%,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烟排烟机房、配电室及自备发电机房、电话总机房以及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其他房间的事故照明,仍应保证正常照明那个的照度。备用照明电源的切换时间不应超过15 s,因此一般均采用低压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方式恢复供电,事故照明用的照明器必须选用瞬时点燃的白炽灯、荧光灯等作光源。

疏散照明是确保人员从室内向安全地点撤离而设置的照明,一般在疏散通道、公共出口处,如疏散楼梯、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及其前室,疏散走道等处,设置疏散照明指示灯。灯位高度以宜于人们观察为准,如出口顶部、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该层地面1 m以下的墙面等处,且间距不应大于20 m。一般选用蓄电池作备用电源,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20 min。

(5)火灾事故广播系统的设置

火灾应急广播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消防安全设备,根据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本工程采用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方式,火灾时,能在消防控制室将火灾疏散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机强

制转为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在走廊、门厅及其他公共场所设置扬声器,功率为3W,客房扬声器为1W,安装方式为地下室装于墙上,底边距地3.0M,其余吸顶安装,安装数量能保证从一个防火分区的任何部位到最近一个扬声器的距离不大于25M,走道内最后一个扬声器至走道的距离不大于12.5M。本设计中可采用SD8012型扬声器。

SD8100系列总线式火灾事故广播系统瑟吉欧通过专用的广播控制总线及总线上的广播控制模块来启动各个广播回路。当火警发生的时候,有设置在消防控制中心的火灾事故广播系统对火灾现场及相关场所实施紧急广播。通过SD8011广播分配盘可实现手动启动某一路或多路消防广播。系统构成如下:

图2.6.4 SD8000广播系统构成示意图

2.7 系统供电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子系统是消防用电设备。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规定,本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采用了双电源末端互换并备有直流备用电源。

火灾报警系统的CRT显示器,消防通讯设备等电源由UPS装置供电。消防报警控制器系统电源的保护开关不许采用漏电开关。

2.8 接地设置

消防报警控制器属于电子信息设备。系统接地对保证系统正常工作,保证人身安全十分重要,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本工程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Ω。设有专用接地干线。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专用接地板,专用接地线从消防控制室,引至接地体。接地线采用铜芯绝缘导线BV-500 1x25㎡PC40管,埋地引至接地体。由消防控制室引至各消防电子设备的专用接地线采用BV-500 1x16㎡。对消防电子设备凡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金属外壳和金属支架均做保护接地,接地线与电气保护接地线(PE线)相连接。

2.9 系统布线设置

火灾报警系统的布线是应符合一般建筑电气系统布线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当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本工程设计如下

①火灾自动报警线路,采用阻燃型铜芯绝缘电线ZR-RVS-0.45/0.75KV 2x10mm穿钢管敷设;

②消防联动控制线采用耐火型铜芯控制电缆NH-KW-0.45/0.75KV穿钢管敷设;

③火灾事故广播线路采用耐火型铜芯电线NH-RYB-2x1.0穿钢管敷设;

④消防电话线路采用阻燃型铜芯电线ZR-RWP-(2x0.5)穿钢管敷设;

⑤消防电力设备线路采用耐火型铜芯电缆或电线NH-YJV-0.6/1KV在金属线槽敷设或钢管。

2.10 设计小节

2.11 参考文献

[1] 齐维贵, 王艳敏,李战赠等. 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2-14

[2] 程大章主编. 智能建筑工程设汁与实施.上海:问济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慧主编. 计算机控制系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张振昭,许锦标,万频编楼宁智能化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 胡祟岳主编.智能建筑自动化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让,1999

[6] 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编. 智能建筑技术与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 蔡龙根. 构建智能大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8] 王再英等. 智能建筑楼宇自动化系统原理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9] 曹晴峰. 建筑设备控制工程[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0] 方潜生. 建筑智能化概论[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1] 张勇. 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原理与技术[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12] 李惠昇.电梯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3] 陈虹. 楼宇自动化技术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4] 陈志新等. 现代建筑电气技术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5] 金久炘. 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系列图集(1)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 戴瑜兴主编.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方案

随着当今社会向着信息化发展,办公自动化越来越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所重视,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办公自动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景,政府上网工程、金卡工程的实施,带动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因此我们结合辽阳市政府的实际情况,本着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和保护用户投资的原则,结合当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我们先期为其他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辽阳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辽阳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目标: 1、公共信息管理子系统(政府办、各处) 包括辽阳市政府简介处室基本情况等。 组织机构岗位编制、部门组成、部门职责范围 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责任。 基本工作制度 辽阳市政府发展计划,中长期目标。 综合经营发展计划 2、计财管理子系统(计财) 年度计划(财务收支、工程岁修、设备购置、供水、发电、综合经营)计划完成情况(月完成及累计情况) 部门生产、工作完成情况) 损益情况 部门经费使用情况 3、人事劳资、安全管理子系统(人事劳资部)

职工情况统计 技术干部档案 工资管理 安全管理 4、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机关服务中心) 5、双文明建设、党务工作(党群工作部) 双文明考核办法 考核情况统计 党务工作管理(党办、纪检、工会、团委等) 综合治理 6、办公自动化文档 文件工作流 档案管理 通知 会议纪要 辽阳市政府大事记 7、现行法规、标准 8、电子政府,INTERNET信息发布,网上政府 以上需求应提炼共有部分,按照计算机软件工程学的设计理论,规划辽阳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最小冗余,达到部门分工合作,数据共享。 建设总原则如下: 1)、为辽阳市政府的领导决策、行政管理服务。 2)、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优势,建立辽阳市政府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全局宏观决策,提高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院系: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6.6.6-2016.6.19 手机: 工业大学教务处

*注:此任务书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填写。

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摘要:采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 分析了系统开环时倒立摆的不稳定性,运用根轨迹法设计了控制器,增加了系统的零极点以保证系统稳定。采用固高科技所提供的控制器程序在MATLAB中进行仿真分析,将电脑与倒立摆连接进行实时控制。在MATLAB中分析了系统的动态响应与稳态指标,检验了自动控制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0.引言 摆是进行控制理论研究的典型实验平台,可以分为倒立摆和顺摆。许多抽象的控制理论概念如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来验证我们所学的控制理论和算法,非常的直观、简便,在轻松的实验中对所学课程加深了理解。由于倒立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许多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人员一直将它视为典型的研究对象,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中以一阶倒立摆为被控对象,了解了用古典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如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极点配置)的设计方法,掌握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 1.系统建模 一级倒立摆系统结构示意图和系统框图如下。其基本的工作过程是光电码盘1采集伺服小车的速度、位移信号并反馈给伺服和运动控制卡,光电码盘2采集摆杆的角度、角速度信号并反馈给运动控制卡,计算机从运动控制卡中读取实时数据,确定控制决策(小车运动方向、移动速度、加速度等),并由运动控制卡来实现该控制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量,使电机转动,通过皮带带动小车运动从而保持摆杆平衡。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 XXXXXXXXXXXXXX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践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无操作系统)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XXXX 专业名称X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XXXXX 成绩 XXXXXXXXXXXXX 二○XX年XX月

综合实训任务书 学生姓名XXX 学生学号XXX 学生专业XXX 学生班级XXX 设计题目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无操作系统) 设计目的: 巩固AD转换模块的应用—光照采集 掌握PWM驱动蜂鸣器产生不同频率声音的方法 巩固SSI 模块控制数码管动态显示的方法 掌握定时器控制数码管实现动态扫描的思想 掌握DS18B20检测温度的程序设计方法 掌握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规划、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报告撰写的流程方法。 具体任务: 1、编写(或改写)发光二极管、按键、继电器、定时器、数码管、ADC、PWM、温度传感器DS18B20等模块的初始化程序及基本操作程序。 2、为保证数码管显示的稳定性,使用定时器定时扫描各个数码管,可避免 处理器在执行其他程序时,数码管停止扫描而使得显示不正常。 3、通过ADC模块采集开发板上的光敏电阻(CH3),并在数码管低四位显示 采集的值,将光照强度分为 5 级,亮度最亮时开发板上的 4 颗LED全部熄灭, 亮度越来越低时,分别点亮 1 颗、2 颗、3 颗,完全黑暗时点亮 4 颗LED。 4、通过DS18B20检测环境温度,并在数码管高三位显示(两位整数、一位 小数),当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下限温度时,蜂鸣器报警,同时打开空调制热(继 电器);当环境温度高于上限温度时,蜂鸣器报警,同时打开空调制热(继电器)。 5、通过开发板上的三个按键KEY1、KEY2、KEY4(KEY3引脚与DS18B20共用,在此项目中不使用)设定上下限温度: KEY1按一次设定上限温度(同时数码管显示上限温度),按两次设定下限温 度(同时数码管显示下限温度),按三次,设定完成(同时数码管显示实时温度); KEY2按一次,上限或下限温度加1; KEY3—该引脚被DS18B20占用,不可使用!!! KEY4按一次,上限或下限温度减1。

工业机器人课程设计说明书

工业机器人课程设计基于Matlab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和雅克比运动分析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摘要 ..................................................................................................................................................... - 2 - PUMA560机器人简介 ...................................................................................................................... - 3 - 一、PUMA560机器人的正解 .......................................................................................................... - 4 - 1.1、确定D-H 坐标系 .................................................................................................................... - 4 - 1.2、确定各连杆D-H 参数和关节变量 ........................................................................................ - 4 - 1.3、求出两杆间的位姿矩阵 ......................................................................................................... - 4 - 1.4、求末杆的位姿矩阵 ................................................................................................................. - 5 - 1.5、M A TLAB 编程求解 .................................................................................................................. - 6 - 1.6、验证 ......................................................................................................................................... - 6 - 二、PUMA560机器人的逆解 .......................................................................................................... - 7 - 2.1、求1θ ........................................................................................................................................ - 7 - 2.2、求3θ ........................................................................................................................................ - 7 - 2.3、求2θ ........................................................................................................................................ - 8 - 2.4、求4θ ........................................................................................................................................ - 9 - 2.5、求5θ ........................................................................................................................................ - 9 - 2.6、求 6 θ ...................................................................................................................................... - 10 - 2.7、解的多重性 ........................................................................................................................... - 10 - 2.8、M A TLAB 编程求解 ................................................................................................................ - 10 - 2.9、对于机器人解的分析 ........................................................................................................... - 10 - 三、机器人的雅克比矩阵 ............................................................................................................... - 11 - 3.1、定义 ....................................................................................................................................... - 11 - 3.2、雅可比矩阵的求法 ............................................................................................................... - 11 - 3.3、微分变换法求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 ................................................................................... - 12 - 3.4、矢量积法求机器人的雅克比矩阵 ....................................................................................... - 13 - 3.5、M A TLAB 编程求解 ................................................................................................................ - 14 - 附录 ................................................................................................................................................... - 15 - 1、M ATLAB 程序 ........................................................................................................................... - 15 - 2、三维图 ...................................................................................................................................... - 24 -

某市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操作手册

目录 1序言1 1.1编写目的1 1.2背景1 1.3定义2 2系统登录2 3系统组成3 3.1系统子模块3 3.2系统主页4 3.2.1待办事项4 3.2.2短消息4 3.2.3通知公告4 3.2.4快速4 4系统子模块说明5 4.1系统管理5 4.1.1系统设置6 4.1.2常用办公单位9 4.1.3基本资料维护12 4.1.4部门维护16 4.1.5用户维护19 4.1.6呈批表定制21 4.1.7工作流定制23 4.1.8权限维护27 4.1.9密码修改32 4.1.10常用单位人员信息33 4.1.11系统日志35 4.1.12管理引擎35 4.1.13数据备份36 4.1.14数据修复37 4.2退出系统37 办公自动化系统操作手册之管理员 1序言 1.1编写目的 编写此说明书的目的是让用户清楚地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员的职责、系统功能操作等。 1.2背景 中文名称:办公自动化系统 英文名称: RingSunOAS

版本号: V3.0 系统提出者:盈新科技发展XX 系统开发者: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组成员 销售客户:全国各地级市 涉及数据:全国各地级市及所属单位、下属机构、其它相关的部门、科室和相关的上级单位等提供的数据 1.3定义 ●收文:指各种来文 ●发文:指各种发给相关单位、部门、科室及上级的文件 ●流程自定义:根据实际的公文流转流程进行定义 ●用户:根据各科室、部门或单位岗位、职能X围定义不同权限的系统登录用户 ●权限:根据各科室、部门或单位岗位、职能X围定义不同的权限 ●角色:是相关权限的集合 2系统登录 点击IE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网址, 进入登录界面,

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用说明书

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用说明书 一、···················概述 乌兰木伦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由常州自动化研究所针对乌兰木伦矿井下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对水泵的开停、主排水管路的流量、水泵排水管的压力、水仓的水位等信号的实时监测,并能通过该系统实现三台主水泵的自动、手动控制并和KJ95监控系统的联网运行,实现地面监控。 基本参数: 水泵:200D43*33台(无真空泵) 扬程120米流量288米3/小时 主排水管路直径200mm 补水管路直径100mm 水仓:3个 水仓深度分别为: 总容量:1800米3 主电机:3*160KW 电压:AC660V 启动柜控制电压:AC220V 220变压器容量:1500VA

二、系统组成 本控制系统主要由水泵综合控制柜,电动阀门及传感器三大部分组成。参见“水泵控制柜内部元件布置图:。 1、水泵综合控制柜是本系统的控制中心,由研华一体化工控机、数据采集板、KJ95分站通讯接口、中间继电器、控制按钮及净化电源及直流稳压电源组成。 其中,净化电源主要是提供一个稳定的交流220V电压给研华一体化工控机,以保证研华一体化工控机的正常工作,直流稳压电源主要提供给外部传感器、中间继电器及数据采集板的工作电源。 控制按钮包括方式转换按钮、水泵选择按钮及手动自动控制按钮,分别完成工作方式的转换、水泵的选择及水泵的手动和自动控制。本控制柜共有40个按钮,从按钮本身的工作形式来说这些按钮有两种,一种为瞬间式,即按钮按下后再松开,按钮立刻弹起,按钮所控制的接点也不保持;另外一种为交替式,即按钮按下后再松开按钮,按钮并不立刻弹起,而是再按一次后才弹起,按钮所控制的接点保持(如方式转换按钮、水泵选择按钮等)。 中间继电器采用欧姆龙公司MY4型继电器,主要完成信号的转换和隔离。另外,还对外部开关量信号进行扩展,以保证这些信号在不同状态下的使用要求。 控制柜的数据采集板分为开关量输入板(两块)、开关量输出板(一块)和模拟量数据采集板(两块)。这些数据采集板主要是对传感器采集来的模拟量信号和中间继电器的开关量信号转换成工控机识别的信号,并将工控机发出的控制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智能家居.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 班级级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合作人 2014年1月日

目录 1、引言...............................................................................................................................- 4 - 1.1、项目背景......................................................................................................................- 4 - 1.2、项目可行性..................................................................................................................- 4 - 1.3、项目目的及意义..........................................................................................................- 4 - 2、任务概述.......................................................................................................................- 5 - 2.1、系统定义......................................................................................................................- 5 - 2.1.1、自动感知...........................................................................................................- 5 - 2.1.2、智能分析...........................................................................................................- 5 - 2.1.3、智能决策...........................................................................................................- 5 - 2.1.4、远程控制...........................................................................................................- 5 - 2.1.5、电源控制...........................................................................................................- 5 - 2.2、术语定义:..................................................................................................................- 5 - 2.2.1、照明设备单元...................................................................................................- 5 - 2.2.2、光源单元...........................................................................................................- 6 - 2.2.3、照明模式...........................................................................................................- 6 - 2.3、数据描述:..................................................................................................................- 7 - 2.3.1、物理信号...........................................................................................................- 7 - 2.3.2、数字信号...........................................................................................................- 7 - 2.3.3、指令...................................................................................................................- 7 - 2.3.4、数据处理过程...................................................................................................- 7 - 3、需求分析.......................................................................................................................- 8 - 3.1、功能需求......................................................................................................................- 8 - 3.1.1、业务需求...........................................................................................................- 8 - 3.1.2、用户需求...........................................................................................................- 8 - 3.1.3、系统需求...........................................................................................................- 8 - 3.1.4、用例图及说明................................................................................................ - 10 - 3.2、性能需求................................................................................................................... - 12 - 3.2.1、速度................................................................................................................ - 12 - 3.2.2、鲁棒性............................................................................................................ - 12 - 3.2.3、容错性............................................................................................................ - 12 - 3.2.4、界面................................................................................................................ - 12 - 3.3、约束........................................................................................................................... - 14 - 3.3.1、运行环境........................................................................................................ - 14 - 3.3.2、硬件要求........................................................................................................ - 15 - 4、概要设计.................................................................................................................... - 16 - 4.1、系统架构设计........................................................................................................... - 16 - 4.1.1、总体架构........................................................................................................ - 16 - 4.1.2、智能控制........................................................................................................ - 17 - 4.1.3、远程控制:基于B/S结构 ............................................................................ - 17 - 4.2、系统需求设计........................................................................................................... - 17 - 4.2.1、智能控制设计................................................................................................ - 17 - 4.2.2、远程控制设计................................................................................................ - 19 -

工业机器人课程设计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作品 设计说明书 作品名称:多功能机械手 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班级:机电124班 扣号: 姓名:流星 2014 年 10 月 1 日

目录 一课题概述 (2) 1、选题背景 (2) 2、发展现状和趋势 (3) 3、研究调研 (4) 二机械手组成及工作过程 (6) 1、整体结构分析 (6) 2、所需器材 (6) 3、底座部分 (8) 4、躯干部分 (9) 5、上臂部分 (10) 6、手爪部分 (11) 7、机械手系统的总调试 (12) 三软件部分 (13) 1、机械手软件编制流程图 (13) 2、机械手运行控制程序图 (14) 四设计体会 (15) 一课题概述 1、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和各种创新机械结构的出现,工业机器人的作用在装配制造业产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制造产业劳动力生产成本进一

步提高,这也使企业意识到用高速准确的机械自动化生产代替传统人工操作的重要性。其中机械手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之一,它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还能代替人类完成高强度、危险、重复枯燥的工作,减轻人类劳动强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机械行业中,机械手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它可用于零部件的组装,加工工件的搬运、装卸,特别是在自动化数控机床、组合机床上使用更为普遍。目前,机械手已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和柔性制造单元FMC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机床设备和机械手共同构成一个柔性加工系统或柔性制造单元,可以节省庞大的工件输送装置,结构紧凑,而且适应性很强。但目前我国的工业机械手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应用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低,机械手的研究和开发直接影响到我国机械行业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从经济上、技术上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进行机械手的研究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结合自己的专业机电一体化,我们选择多功能机械手来作为我们的设计题目。结合专业特点使用德国慧鱼机器人教学模型作为我们实现这一课题的元件。利用慧鱼模型的各种机械结构组装出机械手的机械部分,用pc编程实现对机械手的自动控制,利用限位开关来保护电机和控制机械手位置的准停。 这个课题可以充分的体现机电一体化的由程序自动控制机械结构的运动,对自己以前的所学的课程也是一种巩固。另一方面这个机械手可以实现一定的搬运功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 2、发展现状和趋势

机关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探析

机关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探析 作者:张学良 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7年第7期 文/徐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张学良 【摘要】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将其应用到机关事业单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在本文中,针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析,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对所有的事物进行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是 现代化网络技术、办公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为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手段,能够为单 位的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参考。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实现办公信息的自动化与高效化发展。办公自动化 系统主要是将各个单位内的计算机以及一些办公设备进行连接,基于硬件的连接,实现不同区 域的同时办公,促进各个信息的共享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一种高效性办公软件,在日常工 作中,使用该系统能够获取更高收益。主要表现为:第一,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促进信息的有 效发布,实现通信平台的有效建立,保证信息传递的各个流程都能更规范,信息的传播速度也 更快,以促进办公效率的稳定提升。第二,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尤其 是分布式的办公方法,能够为单位人员的办公工作提供方便,也能实现集中化办公,实现信息 的合理交流。同时,在自动化发展进程中,还能减少一些复杂的办公环节,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第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能够增强单位的监控工作,针对办公中产生的差错以及低效 率办公条件,能够进行有效预防。第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可以降低办公费用,促进办公 工作的精细化发展,这样不仅减少了一些经费,还促使现代化管理工作的积极发展。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使用需求。在对需求进行分析期间,需要分析两个方面。其一,管理系统的平台需求,分析过程中,需要研究单位内部的主要办公流程,促进应用系统的科学、合理化。在对管 理系统进行应用期间,还需要促进信息更安全,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办公过程中存在的政务信息 比较多,要保证这些信息更完整。对办公系统的规模进行分析,保证能满足信息的共享需要和 交流能力。其二,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机关事业单位中存在不同的职务,所以,要对系统的 具体需求进行分析,在实践工作中,要研究四个方面的要素。如:在系统中增加电子邮件功能,不仅能实现信息共享与有效传递,还能促进系统通信的自动化发展。如: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 增加自动化工作流,在该模式下,对办公工作中存在的各个要素都需要合理调节,以促进办公 工作的顺利发展。因为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对全过程的工作信息进行操作与管理,能促进办公流 程的优化建设,在对相关事务进行处理期间,也能促进整体效率的稳步提升。如:实现办公自 动化系统与协同工作的综合发展,在网络化发展下,促进信息利用深度的进一步发展,维护系 统的安全使用。如: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增加因特网技术,为办公工作提供优质化服务,从而 实现完善的执行体系。

【OA自动化】PCS系列微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说明书

【OA自动化】PCS 系列微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 说明书

第一章.系统概述 PCS-2000型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在总结以往成功投运200多个变电站的5000多个单元设备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技术之长,开发的新一代高性价比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安照分层、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57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技术委员会对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分层建议,符合我国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103-1999)和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要求。 PCS-2000型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广泛适用于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的新建及改造工程。 1.1 PCS-2000系统的分层、分布、分散式结构如下:分层:该系统分成两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层与层之间相对独立,通过具有冗余结构的前置层设备连接通信。间隔层设备包括保护设备、数据采集、控制设备及指示/显示部分等。PCS-2000系统的间隔层由独立的保护测控单元装置组成,通过CAN网络互联,并与站控层通信。PCS-2000系统的站控层由站级计算机构成,也可由多机组成网络,站控层通过通信管理机与间隔层通信,实现站级协调、优化控制和当地监控功能;同时实现与远方调度中心的通信。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当地监控系统,取代了模拟控制屏,使所有操作更安全、可靠。同时也取消了中央信号控制屏,在相应单元装置上加上相应开关的就地

操作和位置指示信号,作为开关后备操作与监视。 分布:PCS-2000的间隔层以站内一次设备(如一台主变或一条线路)间隔为对象,面向对象,综合分析变电站对信息的采集控制要求,分布式配置小型化、高可靠性的微机保护测控单元装置。各间隔单元完全独立,通过先进的CAN网络互联。在功能分配上,凡可以在本间隔单元就地完成的功能,不依赖通信网。由于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小型化设计,屏柜的数量较传统设计大为减少。 分散:PCS-2000系统对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二次保护和监控单元设备,可选择就地分散安装在开关柜上,做到地理位置上的分散。对于无人值班的35KV及以下变电站,根据用户的需要,站控层的设备也可移到调度中心或集控站,变电站内不设当地监控而只留接口,当维护人员进入变电站时,使用便携机即可代替后台机。这样的分层、分布和分散式系统与集中式系统相此,具有明显优点: ●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任一部分设备有故障时,只影响局部; ●站内减少了大量二次电缆和屏柜,节省了投资,也简化了施工与维 护; ●提高了系统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既适用于新建变电站,也适用于老 站改造; ●运行维护方便,为变电站的现代化、无人值班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审定成绩: 重庆邮电大学 移通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系部: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3年12 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制

目录 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报告正文 摘要 关键词 设计内容 三、设计总结 四、参考文献

一、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简明)任务书——供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6班)本科学生用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既有别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统筹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工程实际系统进行完整的全面分析和综合。 一设计题目: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 二系统说明: 该I型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如图所示。 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图 其中:R=1MΩ;C =1uF;R0=41R 三系统参量:系统输入信号:x(t); 系统输出信号:y(t);

四设计指标: 设定:输入为x(t)=a×1(t)(其中:a=5) 要求动态期望指标:M p﹪≤20﹪;t s≤4sec; 五基本要求: a)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b)利用根轨迹方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单数同学做); c)利用频率特性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双数同学做); d)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有源物理模拟(验证)实验; 六课程设计报告: 1.按照移通学院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写课程设计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 3.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参数计算过程、分析过程,包括: (1)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原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一张(自绘); (3)系统分析,综合用精确Bode图一张; (4)系统综合前后的模拟图各一张(附实验结果图); 4.提供参考资料及文献 5.排版格式完整、报告语句通顺; 6.封面装帧成册。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20

XXXXXXXXXXXXXX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践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无操作系统)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XXXX 专业名称X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XXXXX 成绩 XXXXXXXXXXXXX 二○XX年XX月

综合实训任务书

目录 前言 (1) 1 硬件设计 (1) 1.1 ADC转换 (3) 1.2 SSI控制数码管显示 (3) 1.3 按键和LED模块 (5) 1.4 PWM驱动蜂鸣器 (6) 2 软件设计 (7) 2.1 ADC模块 (7) 2.1.1 ADC模块原理描述 (7) 2.1.2 ADC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8) 2.2 SSI 模块 (8) 2.2.1 SSI模块原理描述 (9) 2.2.2 SSI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0) 2.3 定时器模块 (10) 2.3.1 定时器模块原理描述 (10) 2.3.2 定时器模块流程图 (11) 2.4 DS18B20模块 (11) 2.4.1 DS18B20模块原理描述 (11) 2.4.2 DS18B20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2) 2.5 按键模块 (13) 2.5.1 按键模块原理描述 (13) 2.5.2 按键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3) 2.6 PWM模块 (13) 2.6.1 PWM模块原理描述 (14) 2.6.2 PWM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4) 2.6 主函数模块 (14) 2.6.1 主函数模块原理描述 (14) 2.6.2主函数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