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特点与福建食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唐装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唐装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唐装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汉服、旗袍和唐装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多样而独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汉服、旗袍和唐装这三大代表性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态度和审美观念,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汉服:复古而华丽汉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服饰之一,是从西汉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直延续至清朝。

这种服饰以其华丽、庄重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汉服主要分为男服和女服两种类型。

男子的汉服一般由襦、袍、裤等组成,衣袂长而宽松,富有气魄。

女子的汉服则更加细致,包括襦、衫、裙等。

其设计结构注重几何比例,以突显女性的曲线美。

汉服的材质多样,常见的有丝绸、棉麻、蝉翼等。

丝绸是汉服中最常用的面料,因其轻盈柔软、光泽华丽而备受青睐。

同时,汉服的色彩也非常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红色、青色、紫色等,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地位。

二、旗袍:典雅而韵律旗袍是中国近现代的一种流行服饰,尤以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上海旗袍最为经典。

旗袍以其紧身式设计和修长的裙摆,彰显女性的优雅韵律,被誉为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代表。

旗袍的设计注重线条感和曲线美,通过裁剪和裙摆的流动,凸显女性的身形和曲线。

旗袍的面料多以丝绸为主,以其细腻、柔软的质感,赋予了旗袍独特的魅力。

同时,旗袍注重色彩的运用,通常以鲜艳的红色、粉色、碧绿色等作为主色调,以展现女性的娇美和青春。

旗袍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时尚潮流和文化符号,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三、唐装:庄重而华美唐装是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唐朝服饰的总称。

自唐朝以来,唐装通过漫长的流传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唐装在设计上注重庄重与华美的结合。

男子的唐装通常由长袍、褙子、裤子等组成,注重整体的宏伟气势和细节的精致考究。

女子的唐装则更加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长裙、褙子、带子等。

唐装的面料以丝绸为主,图案和色彩的运用也极为讲究。

汉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

汉服文化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清代被迫中断),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

汉服文化正在通过汉服运动这一民间文化运动形式逐渐复兴。

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现在的汉服改良颇多,文中有何不妥之处还请各位看客指正。

只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图文来源网络,侵删,谢谢)。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饮食习俗:各地特色美食,节日食俗
饮食礼仪:尊老爱幼,长幼有序
中国古代的居住
章节副标题
3
不同时期的居住建筑特点
商周时期:以宫殿建筑为主,如商朝的宫殿遗址、周朝的宫殿遗址等。
秦汉时期:以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为主,如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长安城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为主,如魏晋时期的洛阳城、南北朝时期的建康城等。
社会意义: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轿子、船等
交通工具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交通工具的改进促进了贸易和交流
交通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
交通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
交通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传播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明清时期:服饰趋于保守,色彩单调,款式简单
隋唐时期:服饰达到鼎盛,色彩丰富,款式多样
宋元时期:服饰趋于简洁,色彩淡雅,款式简洁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盛行,色彩鲜艳,款式独特
服饰的材料与工艺
材料:丝绸、棉布、麻布等
工艺:刺绣、织锦、印染等
色彩:红色、黑色、黄色等
款式:长袍、短袄、裙子等
服饰的地域特色
秦汉时期:饮食多样化,出现了炒菜和火锅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素食文化兴起
食材的种类与来源
谷物: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来源于农田种植
肉类:猪肉、牛肉、羊肉等,主要来源于家畜养殖
蔬菜:白菜、萝卜、茄子等,主要来源于菜园种植
水果:苹果、梨、桃等,主要来源于果园种植
水产:鱼、虾、蟹等,主要来源于江河湖海捕捞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单击添加副标题

有关汉服的介绍

有关汉服的介绍

有关汉服的介绍
汉服,是指中国汉族传统服饰。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服是汉
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
汉族传统服饰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具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烙印。

从最初的簇纹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衣袍、汉代的大袖长裙、魏晋南北
朝的束腰长衫,到唐代的流行长衫和宽袖,宋代的襦裙、裙褂等,明
清两代则成为汉族传统服饰发展过程中的巅峰时期。

二、汉服的特点
1. 落地式的立领盛行
2. 宽袖大袍的风格特点
3. 精致的手工刺绣和织锦工艺
4. 鲜明的配色和丰富的图案
5. 提袍式展示汉服美的风格特色
三、汉服的重要活动
1. 婚礼:新娘身穿长衫、丝裙等汉服;新郎身着宽袍大袖的汉服。

2. 迎宾:穿着盛装、庄重隆重地进行迎宾仪式,展示着汉族传统服饰
的风采。

3. 地方民俗性节庆活动:如端午节的龙舟游戏、中秋节的月饼制作等。

4. 上朝请安:皇帝和官员们身着华丽的汉服向祖先请安。

四、现代汉服文化的传承
现代人对汉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些人开始将汉服穿到日常生活中,让这些传统文化恢复到日常生活中来。

总之,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其特有的风格特色在历史和现代之间构建文化的桥梁,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感悟和认知。

汉服的简短介绍

汉服的简短介绍

汉服的简短介绍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起源于汉代,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清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经典之一。

汉服的特点是以宽袍大袖为主,注重衣袍的褶皱和流动感。

男性汉服一般由上衣、下衣和衣襟组成,上衣通常是交领或立领的长袍,下衣则是宽松的裤子。

而女性汉服则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上衣、下衣、衣裙、腰带、腰带等。

女性汉服的上衣有对襟和斜襟两种形式,下衣则是长裙或裤裙。

汉服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要选择上乘的绸缎或缎子作为面料,然后经过裁剪、缝制、刺绣等手工艺制作而成。

汉服的制作需要考虑面料的质地、色彩的搭配以及衣袍的款式等诸多要素,以展现出优雅华丽的效果。

汉服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穿汉服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让人体验到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因此,汉服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了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穿汉服,参加各种汉服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汉服也经过了一些创新和改良,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有些设计师将传统汉服与现代服饰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新颖时尚的汉服款式。

这些新款汉服不仅保留了传统汉服的特点,还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的穿着和搭配。

汉服的复兴不仅是一种时尚潮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穿汉服,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汉服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体验和学习。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穿汉服,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传承,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福州民俗

福州民俗

湘潭大学民俗学选修福州民俗院系:[商学院金融系] 班级:[三班]学号:[20101307007]姓名:[黄莉莉]完成时间:2013年4月7日福州民俗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千百年来,辛勤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产和精神文明。

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福州人渐渐沉淀了丰富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几个对我们福州人十分重要的民俗。

一,福州传统婚嫁习俗福州传统婚礼的服饰很特别,新郎戴小帽、穿长衫褂(清朝装),新娘确是凤冠霞帔(明朝装)。

新郎要取到心仪的新娘,需要经过的步骤可没有那么简单哦。

1,提亲。

男家拖媒人向女家提亲,若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称起帖。

请算命先生合婚,若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结亲缘分,则男女两家通过媒人来议亲。

2,议聘。

双方议定聘礼,择日定聘,俗称“下大帖”。

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淑女美丽端庄。

议定的聘金尾数必须以“三”结尾,如数字133333,83333.福州方言“生”与“三”谐音,象征着婚后多生儿女。

3,送定。

俗称定亲,订婚。

男方将聘金财务的一半,俗称“上半礼”送往女家,并给女方长辈送见面礼。

男方下聘的时候要备齐10样东西,2只公鸡,10近面,10斤肉,10斤糖,三条烟,蜡烛,鞭炮,花,礼金,金器。

(意味着“十全十美”)3,送日头。

男家择定迎娶日期,写好红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确定婚期,并送下半礼。

有的因父母之丧,则提前在百日内完婚,称为“借孝婚娶”。

4,迎亲。

福州女儿出嫁,要在上午12点之前接到男家。

接亲时,伴娘为新娘撑红伞出门,不能让太阳照到女方脸上。

(意为挡灾,辟邪)新郎到新娘家是,新娘一定要吃碗太平面,新娘到新郎家后,也要吃一碗太平面,两个太平蛋(鸭蛋)要吃一颗留一颗。

意为一起平安。

5,婚礼。

拜堂。

男家中厅正厅设香案,听“拌房妈”号令“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百高汤,夫妻对拜”。

见厅。

新人拜见至亲长辈,讨红包。

6,喝交杯酒。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汉服是传统服饰,大袖长下摆。

它讲求纯洁自然,表现出柔和、恬静、从容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超然于世、大方仁慈的生活境界。

汉服的精心剪裁和精美刺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活力与美感。

1、汉服是中华文化的延续。

从古至今,汉服的风格千变万化,但汉服的基本结果却始终如一。

汉服形制的传承,是中华文化延续的见证。

2、汉服的平面剪裁遵循礼节自然规律。

汉服采用平面剪裁法和简洁的服装轮廓,使人们穿着汉服时穿着舒适自然,没有任何压迫和拘束感,体现了含蓄自然、大气磅礴的观念。

3、汉服圆袖十字领体现圆处。

古代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汉服的袖子都是圆袖,体现了天道的圆润。

汉族领子的特点是“横领右襟”,即翻领向右覆盖,体现正宗、方正。

4、汉服的绳结体现中和之美。

老者的身上没有固定的腰带。

汉服的绳带兼顾了固定和装饰的功能,使汉服更加美观。

“中和”需要所有元素的和谐统一。

其内涵刚柔并济,力度适中,要素协调统一。

具有含蓄、优雅、恬静的特点。

中华民族的领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丽。

5、汉服上下衣,体现天地阴阳。

古人认为天地,上日下阴,衣裳有优劣之分。

因此,它被视为天高于地,皇帝高于官员的社会秩序的象征。

汉服的结构基于“上衣下衣”的原则。

上下衣,即衣服分上下两部分,是汉代历史最悠久、一直实行的服装制度。

汉族上下衣的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

6、汉服中缝悬垂体现人性与正直。

正直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在汉服的后背中间,有一条贯穿头尾的缝合线,称为“中缝”。

穿上汉服直立时,中缝与地面垂直。

古人称其为正。

汉服贯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演绎着传统的传统审美内涵和古代传统审美思想。

汉服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024版汉服文化介绍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汉服文化介绍ppt课件完整版

2024/1/27
21
网络平台上的普及和传播
社交媒体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关于汉服的图片、视频和文章,吸引更多 人关注和了解汉服文化。
网络直播
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展示汉服的魅力,同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 解读和讲解,提高观众对汉服文化的认知度。
网络课程
开设在线课程,教授汉服制作技艺、穿搭技巧等,让更多人能够 方便地学习和了解汉服文化。
汉代
服饰风格逐渐丰富多样,出现了曲裾深衣、 直裾深衣等款式。同时,汉代服饰注重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宋代
服饰风格简约清雅,注重色彩柔和和图案 素雅。宋代女性服饰以褙子、抹胸等为主 流。 2024/1/27
唐代
服饰风格华丽繁复,注重色彩鲜艳和图案 精美。唐代女性服饰以襦裙为主流,搭配 半臂、披帛等配饰。
加强学术研究
鼓励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汉服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为传承和弘扬汉服文化提供学术 支持。
开展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汉服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1/27
培育新生力量
在青少年中普及汉服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一批批传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
9
地域性差异及民族特色
地域性差异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汉服在款 式、色彩和图案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例 如,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南方汉服在 面料上多选用轻薄透气的丝绸或棉麻材质; 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北方汉服则更 注重保暖性能,面料多选用厚实紧密的毛 呢或皮革材质。
VS
民族特色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 自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例如,苗族服饰 以银饰和刺绣为特色;藏族服饰则以宽大 的袍服和精美的珠宝装饰为特点。这些民 族特色在汉服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丰富 了汉服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服汉服在式样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衣广袖,系带隐扣,上衣下裳,给人以洒脱飘逸之感。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1.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

衽,本义是衣襟。

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2.宽衣广袖:汉服衣衫阔大,以带轻缚。

舒适性与随意性是汉服文化的一种缩影,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大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

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

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

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袖宽且长”是汉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

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时劳动者的服装、军士将领的战斗服装、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

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汉唐时期礼衣多用宽广大袖,宋明时期的朴素褙子多用小袖。

3.系带隐扣: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

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

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

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

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

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

汉服的大带与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宽,而且汉服的大带需要与衣服的整体一样镶嵌边缘。

4.上衣下裳:“衣裳”这个词语其实可以专指汉服。

古人把上身穿着的襦、衫、袄等统称为“衣”,而把下半身的穿着称为“裳”。

“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古老且始终贯彻的服制。

为表尊重传统,后世传承中最高级别的礼服(如冕服)都是使用这种服制。

以上这些特点成就了汉服轻易平淡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影响汉服形成的因素是众多的。

1.地理背景。

这是造成不同汉服体系与其他服装体系之间差别的决定因素。

汉族服饰,产生于中原地区,其制式与中原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可分割,且一直受其影响。

汉族故土----华夏大地,地处温带,总体气候温和,故其所形成的汉族服饰,遮蔽全身,无立领,大袖等等特征与热带、寒带等地有明显区别。

2.汉服风格与汉民族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

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较为先进,而政权相对稳定的农业国家,所以古中国的特色服饰---汉族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这正是汉族人生活条件优越的表现。

而相对落后且生活不稳定的游牧民族服饰,则多以灵活便利的制式为主。

3.汉服的风格是与汉民族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

汉族服饰,皆为平面裁剪,不强调以服装来刻划人体曲线,当人穿着后,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衣袖就会随着人体的运动而形成优美的流线,这种行云流水的设计正是汉服所特有的韵味。

这与西方的立体剪裁呈现出的美感大有不同。

这种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文化差异所决定,并由历史一代代传承演化至今。

4.汉服形制与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脱俗的基本风格下演变出来的多种款式,正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往往寻求的是一种衣随人动而流露出来的自然之美,追求的是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内及外的含蓄之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它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都代表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取向。

5.汉服的发展,与汉民族的文明进程互相影响。

华夏民族的农业(棉、麻、桑蚕业等)、轻工业(纺织业、印染、刺绣,甚至造纸等)都对服饰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朝代,将汉族的服饰工艺推向了顶峰,至今仍另世人叹为观止。

而古代工农业(尤其是桑蚕、刺绣等)相对落后的西方社会,则无法匹敌。

其实至今我国在这些领域中仍保持着领先优势。

这种优势是与华夏文明的历史分不开的。

6.汉服的文化底蕴,同样为汉服的形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自西周产生了祭服以后,象征着中国礼仪的冕服制度逐渐形成。

服制成为了统治工具,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

这种“治天下论”后来被儒家用来作为推崇周代服饰礼仪制度的理论依据,所以服饰被深深的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

除此之外,汉服还受道、墨、法家等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体现出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表达了穿着者追求和平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精神境界。

二、食俗福建地区的食俗受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一、自然环境: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隔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因闽江而得名“闽”。

境内多山和丘陵,沿海有局部平原。

地势西高东低,依山面海。

终年气温较高,雨量充沛。

由于自然条件好,山珍海味、稻薯蔗茶和各种亚热带水果,应有尽有,饮食资源可谓丰富,但由于交通闭塞,福建各地的饮食习俗差别较大。

大致说来,可分为闽南、闽西和闽中北三个食俗区。

闽南气候湿润,农作物一年三熟(两季稻、一季麦),蔬菜一年四季。

闽南又是水果之乡,尤以龙眼、荔枝更为出名,这里焙制的桂圆于是珍贵的补品。

闽南海岸线很长,海产品极为丰富。

《泉州府志·物产篇》中所列的海产品就多达 80 余种,实际上还有很多未列入的。

除珍贵的鱼类如鲥、真鲷、石斑等之外,虾、螺、蟹、等也很多。

其他海产如紫菜、海带、海苔等,都是优良的食物。

人工养殖的有鲈鱼、草鱼、鲢鱼等。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食用菌如金针菇、草菇、凤尾菇等产量大,多制成罐头,行销国内外。

家禽饲养业发达。

闽南各县均产茶,这里的茶多为乌龙茶,其中安溪的“铁观音”为乌龙极品,最为名贵。

闽南人饮茶喜少而浓,特别是漳州人,有吃工夫茶的习惯。

闽南以粮食酿制的酒有状元红、米酒、番茨(甘薯)酒等,味醇质美。

以高粱酒、米酒做酒基的春生堂药酒、万金堂药酒,都有上百年历史,行销海内外。

闽中地区,山海资源与闽南地区相近,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闽北特有产品富厚,汗青悠长,文化发财,是个出产非常多美食的处所,富厚的有山有树林之处资源,加之潮湿的亚回归气候,为闽北出产非常多各类山珍提供了充沛的前提。

特别的是,由于闽北地处深山,山高水寒,当地人嗜好辣椒。

农村中三餐吃辣椒是寻常之事。

闽西,主要指福建省西部的龙岩地区,背依雄伟秀丽的武夷山脉,地处亚热带边缘,扼闽、粤、赣三省交界之要冲。

境内青山连绵,丘陵起伏,溪河纵横,池塘密布,田园如画,民勤物丰。

居往的主要是客家人。

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产:粮蔬瓜果,薯芋菇笋,猪牛丰狗,鸡鸭鸽鹌鹑,麂獐狸兔,蛇及鱼虾龟鳖等,均有出产,山珍极多。

二、民族习俗文化:1、主食方面:福建各地主食以稻米(即大米)为主。

自古以来,八闽粮食种植以水稻为冠。

闽北不少县份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产粮区,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

福州地区一般则是早晚稀饭,午餐干饭,间有“二干一稀”食制。

而平潭、福清及闽南部分沿海非产粮区,有一日三餐皆稀饭者。

每至春耕、秋收等农忙季节,因需起早摸黑抢种抢收,劳动量增大,闽北、闽西北和闽东有的一日四餐、五餐甚至六餐进食。

闽南一些信神妇女,因许愿农历初一、十五或每逢三、六、九不食早餐,俗谓“减大顿”,含有以此省下食福,留给子孙享受之意。

作为与大米互补的代用主食,番薯也是福建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地瓜米充当主食的现象在省内逐渐减少,但在城乡仍普遍将地瓜用作酿酒,薯粉用来佐餐和制作各种风味小吃的。

除了大米和番薯外,近代以后,面食已汇入福建人主食的谱系。

由小麦加工而成的面粉,昔时闽北人俗称“面灰”,抗战前多称“洋灰”,意指进口货。

面食中最常见的为粮食部门加工的各类干面,如“阳春面”、“仲秋面”、“蛋面”等,民间制作的则有“切面”、“鱼面”及面疙瘩、面包、馒头、煎饼、水饺、肉包(包子)、蛋糕、油条等。

2.副食方面:福建是南方主要鱼、肉、蔬、果产地之一,因此副食品具有花色多、品种全、做工细等特色。

闽人的主体是汉族,故一般是荤素兼食。

日常的副食,主要有鱼、肉、菜、瓜等等。

此外,野生的竹笋、菰类;水田间的鳅、鳝、螺等;溪涧潭壑中的鳖、蛙、蝈等;山林中的蛇、野猪、山羊、麂等也时有应市。

豆制品门类甚丰。

油类同样丰富。

福建人历来讲究荤素菜肴的烹调,诸端烹法,样样在行。

古代就有煎、炸、炒、蒸、熘、荡等不同烹调方法。

各地饮食口味略有不同,福州地区烧菜喜用虾油、糖、酒为佐料,甜、醇、香为其菜肴风格,特别是讲究“甜”。

闽南地区则忌用虾油,喜清淡,重本味,烧汤制羹时还常加入当归、党参、枸杞等中药。

闽南部分地区喜食咸,南安一带即有“无咸不成甜”、“咸甜湔(淡)无味”之说。

而闽北,闽西北山区受邻省影响,加以山高水寒,烧菜时下盐、加辣椒较多,菜肴风味浓烈。

3.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著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

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

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

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

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三、历史发展: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

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

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

“楚越”即包括福建。

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

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

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