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最能代表中国民族特色

合集下载

国学之汉服文化

国学之汉服文化
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的华夏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 文化领域的形式之一。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 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 公众的日常生活。
• 汉服春晚
汉服的意义决不只是一件美丽的衣服那样简单,她是我们 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承载物,复兴汉服就 是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就是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 文明。
• 古装剧中的服装
这 到 底 是 哪 朝 哪 代 的 人 啊 ?
抱着那么多布我是走不动, 如果是穿的呢……
• 请问这是西游记剧组吗? 众人:去死!这是神雕侠侣!
19.将外襟的领子部分折叠 整齐。
曲裾穿着教程
20.找到腰带的中点位置。
21.在腰部靠下一些位置系腰
带,腰带的中点位置对齐 的腰的正中。
曲裾穿着教程
22.将腰带绕到身后,腰带两 端交叠。
23.在腰部的正中系结一个 单耳的蝴蝶结。
曲裾穿着教程
24.整理领子的折叠部分。
25.将领子的折叠部分掖进腰 带固定。
目录
着装场合:礼服、常服、便服 基本特点:交领、右衽、束腰 基本形制:曲裾、襦裙、袄裙 组成结构:首服、体衣、足衣、配饰 现实意义:复兴汉服
汉服的着装场合
民族服饰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了阶级之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
礼服:在晚间正式聚会、仪式、典礼上穿着的礼仪用服装。
礼 服
汉服的着装场合
常服:适合日常工作、学习和节假日穿着的服装。
妈妈,我怕怕~~
说我发型像鸡窝的没一个 好下场!看剑 !!
• 七仙女战士,变身!!! 我们要代表玉帝,消~~~~~灭~~~~~你 ~~~~~们!!!!
• 我也要代表玉帝, 消~~~~~灭 ~~~~~你~~~~~ 们!!!

袍的种类及特征

袍的种类及特征

袍的种类及特征袍是中国传统服饰,古老而又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从古至今,袍风格不断变化,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袍的种类也相当丰富。

在今天,袍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旗袍。

旗袍,又称“丝袍”、“绣袍”、“龙”,是汉服中最具中国特色也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历史悠久。

旗袍服饰主要选择细密的绸缎、丝绸、棉布或缎面等面料,通常采用双排片式襟口、九片式袖口等特殊处理,旗袍上多以锦缎、蕾丝等手工织锦装饰,形成中国特色的宫廷服饰。

二是棉袄。

棉袄是由棉布材料制成的袍服,是现代民间常见的服装。

棉袄衣身偏长,腰部结构比较特殊,以软腰,小褶,紧腰等形式系裹住腰部,使得展示的腰身线条更加紧凑有力,袖口也有特殊的加工,以增强衣服的整体气质。

棉袄的衣身不仅有稀疏的褶和纹样,而且有精致的刺绣,有花面、丹青、绣鸳鸯等多种形式,更加凸显出民族特色。

三是大袖袍。

大袖袍是一种中式服装,由棉布、麻布、丝等材料制成的宽松的服装,具有非常浓重的中国特色。

大袖袍的袖子特别宽松,袖口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简单的折叠,另一种是复杂的钩编,每种又有不同的风格,使得大袖袍显得高贵、庄重。

大袖袍上也有不同的装饰,比如绣花、印染、丹青等,这些装饰使大袖袍更加华美大方。

四是卡子袍。

卡子袍又称唐装,是汉服中最常见的一种服装,是汉服服饰中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卡字袍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它有许多民族元素的融合,其形状兼具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袖口采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折叠、褶皱处理,而袍身则继承了汉服的精致典雅。

卡子袍一般以棉布或细棉布为主面料,有卡其、青绿和紫色等颜色,上面有花面、小花、绣花等装饰,使得卡子袍更加华丽。

以上就是袍的几种主要类别及其特征,不同的袍服装风格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性,在人们的认可下逐渐成为中国五大传统服饰之一,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喜爱。

虽然袍服的形式和特征有所不同,但在许多时候都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精髓,为世界带来一份独特的美丽。

汉服的介绍及运用

汉服的介绍及运用

布料
• • • • 布料 主词条: 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 织金裙袄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 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 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木棉直至元代始从西域之高昌移种于陕、 豫、晋、鲁、直等北方地区。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 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 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 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 成了云锦。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 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 制作。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 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 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 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 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 按不同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 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 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 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 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 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 和深衣制。 •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 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 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 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 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 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 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 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 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服简介 附图

汉服简介 附图

漢服简介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

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展品簡介:第一部分:深衣之曲裾曲裾释义: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記載:见《礼记深衣》“续衽钩边” 唐孔颖达疏。

《汉书·江充传》:“ 充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到汉代时,服饰制度虽还不够完备,但对宫中的后妃们的衣饰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代妇女礼服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后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饰,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都是深衣制(即单衣)。

深衣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礼记》的《玉藻》、《深衣》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在“明礼”。

《礼记集解》、《礼记集说》、《深衣考》等文献了解,深衣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的规定,比如“缘”的颜色的规定,则有:若父母、祖父母皆健在,缘用彩色;若父母全、祖父母不全,缘用青色;父存母亡,缘用青色;若父亲亡,缘用素色,衣料颜色则避免用素色。

浅谈汉服及其文化特色

浅谈汉服及其文化特色

浅谈汉服及其文化特色汉服是指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华丽的装饰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汉服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并通过其独特的服饰、礼仪和审美观念来展现。

在服饰方面,汉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色彩和款式上。

首先,汉服注重色彩的搭配,以鲜明明亮的颜色为主,如红、黄、蓝等,以突出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不同颜色的搭配也体现了不同的宫廷等级和时代背景。

其次,汉服的款式也非常独特,主要有修身款和飘逸款两种。

修身款的汉服贴近身体,强调个人的线条美,寓意着个体的独立和品位;而飘逸款则主要突出汉服的流动感,显示柔美和优雅。

在礼仪方面,汉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穿着规范和礼仪讲究上。

首先,汉服的穿着是有一定规定的,不同的服饰和款式适用于不同场合。

比如,正装一般用于重要的公事活动,而便服则适用于日常生活。

这种穿着的规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对社会礼仪起到了约束作用。

其次,汉服注重礼仪的讲究,有关于脱帽入室、鞠躬行礼等的规定。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展示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在审美观念方面,汉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和人文的追求上。

首先,汉服注重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观念。

汉服的线条和图案往往与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相结合,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其次,汉服注重人的品位和修养,主张内外兼修。

穿着汉服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品德和文化素养,以达到外在和内在的统一、这种审美观念对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塑造良好的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它通过其独特的服饰、礼仪和审美观念来展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

汉服的文化特色不仅对于个人的修养和品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汉服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汉服的独特文化精神。

汉服服饰特点

汉服服饰特点

服饰特点汉服汉族服饰博大精深,“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三点性质的考虑: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

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

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

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

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

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

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

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严格来讲也不可以称为汉服。

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清装除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

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汉服是传统服饰,大袖长下摆。

它讲求纯洁自然,表现出柔和、恬静、从容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超然于世、大方仁慈的生活境界。

汉服的精心剪裁和精美刺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活力与美感。

1、汉服是中华文化的延续。

从古至今,汉服的风格千变万化,但汉服的基本结果却始终如一。

汉服形制的传承,是中华文化延续的见证。

2、汉服的平面剪裁遵循礼节自然规律。

汉服采用平面剪裁法和简洁的服装轮廓,使人们穿着汉服时穿着舒适自然,没有任何压迫和拘束感,体现了含蓄自然、大气磅礴的观念。

3、汉服圆袖十字领体现圆处。

古代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汉服的袖子都是圆袖,体现了天道的圆润。

汉族领子的特点是“横领右襟”,即翻领向右覆盖,体现正宗、方正。

4、汉服的绳结体现中和之美。

老者的身上没有固定的腰带。

汉服的绳带兼顾了固定和装饰的功能,使汉服更加美观。

“中和”需要所有元素的和谐统一。

其内涵刚柔并济,力度适中,要素协调统一。

具有含蓄、优雅、恬静的特点。

中华民族的领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丽。

5、汉服上下衣,体现天地阴阳。

古人认为天地,上日下阴,衣裳有优劣之分。

因此,它被视为天高于地,皇帝高于官员的社会秩序的象征。

汉服的结构基于“上衣下衣”的原则。

上下衣,即衣服分上下两部分,是汉代历史最悠久、一直实行的服装制度。

汉族上下衣的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

6、汉服中缝悬垂体现人性与正直。

正直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在汉服的后背中间,有一条贯穿头尾的缝合线,称为“中缝”。

穿上汉服直立时,中缝与地面垂直。

古人称其为正。

汉服贯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演绎着传统的传统审美内涵和古代传统审美思想。

汉服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汉民族服饰文化

汉民族服饰文化
汉服服制
汉服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汉服的特点可以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
领(衿):衣领 祍:衣襟,根据掩襟的方向 (特指外襟) 襟:与祍是同义词,但使用时 特指衣服的交叠重合处,以内 外(或前后)襟区分。 缘:衣服上的镶边,领缘、袖 缘、衣缘等。 裾:衣服的下摆,又特指衣服 前襟处。例如“直裾”的意思 就是,衣襟垂直而下。 袂:衣袖 祛:袖口
祭服 10
婚礼服
正式服装
12
便装
便装通常衣袍较为窄小,舒适且便于运动,一般由裙、袴、襦、衫构成。 便装的搭配更为灵活多变,以便利为主,便装通常采用舒适且较为朴素的面 料制作,适用于居家、出行、传统武术演练等领域。
13
便装
14
误辨
汉服有着一套独立而完善的构造原理,并且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也 就是说汉服的裁剪是有着一定规范的,因此那些制作并不考究的影视装、影楼 装、cosplay服装和游戏人物的着装,虽然他们各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但需 要注意的是,这些都不是汉服。
深衣
襦裙 6
圆领衫 袴褶
曲裾式袍
褙子 7
直裾式袍

半臂
中衣,汉服衬衣的统称。穿在内衣和外衣之间, 中衣具有保暖和整形的功能,制作材料多为亲和性 优良的天然纤维,颜色多为白色,亦可用其他素色。 因为中衣并不是外衣,所以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不可 以单独穿着中衣。
8
礼服
礼服是汉服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部分,通常来说,礼服的仪礼性高出了 实用性。礼服侧重塑造庄重、有秩序的形象,因此历代的礼服都相对较为 “保守”,不易受流行的影响,发展相对稳定,是经典型的汉服。对于现代 而言,礼服主要用于祭祀、婚嫁、成人礼等重要场合,如果穿着礼服走街串 巷是不得体的,同时穿着礼服还应注意需举止文雅,衣冠整洁,并且最好是 成套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最能代表中国民族特色。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

“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

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

并创造深衣。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最能体现中国华夏文化。

汉服中的常服飘逸洒脱轻盈自然,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尚和的民族品性。

汉服戎装英武浩气是大汉民族英勇神武内慑诸蛮外御贼寇的尚武气概。

舞蹈是儒教郊祀和朝会仪式中的重要环节。

”《三辅黄图》卷五记载:“[汉]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男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

”例如,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

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

两种不同的舞蹈采用两种不同的服饰。

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

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

郊庙雅乐的重要乐器是编钟,味淡声希,伶官口耳相传,其音韵曲折、乐律制度等亦迭兴迭毁。

古代中国文人曾经留下大量
与冠裳有关的诗句,赞美了汉服的绚丽华美、繁复多端。

如,唐朝李贺的《秦宫诗》“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描写了汉代美少年秦宫的服饰。

王维的《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描写了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中国画本以人物为主题。

现存最早的战国帛画,便描绘了汉服的广袖、细腰,揭示出那个时代的审美。

汉代的石刻,唐代宋代的人物画,均以当时的服制为主。

唐代的《捣练图》、《宫乐图》、《簪花仕女图》等可以说是中国仕女画之颠峰,也是今天人们研究汉服历史的重要参考。

明代的人物画亦然。

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之后,“禁止服汉服,而夷狄的衣冠,画家不肖以之入画”,人物画逐渐衰落。

写实性的肖像画减少,仿古的“仕女画”增多。

汉服同样也影响着世界服饰文化。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

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

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此外,因为和服源于中国汉服,与汉服十分相似,清末从中国逃亡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国人士中,有不少人将和服作为汉服的替代品而穿着,作为汉民族抵抗满洲所统治的清朝的一种象征。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综上,汉服最能体现中国民族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