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服文化

合集下载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1. 引言1.1 汉服的起源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汉服的起源与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生产水平以及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

在古代,汉服是一种具有仪式和礼仪意义的服饰,不仅代表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古代汉服的样式多种多样,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汉服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在汉代,汉服的款式逐渐趋于简洁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纹饰的精美。

而在唐代和宋代,汉服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展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感。

1.2 汉服的意义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

汉服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体现了古代华夏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汉服中的各种款式、设计、图案等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汉服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穿汉服不仅仅是一种装束,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汉服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脉络,记录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通过弘扬汉服文化,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汉服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汉服的设计精致、款式繁多,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和美学理念。

从布料的选择到剪裁的工艺,再到图案的设计和配饰的搭配,每一处都展现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穿上汉服,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体验到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1.3 汉服的现状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

在当代社会,汉服并不像古代那样被普遍穿着。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汉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替代。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穿着汉服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古板、沉闷的表现,而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化的服饰。

汉服的制作和售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汉服文化在未来发展的展望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市场推广、教育普及等方面 • 政策支持:国家对汉服文化的政策支持将继续加强,为汉服文化在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 市场推广:市场推广将继续进行,提高汉服文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汉服文化的发展 • 教育普及:教育普及将继续加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汉服文化,学习汉服的制作技艺,传承汉服文化
形成了多元化的风格
• 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 统一了部落,制定了礼仪制度,为 汉服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从黄帝时期到夏、商、周三代, 汉服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 特的风格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 列改革,其中就包括对服装制度的 改革,使得汉服文化更加规范化 • 汉朝时期,汉服文化进一步发展,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汉服的款式和 图案更加丰富多样
汉服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 汉服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 汉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 汉服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 汉服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礼仪制度、建筑风格、艺术等方面 • 礼仪制度:汉服文化的礼仪制度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如祭祀、朝拜等 • 建筑风格:汉服文化的建筑风格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建筑风格,如宫殿、庙宇等 • 艺术:汉服文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古代社会的艺术风格,如绘画、雕塑等
• 汉服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与碰撞还需要设计师、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共同推动 • 设计师:设计师的创新和尝试,将汉服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设计出新的时尚汉服 • 消费者:消费者对汉服文化的认可和喜爱,推动了汉服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与碰撞 • 市场: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推动了汉服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与碰撞

传统汉服文化简介

传统汉服文化简介

传统汉服文化简介
传统汉服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主要指的是公元前
21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的服装风格。

汉服着重强调仪式性、
庄重、庄重、庄重等特点。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传统汉服主要包括衣、裳、褶、带等多个部分。

男性汉服包括长袍、短衣、长衫、衫裤、披风等不同样式和款式。

女性汉服则包括袄、衣、裙、褶裙等多种款式。

汉服通常使用优质的丝绸面料和绣花装饰,细节上注重质感和纹样的设计。

汉服文化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官方场合的仪式、宴会和庆典中,汉服常被用作礼服。

不同的汉服款式和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此外,汉服还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标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追求。

近年来,传统汉服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复兴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汉服产生兴趣,不仅在特定场合穿着汉服,还通过参与汉服文化社团和活动来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同时,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下,汉服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

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

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
载 夜
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
宴 图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中唐
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
宽阔一些。
汉服历史-宋代
•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大体 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 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 。女子通常上身穿窄袖 上襦,下身穿长裙,上 衣之外经常外套一件褙 子。
• 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 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 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 ”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 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 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元代修《辽史》甚至专门为汉
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 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 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 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 “汉服”一词的文物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 号墓遣册》: 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 服,二人汉服”。 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东汉 蔡邕的《独断》:“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 受之秦,《礼》无文。” ,最早的正史记载 见于《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 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 ,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正如胡 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 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 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
(注:道袍作为常服相当于长大衣,因 此上厕所时要脱下)
襦裙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 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 束的裙子合称襦裙, 是典型的“上衣下裳” 衣制。上衣叫做 “襦”,长度较短, 一般长不过膝,下身 则叫“裙”。可见, “襦裙”其实是两种 衣物的合称。

中国汉服文化_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_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_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装的简称,是我国各名民族服装中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影响范围极为广大的一种民族服装。

据现代人体研究学家研究论证传统的汉民服装最为符合人体健康要求,其舒适程度远远大于大于现代服装。

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的束缚极小。

汉服礼服高雅华贵,气势雍容,汉服常服潇洒飘逸,如仙如云。

汉服在千百来曾经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组合,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

汉服可以分为官服和民服,官服和民服也可分为礼服和常服。

衣裳、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女装,袴褶为常服。

一、汉服特征汉服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

汉服的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制(上短衣,下长裤)等1衣裳衣裳,上衣下裳,衣一般是交领大袖的,裳的结构类似裙子,衣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装形式.为了表示尊重传统,衣裳制被作为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2深衣上衣下裳相连,有曲裾和直裾之分。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即"续衽钩边"。

深衣被儒家赋予了很多理念与意义,成为文人的基本装.3袍服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4襦裙上短衣,下裙,裙以带系扎.有短襦,半臂,大袖衫二、汉服的种类常见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直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

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学习于此款。

襦裙--作为女子服装,她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是基本款式褙子--宋明时期的流行时装,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缝处基本镶花边,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浅谈汉服及其文化特色

浅谈汉服及其文化特色

浅谈汉服及其文化特色汉服是指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华丽的装饰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汉服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并通过其独特的服饰、礼仪和审美观念来展现。

在服饰方面,汉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色彩和款式上。

首先,汉服注重色彩的搭配,以鲜明明亮的颜色为主,如红、黄、蓝等,以突出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不同颜色的搭配也体现了不同的宫廷等级和时代背景。

其次,汉服的款式也非常独特,主要有修身款和飘逸款两种。

修身款的汉服贴近身体,强调个人的线条美,寓意着个体的独立和品位;而飘逸款则主要突出汉服的流动感,显示柔美和优雅。

在礼仪方面,汉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穿着规范和礼仪讲究上。

首先,汉服的穿着是有一定规定的,不同的服饰和款式适用于不同场合。

比如,正装一般用于重要的公事活动,而便服则适用于日常生活。

这种穿着的规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对社会礼仪起到了约束作用。

其次,汉服注重礼仪的讲究,有关于脱帽入室、鞠躬行礼等的规定。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展示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在审美观念方面,汉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和人文的追求上。

首先,汉服注重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观念。

汉服的线条和图案往往与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相结合,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其次,汉服注重人的品位和修养,主张内外兼修。

穿着汉服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品德和文化素养,以达到外在和内在的统一、这种审美观念对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塑造良好的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它通过其独特的服饰、礼仪和审美观念来展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

汉服的文化特色不仅对于个人的修养和品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汉服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汉服的独特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汉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汉服文化

学习传统手工艺:可以学习制作汉服的传统手工艺,如绣花、织布、制衣等,亲身体验汉服制作的乐趣
自己尝试穿着汉服:可以在合适的场合尝试穿着汉服,体验汉服的韵味和魅力。同时,也可以了解汉服的穿戴规则和礼仪
参与汉服研究:如果有兴趣和条件,可以参与汉服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汉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如何参与汉服文化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服文化,同时也可以为汉服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际交流:加强汉服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其他文化共享汉服的魅力,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如何保护和传承汉服文化
民间传承
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汉服爱好者等对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民间传承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制作汉服的传统手工艺
如何保护和传承汉服文化
67LOREM
10LOREM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汉服文化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当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汉服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产业发展:支持汉服相关的文化产业,如汉服设计、制作、销售等。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带动经济的增长
媒体宣传:利用媒体平台,如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加大对汉服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法律保护:加强对汉服文化的法律保护,防止恶意篡改、歪曲和商业化利用。同时,鼓励人们尊重和正确使用汉服及相关文化元素
7
总结
总结
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服饰文化,更是一种礼仪文化、制度文化和艺术文化
1
2
3
4
+
同时,也可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了解和参与汉服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汉服文化知识

汉服文化知识

汉服文化知识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

汉服文化的知识包括服饰的种类、设计和使用等方面。

汉服是指中国古代汉族人民所穿的服装。

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汉服的种类繁多,包括衣、裳、裙、袍等。

其中,男子的常见汉服有衮、褂、袍等,而女子的常见汉服有襦、衫、裙等。

汉服的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的原则,追求简洁、雅致的美感。

汉服的使用有一定的礼仪规范。

在古代社会,汉服的穿着和使用与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例如,贵族和士人在重要场合会选择华丽的汉服,而普通人则穿着朴素的汉服。

此外,不同季节和场合也有不同的汉服着装规范。

例如,在春季和秋季,人们会选择轻薄的汉服,而在冬季则会选择厚重的汉服。

汉服文化还包括对服饰的细节和配饰的重视。

汉服的细节处理非常考究,包括领口、袖口、腰带等部位的装饰。

此外,汉服的配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发饰、首饰、腰饰等。

这些细节和配饰的运用,不仅能够增添汉服的美感,更能展现穿着者的个人品味和风格。

在现代,汉服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和传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爱汉服,穿着汉服参加各种活动和节日。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个人审美追求的体现。

同时,一些汉服爱好者还组织了相关的交流和分享活动,以促进汉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总结起来,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服的种类繁多,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的原则。

汉服的使用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与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汉服的细节和配饰处理非常考究,能够展现穿着者的个人品味和风格。

在现代,汉服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和传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爱汉服。

通过对汉服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莉
201102344088
财务二班
中国古代汉服文化
一、简介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

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

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二、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

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三、基本结构
1、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

元本指头。

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

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

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

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

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2、体服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chan yu)、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
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

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

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

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

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

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

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

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

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

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垂直相应。

因此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礼的容姿。

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

因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

”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

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

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

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仅次于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

父母健在就镶青边。

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

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

3、足衣
西周时,即有原始的袜,时称脚袜,即用丝带将帛裹于足上。

汉代已缝制袜。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即出土有两双绢面夹袜,均用整幅绢缝制而成。

缝缝位于脚面,袜筒向后开口,袜口有袜带。

穿在脚上后,须用袜带系于脚脖处。

其后,袜遂成为人们日常的服饰。

古人的鞋因制作材料不同,而有履、屐等名目。

4、饰件
四、汉服变迁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
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五、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袖宽为一尺二寸;
衫无袖;
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形象十分生动有趣。

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

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

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

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

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

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五、汉服的场合着装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
现代:大致分为“礼服类”和“常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