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教案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经典文献、重要概念和理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引入 1.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了解?讲授法5分钟知识讲解 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讲授法15分钟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讨论法20分钟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讨论法10分钟总结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并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讲授法5分钟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的小论文。
讲授法5分钟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的准确性和深度;3. 学生完成的小论文的质量和内容。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2.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讲解,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绪论一、文化的界说(一)中国“文化”概念的演变“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系辞下》“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说苑》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冯天瑜文化即人化。
——庞朴(二)西方“文化”概念的演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的能力与习惯。
‛——泰勒(1871)‚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亨廷顿(1945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和学习得以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构成(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文化的构成:‚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狭义文化:‚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文化是一种‚总合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独叫中国文化。
‛——冯友兰三、文化的属性1.民族性2.时代性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总结10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总结1000字左右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藏,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它包含了众多方面的内容,如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
下面我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和谐和忠诚。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等影响深远,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道教和佛教两大主要宗教信仰。
道教注重个体的修炼和与自然的融合,追求无为而治,强调生命的平衡和谐。
佛教则强调人的慈悲与智慧,倡导超越世俗的追求和涅槃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也是独具特色。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这些作品以婉约、含蓄、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绘画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形式独具特色,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礼仪习俗,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此外,传统的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的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心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继续发光发热,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D2. 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3. 中国传统戏曲中,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是:A. 京剧B. 黄梅戏C. 越剧D. 豫剧答案:A4.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圣诞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答案:B5.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夏季开始的节气是:A. 立夏B. 立秋C. 立冬D. 立春答案:A6. 中国古代的“五经”包括以下哪些经典?A.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B. 《诗经》、《尚书》、《论语》、《易经》、《春秋》C. 《诗经》、《尚书》、《礼记》、《孟子》、《春秋》D.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道德经》答案:A7.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A. 王羲之的《兰亭序》B.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C. 苏轼的《寒食帖》D.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答案:A8.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始于: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答案:B9.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A. 陶瓷B. 刺绣C. 油画D. 竹编答案:C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些作品?A.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B.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C.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D.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金瓶梅》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美德?A. 孝顺B. 忠诚C. 勇敢答案:ABCD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包括以下哪些人物?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乐器?A. 古筝B. 琵琶C. 吉他D. 笛子答案:ABD4.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包括以下哪些建筑?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鹳雀楼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医学?A. 中医B. 西医D. 蒙医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摘要:
1.引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内容和价值
2.喜爱的章节:详细介绍最喜欢的章节及其内容
3.章节价值:阐述该章节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结论:总结文章,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它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内容丰富,价值深厚。
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典。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部分。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应以利益他人和社会为主。
这些哲学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但在古代,它们是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除此之外,这一章节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哲学故事和寓言,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庄子的“逍遥游”等,这些故事和寓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思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享受故事的乐趣,又能理解哲学的深意。
我认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它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内容丰富、价值深厚的著作,而其中的古代哲学部分,更是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让我对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其中,古代先贤如孔子、老子等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社会秩序、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古代的文学艺术,我了解到古代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方面的独特魅力,这对于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品质有巨大影响。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包含了儒、道、佛三家学说,通过研究其思想特点,更好地了解到如何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运用合适的思想观念。
最后,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文化强调了人文情怀和道德伦理,但也能发现它在部分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如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天文测量技术、纸张制造技术都曾有过历史性的贡献,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我不仅认识到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文化基础,还更好地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我希望今后我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传统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今天的眼光看过 去是方法上的错误;
4、学习传统文化应“取大同”而“辨小异”
诸子百家的思想大体上是拯救世风回归道德,虽然
从策略上有所不同,但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智者 看“同”,俗者察“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我们只了解别人,而不
知道自己,这是一种愚昧。
2、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以及全世界华
人的凝聚力。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令世界震 服,近代的落后不应该成为我们自卑的理由
中国文化不仅在过去,就是在现在仍然是世界文化
的奇葩,近代的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因此而 小视她的伟大。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兵家文化; 传统道德文化、传统教育、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科学 技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 茶文化、瓷文化 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被称为“国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教化功能
•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 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的过程。
•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 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 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 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 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 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 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 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 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 作用愈加重要。
•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 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 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 文化。
•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 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 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 “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 成”、“教化”。
• 例如
•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 问》),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 下》)。
• 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最早 见诸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贲卦·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 文化的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 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孔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 (即“以文教化”)来解释“文化”的意 思十分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 的建立 在我国,根据不同佛经而作不同解释的十 三宗也迅速在此时期逐渐形成各自的体系。 他们是:毗昙宗、成实宗、三论宗、涅盘 宗、律宗、地论宗、净土宗、禅宗、摄论 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这 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 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
近 元 的宋 隋 荣魏 传 佛 代 明 发朝 唐 晋 入 教 的 清 展三 的 南 中 的 变的 教继 北国产 通传 承 生 合 朝 承 一 的 后 繁
佛教的产生
佛教(Buddhism):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传说在2500多年前, 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 乔答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 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 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 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 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 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 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 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承汉之后
,
支谦、僧会天竺、安息、康居的沙门如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 后来到魏都洛阳,从事译经; 等前往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支谦深得孙权礼遇,拜为博士; 并为康僧会建立寺塔。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昙无德羯磨》一卷。此 外康僧铠还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和《无量寿经》等4部。 吴国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支谦专以译经为务,所译典籍广涉 大小科经律,共88部,118卷,现存51部,69卷;康僧会译出《六度 集经》9卷等。当时译经,大小乘并举。小乘经典强调禅法,注重守 神养心(“守意”);大乘偏重般若。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 的宣传、研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此外,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佛像雕塑也各具规模,但今存极少。 昙柯迦罗、昙谛精于律学,译出摩诃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 主张僧众应遵佛制,禀受归戒,为汉地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
隋文帝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各一座,并恢 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在首都 大兴城(汉长安城东南)建立了执行佛教政策 的国家寺院——大兴善寺。仁寿(601~604) 年间在全国建立了111座舍利塔,并广置译场, 罗致中外译师、名僧进行翻译、疏解佛教经典。 炀帝继文帝的保护佛教政策即在扬州建立了著 名的慧日道场等,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继 续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佛教十分兴盛。仁寿 年间,全国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万人, 写经46藏328616卷,修理旧经3853部,营造大 小石像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
(3)大乘般若空观即是老子的虚无说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人们以此来解释佛教真如性空说, 把大乘空宗一切皆空的思想说成就是老子的一切皆本无的思想
(4)用中国传统的鬼神说来解释佛教的三世因果报应说 中国传统思想中也讲到祸福报应的事。“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 者祸来”(《论衡·福虚》),但只承认祸福报应降及本身,并不讲来 生受报事。而佛教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因果报应,这就讲到了 过去和来世受报的事,那么这里就有一个连续三世因果报应的承担者。 这个承担者是什么呢? 汉代人则用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所谓精灵不 灭来解释佛教的三世轮回报应之说。这样宣扬灵魂不灭说,就成为中 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
传入中国
西汉武帝时汉代经过多年黄老之术的修生 养息后进入了鼎盛时期。 当时汉王朝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都十分 强大,其势力影响到边远地区,影响到西 域诸国(主要指现今新疆天山南北路和现今 中亚的阿姆河流域)。 汉武帝时期十分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陆 续开通了路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
印度阿育王时代佛教兴盛,影响已及中亚。汉建元 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前~126),张骞出 使西域期间,曾在大夏见到从鳊贩运去的蜀布、邛 竹杖,说明当时中印之间已有民间往来,可能佛教 也随之传入汉地而释老志又载,张骞出使西域归国 后,谓大夏之邻有身毒国,尝闻浮屠之教;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大月氏侵入印度,建立贵霜王朝, 而其王迦腻色迦大弘佛法,被后世佛教推为护法明 王之一。西汉末年,信奉佛教的西域国之一大月氏 派遣使臣伊存到达西汉首都长安,当时博士弟子秦 景宪专门听他口授佛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 从此,佛教就逐渐在中原流传开来
东汉末年牟子作理惑论,一方面揭示佛教 之真正面目,将其自方士、神仙家中析出; 一方面调和儒、释、道三家,阐论佛教思 想非但不与儒、道相互抵触,且有相辅相 成之效。
汉代属佛教初传时期,人们对印度佛教尚缺乏应有的认识,而汉代黄老方术 思想盛行,因此人们也就用黄老神仙方术的神仙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 作为黄老道术的一种,所以当时人们把佛教叫做“佛道”,把佛看做是与中 国的神仙一般。因此一般佛教史学者把汉代的佛教称之为佛教方术化时期, 这是有道理的。 其汉代佛教思想的具体特点是: (1)佛即之神 其佛教传人中国时,释迦牟尼佛早已被神化,具有无边的法力。而神化了 的释迦牟尼佛正与中国两汉时代黄老方术把老子神化相一致。因此当时人们 也就很自然地用中国的神仙来看待佛教中的佛,佛与神也就合二而一了。 (2)佛教的涅檠寂静即是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 佛教讲的涅槃寂静,汉代人则把它理解为老子所说的清静无为,因此“无 为”两字成了“涅檠”的古译语。袁宏《后汉纪》中亦说:“沙门者,汉言 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佛教用贪爱与贪欲来解释人生苦难的 原因,因此主张要消除爱欲,而这一思想正与老子所主张寡欲、无欲、去奢 等思想相一致。
魏晋南北朝的繁荣
东汉时代处于佛教初传阶段,信徒多以现世的、功利的道教信 仰形式来接受佛教,视佛陀为具有禳灾招福、不老长寿等灵力 之神只,视大力传道之西域沙门为巫祝、神仙修行者等。而我 国固有之儒家、道教等,难免对此一外来宗教产生极大之排斥 作用,故佛教也并未能够立刻的遍地生花。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是无尽的战乱,“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是当时真实的反映。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 剥削,陷入极端的痛苦之中。 佛教的教义所宣扬的思想,为无助的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 成为人民摆脱现实世界苦难的精神支撑,再加上当时的现实环 境,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
三、佛教流行的危害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 利用佛教麻痹人民,以巩固他们的统治。 在当时的年代,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大修寺 塔。寺院侵夺百姓的命根子——土地、房产; 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 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 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 所有上面所说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综上所述,汉代的佛教已经是汉代人所理解的佛教, 它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而是汉代黄老方术化了 的佛教。这种佛教是初期的中国化的佛教,可以说 当时的中国人尚缺乏对佛教的应有认识,完全是站 在中国固有思想(主要是黄老方术思想)的立场,来 看待和理解佛教的产物,还没有能真正了解佛教思 想的精神实质,这也是佛教初传时期一种不可避免 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由于印度佛教能与中 国的黄老方术思想结合起来,实现了佛教的方术化, 也才能使佛教得力于黄老方术而能在中国得到广泛 流传的,所以汉代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应占有着一 个重要地位。
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 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 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 卷,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人。 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 4万余座。 在此时期,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中 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北印度巡礼 游学,携回 大批佛经。
隋唐的继承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 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 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 昙花一现的隋帝国瓦解后随之而来的是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上顶峰而成为了当 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李唐王朝 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 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 策。
东汉明帝时,派人到大月氏求佛经,请来两名僧人, 并用白马驮回一些佛经,在首都洛阳兴建了中国第 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东汉后期,西域的一些 名僧相继来到中国,在洛阳翻译佛经,梵僧即于此 译出四十二章二章经首先为迦叶摩腾、竺 法兰二人译出。迦叶、法兰二人另译有十地断 结、佛本生、佛本行、法海藏等经。 系质帝时安世高入洛阳,译有安般守意、阴持 入、大小十二门、修行道地、人本欲生、阿毗 昙王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阴喻、 转法轮、九十八结等经。灵帝时支娄迦谶至洛 阳,受支亮之襄助,译有般若道行品、首楞严、 般舟三昧经,及兜沙、宝积经等大乘系之般若、 方广、华严等诸部经,至此大乘佛教始渐受重 视。
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 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 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 等等文艺形式。 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建树很大,丰 富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 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不辞艰辛支印度游学。 中国佛教宗派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尼, 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的 关系。
但是,到了会昌五年(845),由于社会、 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发生了大规模的禁 佛事件。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 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 据《唐会要》记载,当时拆毁的寺院有 4600余所,招提、兰若等佛教建筑4万余所, 没收寺产,并强迫僧尼还俗达260500人。 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