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合集下载

《石碏谏宠州吁》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文及翻译

《石碏谏宠州吁》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文及翻译

《石碏谏宠州吁》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石碏谏宠州吁》讲了这么个故事:卫庄公过于溺爱儿子(州吁),有大臣如石碏者,劝谏庄公不得,而州吁从此骄奢淫逸,最后杀死了哥哥(即庄公死后传位给桓公),石碏看不过眼,又组织杀死了州吁,连自己的儿子因为与州吁为友,也一并去掉。

【原文】《石碏谏宠州吁》出处:《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②。

又娶于陈③,曰厉妫(guī)。

生孝伯,蚤④死。

其娣⑤(dì)戴妫生桓公⑥,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这里读yù),嬖⑦(bì)人之子也。

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wù)之。

石碏⑧(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⑨,弗纳于邪。

骄奢淫佚⑩,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11)之为祸。

夫(fú)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12)者,鲜(xiǎn)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13)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14)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15),乃老(16)。

(以上隐公三年)【注释】①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

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

东宫:太子的居所。

②硕人:典出《诗经·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

③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

④蚤:通早。

⑤娣:妹。

古时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

⑥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

⑦嬖人:妾。

⑧石碏:卫国大夫。

⑨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

⑩佚:逸乐。

11、阶:酿成也。

12、眕:安重能忍。

13、陵:欺侮。

14、立:继承。

15、去:抛弃。

16、老:告老致仕。

【白话翻译】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
国历史故事网()
大义灭亲的故事
• 当时百姓赞扬说:“石碏为了国家 大义而忍心杀死为非作歹的儿子, 他是一个纯正的人。” • • 这便是成语“大义灭亲”典故 的由来。——《左传· 隐公四年》大义灭亲的故事Fra bibliotek• •
于是,州吁派石厚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请已经 告老还乡的石碏上任。石碏早已知晓他俩合谋篡 位之事,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可奈 何,只得再命石厚去向石碏求取稳定王位的妙策。 石碏对其杀兄夺位非常愤怒,便施用了一个计谋。 他对儿子说:“只要周天子许可州吁当国君,其 他人就一定会服从。”石厚说:“就怕周天子不 答应,请问谁能够向周天子说情呢?”石碏就说: “陈桓(huán)公治国有方,又与周天子关系要 好。你到陈国请求陈桓公出面帮助,一定会马到 成功。”中国历史故事网()
春秋时期,卫庄公有个儿子名叫州 吁,因是庄公爱妾所生,格外受到 庄公的宠爱,以致于养成目中无人、 骄横自大的个性。当时,卫国的石 碏(què)大夫也有一个儿子,名 叫石厚,经常与州吁在一起游玩。 石碏屡次劝告儿子不要与州吁在一 起,他始终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大义灭亲的故事
• 卫庄公死后,卫桓公(州吁之兄)即位。 卫桓公十六年,州吁在石厚的帮助下杀兄 夺位,石厚有功而被封为上大夫。本来二 人以为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料,州 吁却因杀兄夺位的恶行导致众叛亲离、王 位不稳。于是他与石厚商量对策。石厚说: “我父亲石碏在任的时候,人人敬服他, 我们请他来辅佐吧!”
大义灭亲的故事
• 石碏暗中写信给在陈国当大夫的 好友,请求他协助自己为民除害。 这为好友立即将详情告诉了陈桓公。 待做着美梦的州吁和石厚刚一到陈 国,陈桓公就下令将他们逮捕,并 当众宣读石碏的来信。州吁和石厚 此时才知中了石碏的计,但为时已 晚。

石蜡大义灭亲

石蜡大义灭亲

石蜡大义灭亲作者:大秋来源:《课外阅读》2005年第05期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太子)得臣(齐太子名)之妹,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卫人作《硕人》赞美她)。

又娶于陈(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以东),曰厉妫(gui,姓),生孝伯,早死。

其娣(妹妹)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xū),嬖(bì,受宠之人,此指宠妃)人之子也。

有宠而好兵(喜欢武事),公弗(不能)禁,庄姜恶(讨厌)之。

石碏(que,卫国大夫)谏日:“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邪道)。

骄奢淫佚(yi,过度放纵),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

若犹未也,阶(阶梯,途径)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安于自己地位的下降),降而不憾(怨忿),憾而能畛(zhen,克制)者,鲜(xian,少有)矣。

且夫贱妨贵(低贱的妨害尊贵的),少陵(同“凌”,欺凌)长,远间(离间)亲,新间旧,小加(超越)大,淫(邪恶)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言行符合社会的教化规范),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远离)顺效(仿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尽力从事)去(除掉),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

其(石碏)子厚(石厚,石碏之子)与州吁游(交往),禁之,不可。

桓公(即卫太子完,州吁的异母兄长)立,乃老(石碏告老还乡)。

四年(鲁隐公四年,即公元前719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宋殇公之即位(宋宣公立弟和,和为穆公;穆公立宣公子与夷,让公子冯出居于郑)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

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郑卫相邻,世代攻伐不休)于郑,而求宠(讨好)于诸侯以和(安慰)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等)与陈、蔡从(跟随),则卫国之愿也。

”宋人许之。

于是,陈、蔡方睦(和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鲁隐公)问于众仲(鲁大夫)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没听说通过闹事来和谐民众的)。

左传全集《石碏大义灭亲》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石碏大义灭亲》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石碏大义灭亲》原文赏析与注解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题解】对于很多人来说亲情都是难以割舍的,很难逃脱天性这条纽带的束缚。

故而人们时常会做出一些让社会、道德、理性法则屈从于天性和亲情的选择。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义灭亲就成为一种特别值得表扬的高尚品德。

于是,像石碏一样的人,就显示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叹为观止。

【原文】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76],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77]。

又娶于陈[78],曰厉妫,生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79],庄姜以为己子。

【注释】[76]卫庄公:名扬,武公子,在位二十三年(前757—前735)。

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

得臣:齐庄公的太子。

[77]赋:创作。

《硕人》:《诗经·卫风》中赞美庄姜的诗。

[78]陈:诸侯国名,妫(guī)姓,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

[79]娣(dì):妹妹。

戴妫:随历妫出嫁的妹妹。

【译文】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她的名字叫庄姜。

庄姜长得很漂亮,令人遗憾的是她却没有生孩子,于是卫国人为她创作了一首诗叫《硕人》。

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位名叫厉妫的陈国女子,生了孝伯,孝伯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

厉妫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

庄姜就把桓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原文】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80],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81]:“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82]。

骄、奢、淫、泆[83],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84]。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85],憾而能眕者鲜矣[86]。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87]。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88],而速之,无乃不可乎[89]?”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90]。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春秋的时候,卫国的州吁杀兄篡位,很不得人心。

为了摆脱这种孤立的困境,他与心腹石厚商量对策。

石厚说:“我的父亲石碏很得人心,现在他辞去上卿之职,告老还乡,如果能请他出来辅助,就高枕无忧了。

”州吁忙命石厚携带一双白璧去请石碏,石碏借病不肯入朝。

州吁无可奈何,又命石厚去请教安定君位的妙计。

石碏说:“只要周天子许可,点头同意,不怕众人不服。

”石厚说:“主意是好!但万一周天子不允许,如果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

”石碏早就不满州吁篡位,现在听石厚这样一说,感到铲除乱臣贼子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交情,你先去陈国,请桓公在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然后再去朝见,还怕事不成功吗?”于是,州吁和石厚带了厚礼,来到陈国。

陈桓公让大夫子立接待他们。

其实子立早已接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他为民除害。

在征得陈桓公同意后,子立即把石厚和州吁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

州吁见门口挂着一块写着“不忠不孝、无德无义者,不准入庙!”的白牌,不由大吃一惊,忙问子这是何意。

子说:“这是我国先祖的遗训,没有别的意思。

”两人这才放心地进入庙中。

刚进庙,子就大喝一声:“周天子有令,捉拿弑君乱国之贼!”两旁武士一拥而上,州吁和石厚还来不及反抗,就双双被擒。

陈桓公想将两人当场处死,子立说:“慢!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我们杀他恐有不当,还是让卫国自己来处置吧!”陈桓公派人通知石碏。

石碏召集众大夫商议,石碏说:“他两人犯的都是十恶不赦之罪,应该马上派人去陈国执行!”一位大臣说:“乱臣贼子,自然该杀,但我建议处斩州吁,对从犯石厚还是宽大处理吧!”不料石碏毫不领情,义正辞严地说:“岂有此理,没有我那逆子,州吁也不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

我虽然爱儿子,但也不能只顾私情而忘了大义啊!不要多说了,谁去执法?”问了几声,没人响应。

石碏气得要自己亲自去,几个家臣拦住了他,表示愿意代他去。

家臣到来陈国,先将州吁正法。

石厚还抱有一丝希望,央求说:“我该死,但求你们让我向父亲求个情。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大义灭亲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义灭亲 ⼤义灭亲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对亲⼈犯法,为了维护正义也不徇私。

⼤义灭亲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碏为了国家利益,严惩了州吁和⽯厚。

下⾯⼩编给⼤家分享关于⼤义灭亲的历史故事,我们⼀起来看⼀下吧~ ⼤义灭亲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卫庄公去世后,由⼤公⼦继承王位。

这位新的卫王性情懦弱,⽽他的弟弟州吁却骄傲⾃⼤,野⼼勃勃,总想夺取兄长的王位。

有⼀天,卫王出访,州吁偷偷在途中刺死了兄长,却向⼤⾂和百姓说:“卫王害急病死了,由我继承王位。

” 州吁当上卫王后,便要攻打邻国,⼤⾂和百姓都反对。

州吁忙与他的亲信⽯厚商量。

⽯厚说:“我的⽗亲⽯碏德⾼望重。

如果⼤王请他出⼭,⼤⾂和百姓们就不敢乱动了。

” ⽯碏对⼉⼦⽯厚助纣为虐、欺凌百姓的⾏为⼗分不满。

见⼉⼦奉州吁之命来请,就坚决推辞了。

⽯厚⽆奈,再三请教安抚民⼼之策。

⽯碏对⽯厚说:“诸侯国的王登位要得到周天⼦的允许。

如果州吁得到周天⼦的公开承认,百姓就会服从。

这样吧,周天⼦最信任陈王,你和州吁去拜望陈王,请他说说情吧。

” 其实⽯碏早已写好⼀封信,差⼈暗地送给陈王,信⾥说:“卫国不幸,出了两个⼤逆不道的贼⼦。

但我年纪⼤了,没有⼒量惩治他们。

请为我主持正义,帮我除掉这两个恶⼈吧!” 州吁和⽯厚到了陈国。

陈王就派⼈拿出⽯碏的信件⼤声宣读⼀遍。

这时候州吁和⽯厚才知道上了⽯碏的当,只好低头认罪了。

⽯碏为了国家利益,不徇私情,惩罚州吁和⽯厚,这种⼤义灭亲的故事,流传千古。

⼤义灭亲成语解释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义灭亲成语出处 【出处1】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从弑君之贼,国之⼤逆,不可不除。

故⽈⼤义灭亲。

下⽂有节略: 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七⼆零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之妹,⽈庄姜,美⽽⽆⼦,卫⼈所为赋硕⼈也(诗.卫风.硕⼈)。

⼜娶于陈,⽈厉妫,⽣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桓公,庄姜以为⼰⼦。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石碏大义灭亲(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石碏大义灭亲(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石碏大义灭亲(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石碏谏宠州吁公子州吁,嬖人①之子也,有宠而好兵。

公②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③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节选自《左传·隐公三年》)【注】①嬖(bi)人:此指宠妾。

②公:指卫庄公。

③石碏(que):卫国大夫。

④厚:石碏的儿子石厚,卫臣。

(乙)石碏大义灭亲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

未及期,卫人来告乱。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公问于众仲①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

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夫州吁,阻兵②而安忍。

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

石子曰:“王觐.为可。

”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

”厚从州吁如陈。

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

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节选自《左传·隐公四年》)【注】①众仲:鲁国大夫。

②阻兵:倚仗武力。

10.甲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左传·隐公·隐公三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隐公·隐公三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隐公·隐公三年原文及翻译左传〃隐公〃隐公三年原文及翻译2016-09-24浏览:分享人:覃莉霞手机版三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逝世。

讣告上写的是庚戌日,所以《春秋》也记载死日为庚戌,即十二日。

下面品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夏季,君氏死。

君氏就是声子,没有发讣告给诸侯,安葬后没有回到祖庙哭祭,没有把神主放在婆婆神主的旁边,所以《春秋》不称‚薨‛。

又由于没有称她为‚夫人‛,所以不记载下葬的情况,也没有记载她的姓氏。

只是因为她是隐公的生母的缘故,所以才称她为‚君氏‛。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

‛所以周、郑交换人质。

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

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想把政权交给虢公。

四月,郑国的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

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

周朝和郑国彼此怀恨。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繁》、《采蘋》,《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的。

‛武氏的儿子来鲁国求取办丧事的财物,这是由于周平王还没有举行葬礼。

宋穆公病重了,召见大司马孔父而把殇公嘱托给他,说:‚先君抛弃了他的儿子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

如果托大夫的福,我能得以保全脑袋,先君如果问起与夷,将用什么话回答呢?请您事奉与夷来主持国家事务,我虽然死去,也不后悔什么了。

‛孔父回答说:‚群臣愿意事奉您的儿子冯啊!‛穆公说:‚不行,先君认为我有德行,才让我主持国家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古代文化
1125 0815
二、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②,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③。

又娶于陈①,曰厉妫(5)。

生孝伯,早死。

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于州吁,嬖人之于也①,有宠而好兵,公弗禁。

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③;“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骄、奢、淫、泆(10),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1)”。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12),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14),鲜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

君人者(16),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即”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18)。

(以上隐公三年)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

石子曰;“王觐为可(21)。

”曰“何以得觐?”曰。

“陈桓公方有宠于王。

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22),必可得也。

”厚从州吁如陈”。

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 (24),老夫耄矣
(25)“,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 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26).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腊使其宰孺羊肩涖杀石厚于陈(27).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

恶州吁而厚与焉(28).‘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卫: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滑县一带。

齐:诸侯国名,姜姓,在今山东临淄一带。

东宫:指太子。

得臣:齐庄公的太子。

②庄姜:卫庄公的妻子、庄是丈夫谥号,姜是娘家的姓。

③《硕人》:《诗·卫风》中赞美庄妻的诗。

④陈:诸侯国名,妫姓,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毫县以北。

⑤厉妫(gui)卫庄公夫人。

(6)娣:妹妹。

戴妫:随历妫出嫁的妹妹。

(7)嬖(bi)人:低贱而受宠的人。

这里指宠妾。

(8) 石碏(que)卫国大夫。

(9)纳:人。

邪:邪道。

(10)泆(yi):放纵 (11)阶:阶梯。

这里的意思是引诱。

(12)降:指地位下降。

(13)憾:恨。

(14)眕(zhen):克制。

(15)速祸:使灾祸很快到来。

(16)君人者:为人之君者。

(17)无乃:恐怕,大概。

(18)老告老退休。

(19)和其民使其民众安定和睦。

(20)定君;安定君位。

石子:指石碏。

(21)觐:诸侯朝见天子。

(22)朝陈朝见陈桓公。

使请:求陈镇公向周王请求。

(23)如往,去到。

(24)褊(biao)小狭小。

(25)耄(mao):年老。

八、九十岁叫耄。

(26)涖(li)
前来。

(27)右宰:官名。

丑:人名。

濮:陈国地名。

(28)宰家臣。

孺(niu)羊肩人名。

(29)与参与,一起。

【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

庄姜长得很美,但没
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

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
子,名叫厉妫。

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死。

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
公。

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子加禁
止。

庄姜则讨厌州吁。

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
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

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


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

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
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

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
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

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
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乱破坏道义,
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

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
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

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
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

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
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

石碏的儿子石厚
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

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
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


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

”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

”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

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

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

”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

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

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

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

‘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读解】
有句俗话说;“虎毒不食子。

”这意思是说,猛虎性情虽然凶残,但依然要恪守亲情的界限;凶残是对外。

而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却以慈爱之心相待,绝不可能将其化为腹中餐。

爱老虎这样做,是动物的天性,没什么可说的。

对人而言,人做事也要按天性,亲情是人之天性所不能免的,父母儿女之间的亲情,是自然的法则。

世上哪有不疼爱自己亲生骨肉的父母呢?如果说人性这东西也存在的话,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就应当属于人性之列;如果说人性是永恒的话,这种亲情也是永恒的,否则,便是丧失了人性,丧失了天良,就不应当再冠之以“人”这个称呼了。

在另一方面,人作为超越了动物本能的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又不能完全凭本性、天性、本能行事;还得要服从社会的法则。

道德伦理的法则,理性的法则。

自然的法则还得要服从社会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则。

如果没有这一个方面,人也就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样一来,天性和自然法则往往要同社会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则发生冲突,并且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的、必须作出选择。

所谓“大义灭亲”,正是这种冲突的体现,是选择让天性服从社会、道德、理性法则的结果。

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很高的革命觉悟和革命自觉性;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很强的理性力量。

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否则,大义灭亲就不是值得称赞的一种高尚美德了。

人们大多难以割舍亲情,难以脱出天性这条强大的纽带,常常宁可让社会、道德、理性法则屈从于天性和自然法则。

这样,像石碏那样的人,就显出了与众不同,显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景仰。

不过,能够大义灭亲是一回事,固然可敬,而对那个“义”还得讲究。

就是说,“义”所代表的东西,要值得人们为之付出灭亲的代价。

在古时,臣軾君、子杀父、妻害夫,都是大逆不道的“大不义”。

国君是上天之子,体现了上天和神明的意志,是小民百姓最初的父母,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冒犯甚至杀害呢?这罪过比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要大,真称得上是“弥天大罪”。

在这种情况下的灭亲是理所当然的正义之举,可歌可颂。

“义”本身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过去的为合乎“义”的东西,今天未必合乎“义”。

我们总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决定对“义”的取舍,从而在行动上作出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