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平山病的MRI诊断价值

平山病的MRI诊断价值

平山病的MRI诊断价值宁力;樊世富【摘要】目的探讨平山病的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例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MR资料.5例患者均行颈椎自然位和过屈位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生化及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和肌肉活检.结果 5例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均变直,自然体位5例均有低位脊髓萎缩变扁,萎缩的脊髓内有异常信号.屈颈髓位5例可见特征性的颈髓前移、变平,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膜外腔增宽,4例患者硬膜外腔可见血管流空信号,5例患者在硬脊膜外腔可见强化的静脉丛.结论自然位结合过屈位MR平扫+增强检查,对平山病的早期、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罕少疾病杂志》【年(卷),期】2018(025)005【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平山病;磁共振成像;诊断【作者】宁力;樊世富【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德阳 618000;四川省德阳市第五医院放射科四川德阳 6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6.62日本学者平山惠造1959年首次报道平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青年男性多件,主要变现为手及前臂肌肉萎缩,呈斜坡样改变[1]。

我们搜集了2012年6月~2014年2月间经临床证实的5例平山病的MR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该病的认识。

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5例平山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3~25岁,平均17岁。

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上肢肌萎缩、无力,查体呈斜坡样改变。

2例为双侧发病,以左、右为重各一例;3例为单侧症状,其中左手2例,右手1例。

3例行脑脊液及生化检查,无异常;5例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1.2 方法采用SIEMENS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5例患者颈髓常规自然体位MR平扫及屈颈位平扫+增强扫描。

屈颈位患者仰卧,颈部垫高,使下颏部前收。

采用FSE序列扫描,矢状位采集T1WI及T2WI,横断位采集T2WI。

平山病的颈部MRI表现

平山病的颈部MRI表现

稍 变 细 ( 1 ;4例 患 者 中 ,8例 有 脊 髓 曲 线 异 常 ( 1 , 图 A) 3 1 图 A) L 2 ,5 可 见 受 累 节 段 髓 内小 片 状 长 T OA 2 例 1 例 2异 常信 号 , 所 有 病 例 硬 膜 外 腔 均 未 见 异 常信 号 影 。 22 过屈位平扫 +增强检 查 . 3 4例 患 者 均 有 低 位 颈 髓 萎 缩 、
中 国 医学 影 像 学 杂 志
C ieeJun l f eia I gn hns o ra o dcl ma ig M
。 61‘ 5
放射诊断学
Da n si Railg ig ot doo y c
平 山病 的颈部 MRI 现 表
陈小荣 李银 官 林 建华 王 柠。 曹仪 荣 张 文明
所 有 结 果 由 2名 有 经 验 的 M R诊 断 医师 独 立 判 定 , 合 临 结
床资料取得一致意见后 作出评价 。
本 学 者 平 山惠 造 于 1 5 9 9年 首 先 报 道 , 一 种 原 因不 明 , 要 导 是 主 致 上 肢 远 端 肌 萎 缩 的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本 病 少 见 , 发 于青 少 年 好
男性 , 国外 文献 报 道 较 多 l ] 近 年 来 , 内 亦 有 平 山 病 的 相 关 】 , 国
2 结 果
2 1 自然 位 MR 检 查 . I 所 有 患 者 有 不 同 程度 低 位 颈 髓 萎 缩 、
报 道 ]但 主 要 是 磁 共 振 平 扫 方 面 的研 究 。本 研 究 旨 在 通 过 , 颈 椎 自然 位 和 过 屈 位 平 扫 及 增 强 扫 描 , 结 平 山 病 的 主 要 总 MR 表 现 , 讨 平 山 病 的 MR I 探 I诊 断 价 值 及 其 可 能 的 发 病 机 制 , 深 对 平 山病 的认 识 。 加

平山病颈椎侧位X线及过屈位MRI表现

平山病颈椎侧位X线及过屈位MRI表现

o i ym d es a d om lcnrlsbet.L t a cri lpan im ee pr r e n ess o Hryma fH r a a i ae n 1 nr a ot u jc a s 2 o s a rl ev a l f s w r ef m d o l ae f i a e c i l o 8 a
die s . e umm a ie t i a ig e t r s f s a e W s rz d he m gn fa u e o Hia ma rya die s sa e

R sl : ) o h nls h r w r df rne i o 1 eut F rte a g ,te ee ieec n tt s e e a
a o h.@2 ae 10 n te pt n gop hd l ai d l e ev a cr a eig tpy r 3 css(0 %Ji h a et ru a o l e o rcri l od f tnn .@T e l e ti lvd cri 1 i c z w c lt h e l 0 n oe e c vs ’ v v a
I a ng e t e o iay m gi f a ur s f H r am a die e n uly le d s as o f l f xe po ii c r c l M RI ston e via and at a c r i a pl n il l er l e v c l ai f m L U , Yf I Li N Bo ,LI Yu n,T N u—mi a A Ho n
cm ai nF 1.2 < . ) C - a h ag s ② 2 ae(0 %)i tep t n gop hd lcl e a e i l(r o p ro (= 2 .P O 5.A 5 6 w stelret s 1 O . 3c ss10 n h a et ru a o・i ( w r( c d i a z {l a o

平山病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

平山病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

平山病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目的:通过分析平山病患者MRI的影像学表现,总结其MRI的高发表现。

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3年5月本院门诊和病房确诊的平山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屈曲位和中立位MRI检查(共38例患者完成中立位横断面扫描),并进行影像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屈曲位硬膜囊前移;79.2%(38/48)的患者屈曲位硬膜外血管曲张蔓延到胸椎;89.6%(43/48)可观察到屈曲位横断面脊髓楔形变;仅33.3%(16/48)可观察到硬膜外血管流空信号;除此之外,94.7%(36/38)表现为中立位横断面下颈椎硬膜囊和椎板分离;83.3%(40/48)表现为中立位下颈椎脊髓萎缩;64.6%(31/48)表现为中立位颈椎间盘退变;95.8%(46/48)表现为中立位颈椎曲度异常。

结论:屈曲位颈椎MRI在诊断平山病上具有高度准确性,中立位颈椎MRI对于平山病诊断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标签:平山病;屈曲位MRI;中立位MRI;高发表现平山病也叫做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是一种与颈椎屈曲活动相关的疾病。

在亚洲人群中报道较多,男性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掌、前臂肌肉进行性萎缩。

因为进展缓慢,一部分患者表现为病情进展停滞,平山病区别于其他运动神经元病。

随着屈曲位MRI发现平山病患者存在屈曲位硬膜囊前移的典型影像学表现,MRI已成为平山病患者的主要诊断方法。

本文针对平山病患者的各种MRI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6月-2013年5月本院门诊和病房确诊的平山病患者48例,其中男47例,女1例;年龄15~29岁,平均19.81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3.8个月;其中41例表现为单侧症状(右侧23例,左侧18例),7例为双上肢不对称肌肉萎缩;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手内肌萎缩42例,握力下降32例,手指震颤26例;所有患者中,4例表现为上肢近端肌肉萎缩,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受累,前臂及远端手内肌萎缩不明显。

平山病颈椎MRI影像学分析

平山病颈椎MRI影像学分析

平山病颈椎MRI影像学分析翟少智1,代海洋1,刘国荣1,肖叶玉2,洪璧楷2,吴仁华2*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又名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由日本的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次报道,是一种良性自限性下颈段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疾病[1]。

本病好发于男性青少年,男女比例约为20:1,以隐袭起病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的前臂及手部肌肉萎缩、双手厥冷无力为临床特征。

一般起病后3~5年内病情稳定,仅极少数患者的肌萎缩缓慢进展。

此病发病率低,易被误诊为运动神经元性疾病。

常规X线检查对该病诊断率低,MRI对平山病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中,笔者探讨平山病自然位及过屈位MRI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9例2009年4月至2012年11月来本院就诊、符合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临床诊断标准[2-3]:(1)青春早期隐袭起病,男性多见;(2)局限于上肢远端、手指及腕关节无力,伴手和前臂远端肌群萎缩;(3)手部厥冷和手指伸展时出现震颤,前臂伸展时出现束颤;(4)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以一侧明显;(5)无感觉异常、锥体束征,下肢和小脑无异常,无颅神经损害及括约肌功能障碍;(6)发病3~5年后不再进展或者病情出现缓解。

本组病例中9例均为男性,年龄16~22岁,平均(18.6±2.8)岁。

其中8例为右侧发病,主要表现为手和前臂肌肉无力及萎缩,伸手时会出现震颤,有季节性规律,冬季加重。

1例主诉双上肢无力,双手及前臂肌肉出现萎缩。

对照组为10名相相应年龄段的健康男性志愿者,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技术方法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 1.5 T (Achieva)超导MR成像系统,行颈椎MRI自然位和过屈位的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

采用颈部线圈,自然位扫描时患者自然仰卧于扫描床上,过屈位扫描时患者头部下方利用泡沫板垫高,使下颌尽量贴近胸部。

【专家详解】平山病(Hirayama’sDisease)

【专家详解】平山病(Hirayama’sDisease)

【专家详解】平山病(Hirayama’sDisease)【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0岁。

因“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不能1年余”于2009年8月24日来北门诊。

现病史:患者于2008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发现右手用筷子不灵活,逐渐出现右手中指上抬困难,写字慢,未就诊。

2009年6月,患者右手用力后出现震颤,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不能。

发病以来无其他肢体无力,无肢体麻木疼痛,无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

病前无发热、无外伤史。

既往史:无特殊。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

脑神经未见异常,未见舌肌萎缩。

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不能,右腕部背伸轻度力弱,无明显的肌肉萎缩,右上肢近端肌力正常,左上肢和双下肢肌力正常,右侧肱三头肌反射低于左侧,其余腱反射对称,病理反射(?)。

右手背桡侧痛觉稍减退,深感觉正常。

辅助检查:血生化、血常规未见异常。

颈椎MRI(外院)矢状位示:颈椎曲度较直,脊髓在C3~5水平明显变细,轴位示:脊髓变扁,髓内有异常信号。

【门诊诊断】平山病可能?【蒋景文教授初次会诊】(2009年8月24日)病史特点:①青年男性,隐袭起病,病情缓慢进展;②病前无外伤史,无家族史;③主要症状局限在右上肢远端,表现为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无力,查体还发现右腕部背伸轻度力弱,右侧肱三头肌反射低,右手背桡侧痛觉稍减退;④颈椎MRI:颈椎曲度变直,颈段脊髓萎缩、变细,髓内有异常信号。

定位诊断:颈段脊髓,以前角损害为主。

定性诊断:平山病(单肢肌萎缩)可能。

病情分析:目前平山病的诊断主要依据MRI,特别是过屈位颈椎MRI。

此患者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以及病情演变等方面都符合平山病的特点,颈段脊髓萎缩、变细,髓内有异常信号都提示有平山病的可能,因此需要进一步做过屈过伸位颈椎MRI来肯定诊断,同时行肌电图检查以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如桡神经病变,运动神经元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等。

【进一步检查】过屈过伸位颈椎MRI:颈椎顺列规则,生理曲度存在,各椎间隙无变窄,椎间盘无突出,C4~7脊髓内见斑片状及条状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影;过屈位显示C4~7水平硬脊膜后壁前移,硬脊膜后壁与椎管后壁间隙增宽,其内有迂曲走行血管影;轴位显示颈髓变扁。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23页
参考文件
• Hirayama K.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Hirayama Disease.Imtern Med,,39(4)
• Hirayama K.Tokumaru Y.Cervical dural sac and spinal cord in 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Neurology,,54(10)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9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0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1页
病例二
• 患者: 男
年纪: 22岁
• 病史: 左侧手掌鱼际肌萎缩两年余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2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3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4页
病例三
• 患者: 男 年纪: 31岁 • 病史: 手肌萎缩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5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6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7页
诊疗标准
– 上肢远端慢性肌无力与肌萎缩; – 青少年隐匿性起病, 发病后数年呈进展性; – 无感觉障碍、反射异常、颅神经损害、椎体束
征及下肢、括约肌、脑干损害; – 排出脊髓灰质炎、中毒、周期性麻痹、运动轴
索型周围神经病; – 经典MRI表现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24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6页
– 过屈位MRI – 低位颈髓萎缩、变扁平, 梨形等 – 背侧硬脊膜及对应脊髓向前移位 – 脊髓后方硬膜外腔增宽, 月牙形 – 异常扩张血管流空信号, 显著强化

平山病的磁共振诊断

平山病的磁共振诊断

5、所有患者均无感觉、锥体束、下肢或小脑异常, 无颅神经损害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6、病史中无脊髓灰质炎、毒物暴露或周期麻痹病 史。(数年间呈进行性,85% 患者1-5年停止进展)
六、诊断标准
辅助检查电生理:
常规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辅助检查影像学:
自然位MRI表现+屈颈位MRI表现
六、诊断标准
• 肯定: 具备“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各项
屈颈位MRI表现:
1.自然体位的MRI表现
2.低位颈髓前移,萎缩、扁平更显著 3.后硬膜外腔增宽,内新月形或梭形异常信号 影(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部分可见结 节状及索条状流空血管 4.增强扫描,后硬膜外腔内异常信号明显强化
增强扫描,后硬膜外腔内异常信号明显强化
血管流空
原因:
三、临床特征
• 多为单侧损害,部分表现为双侧不对称损害;
Pradhan等发现少数患者双侧上肢均受累,提出双侧 受累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亚型
• 多有寒冷麻痹: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无力症状明 显加重,手指伸展时常发生震颤 • 腱反射一般正常,偶下降,无疼痛 • 血常规、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右前臂斜坡样肌萎缩
①硬膜囊后壁前移,导致硬膜后腔 负压,后内侧静脉丛灌注提高; ②硬膜囊前置,导致前内侧静脉丛 受压,后内侧静脉丛负荷提高; ③颈部前屈,导致颈静脉充盈减少, 而静脉回流入内侧静脉丛增多。
扩张的静脉丛
• MRI自然位和屈颈位可显示出平山病的影像学 特征性表现,能敏感地发现低位颈髓的萎缩、 变扁及背侧硬膜外间隙的增宽、静脉丛的扩 张,两种体位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平山病的 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平山病
(Hirayama disease,H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脊髓内信号异常。
男,28岁,双手麻木伴双上肢无力8年。
男,28岁,双手麻木伴双上肢无力8年。 平山病的下颈髓萎缩和信号异常。
非平山病的下颈髓萎缩和信号异常。
自然体位MR
o LOA对诊断平山病最有效,敏感性和特异性最 高。
o 低位颈髓萎缩,变扁平,髓内异常信号,虽有 一定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但多因素调整后,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o 参考文献:平山病与非平山病患者颈椎椎间盘-关节突角的差异(您看看是否需要 添加)
男,17岁,右手麻木、 无力伴肌肉萎缩1年余。
同前病例,术后1年复查有改善。

小结
o 20岁左右的青年人,单侧上肢肌萎缩,临床怀 疑为平山病的患者,MRI自然位颈髓检查+过 屈位颈髓MRI。
o 自然位MR评估:低位颈髓萎缩,变扁平,曲线 异常,LOA,髓内异常信号。
在失连接现象(loss of attachment,LOA ) o LOA:C4-6横断面的椎弓 根水平,通过后硬脊膜和 临近的椎弓分离的程度范 围判断:从椎突关节至椎 弓的联合处,分离少于1/ 3表示正常,分离超过1/ 3为LOA。
自然体位MR
o 脊髓的曲线:从 C2-7椎体后缘画一直线,判 定 C3-6 椎体背侧与直线的关系,椎体后缘与 直线相交为异常。
现 65% 患者存在下段颈髓轻至中度萎缩。但 脊髓造影并发症多,现已不用。
自然体位MR
o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o 低位颈髓萎缩:低位颈髓C4-7,与上节段颈髓
比,受损水平前后径变小,或在怀疑萎缩的颈 髓下面又有颈髓变大。 o 矢状位提示萎缩的需在T2加权横断位证实。 o 变扁平(椭圆形脊髓是正常)。 o 不对称变扁平:鸡蛋形或梨形。 o 对称变扁平:三角形。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Hirayama disease)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曹代荣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
o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 症。
o 日本学者平山惠造等 在1959年首次报道。
o 青年男性多见。 o 一种发生于青少年时
期、原因不明的自限 性神经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
血液循环受阻或慢性外伤学说 生长发育不平衡学说 特殊运动神经元病学说
1、血液循环受阻或慢性外伤学说(公认)
o 由于反复的屈颈动作或长期维持屈姿势导致 脊髓的循环受阻所致,并且前脚灰质在慢性缺 血过程中最容易受到损伤,白质的阻抗力相对 更强。
o 临床试用颈圈限制屈颈治疗本病有效。
2、生长发育不平衡学说
o 多见于身高增长速度最快的青春期脊髓与硬脊 膜的生长发育不平衡。
o 颈部前屈时可以减少颈静脉的充盈,导致静脉 回流入内侧静脉丛的增多。
屈曲位 MR
o 硬脊膜向前移位并压迫脊髓,颈髓前移、变平、 硬脊膜外腔增宽且可见的异常血管流空信号, 与血管搏动一致,增强扫描硬膜外异常信号明 显强化的静脉丛。
男,17岁,左上肢肌肉 萎缩麻木1年余。
男,16岁,右上肢萎缩、无 力1年余,屈曲位增强扫描。
男,28岁,双手麻木伴双上肢无力8年。 平山病的下颈髓萎缩和信号异常。
非平山病的下颈髓萎缩和信号异常。
屈曲位 MR
o 严重者导致脊髓扭转及脊膜变形,不断地曲 颈动作引起脊髓的微损伤及脊髓前角的细胞 缺血最终导致脊髓萎缩。
PS
o 近来的研究发现平山病患者均存在颈椎节段 性不稳现象。而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和活动度 对颈椎的稳定性又有重要影响。
临床表现
o (1) 14~24岁的男青年,病史2~4年,皆在 青少年期发病 。
o (2) 一侧性或双侧前臂不对称性前臂以下肌无 力、肌萎缩。肌萎缩始于手部,而后缓慢发展 至前臂。以手部小肌肉(骨间肌、鱼际肌)萎缩 显著,肱桡肌萎缩相对轻。
o (3) 肌纤维束震颤。 o (4) 寒冷时出现手指麻凉,但无感觉障碍。
o 屈颈位的 MR(平扫 + 增强):清楚的显示扩 大的硬膜外腔和异常扩张强化的血管丛。
屈曲位
o 颈部垫楔形物 o 收下颌的屈颈位扫描能
最大限度的显示扩张的 硬膜外腔和流空的异常 血管。 o 收下颌:尽量内收贴近 胸骨柄,使颈后部尽量 拉伸,用棉垫固定患者 颈部两侧,防止移动, 并嘱其勿做吞咽动作。
屈曲位
o 硬膜囊后壁前移导致的后侧硬膜腔内负压可以 提高后内侧静脉丛的灌注;
o 硬膜囊前置导致前内侧的静脉丛受压故提高后 内侧静脉丛的负荷;
相关检查
o 血常规、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o 肌电图:神经源性肌萎缩、变性,仅在前臂肌
萎缩的部位出现,肱桡肌及上臂肌则无变化。 o 肌肉活检:神经性肌纤维萎缩。
X线-CT
o 颈椎的普通 X 线检查,可见生理曲度变直,无 其它异常发现。
o 普通 CT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o 脊髓造影可见脊髓萎缩。自然位,脊髓造影发
男,16岁,右上肢萎缩、 无力1年余,自然位。
正常颈髓
男,28岁,双手麻木伴双上肢无力8年。
男,16岁,右上肢萎缩、无力1年余, 屈曲位平扫。
男,16岁,右上肢萎缩、无力1年余, 屈曲位增强扫描。
女,54岁,右上肢无力。 非平山病颈椎屈曲位。
无平山病征象
自然体位MR
o 后脊膜和临近的椎弓存
o 曲线异常灵敏性差,特异性不高。
自然位---屈曲位
o 直立位时硬脊膜囊的解剖结构的异常和前屈位 时动力学的改变是平山病异常改变的主要原因。
o 脊髓的硬脊膜是一层松弛的外衣包在骨间隙里, 通过脊神经根与骨膜附着在枕大孔及尾骨上, 过伸位时颈髓的硬膜松弛,屈曲位时,硬脊膜 变紧,硬脊膜腔的前后径缩短。
o 正常:颈部从过伸位变成过屈位时,椎管长度 增加,松散的脊膜可代偿过屈时增加的长度。
o 平山病,过伸时脊膜管不再松懈,过屈时后面 的脊膜壁前移,压迫脊髓。
3、特殊运动神经元病学说
o 电生理检查:患者受累上肢肌肉呈神经源性损 害的现象,用运动神经元病来解释更为合理。 但随着时间推移,此观点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学 者的质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