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考试复习资料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第1章人类文化演进九大律1.1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1【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白话诗B、古体诗C、现代诗D、格律诗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改革开放时期B、新生活运动时期C、文革时期D、五四时期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3【单选题】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
A、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B、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C、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D、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4【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1【单选题】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A、精英B、个人C、特定人群D、大众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得分:0.0分3【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蕴含的意义B、接触的频率C、他人的喜好D、事物的外表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D 得分:0.0分4【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3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1【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600年B、800年C、1200年D、300年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2【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资料一、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的内核是: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狭义理解)文化包括人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所谓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和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以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制度,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多种层次。
(广义理解)二、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马赛克‖、―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不同的文化系统,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两种文化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应当是整体的比较,比较某一个侧面,也应对进入比较的双方整体有一个大致的、了然于胸的认识;文化的比较应当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需要追溯源流,历史的逆溯可以使我们了解差异的根源。
3、融合的必要性自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
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是,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公元前1000年(周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庞大帝国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西比较文化徐行言主编期末总复习资料

第二章 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第二节 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一、 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二、 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 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第二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一、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人类精神文化以宗教为开端,中国自周代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中国古代文化君重神轻,民重神轻。
神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着。
第三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一)“家天下”的宗主统治----天下为家的王位继承 (二)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三)大一统的专制政体一、 严复: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亲亲,西人尚贤 二、李大钊: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一、义务为本位的群体原则二、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第四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一、中国精神中的“中”与“和”1)儒家中庸思想与道家无为的中道观2)艺术上表现为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情节制,以及含蓄委婉地艺术传达。
二、西方价值的“利”与“力”1)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2)强烈的竞争意识3)对力量的崇拜第五节内向与开放一、道统与涵纳二、开拓与求新第四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的分解万事万物,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之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个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前提。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
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
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
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
“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
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
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汇总

1. 在抽象几何形式逻辑表达方面,印欧语系语文----汉语。
但是,在具体的象形直观逻辑表达方面,汉语文_______印欧语系语言文字。
A)优于;优于B)劣于;劣于A2.主讲教师认为,在血缘性家族社会结构中,_______—;在非血缘性家族社会结构中,_______。
A)法治优于人治; 人治优于法治; B)人治优于法治;法治优于人治 B3.“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结果只有自己死。
”这段话的作者是——。
A)吴稚晖 B)胡适 C)钱玄同 D)鲁迅 D4.中、西方地理环境是中、西方社会形态和文化模式的横向决定因素之一。
此可以解释何以西方社会中的_____特别发达,而中国社会中的_______特别发达。
A)畜牧业和商业;农业 B)农业;商业 A5.中国文化是主——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主——的文化。
A)动,静 B)静,动 B6.自宋朝欧阳修(1007-1072)以来,“小学”多半被理解为_______。
A)学问较小之谓 B)规模较小的学校 C)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C7.1923年,汪荣宝通过佛经译本进行华梵对勘这种考定古音的妙法,结果发现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_______A)皆读a音,不读O音 B)皆读o音,不读a音 A8.使用两种语言的文化不可能对世界有同样的看法……语言是一幅或多或少变形的眼镜。
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
A)章太炎 B)Whorf C)赵元任 B9. 认为悲剧只是西方才有,这种误解关键产生于——A)悲剧概念的复杂性 B)“悲剧”一词的误译 B10. 汉字“元”的本义是“本”“始”“大”的意思,而时下流行的外来术语“元语言学”“元哲学”中的“元”却本来应该是——的意思。
A)“玄”、“在…之后”、“在…之外” B)“本体的”、“关键的”、“开始的” A11. 中国哲学有一个大别于西方哲学的地方,在于有关气的学说不止是一种理论概念,而且有——。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
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
”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
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中西文化对比相关考题

中西文化对比相关考题1.刘勰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请根据刘勰的这段话阐述“天人合一”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价值。
答: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关系---人与自然整一、协调、和有机联系---人与自然万物同是天造之物,稟一脉之气生,故人能与天地万物贯彻流通。
刘勰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价值基础---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哲学)意境:此时已经没有了言语,就这么静静的望着,望着,继而浑身颤栗,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渴望,渴望一种拥抱,渴望一种依靠。
在这深深的峡谷里,万籁俱寂,高山环绕下,人是如此渺小、卑微。
这一瞬间,过去的一切仿佛都失去意义,那些我熟悉的陌生的生命、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在一点点慢慢逝去。
这样的一个早晨,这样一幅画面,我再也不想描绘,因为我害怕暴露自己的笨拙。
所有的言语到了这里都显得匮乏无比,所有的描绘都显得毫无意义。
无端的想流泪。
我想,多年以后,在提及怒江时,我都会记起这个早晨,初秋清冷的细雨中这如涅槃般的行走,悠长宁静的峡谷里,声声空寂,山水交融,天人合一,那是最贴近灵魂的行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充分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
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这句话正好体现出“天人合一”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价值。
2.试析自然条件对中西文化形态形成的影响。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试题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种价值观更倾向于个人主义?()A 中国文化B 西方文化2、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而西方建筑强调()。
A 对称与和谐个性与创新B 高大与雄伟小巧与精致3、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强调(),中国的春节则更注重()。
A 宗教意义家庭团聚B 欢乐氛围祭祀祖先4、在教育方面,西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则侧重()。
A 创造力基础知识B 实践能力理论知识5、西方的艺术作品常常展现(),中国的艺术多体现()。
A 写实风格意境之美B 抽象表达具象描绘6、西方饮食文化以()为主,中国饮食文化讲究()。
A 肉类和乳制品荤素搭配B 快餐文化烹饪技巧7、西方的家庭观念中,子女成年后(),而在中国,子女通常()。
A 独立生活与父母同住B 经济独立依赖父母8、在对待时间的观念上,西方更强调(),中国则相对()。
A 精确性灵活性B 计划性随意性9、西方的哲学思考侧重于(),中国哲学更关注()。
A 逻辑推理人生智慧B 自然科学社会伦理10、西方的社交礼仪通常(),中国的社交礼仪则()。
A 直接热情含蓄内敛B 注重形式强调真心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请简要阐述中西文学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差异。
西方文学题材广泛,涵盖神话、史诗、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常运用心理描写、象征、隐喻等手法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注重对个体情感和命运的刻画。
例如,《哈姆雷特》通过复杂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主人公的挣扎与抉择。
中国文学则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主。
表现手法上更倾向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事物的描绘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如古诗中常通过描绘山水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和心境。
2、对比中西音乐的特点。
西方音乐体系完备,和声、复调等技法丰富,注重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多样性。
乐器种类繁多,如钢琴、小提琴等,演奏形式多样,包括交响乐、独奏等。
中国音乐则强调旋律的韵味和线条美,常用五声音阶,注重音乐与诗词、舞蹈的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
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
”(2)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
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
(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
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
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
如因纽特文明。
(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
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
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
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2、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
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
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
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3、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2、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
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4、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
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
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
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
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
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
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
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
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5、中西不同的生产形态和经济模式: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①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较早发展了农业,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种植各种农作物和驯养家畜,至少在商代开始,农业以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
周以后农业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国家的重要的经济支柱,农具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农业发展。
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并通过一些仪式性活动来表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意味着财富和生存的根本,普通人也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②在少数的时间段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对抗。
③中国工商业文化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却一直受到压制。
小农经济阻碍商业发展。
④农业社会中的自给自足,使国人向往稳定的生活,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
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①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其不能单纯靠农业发展,而是发展畜牧业和海上贸易。
②经济的向外开拓必然带来文化的开放。
外来文化很早就对古希腊本土文化进行冲击。
外向型经济也激发了人们冒险精神。
6、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1首先,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
2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无疑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根本的体现。
3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地认识,不热血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
这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又一重要表征。
4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人问传统的又一表征。
7、西方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西方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理性精神:我们把理性精神即所谓的“阿波罗精神”看做西方精神的核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
客观精神: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
在逻辑推导和抽象思辨外,也把观察和经验作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碳素科学真理的执着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
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8、义务本位的群体原则:首先,对家族及其延伸的群体如宗族、乡党等的依赖心理。
其次,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
最后,中国人的群体本位原则除了宗族集团的认同和乡土情谊之外,还要求对社稷的效忠。
优点: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产生积极影响。
缺点:限制个体价值和个人创造力的实现,不利于社会变革。
9、个人本位的主要表现:首先,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构结合的基础。
其次,合理的利己主义人际关系原则得到普遍认可。
最后,依照平等互利的契约原则建立社会团体和国家。
10、中庸和平的主要表现:1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目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
2中庸思想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
3中庸思想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
4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温馨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11、崇力尚争的主要表现:1第一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
2第二是强烈的竞争意识。
3第三是对力量的崇拜。
4崇力尚争精神在西方艺术中的反映是以庄严地力量与强烈的激情为特色的崇高型艺术成为西方文艺的主流。
12、契约自由原则:(P89-90)13、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体体现: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
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和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人与自然地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人生天地间,秉受自然灵气而生,不能须臾离开自然母体。
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
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15、中西语言、思维和文化精神相对立的轨迹:(P165)(西)语法型语言:严式语言——严式思维轨迹——构造分析·逻辑演绎——智性精神;(中)语义型语言:宽式语言——宽式思维轨迹——整体领悟·类比联想——悟性精神。
16、中国百姓神灵崇拜的主要特征:(1)功利特性。
处于实用要求去求,“怯病、除崇、求子”,许愿与还愿,实际上幻想以贿赂求神帮助,以较小的牺牲获得大的利益;(2)泛神特性。
“人们不能想象一个西方人同时既是基督徒,又是穆斯林,又是犹太教徒,然而人们常说,每个中国人都头戴儒冠(在国事典礼上),身着道袍(在有人得病道士光临时),足蹬僧履(举行丧礼时)。
有庙宇可以把如来、老子和孔子一起供奉。
近代人们不介意在神的大家庭中加上耶酥、默罕默德。
多个神多条路。
西方在中国传播中国中遇到的阻力更多是非宗教性因素起作用;(3)亵神特性。
信神不是很虔诚,例如对灶王爷的态度,或者是求雨可能求到将龙王像捆绑鞭打;(4)淫神趋向。
五猖神等民间的非官方认可的神也是百姓崇拜的对象;(5)初民痕迹。
民间的一些巫术色彩的东西。
表现其一为信仰中搀杂了大量的巫觋活动,如跳大神、傩戏等;表现其二为女神崇拜,如观音、妈祖等。
17、礼治的表现形式及其缺憾:1 首先,礼以德为价值核心,历史上的德法之辨别,最终形成“德主刑辅”模式。
2 其次,礼治所维系的等级秩序,以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确定了人的亲戚关系和等级成分。
3 第三,对君主道德品质的期待与依赖是“礼治”的又一特征。
4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理想中的礼治并未真正实现过。
18、法治的表现形式:1 法律被普遍遵守,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西方法治的第一要义。
法律至上主义表现为对政府专断的抑制。
2 人们所遵守的法应该是良法,这是西方法治理念的第二要义。
良法是对法的价值作道德判断所使用的概念。
19、中西悲剧外在表现形态的不同:1不同悲剧主人公。
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公和英雄是同义词,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