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
黄土成因之谜

黄土成因之谜我国是黄土分布最广的一个国家。
黄土,色黄褐,实际是颗粒均匀的、砂粉质的黄色尘土物质,一般由易溶解的盐类和钙质结构组成,比较松散,遇水后极易崩解。
我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即由黄土构成。
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达180~200米,覆盖面63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之最。
这厚厚的黄土来自何处?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是风成的,它的原籍在新疆、宁夏北部、内蒙、乃至远在中亚的大片沙漠。
荒漠上干燥气候的机械风化,使顽石崩裂成无数细小石粒,这些大量细小的沙粒,在强大的反气旋、猛风吹扬下,腾云驾雾,万里迢迢来到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沉积下来,久而久之,就堆成一片黄土高原。
人们发现,黄土的颗粒越往西越粗,这也是风成的一个证据。
这一学说还有许多佐证,首先是历史事实,据前汉书记载:公元前32年(汉帝建始元年)4月的一天,“大风从西北起,云气亦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无独有偶,历史在近年来重演了,1984年4月26日,陕西关中地区天色骤然昏暗,空中黄尘纷纷扬扬地飘落,西安市蓝天丽日不见了,街道上汽车得亮着大灯慢慢行车。
原来,这场罕见的黄风暴源自南疆,途经甘肃、宁夏,一路上裹胁着大量黄土尘埃呼啸而来,最后在陕西降落。
这又给黄土是风成的,黄土来自新疆、中亚的见解提供了一个证据。
然而,不少科学家经过细心考察,否定了黄土是风成的说法。
理由有二:一是黄土的分布高度有一极限(高度各地不一),超过这一高度,黄土就不再出现了,这就否定了黄土是风带来、由天上落下的假说;二是人们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却是典型的河流沉积物。
于是这些科学家认为:黄土是水成的。
黄土的原藉在黄河的上源。
此外,对黄土的成因还有各种看法:一种认为黄土既不是风成的,也不是水成的,它的“原籍”就在本地,是“土生土长”的。
一种认为,黄土既来自西北、中亚,由大风刮来;又有源源不绝的河流携带而来的;还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基岩上风化的,它是3种作用共同形成的。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当对黄土进行调查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与反思:一、1. 黄土的形成与分布:我们发现黄土是由于长期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较为集中。
2. 黄土的组成与特点:黄土主要由细粒土壤颗粒组成,含有丰富的黏土矿物、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它的特点是干燥、脆硬、层状等。
二、1. 黄土对农业的影响:我们发现黄土对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黄土的干燥和脆硬特性,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分保持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技术和管理措施。
2. 黄土对环境的影响:黄土贫瘠的土壤特性使得其对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
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损害。
三、1. 黄土的保护与利用:在调查中,我们认识到黄土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护措施,减缓水土流失的趋势;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黄土潜在的农业和工业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2. 黄土地区的生态恢复: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建议在黄土地区加大生态恢复工作的力度。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来减少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四、1. 黄土研究的局限性: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黄土研究的一些局限性。
由于黄土分布较广,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其中,深入探索黄土的形成机制和对环境的影响。
2. 黄土的社会意义:黄土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黄土问题,加强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力,共同推动黄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黄土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其形成机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利用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黄土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对黄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地质学中风化形成的黄土概念

地质学中风化形成的黄土概念
在地质学中,黄土是一种沉积物,通常由风力搬运形成。
它通常是由黄色粉土沉积物组成,这些沉积物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形成。
黄土是原生的,成厚层连续分布,掩覆在低分水岭、山坡、丘陵等地形上,常与基岩不整合接触。
黄土无层理,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并常形成陡壁。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种特殊地貌,它是几百万年的“沙尘暴”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祥地。
因此,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黄土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黄土

i 1 n
式中 δzsi—第i层土样,对应于自重应力下的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 n—计算厚度内湿陷性土层的数目::总计算厚度应从天然地面算 起,当挖填方厚度及面积较大时,应从设计地面算起,至其 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
自重湿陷量还可以根据野外试坑浸水试验求得。根据自重 湿陷量,场地的湿陷类型可划分为二类: 当计算自重湿陷量或试坑实测自重湿陷量Δzs大于7cm时, 应判定为自重湿陷性地区; 自重湿陷量Δzs小于lcm时,为非自重湿陷性地区。 场地的湿陷类型划分,还可以参照湿陷起始压力进行判定, 如果基底下各层土的湿陷起始压力都大于上覆土的自重压力, 则可判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二)总湿陷量S计算 总湿陷量按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计算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二)防水措施 防水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1.场地防水措施 尽量选择具有排水畅通或利于场地排水的地形条件;避开受 洪水或水库等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地段。 2.单体建筑物的防水措施 建筑物周围必须设臵具有一定宽度的混凝土散水。确保建筑 物地面严密不漏水。室内的给水、排水管道应尽量明装,室外 管道布臵应尽量远离建筑物,检漏管沟应做好防水处理。 3.施工阶段的防水措施 施工场地应平整,做好临时性防洪、排水设施。大型基坑开 挖时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底应保持一定坡度便于集水和排水。 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
一、黄土的成因特征及其分布 我国黄土广泛分布于北纬340~450之间,包括青海、甘肃、宁 夏、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面积达60万平 方公里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内。而以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最为集中, 沉积最为典型。 黄土的成因特征主要是以风力搬运堆积为主。 从西北黄土高原到华北山西、河南一带,黄土的厚度逐渐变 薄,湿陷性逐渐降低。 黄土因沉积的地质年代不同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晚更新世 (Q3)及以后的黄土又因成因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原生黄土具有风 沉积的全部特征。黄土沉积后,经后期其它地质作用改造再沉积 的类似黄土的沉积物,称为次生黄土。 黄土形成年代越久,颜色越深,大孔结构退化,土质越趋密 实,强度高而压缩性小,湿陷性减弱,甚至不具湿陷性。反之形 成年代越近,颜色较浅,黄土特性更明显。
黄土形成的原因

黄土形成的原因黄土是一种很肥沃的土层,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
但黄土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都造成严重的危害,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黄土是怎么形成的。
以下就是店铺做的黄土形成的原因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形成黄土的原因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第四纪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的粒径从>0.005毫米~<0.05毫米,其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
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风成说---反气旋风将荒漠或冰川区颗粒吹送到草原地带形成黄土水成说---水将成土物质搬运堆积形成黄土风化残积说---当地各种岩石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成土作用黄土的世界范围分布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中国黄土的分布分布面积中国黄土的分布面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而且黄土地形在中国发育得最为完善,规模也最为宏大。
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黄土”与其他类型的土壤有何区别?

“黄土”与其他类型的土壤有何区别?一、黄土的形成黄土是由长期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
当地表的黄土层逐渐堆积,形成了堆积黄土。
黄土的形成时间相对较长,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
而其他类型的土壤则是由不同的地质作用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二、黄土的成分黄土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质组成,其中以石英的含量较高。
这些矿物质经过长时间的风蚀、水蚀作用,形成了非常细小的颗粒,因此黄土的颗粒比较细腻。
其他类型的土壤则含有不同的矿物质成分,如沙土中含有较多的石英砂粒,粘土中含有较多的粘土矿物质。
三、黄土的特点1. 黄土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能够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
2. 黄土的通透性较好,能够促进土壤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
3. 黄土中富含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4. 黄土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能够保护植物的根系免受低温的侵害。
5. 黄土的颜色较浅,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可以减少土壤表面的温度升高。
四、黄土的适用范围黄土主要分布在世界上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黄土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五、其他类型土壤的特点除了黄土,还有其他类型的土壤,如沙土、粘土、壤土等。
这些土壤在成分和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沙土颗粒较粗,透水性能较好,但保水能力较差。
2. 粘土颗粒较细,透水性能较差,但保水能力较强。
3. 壤土是由沙、粘、壤三种成分组成的混合土壤,受两者特点影响,具有保水能力和透水性能的平衡。
综上所述,“黄土”与其他类型的土壤在形成、成分、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推动农业、建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
对于农民来说,选择适合自己地区土壤的合理农业措施,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于建筑工程师来说,了解土壤的特点,能够制定合理的基础设计;对于环境科学家来说,探索黄土和其他土壤类型的差异,有助于保护和修复不同区域的土壤生态系统。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是一种由黄色的细粒粘土组成的土壤,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和水力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1. 沉积过程:黄土是由风力或水流搬运来的细粒颗粒沉积而成的。
在黄土高原地区,风力是主要的沉积力量,大风会将细粒黄土颗粒搬运到远离产源地的地区,并在那里沉积下来。
2. 风化与侵蚀:黄土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干燥,风化作用比侵蚀作用更为显著。
风化是指岩石受水分、气候和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其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黄土高原地区,岩石会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逐渐破碎成细小的颗粒,形成黄土。
3. 气候变化:气候是黄土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间,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干旱到湿润,再到干旱。
这种气候变化导致了黄土的形成和演化。
在干旱时期,风力运载的黄土颗粒被沉积,并逐渐堆积形成厚厚的黄土层。
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主要与长时间的风化作用、风力和水力搬运以及气候变化密
切相关。
黄土地区的古土壤序列记录了地质和气候变化的历史,对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和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地球科学中的黄土产生和演化研究

地球科学中的黄土产生和演化研究地球科学中,黄土作为一个特殊的地质和地貌现象,一直引起着科学家们的兴趣和研究。
黄土广泛分布于亚洲黄土高原、中国北方平原和华北地区等地,其中中国黄土的面积约占世界黄土总面积的70%以上。
黄土具有种类繁多、覆盖面积广泛、分布形态复杂、环境演化较为复杂等特点,在探索黄土产生和演化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黄土产生的原始过程黄土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该过程最早发生在新生代晚期,形成黄土的主要原因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气候,地球进入了一年代深处,和最低谷,到了大旱、气候干旱化的情况,二是地质作用,包括华夏板块的运动、受到火山作用和其他古生代以来的地质作用的影响等。
在这种情况下,大气、水体、生物、土壤等要素的交互作用引发了一系列地质过程,最终导致了黄土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逐渐演化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形态。
然而,黄土的形成过程及演化过程中,多项因素相互作用,政府和学术机构滞后,使得黄土研究变得复杂,难以解决。
近几年来,高分辨率和全球化的观测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为黄土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黄土的发生和演化黄土广泛分布于亚洲黄土高原、中国北方平原和华北地区等地,其中中国黄土的面积约占世界黄土总面积的70%以上。
黄土分布特点表明,黄土是多环境因素作用后,综合生产的结果。
本文在分开综合黄土发生和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黄土进行了分类:包括湖相黄土、河相黄土、山地黄土、海滨黄土、晚更新世陨石坑黄土、祭世纪淋积土、老黄土和砖香草黄土等。
湖相黄土产生于太湖和鄱阳两大圆顶形山体的背风侧,沉积物主要来自湖区边坡和湖区高位三角洲、水系沉积标准的补给物等。
河相黄土主要形成在黄土高原上,沉积物主要来自附近河流流域,由于河流较洪水交通方式,河相黄土较为均匀,分布范围较为广泛。
山地黄土分别分布在南北两大山脉的背风侧,主要来源于山体部分,是由冰川期以来的冰川、风、水、生物等多次作用的综合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教育部重大项目(2000ZDXM 770013,01ZJDXM 770014),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 P 379,IGC P 4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071006),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项目(9501104)资助收稿日期:2001-08-28 收修改稿日期:2002-05-28文章编号:1000-0550(2003)02-0198-07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①赵景波(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西安 71006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摘 要 根据显微结构鉴定,有机质分析,颗粒分析,Ca CO 3测定和野外观察、统计等资料,研究了黄土的本质和形成模式。
资料表明,黄土具有土壤的各种结构,具有指示草原和森林草原土壤发生特征的CaCO 3和Ca SO 4淀积成分,含有土壤的有机质;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多种灰黄色狭义土壤,而且是在当时当地气候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发育成熟的古土壤;黄土形成模式是风尘经草原、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区的成壤作用形成土壤的模式。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资源最深厚、最富集的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和水文地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壤作用的强弱。
关键词 黄土本质 黄土形成 弱成壤作用 草原型土壤 形成模式作者简介 赵景波 1953年出生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自然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前人对黄土形成过程和当时的环境进行了大量研究〔1~4〕,但过去是从沉积物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没有从土壤学的角度开展工作。
过去一般认为,黄土中温湿条件下发育的红色土壤是古土壤,冷干条件下发育的黄土为风成沉积物〔1~4〕,这是以往没有从土壤学角度研究黄土的原因。
虽然过去有的研究者也提出黄土是土壤〔1〕,但从以往所论黄土形成过程并不是成壤过程〔1〕来看,过去并未真正认识到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未认识到黄土形成过程是土壤化过程。
国外对黄土也进行了许多研究〔5,6〕,但同样是把黄土作为沉积物看待的。
虽然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理论来研究黄土,但应当说能揭示黄土本质的观点和理论是研究黄土最适用的和最有效的观点和理论。
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偏离对黄土本质的认识。
黄土与气候变迁是我国第四纪研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目前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然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对比标准的研究中,我国黄土地层作为全球气候对比标准〔1〕的研究却明显晚于深海氧同位素气候的研究〔7,8〕。
不过深海沉积不能指示土壤与资源的演变,所以在土壤演变特别是冷干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演变研究中我们应走在世界前列,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作者在1991年曾发表黄土是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古土壤一文〔9〕,但尚缺乏翔实充分的证据。
本文在作者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多种方法对更大范围黄土的土壤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揭示黄土和黄土形成的本质,探讨黄土形成的模式,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1 黄土中的土壤发生学特征野外与室内研究显示,黄土中具有机质、淀积成分和土壤结构等多种土壤发生学特征。
1.1 黄土层中的土壤结构和有机质通过对陕西秦岭以北的西安、长安双竹村、武功尚家坡、蓝田白村、洛川坡头、长武鸭儿沟、富县城东和甘肃西峰市北、环县山城、临洮辛甸、平凉市北、天水丰山村、秦安兴国镇、正宁城西、永登鲍家窑、陇西文峰镇、定西葛家岔、静宁徐家坡、临夏北原、兰州晏家坪、靖远乌兰乡等剖面的观察可知,黄土具有土壤的宏观结构,这类结构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
在关中平原地区,黄土的宏观结构主要为发育较强的似棱柱状、棱块状、团块状和丰富的植物根孔、虫孔等。
在黄土高原中部地区,黄土的土壤结构主要为团块状、团粒状和较多的根孔、虫孔(图1,照片4)。
在黄土高原西北部,黄土的土壤结构主要为团粒结构和植物根孔、虫孔。
在黄土高原区,从西北向东南,土壤结构的发育由弱到强,显示各地所受成壤作用存在差异。
在整个黄土剖面中,各层均有土壤结构的显示,但从上部向下部土壤结构清晰度变低,这是土层的重力作用造成的。
棱柱状结构是发育较好的土壤的特征〔10,11〕。
虽然黄土中不具典第21卷 第2期2003年6月 沉积学报AC T A SEDIM EN T O LO G ICA SIN IC A V o l.21N o.2Jun.20031.靖远乌兰乡马兰黄土中的粒状未胶结结构(扫描电镜,×600);2.兰州晏家平马兰黄土中的纤维状石膏(×120);3、4.分别为正宁城西和陇西文峰镇马兰黄土中的团粒结构(扫描电镜,×300)和植物根孔(×28);5、6.分别为临夏北原和天水丰山村马兰黄土中被有机质染黑的团粒结构(×30)和团块结构(×28);7.正宁县城西马兰黄土中的新生粘土(扫描电镜,×430);8.西安刘家坡第3层黄土中具流动构造的块状光性粘土胶膜(×150)图1 黄土层中的土壤显微结构Fig.1 Soil micro structur e in lo ess laye rs型棱状结构,但似棱柱状、棱块状结构的发育证实黄土高原东南部的黄土所受成壤作用是较强的。
黄土中既有宏观土壤结构,也必然会有微观土壤结构。
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的鉴定可知,在受成壤作用弱的黄土中粘土成分含量少,呈现粒状接触胶结或未胶结结构(图1,照片1);在成壤弱—中等的黄土中,粘粒含量增加,团粒与团块结构发育(图1,照片5,6);在成壤较强的黄土中,具有次生粘土质结构(图1,照片7)和光性粘土胶膜发育的粒状孔隙胶结结构(图1,照片8)。
在上述微结构组成中,块状光性粘土胶膜是森林土壤中常见的微形态〔11,12〕,它指示成壤较强的黄土层甚至经历了森林条件下的成壤作用。
当然,大多数黄土层中光性粘土胶膜不发育,指示它们经受的主要是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区的成壤作用。
我们在甘肃临夏北原、陕西岐山城西与宝鸡陵原何家村第1层黄土中分别采集了8~10块样品进行有机质测定,结果表明,每块样品都含一定量的有机质(表1,图2)。
下面四项证据表明黄土中的有机质至少有一部分是在成壤过程中形成的。
一是临夏北原马兰黄土中有机质含量比现代新疆一些棕漠土有机质含量高〔13〕,二是黄土中的有机质具有波动变化性,三是在温度较低的临夏北原黄土中可见许多2~5mm 大小的灰黑色有机质斑点和被有机质染黑的黑褐色团粒结构(图1,照片5),四是黄土中的有机质有时比红色古土壤有机质含量还高(图2)。
1.2 黄土中的土壤淀积层CaCO 3含量高是黄土的重要特点之一〔1,14〕。
作者通过对陕西富县城东、长武城东第1层黄土20块样品的CaCO 3含量测定和镜下的识别可知,这两个剖面的马兰黄土中Ca CO 3含量在10%~17%之间(图3,a,b ),并以次生Ca CO 3为主,这表明黄土中的CaCO 3是次生淀积Ca CO 3,是淀积层的组成成分。
资料表明,D 1、D 2.新疆西尼尔与库鲁塔克棕漠土;D 3.甘肃张掖市东灰漠土;L la 、L lb .陕西岐山城西与宝鸡何家村马兰黄土;L lc 、S 1.甘肃临夏北原马兰黄土与第1层古土壤(D 1、D 2据文献[14],其余为本文测定)图2 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变化199第2期 赵景波: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 Fig .2 V ariatio n o f o rga nic matter co ntent in differe nt soils 风尘中Ca CO 3含量常小于3%,明显低于黄土〔1〕,也低于荒漠区的现代土壤(表1)。
分析干旱区成壤过程得知,黄土中的CaCO 3大部分来自大气降水。
据美国西南部的研究,现代干旱区的土壤每平方米每年可从大气降水中获得1.0~ 5.1g 的CaCO 3〔15〕。
在成壤过程中,大气降水中的CaCO 3通过蒸发淀积在黄土层中,经过漫长成壤过程中Ca CO 3的淀积聚集就形成了黄土富含Ca CO 3的特征。
因此,黄土富含Ca CO 3是黄土经历了富钙成壤作用的重要显示。
由于黄土这种土壤形成于冷干气候条件下,弱的淋溶作用没有造成Ca CO 3明显聚集成层,现代干旱区棕钙土、灰钙土Ca CO 3淀积层也正是具有聚集不明显的特征。
黄土发育在风尘连续堆积的条件下,不断堆积和连续的淀积是造成淀积层不具明显成层性的主要原因。
也许有人不相信黄土中不具成层性的次生Ca CO 3是土壤的淀积层,然而我们也能够找到具清楚成层性的黄土的CaCO 3淀积层。
如果黄土具有Ca CO 3淀积层,那么位于各黄土层底部的红褐色古土壤粘化层的上部就会有CaCO 3淀积。
在黄土高原中、南部,红褐色古土壤受到了强烈淋溶,Ca CO 3含量通常很低〔16~18〕。
然而在红褐色古土壤粘化层上部,可见棱柱状结构体表面具大量白色CaCO 3薄膜及少数结核,淀积层厚度为0.5m 左右。
采样分析表明西安与蓝田第1层黄土中的Ca CO 3在下伏古土壤中的淀积聚集量为8%左右(图3,c ,d ),如加上结核中Ca CO 3含量,淀积层中CaCO 3含量会更高。
2 黄土发育时的生物作用和成壤因素土壤是在生物的重要作用下经成壤过程形成的疏松土层。
黄土发育时是否具有活跃、重要的生物因素对认识黄土形成作用的实质十分重要。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作用主要是植物和土层中微生物的作用,只要地表有植被发育,土层中就必然会有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因此,只要确定了黄土发育时的地表有植被发育,就等于确定了所有生物作用的存在。
黄土中大量植物根孔是植被发育的直接证据。
孢粉资料能够提供黄土发育过程中具备形成土壤的生物作用的有力证据。
虽然孢粉可从荒漠地区搬运而来,a 、b.分别为陕西长武城东和富县城东马兰黄土中的淀积CaCO 3含量;c 、d.分别为西安刘家坡、蓝田县杨家湾从马兰黄土中迁移下来并淀积在第1层红色古土壤上部的CaCO 3淀积层图3 黄土发育时形成的淀积CaCO 3含量Fig .3 Illuv ia l Ca CO 3content fo rmed during dev elopment o f lo ess表1 不同土壤中有机质、Ca CO 3和粘粒含量(%)Table 1 C 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CaCO 3and clay grains in diff erent soils地 点土 壤样品数有机质CaCO 3粘粒含量范围平均值含量范围平均值含量范围平均值新疆库鲁塔克棕漠土40.14~0.290.22 6.40~16.709.8212.30~27.4021.85新疆西尼尔石膏棕漠土50.10~0.210.17 2.60~15.409.52 3.30~7.50 5.51甘肃张掖市东灰漠土50.28~0.510.42 6.86~10.648.3412.10~18.2816.78甘肃临夏北原马兰黄土80.21~ 1.380.6111.59~14.4313.1019.80~37.0026.60甘肃临夏北原第1层古土壤80.30~0.59 3.697.40~12.4011.0029.00~47.5037.15岐山城西马兰黄土60.33~0.560.488.21~12.8610.4332.40~38.6036.20宝鸡何家村马兰黄土80.20~0.660.517.48~13.249.0630.60~41.2038.40 注:新疆土壤资料据文献[13],其余为本文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