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珍稀动物图片大全
中国珍贵动物全集

中国珍贵动物全集〔组图〕2008年10月09日18:36来源:奇虎经验口袋蜂猴-----------------------------------------------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Nycticebuscoucang.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倭蜂猴------------------------------------------------别名风猴,小懒猴,属于懒猴科,学名为Bycticebuspygmaeus.倭蜂猴与蜂猴十分相似而体型更小,只有蜂猴的一半大,其身长21-22.5厘米,尾长1.2厘米,体重325-425克.头圆,眼圆而大,无颊囊,口,鼻,唇白色.体毛细绒状,多为橙色至赤褐色.从背部中央至头顶有一深色纹,腹部,四肢有银灰色光泽.栖息环境,食性与蜂猴相似.倭蜂猴在中国分布的科学记录是1986年,当时从云南获得的几只活体曾被认为是蜂猴幼体,但其中一只雌猴却产下1仔.倭蜂猴属于极为稀有而尚未深入进行研究的低等猴类,其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受人为活动干扰相当严重,亟待加强保护.只产于中国的云南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短尾猴--------------------------------------------------------------------------------别名红面猴,属于猴科(Macacaarctoides).体型比猕猴大,体长50-56厘米.成体颜面鲜红色,老年紫红色,幼体肉红色.耳较小,尾短光秃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披毛较长,腹面略浅;头顶毛较长,由中央向两侧披开.短尾猴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动.食性较杂,既取食野果,树叶,竹笋,也捕食蟹,蛙等小动物.短尾猴的数量稀少.目前人工饲养比较困难.产于西南及广东,广西.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熊猴--------------------------------------------------------------------------------别名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属于猴科(Macacaassamensis).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雄性体重8-1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性较小,体重5~9千克,体长42-62厘米.其憨态可搁,体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一般灵长类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类要强.体毛蓬松棕黄色,面部呈肉红色.与猕猴相比,其头大,面长,吻部突出.头顶具"发旋",从中间向四周发散,头,颈毛发为淡黄色,体毛稍具光泽,臀部周围多毛.尾下垂,其长近体长的一半,毛稀呈褐色.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啼声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产于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台湾猴--------------------------------------------------------------------------------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学名为Macacacyclopis.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44-54厘米,雌性体长36-45厘米,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1仔.寿命可达20岁.产于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猕猴--------------------------------------------------------------------------------别名黄猴,恒河猴,广西猴,属于猴科,学名为Macacamulatta.猕猴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猴类,体长43-55厘米,尾长15-24厘米.头部呈棕色,背上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谈灰黄色.鼻孔向下,具颊囔.臀部的胼胝(pian2zhi1)明显.营半树栖生活,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一般30-50只为一群,大群可达200只左右.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取食植物的花,果,枝,叶及树皮,偶尔也吃鸟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在农作物成熟季节,有时到田里采食玉米和花生等.4-5岁性成熟,每年产1胎,每胎1仔.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西到青海南部,北至河北省兴隆县,南达海南岛,都能见到它们的活动踪迹.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因此是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比较理想的试验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豚尾猴--------------------------------------------------------------------------------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Macacanemestrina.豚尾猴体长54~62厘米,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藏酋猴--------------------------------------------------------------------------------别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属于猴科,学名为Macacathibetana.藏酋猴体型粗壮,是中国猕猴属中最大的一种.头大,颜面皮肤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肤肉红色.成年雄猴两颊及下颏有似络腮胡样的长毛.头顶和颈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近尾基黑色,幼体毛色浅褐.尾短,不超过10厘米.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生境中,集群生活,由10几只或20~30只组成,每群有2~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喜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亦食鸟及鸟卵,昆虫等动物性食物.5岁性成熟,发情期多在秋季,春未夏初产仔,每胎1仔.分布于我国中部地区,东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达秦岭南部,南界为南岭.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种,由于开垦及阔叶林遭到破坏,生存范围已很狭窄,在武夷山,猫儿山及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尚有一定数量.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长尾叶猴--------------------------------------------------------------------------------别名长尾猴,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entellus.长尾叶猴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20千克,尾长超过体长,颊毛和眉毛发达.体毛灰黄褐色;脸黑色;额,颊,颏,喉为灰白色.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营树上生活,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没于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常集群活动,一般数十只为一群,多晨昏觅食,以树叶和野果为食.长尾叶猴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目前,已在西藏建立了江村,樟木沟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黑叶猴--------------------------------------------------------------------------------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francoisi.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每年产1胎,每胎1仔,偶见2仔.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白头叶猴--------------------------------------------------------------------------------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leucocephalus.外形酷似黑叶猴的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种.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援,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缝内.以嫩叶,芽,花,果为食.产于广西.白头叶猴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灰叶猴--------------------------------------------------------------------------------别名菲氏叶猴,法氏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phayrei.身披银灰色毛的灰叶猴,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其体长55~71厘米,尾长60~80厘米,四肢细长,臀胝不甚发达.头顶的毛浅银灰色,有时较长呈冠状;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幼体金黄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密林中,喜群栖,每群10余只至20~30只,善于攀跳,极少下地,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走.杂食,以嫩叶,花,果为食,也采食鸟卵和捕食小鸟.产于云南西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黔金丝猴--------------------------------------------------------------------------------别名灰仰鼻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属于猴科,学名为Rhinopithecusbrelichi.体形似金丝猴,鼻孔上仰,吻鼻部略向下凹,不像金丝猴那样肿胀.脸部灰白或浅蓝.头顶前部毛基金黄色,至后部逐渐变为灰白,毛尖黑色.耳缘白色,背部灰褐色.两肩之间有一白色块斑,毛长达16厘米.上肢的肩部外侧至手背,由浅灰褐色逐渐变为黑色,下肢毛色变化与上肢相同.有人认为是金丝猴的一个亚种.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地阔叶林中,主要在树上活动,结群生活,有季节性分群与合群现象.以多种植物的叶,芽,花,果及树皮为食.产于贵州梵净山.黔金丝猴分布范围十分狭窄,总数仅几百只,现已建立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对其栖息环境进行保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川金丝猴--------------------------------------------------------------------------------属于兽纲灵长目猴科.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翘,故也称仰鼻猴.脸部天蓝色,颈背至尾基部在浅灰褐色被毛中夹有金黄色长毛,全身毛色艳丽.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带,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树叶等为食.仅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及湖北神农架山区.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稀物种.帖子相关图片:滇金丝猴--------------------------------------------------------------------------------别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属于猴科,学名为Rhinopithecusbieti.滇金丝猴头顶有尖形黑色冠毛,雌性个体较雄性小.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深蓝色.毛色比较单调,背,体侧,四肢外侧和尾均为棕灰,灰黑色,毛长达23厘米;喉,颈,上肢内侧,臀部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黄色.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猴类中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种类.喜结群生活,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下到海拔较低处活动.取食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的嫩芽及松萝,竹笋等,在中午气温高时猴群处于休息状态.产于云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滇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种,其分布区狭小,各自然种群成岛状分布,相互隔离.在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已建立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盐井等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黑长臂猿--------------------------------------------------------------------------------别名黑冠长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Hylobatesconcolor.雌雄体毛色迥异的黑长臂猿,体长43~54厘米,细长的前肢比后肢还长.雄猿通体黑色,头顶部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黄色,头顶部黑褐色;幼猿不论性别都是黑色.雌雄均无尾,亦无颊囊.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森林中,营家族式生活,每群10只左右.性机警,晨昏活动,在固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活动路线.攀援自如,很少下地,在树上蜷曲而睡,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饮叶片的露水.妊娠期7~8个月,每年1胎,每胎1仔.雄性9岁性成熟,寿命可达30余年.历史记载见于广西,甚至远至长江三峡地区,现仅见于云南,海南岛,呈零星分布,数量稀少,已濒于灭绝,亟需采取保护措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白颊长臂猿--------------------------------------------------------------------------------别名黑猴,属于猩猩科,学名为Hylobatesleucogenys.白颊长臂猿的体型细长,肩宽臀小.体长40~65厘米,无尾,直立时两手可触地.与黑长臂猿的最大区别是雄猿两颊具明显的白色块斑,体毛仍为黑色.头顶具尖形冠毛.雌性幼体为黑色,成年后为灰黄色或金黄色,头顶也有黑色毛冠.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中,由一对成年猿和2~3只不同年龄的子女组成小群,营树栖生活.取食野果,树芽,嫩叶及花,特别喜食榕树果实,亦食昆虫.喜欢鸣叫,早晨太阳初升时成年猿首先鸣叫,最后全体共鸣,声音悦耳,数里之内可闻.产于云南南部.由于开垦种橡胶树,大面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也十分稀少,亟待加强保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白掌长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Hylobateslar.白掌长臂猿体长42~64厘米,后肢长10~15厘米,体重5~7千克,无尾.有黑褐色或棕黄色两种色型,雌雄两性都有.身被密长,蓬松的毛,其手,脚为白色,脸部周围有一白色毛环.栖息于热带雨林中,树栖性,喜在树上攀爬跳跃,也能在地上双足行走,营家庭式生活.以嫩枝芽,树叶,果实,昆虫,鸟卵为食.妊娠期为7个月,每胎产1仔.产于云南西南部.白掌长臂猿现存数量很少,为了保护这一濒于灭绝的稀有动物,我国已在南滚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白眉长臂猿--------------------------------------------------------------------------------别名呼猿,通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Hylobateshoolock.体型稍大的白眉长臂猿,雄性黑褐色,雌性淡黄褐色.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两眉白色,头顶部的毛向后生长,像是长臂猿中的老寿星.栖息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两条长臂和钩形的长手,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干似的荡越前进,动作迅速准确.偶尔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时,身体半直立,两臂有时弯在身子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滑稽可笑.营家庭式生活,通常3~5只为一群.其叫声洪亮,数里外可闻;从不搭窝,睡眠和休息都坐在树上.杂食性,吃树叶,果实,昆虫,鸟和鸟卵.幼猿8~9岁成熟,冬季产仔,每胎产1仔.白眉长臂猿和其他长臂猿一样,是灵长类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动物.产于云南,西藏.其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现已濒于灭绝.在白眉长臂猿栖息的高黎贡山,国家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穿山甲--------------------------------------------------------------------------------别名鲮鲤,石鲮鱼,属于鲮鲤科,学名为Manispentadactyla.穿山甲,顾名思义,一是有打洞的本领,二是身被褐色角质鳞片,犹如盔甲.除头部,腹部和四肢内侧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鳞甲间也有长而硬的稀毛.全长约1米的穿山甲,头小呈圆锥状;吻长无齿;眼小而圆,四肢粗短,五趾具强爪.雄兽肛门后有凹陷,睾丸不外露.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蚊,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发情期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2仔.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豺--------------------------------------------------------------------------------别名豺狗,红狼,属于犬科,学名为Cuonalpinus.外形与狗,狼相近,体型比狼小,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10余千克.体毛红棕色或灰棕色,杂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针毛,腹色较浅.四肢较短.耳短,端部圆钝.尾较长.额部隆起,鼻长,吻部短而宽.全身被毛较短,尾毛略长,尾型粗大,尾端黑色.豺为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多结群营游猎生活,性警觉,嗅觉很发达,晨昏活动最频繁.十分凶残,喜追逐,发现猎物后聚集在一起进行围猎,主要捕食狍,麝,羊类等中型有蹄动物.秋季交配,冬季产仔,怀孕期约60天,每胎3~4仔.除台湾,海南外广泛分市.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黑熊--------------------------------------------------------------------------------别名狗熊,黑瞎子,狗驼子,属于熊科,学名为Selenarctosthibetanus.黑熊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大型兽类.体长150~170厘米,体重150千克左右.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头圆,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垫厚实,前后足具5趾,爪尖锐不能伸缩.栖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动,善爬树,游泳;能直立行走.视觉差,嗅觉,听觉灵敏.食性较杂,以植物叶,芽,果实,种子为食,有时也吃昆虫,鸟卵和小型兽类.北方的黑熊有冬眠习性,整个冬季蛰伏洞中,不吃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至翌年3~4月份出洞活动.夏季交配,怀孕期7个月,每胎1~3仔.产于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大部分省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棕熊--------------------------------------------------------------------------------别名马熊,人熊,灰熊,属于熊科,学名为Ursusarctos.大型食肉目动物,体长180~200厘米,体重达200千克.外形与黑熊相似,但毛色不同,多为棕褐色或棕黄色;老年熊呈银灰色;幼年为棕黑色,颈部有一白色领环;胸毛长达10厘米.脚掌裸露,具厚实的足垫,但前足腕垫不如黑熊的宽大,与掌垫分开.棕熊属环北极分布的喜寒冷动物,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在高山草甸也能生活.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东北林区的棕熊有冬眠习性,但受惊扰会醒来不再入眠.食性较杂,动物性食物比重较大,喜吃蜜,蚂蚁,蚁卵,或挖洞捕食鼠兔,旱獭等.夏季发情交配,怀孕期7~8个月,在冬眠期间产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带小熊在林中玩耍.产于东北,西北,西南.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马来熊--------------------------------------------------------------------------------别名狗熊,太阳熊,属于熊科,学名为Helarctosmalayanus.马来熊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千克.体胖颈短,头部短圆, 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黄色的马蹄形块斑.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197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产于云南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小熊猫--------------------------------------------------------------------------------属于兽纲食肉目浣熊科小熊猫属.外型肥壮似家猫,成体体重可达8公斤.体毛红褐色;四肢粗短,毛黑褐色;尾长而粗并杂有环纹.多三五成群活动,早晚出外觅食.喜食冷箭竹,大箭竹,亦觅食树叶,果实及小动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大熊猫--------------------------------------------------------------------------------属于兽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体形似黑熊,头圆而大,尾极短.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及四肢全黑色.常在竹林内卧睡,平时单独活动,行动缓慢,性情温顺,听,视觉较差,自卫能力较弱.栖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内,主要以竹笋,竹叶及嫩竹尖为食,亦喜吃野果或一些动物性食物.只产于中国的四川,甘肃,陕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贵物种.帖子相关图片:紫貂--------------------------------------------------------------------------------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Marteszibellina.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40厘米左右,尾长12厘米左右,体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等为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每年4~5月份为发情期,妊娠期9~10个月,每胎2~4仔,3岁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水獭--------------------------------------------------------------------------------属于鼬科,学名为Lutralutra.水獭体长60~80厘米,体重可达5千克.体型细长,呈流线型.头部宽而略扁,吻短,下颏中央有数根短而硬的须.眼略突出,耳短小而圆,鼻孔,耳道有防水灌入的瓣膜.四肢短,趾间具蹼,尾长而粗大.体毛短而密,呈棕黑色或咖啡色,具丝绢光泽;腹部毛色灰褐.栖息于林木茂盛的河,溪,湖沼及岸边,营半水栖生活.在水边的灌丛,树根下,石缝或杂草丛中筑洞,洞浅,有数个出口.多在夜间活动,善游泳.嗅觉发达,动作迅速.主要捕食鱼,蛙,蟹,水鸟和鼠类.每年繁殖1~2胎,在夏季或秋季产仔,每胎1~3仔.水獭皮板厚而绒密,柔软华丽,毛皮珍贵,因而遭到无节制的捕猎,加之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数量已很稀少,亟需加强保护.除干旱地区外多数省(区)都有分布.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帖子相关图片:貂熊--------------------------------------------------------------------------------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Gulogulo.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洞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产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9课保护珍稀野生动物课件(共16张PPT)

作品欣赏
联想创作
1、收集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资料和照片,鼓励学生通过集体构思设计, 制作出生动 有趣的图文并茂的宣传小报或画报。
2、以小组为单位来制作。
3、完成作业的手法可以多样,但以绘画和剪贴为主。
1 自评 2 互评 3 师评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 第十九课
保护珍Hale Waihona Puke 野生动物尊重/保护/和谐/共生
观视频 知现状 你都认识哪些动物?对于这些动物你有哪些了解?
课前资料大汇报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和照片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讨论
说出野生动物的习性和分布。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最好。
我国最为珍贵 的野生动物
大熊猫
金 丝 猴
灭绝的原因
对野生动物的过度的捕猎和 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是造成我 国野生动物受危的主要原因。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去 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1、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2、栖息地的保护
3、建立救护和繁殖种群
5、加强管理,严惩偷猎。
4、减少和消除不利因素
探究分析
1、我们应该为保护有限的珍稀动物野生做些什么呢?
2、探究如何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展开设计: (1)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设计小报或画册,汇报自己的想法。 (2)学生还可以讨论怎样写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倡议书。
4 总结
作品展示评价
拓展提升
保护动物 保护自己 !
通过学习,积极投入到野生动物 保护的宣传和监督中去,为保护野生 动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您的观看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白
丹顶鹤
暨
豚
中国四类野生珍稀保护动物

中国四类野生珍稀保护动物
1、白鳍豚
白鳍豚是仅存于长江中下游的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
在中国十大珍稀动物排行榜是数量最少的。
白鳍豚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但是它比大熊猫更珍贵,2002年就不足50头了,在2006年到2007年间,白鳍豚一度被认为是已经灭绝了。
科学家再也没有捕捉、追踪到一条活的白鳍豚。
2、海南黑冠长臂猿
海南黑冠长臂猿是我国海南的特产,它比起越南北部仅存的20只黑冠长臂猿数量更少。
是中国十大珍稀动物排行榜里的第二。
海南黑冠长臂猿由于生活栖息地被破坏,再加上非法盗猎者的捕杀,导致现如今海南黑冠长臂猿仅存13只,分为两个小群体生活。
3、华南虎
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也有很多品种正在面临灭绝的危险。
我国的华南虎就是其中一种。
由于现在生活环境的问题,其捕食对象稀缺,目前我国华南虎野外数量不超过20只,而且呈孤岛分布。
虽然人们也有养殖,但是人工养殖的50头华南虎都是近亲繁殖,而且已经在慢慢退化了。
4、扬子鳄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一种鳄鱼。
作为中国十大珍稀动物排行榜之一,扬子鳄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同白鳍豚一样,由于生活环境的破坏,没有栖息地了,现在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目前野外扬子鳄的数量不足200只,只有50条是成年扬子鳄。
我国的珍稀动物

兔狲
• 兔狲(学名:Felis manul)是一种生存在 中亚的猫科动物,为猫科猫属的动物。分 布于自亚洲中部地带向东至西伯利亚以及 中国大陆的黑龙江、青海、内蒙古、河北、 四川、西藏、新疆等地,多见于沙漠、荒 漠或戈壁地区。
兔狲 - 外形特点
• 兔狲的额部较宽,吻部很短,颜面部几乎直立,近似于猿猴类的脸型。 瞳孔为淡绿色,收缩时呈圆形,但上下方有小的裂隙,呈圆纺锤形。 耳朵短而圆,两耳相距较远,耳背为红灰色。尾巴粗圆,长度约为 20~30厘米,上面有6~8条黑色的细纹,尾巴的尖端长毛为黑色。 全身被毛极密而软,绒毛丰厚如同毡子一般,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长, 为背毛长度的一倍多。头顶为灰色,具有少数黑色的斑点。颊部有2 条细的横纹。身体的背面为浅红棕色、棕黄色或银灰色,背部中线处 色泽较深,常具有暗黑色泽,后部还有数条隐暗的黑色细横纹。 • 兔狲有几个特征和其他的猫科动物有所区分。它的脚是短的,臀部较 肥重,且毛发也很长、很厚。这使得它看起来特别地矮胖且多毛。它 的毛发会随着季节而改变-冬天时会较灰且较不花。它的耳朵位置较 低,且使其有一副有点像是猫头鹰的面容。因为它那相对较肥的脸庞, 一度被认为是波斯猫品种的祖先
台湾猴 - 种群现象
• 由于台湾猴的数量明显增加,也出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事情。1997年 8月以后,台湾新中横公路的塔塔加鞍部一带树立了不少警示牌,提 醒往来车辆“当心动物,减速慢行”。因为有200—300只台湾猴将 这一带当成了它们的运动场,经常“呼朋唤友”,蹲坐在公路上享受 日光浴或者打闹嬉戏。以至于过往车辆如果稍不小心,闪避不及,便 会连人带车以及“猴子猴孙”统统撞成一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与著名的贺伯台风有关,因为在贺伯台风肆虐 台湾之前,这些台湾猴只是藏身于距离公路较远的两边山坡地上。但 是,当8月初的贺伯台风吹过之后,玉山、嘉义和南投水里等地的新 中横公路整整两个月不能通车,生活在这里的台湾猴马上乘机“携家 带眷”,齐心合力地将这条公路一段一段地占据了。 为了解决猴子“占路不还”的问题,台湾有关方面也伤透了脑筋,最 后决定准备帮这些台湾猴架设一座“专用天桥”,然后派工作人员辅 导它们学习从“专用天桥”上横穿公路,以确保公路上的行车安全, 畅通无阻。但这个设想能否实现,主要还得看天桥完工以后,这些珍 贵的“猴儿们”是否会“捧场”。
我国稀有动物

生活地点
• • 中华鲟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摄 食只以浮游生物、 中华鲟植物碎屑为主食,偶尔吞食小鱼、小虾。中华鲟具有自己独有的生活 习性。它们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也就是说,中华鲟是典型 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回来 了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 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这 些“游子”又携带儿女们,顺流而下,旅居海外。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 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 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2014年9月2日,葛洲坝截流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
•
存在价值
•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 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 • 中华鲟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 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 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 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鲟在分类上 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 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 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 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 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 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 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 石。
《本草纲目》中对其食性的记载为:“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 不饮,蟹鱼都误食之”。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食物对 象多数是生活于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类小型动物。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 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 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 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中国八大珍稀动物简介

中国有许多珍稀动物,以下是中国的八大珍稀动物的简介:
1.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和保护动物,大熊猫以其独特的外貌和温和可爱的性格而闻名。
它们主要生活在四川、陕西、甘肃和云南等地的山区,以竹子为主要食物。
2. 中国金丝猴:也称为中国猕猴,是中国特有的猴种。
它们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森林中,具有优雅的外貌和灵活的身手。
3. 东北虎: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也是濒危物种。
它们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的森林中。
4. 长江江豚:也称为白鳍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淡水鱼类之一。
它们是长江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5. 中国雕鸮:是中国特有的猛禽,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猛禽之一。
它们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如四川、
云南和贵州等地。
6. 喜鹊:也称为灰喜鹊,是中国特有的鸟类。
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其美丽的外观和优雅的飞行姿态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7. 温泉蛙: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只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和云南等地的温泉或温泉附近。
它们具有独特的生态适应能力,能够在高温水域生存。
8. 红腹角雉:也称为朱鹮,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
它们分布在中国的山区,如四川、湖北和陕西等地,以其华丽的羽毛和濒危状态而备受关注。
这些珍稀动物在中国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并且受到国家和国际的保护。
保护这些动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十大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雪豹、梅花鹿、东北虎、亚洲象、藏羚羊、马来熊、丹顶鹤、金丝猴、长臂猿等。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腹锦鸡(俗名:野鸡)、红隼、松雀鹰、普通鵟、黑鸢、斑头鸺鹠、雕鸮、鹰、白尾鹞、猕猴、短尾猴、斑羚、穿山甲、水獭、岩羊、大灵猫、小灵猫、中华斑羚。
10、长臂猿长臂猿,因臂特别长而得名。
长臂猿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白天活动。
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
它们速度极快,,一跃可达10余米,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飞鸟。
它们也是群居动物,每群包括1对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过5-6只。
食物以浆果为主,也吃树叶、小鸟、鸟蛋或昆虫。
长臂猿是没有尾巴的,因为胳膊比较发达,所以胳膊的长度还有手掌的长度都比腿和脚掌长很多。
长臂猿属主要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
9、金丝猴金丝猴毛比较顺滑还非常柔软,而且颜色是金黄色,所以取名为金丝猴。
金丝猴有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5种,其中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它们主要栖息于高山密林中,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等肉类,栖息地海拔很高,但身上的长毛可耐寒。
而且金丝猴的5个品种均为珍稀品种,均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品种。
8、丹顶鹤丹顶鹤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
丹顶鹤之所以叫丹顶鹤,也是因为丹顶鹤全身几乎都是白色,但是头上却是红色的,像是顶了个东西。
丹顶鹤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
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
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
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7、马来熊马来熊,为食肉熊属下的一种小型熊类动物,是现存体型最小的熊。
中国一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一一级保护动物中国一级保护动物是指受到我国特殊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这些动物因为数量稀少、分布局限以及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来维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
这些动物不仅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标志。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一、大熊猫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它们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区。
大熊猫以竹子为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食物供应的不足以及繁殖问题,大熊猫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幅减少。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竹林等。
二、华南虎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分布在福建、江西和广东等地。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非法猎杀和偷猎等原因,华南虎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动物,中国政府在福建、江西和广东等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加强了对非法猎杀的打击力度。
此外,通过人工繁殖和栖息地恢复等措施,华南虎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三、金丝猴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的山区。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猎杀等原因,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金丝猴,中国政府在云南和四川等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加强了对非法猎杀的打击力度。
此外,通过人工繁殖和栖息地恢复等措施,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四、黑颈鹤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鹤种,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的高原湿地。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环境污染和非法捕猎等原因,黑颈鹤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黑颈鹤,中国政府在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加强了对非法捕猎的打击力度。
此外,通过栖息地恢复和环境治理等措施,黑颈鹤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五、扬子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鳄鱼种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湖泊和河流中。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非法捕捞等原因,扬子鳄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珍稀动物大全
熊狸别名熊灵描,属于灵猫科,学名为Arctictis binturong
猞猁别名猞猁狲,马猞猁,属于猫科,学名为Felis lynx
兔狲别名玛瑙,羊猞猁,乌伦,属于猫科,学名为Felis manul
金猫别名原猫,红椿豹,芝麻豹,狸豹,乌云豹,属于猫科,学名为Profelis temmincki
虎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云豹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于猫科,学名为Neofelis nebulosa
雪豹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豹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属于猫科,学名为Panthera pardus
斑海豹别名海豹,港海豹,属于海豹科,学名为Phoca largha
儒艮别名人鱼,属于儒艮科,学名为Dugong dugong
白暨豚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 vexillifer
江豚别名江猪、海猪,学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鼠海豚科Phocoenidae;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入海口及长江中下游。
亚洲象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属于象科,学名为Elephas maximus
蒙古野驴别名亚洲野驴,饿驴子,野驴,属于马科,学名为Equus hemionus
西藏野驴别名野驴,骞驴,属于马科,学名为Equus kiang
野马别名普氏野马,属于马科,学名为Equus przewalskii
蜂猴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Nycticebus coucang
倭蜂猴别名风猴,小懒猴,属于懒猴科,学名为Bycticebus pygmaeus
短尾猴别名红面猴,属于猴科(Macaca arctoides
熊猴别名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属于猴科(Macaca assamensis)
猴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学名为Macaca cyclopis
猕猴别名黄猴,恒河猴,广西猴,属于猴科,学名为Macaca mulatta
豚尾猴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Macaca nemestrina
藏酋猴别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属于猴科,学名为Macaca thibetana
长尾叶猴别名长尾猴,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 entellus
黑叶猴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 francoisi
白头叶猴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 leucocephalus
川金丝猴属于兽纲灵长目猴科
黔金丝猴别名灰仰鼻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属于猴科,学名为Rhinopithecus brelichi
滇金丝猴别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属于猴科,学名为Rhinopithecus bieti
黑长臂猿别名黑冠长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Hylobates concolor
白颊长臂猿别名黑猴,属于猩猩科,学名为Hylobates leucogenys
白掌长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Hylobates lar
白眉长臂猿别名呼猿,通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Hylobates hoolock
穿山甲别名鲮鲤,石鲮鱼,属于鲮鲤科,学名为Manis pentadactyla
豺别名豺狗,红狼,属于犬科,学名为Cuon alpinus
黑熊别名狗熊,黑瞎子,狗驼子,属于熊科,学名为Selenarctos thibetanus
棕熊别名马熊,人熊,灰熊,属于熊科,学名为Ursus arctos
马来熊别名狗熊,太阳熊,属于熊科,学名为Helarctos malayanus
小熊猫属于兽纲食肉目浣熊科小熊猫属
大熊猫于兽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
紫貂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Martes zibellina
水獭属于鼬科,学名为Lutra lutra
貂熊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Gulo gulo
斑林狸别名斑灵狸,虎灵描,彪,属于灵猫科,学名为Prionodon pardicolor
大灵
猫别名九节狸,灵狸,麝香猫,属于灵猫科,学名为Viverra zibetha
小灵猫别名七节狸,笔猫,乌脚狸,香猫,属于灵猫科,学名为Viverricula ind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