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专题测试(带答案)

合集下载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典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典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典型试题一、选择题1、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A、掌握能量流动中的传递效应B、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C、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设法调整,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A、雌蛾分泌性激素B、工蜂跳8字舞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3、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是()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科学价值D、潜在价值4、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A、能量与营养级B、能量与个体大小C、能量与个体数量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5、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的危害而严重减产。

后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

这一事实体现了野生生物的()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科学价值D、潜在价值6、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7、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9、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B、人口自然增长与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无关C、人口增长可促使人们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使耕地不断增加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口对环境没有破坏10、“一山不能存二虎”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是()A、虎的个体太大,生活的空间也大B、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C、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D、虎是营养级很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1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4项中正确的是()A.N1〃M1>N2〃M2B.N1〃M1=N2〃M2C.N1〃M1<N2〃M2D.N1〃M1≥N2〃M212、在下列四个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相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带答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带答案)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配套作业班级姓名完成时间【基础训练】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2、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的是()A矿质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植物落叶腐烂后又还给土壤B轻度污染的水体经过生物的吸收分解、物理沉降、化学分解而得到净化C由于大火而烧毁的森林通过繁殖作用得到恢复更新D过度开垦草原、毁林造田使气候失调,土地沙漠化3、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4、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

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 )A.种群数量多,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 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C.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6、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7、下列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B.生物种类越复杂,种群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就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都必然有利【能力提升】8、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A .①③⑤⑥⑧B .②③④⑥⑦C .②④⑤⑦D .①③④⑤⑧9、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专题测试(带答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专题测试(带答案)

2018年秋季学期周考试题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和必不可少的成分是指()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消费者和分解者2.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的含氧量减少3.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4.在草→食草的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效率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是()A.20%和2% B.0.8%和0.032%C.4%和0.8% D.0.4%和0.0126%5.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以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能提高光能利用率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8.关于生物同化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B.食物消化后粪便中的总能量C.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D.从消化道吸收后合成有机物中的能量9.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呜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30道小题)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C.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生物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3、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全部的动物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6、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同一种营养级【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解:A、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正确,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B、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C 正确;D、一种生物在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D错误.故选:C.【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2.表示一个生态系统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的是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食物为食C.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D.能量在各级营养级中逐渐递减【答案】B【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就越多,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因为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草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草食动物既可以吃多种植物,又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名师】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测试题(解析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测试题(解析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 B.湖泊里的鱼C.湖泊里的水草D.湖泊里的水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下列做法符合要求的是()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填海盖楼 D.引进,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3条食物B.该食物网是一个生态系统C.图中鼠和兔之间是竞争关系D.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4.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存在相互关联B.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迅速减少C.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D.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5.在一成熟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稳定的食物链:甲→乙→丙→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B.该食物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四营养级C.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丁灭绝,丙的数量是先增加再减少D.若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则丁体内的农药浓度最高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D.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7.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8.“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一员”的理念应牢牢铭刻在我们心中,并践行在我们行动中.以下观点错误的是()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B.围湖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D.生物圈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栖息地9.“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保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有详细答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有详细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2.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3.193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洛伦佐做了一个实验,刚刚孵化的小鸭看到的第一个运动物体是他本人,而不是母鸭,结果,小鸭记住了洛伦佐,小鸭长大后,会紧紧跟在他后面,这个例子不能说明的是()A.信息的传递具有普遍性B.信息可在不同生物个体间传递C.信息传递对生物的生活有重要意义D.在该过程中具有三种类型的信息传递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 250 J/(cm2)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 5.如图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6.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增加B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C. 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7.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8.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质循环8.下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是B9.若M表示物种多样性,ABCD表示四个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则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BC.若M表示种群的个体数目,ABCD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四个不同种群,则A种群所具有的能量一定最少D.若M表示种群的能量值,ABCD表示四个不同的种群,它们构成食物关系,则C的数量增加会导致AB的数目增加1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生态瓶内,要使其中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A.O2B.H2O C.足够的有机物D.太阳能【答案】D【解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离不开能量,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家里冰箱里常常会储存些新鲜的鱼肉、水果、蔬菜等食物,在这些食物里面滋生的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答案】D【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可以随机交配的属于同一个种群;不同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占有不同的生态空间构成群落;不同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着信息传递构成生态系统。

可见冰箱里储存的鱼肉、水果、蔬菜,以及滋生的细菌并不能随机交配和进行能量流动。

D正确。

【考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是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答案】B【解析】捕食者的存在会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A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秋季学期周考试题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和必不可少的成分是指()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和消费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D.消费者和分解者
2.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的含氧量减少
3.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4.在草→食草的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效率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是()
A.20%和2% B.0.8%和0.032%
C.4%和0.8% D.0.4%和0.0126%
5.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以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
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
稳定性
8.关于生物同化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B.食物消化后粪便中的总能量
C.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D.从消化道吸收后合成有机物中的能量
9.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呜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

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的报警呜叫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10.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A.种群和种群之间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
C.生物和环境之间D.以上三项都有
11.农民向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目的是()A.杀死昆虫B.延长昆虫的发育期
C.干扰昆虫间正常的交尾D.干扰昆虫正常的新陈代谢
12.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
13.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这个事实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4.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15.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16.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量来源
17.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层次的保护战略和措施?()
①基因②细胞③组织④物种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④⑤
18.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一项为()A.五灵脂、海螵蛸、蝉蜕等都是常用的取自动物的中药
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C.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D.野生生物种类繁多
19.下列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
B.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C.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D.进行自然保护只有建立自然保护区
20.据历史记载我国的黄土高原曾经是茫茫林海,如今变成荒山秃岭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发;B.人口大量减少;
C.北方寒流长期侵袭;D.地壳运动频繁。

二、非选择题:共20个空,每空2分, 40分。

26.下图是食物关系图。

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含有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蛇是消费者,属
于营养级。

鹰同时占有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短时间内将会。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千克蜥蜴。

27.下图为生物圈的物质循环途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图中所示的是碳的循环,碳是以的
形式,通过生产者的生理过程,从无
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

(2)在生态系统中,三者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缺一不可的。

其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使生物圈的稳态遭到了破
坏。

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将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该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模式,实现物质的利用和能量的利用。

28.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请回答: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kJ。

(2)从A 到B初级消费者和从B到C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欲使C增加3kg,至少需A ________kg。

(4)能量传递的特点:。

来宾四中2018年秋季学期周考试题(五)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答题卡
姓名:学号:成绩: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20个空,每空2分, 40分。

26.(1)
(2)
(3)
(4)
(5)
27.(1)
(2)
(3)
28.(1)
(2)
(3)
(4)
参考答案
1-5 CAABC
6-10 BCDAD
11-15 CBBCB
16-20 DDADA
26.
(1)3
(2)兔、蚯蚓、蚱蜢
三级第四三
(3)竞争
(4)增加
(5)5
27.
(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4)循环多级
28.
(1)1250
(2)生产者16% 15%
(3)125
(4)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