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含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典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典型试题一、选择题1、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A、掌握能量流动中的传递效应B、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C、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设法调整,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A、雌蛾分泌性激素B、工蜂跳8字舞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3、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是()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科学价值D、潜在价值4、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A、能量与营养级B、能量与个体大小C、能量与个体数量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5、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的危害而严重减产。
后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
这一事实体现了野生生物的()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C、科学价值D、潜在价值6、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7、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9、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B、人口自然增长与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无关C、人口增长可促使人们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使耕地不断增加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口对环境没有破坏10、“一山不能存二虎”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是()A、虎的个体太大,生活的空间也大B、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C、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D、虎是营养级很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1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4项中正确的是()A.N1〃M1>N2〃M2B.N1〃M1=N2〃M2C.N1〃M1<N2〃M2D.N1〃M1≥N2〃M212、在下列四个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相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带答案)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配套作业班级姓名完成时间【基础训练】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2、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的是()A矿质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植物落叶腐烂后又还给土壤B轻度污染的水体经过生物的吸收分解、物理沉降、化学分解而得到净化C由于大火而烧毁的森林通过繁殖作用得到恢复更新D过度开垦草原、毁林造田使气候失调,土地沙漠化3、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4、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
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 )A.种群数量多,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 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C.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6、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7、下列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B.生物种类越复杂,种群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就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都必然有利【能力提升】8、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A .①③⑤⑥⑧B .②③④⑥⑦C .②④⑤⑦D .①③④⑤⑧9、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一、选择题1.单位时间内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或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全部有机物的量,叫做总初级生产量,除去自身呼吸消耗外,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净初级生产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净初级生产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流向分解者C.次级生产量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物质或获得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和遗体中的能量均属于净初级生产量2.如图表示某人工养殖塘内多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以及传递的过程即为能量流动B.草食性鱼类粪便中的能量全部为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可能呈倒置,分解者的能量来源最多D.青虾与螺蛳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者同化量的比值3.下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有关解释正确的是()A.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C.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1000人D.与食用玉米相比,食用牛肉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消耗资源更多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的食物及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f+dC.丁分解者利用的能量h可以来自甲、乙D.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b)×100%5.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该生态工程通过“加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②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③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④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⑤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A.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③④⑤6.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故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故B错;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故C错;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是禁止开发利用,而是禁止掠夺性的利用,故D 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如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相反关系【答案】B【解析】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故A正确,B错误。
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反比,故C正确。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成反比,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3.水稻草丛矮缩病危害水稻生长发育且很难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抗草丛矮缩病的野生水稻种群,并利用它的抗病基因培育出该病的新品系水稻,这是利用了野生生物的A.直接使用价值B.间接使用价值C.潜在使用价值D.不确定【答案】A【解析】从野生品种中找到必要的基因为科学研究之用,故为直接使用价值,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B错误;潜在使用价值是指目前尚未发现的价值,C错误;能够确定,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30道小题)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C.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生物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3、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全部的动物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6、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同一种营养级【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解:A、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正确,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B、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C 正确;D、一种生物在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D错误.故选:C.【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2.表示一个生态系统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的是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食物为食C.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D.能量在各级营养级中逐渐递减【答案】B【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就越多,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因为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草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草食动物既可以吃多种植物,又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名师】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有详细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2.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3.193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洛伦佐做了一个实验,刚刚孵化的小鸭看到的第一个运动物体是他本人,而不是母鸭,结果,小鸭记住了洛伦佐,小鸭长大后,会紧紧跟在他后面,这个例子不能说明的是()A.信息的传递具有普遍性B.信息可在不同生物个体间传递C.信息传递对生物的生活有重要意义D.在该过程中具有三种类型的信息传递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 250 J/(cm2)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 5.如图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6.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增加B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C. 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7.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8.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质循环8.下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是B9.若M表示物种多样性,ABCD表示四个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则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BC.若M表示种群的个体数目,ABCD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四个不同种群,则A种群所具有的能量一定最少D.若M表示种群的能量值,ABCD表示四个不同的种群,它们构成食物关系,则C的数量增加会导致AB的数目增加1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完整word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1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 1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 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 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 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 乙生态系统在 ④ 乙生态系统在A. ①③生态瓶编 号生态系统组成光照水草藻类 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2.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 3. 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 A. B .C . D.其体型必然越大 其体型必然越小 ( ) 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4. 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 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 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图中“ +”表示有,“-”表示无)。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 下面判断错误的是()S 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S 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B.①④C.②③——乙±«««A 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C.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D5. 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 B •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要长•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高硅藻7虾7小鱼。
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 的是( ) D.②④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物的影响C.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D.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6.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姓名:________ 班别: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_______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B. 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C.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 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3、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缸放置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之间,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5、金钱豹会用尿液划出自己的领域范围,以此来警告同类,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C.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D.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示结构中所有成分可以组成生态系统B.图中可能组成三条食物链C.“鸟”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图中腐生微生物相同8、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9、“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可.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过程来减少大气中的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A.a、b B.c、d C.b、c D.b、d10、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1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12、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13、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14、如图是一个简化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可分别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说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C.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有2个营养级D.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5kJ的太阳能来支持15、如图为某一草原中食物网的一部分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1)该食物网中包括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既属于第三营养级又是三级消费者的生物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狼和红狐的关系是(3)此图若添加,可构成较完整的生物群落,再加上就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4)如果臭鼬大量被捕杀,短期内兔的数量会______.若人类活动引起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5)调查草原中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事实上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到,所以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可能会比实际值______.16、(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 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太阳能.(2)分解者通过和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3)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17、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卷叶螟、青蛙等生物。
图1是该生态系统参与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e代表过程;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为J/(hm2·a)。
回答有关问题:(1)图1中缺少的过程是(用图中文字和箭头表示),b、c、e过程中碳以形式流动,写出图1中的食物链。
(2)图2中A表示的含义是,B的数值为J/(hm2·a),C的来源有同化的能量。
(3)由图2可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18、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1)图中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输入此鱼塘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塘中的水草、鱼、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____。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____法。
(3)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的功能。
19.(2011年江苏卷)(9分)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人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进行调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一)1-5CDCCB 6-10CDCDD 11-14CCBD15、(1)5 兔、鼠、昆虫狼、红狐草固定的太阳能(2)竞争和捕食(3)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减少下降(5)标记重捕法偏高16、(1)CO2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或发酵)(3)3 兔和鼠(4)食物链营养级17、(1)大气CO2库→水稻有机物水稻→卷叶螟→青蛙(2)卷叶螟同化能量 2.45×109卷叶螟和水稻(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8、(1)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化学能(太阳能和化学能) 生物群落弱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较简单(2)竞争标志重捕(3)垂直结构(4)信息传递19.(9分)(1)高正反馈(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净化作用(3)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5)补水和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