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决战零七)完美修改版
最新 国际关系理论-精品

国际关系理论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法的诠释1.对国际法产生与发展的诠释。
首先,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可以保证世界和平并规范国家行为。
在此推动下,战后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并成立了国际联盟,为国际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次,新自由主义主张国际机制、规则、制度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有效手段,强调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且注重国际制度,促成了国际经济立法的繁荣,WTO的成立,各种经济合作协定的制定都与此有关。
再次,建构主义认为国际法属于一种规范,即社会认同,该理论把国际法上升到观念的高度,超越了国际法是否为法的争论,从而使国际法作为一种规范的国际地位被广泛接受。
2.对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的诠释。
理想主义理论认为国际法可以保证世界和平,把国际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来看待,这带来了战后国际立法的繁荣。
建构主义理论提升了国际法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国际法属于各国共同意志的表达并期待一致遵守的“社会规范”,它将对各国的国际行为模式与价值选择产生一定的强制性效果。
各国对国际法的观念和意识,属于“文化”范畴,是具有权威效果的非物质力量,应充分重视国际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将国际法视为观念,超越了国际法是否为“法”的争论,使国际法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位置。
3.对国际法发展动力问题的诠释。
国际法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律秩序的需要。
但诸如观念、利益等国际因素也可能促进国际法的发展。
新自由主义认为观念因素能对外交政策产生影响,观念帮助治理世界,原则化观念指导国际法的具体领域的制度建构,可见,观念对国际法的发展起到一种理念性的动力作用,国际法就是由观念上升而来的。
任何一项国际制度首先都是一种观念,当它被国际社会接受后,上升为制度,才成为有约束力的国际法。
可见,利用理想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国际法的一些宏观问题,可以使人们对国际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具体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对国际法的诠释1.博弈论诠释了国际法的产生过程。
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章国际关系理论第二章讲师介绍:李铭义博士∙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博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席格中心访问学者∙义守大学助理教授∙电子邮件:mylee@.tw目录∙壹、前言∙贰、国际关系理论的缘起∙参、国际关系的研究途径∙肆、国际关系理论脉络∙伍、理论之架构∙陆、结语国际关系定义∙一九九六年牛津出版之政治学辞典,对国际关系解释为研究国家间的互动与更广泛意义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的理论与运作之学科。
这定义显然是采广义的解释国际关系之意涵,包括理论与实务层面的科际整合,均为其研究与应用领域。
∙然而国际关系之狭义内涵,仅为对国际政治行为体之政治互动关系与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国际关系又称作国际政治学。
学者看法∙马基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提出「君主论」(The Prince)的论述,把政治学当作实践学科,认为国家管理与价值判断无关,必须采取科学方法,统治者使用一切可能的权术以达管理目标,使国家成为纯粹的权力组织∙国际间应该建立普遍永久和平计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观察到国家权利对人民的强制性,然基于哲学之调和与和谐理念,必须承认国家成立的人类理性过程,主权应属人民,国家则须保障人权,国家体制应采分权原则建立代议制共和国,希望藉由共和体制的人民理性作用,形成联盟以防止战争,唯有如此,才能消除道德与政治的矛盾,将使人类拥有永久和平。
学者看法∙国家绝对主权论是布丹(Jean Bodin,1530~1596)的重要政治主张,唯有永久存在的主权,才能保障安定的社会秩序,促使国家合法化。
此外,国际间应积极维护国家权力的主体性∙尚有鲁索(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的政治思想,推论基础为国家建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原本拥有自由平等的生活,国家基于民意而形成公意,以实施直接民主制度,政府在国际丛林中依靠均势维持秩序,甚或采取战争手段而非和平方式学者看法∙克劳塞维茨(Gottfried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的「战争论」,主张战争实是政治的工具,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因此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理念与企图,国际之间的政治关系,将不受限于战争的影响,军事战略必须受到国家政略的指导。
国际关系理论整理

国际关系整理一、理论篇:(下划线为红宝书上有的!)1、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
这三个概念好像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最小,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体系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
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4、世界体系5、国际合作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
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6、国际机制机制(regime)一词源于拉丁文regimen,意指规则、指导、指挥和管辖。
02国际关系理论

新自由主义摒弃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主义的极端 色彩,仍然强调跨国交流、共同价值观、国际和 平合作、国际制度、民主和和平的关系等等。
三、几种国际关系实践理论或思想
([英]杰夫· 贝里奇等:《外交理论:从马基雅弗利到 基辛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1.汉斯· 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论
汉斯·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1948年) 国际政治就是权力之争,国家利益只有通过权力 才能得以实现。 “权力界定利益”
(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与流派
肯尼斯· 汤姆逊:《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思想家 与世界危机》
西方国际思想三大传统:
马基雅维里式的现实主义:把冲突和彼此的战争看作
是国家间关系的现实,各国追求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国 际政治无道德可言。
格劳秀斯式的理性主义:既看到冲突也看到了合作,
国际社会虽不存在至上权威,但可通过外交、国际法。
C. 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 a、人性可以改造。 b、战争可以避免。 c.利益可以调和。 d.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 e.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f.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
“空想的乌托邦”
2. 现实主义学派
A. 现实主义学派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与理想主义的反思 和争论中诞生和发展壮大。 爱德华· H· 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 年》(1939年) 汉斯· J·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和 和平的斗争》(1948年)
康德式Biblioteka 革命主义:国际关系归根结底是组成国家的
人的关系,人类的天职就是要为实现兄弟般的人类大家 庭而奋斗。
1、理想主义学派
国际的关系理论部分整理

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的出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的关系,是对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的结果。
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十四点纲领)、阿尔弗雷德•齐默恩(《中立与集体安全》、《国联与法权》)、约翰•默里。
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性是善良的,或至少是可以改造的,战争可以防止。
战争不是人性的产物,而是环境的结果。
战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一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人类可以通过教育改造人性,防止战争。
(2)倡导国际主义,国家利益是可以调和的。
理想主义否认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对外政策中强调国家利益是狭义的民族主义的表现。
完毕秘密外交,实现对外决策的某某进程,将有助于消除战争的起因。
(3)建立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保卫世界和平。
国际联盟是威尔逊的“宠物〞,是理想主义的希望,理想主义认为“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石〞。
(4)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规X和约束国家的行为,从而最终使世界防止战争。
(5)提倡国际道德,确保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维护国际道德的途径使,通过国际联盟对实行侵略的国家进展制裁;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作用,提高民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
从以上可知,“国际主义〞、“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理想主义的理论和外交实践。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如此摩根索的扛鼎之作《国家间政治》是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核心的内容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如此。
这六原如此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如此:(1)政治是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如此所支配的。
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如此的客观性。
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如此;(2)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是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心,它使国际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区别于经济学(以财富界定权力)、论理学、美学和某某学;(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
国际关系理论1

(二)莱茵霍尔德·尼布尔 基督教现实主义 1.人的原罪说:批判自由主义,用人的原罪说分析人性;认为人有两面性,即超 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和本身具有的不可避免的罪恶; 2.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所有的缺点国家也有,个人和国家为了安全会追求更多 的权力; 3.历史的基本特征:冲突和权力是社会的必然产物; 4.批判理想主义;忽视了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之间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1
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章 现实主义
第一节 理想主义 一、背景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维也纳会议以来因大国均势政策而维持的所谓欧洲百年和 平局面打得粉碎,这场浩劫给人类提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如何才能防止战 争,维持和平? 2 根基:一是当时在大西洋两岸(英美),自由主义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思 潮;二是得益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关于建立自由民主新世界的倡导,他相 信把自由民主的价值推广到欧洲和世界是消除战争和冲突的根本途径,按照人类 理性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可以实现世界和平。
第二节、经典现实主义 一、理论背景 理想主义理论没能抵挡住 30 年代希特勒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席 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总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了理想主义理论的破产。现实 主义学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于 30 年代,发展于 40 年代,到 50、60 年代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1,国际关系概念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 (MNCs)和跨国公司(TNCs).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5,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国际关系理论

从现实主义视野看中美贸易战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从闭关锁国逐渐走向开放的历史。
中国走向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最初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演变为改革开放,选择性的接受西方文化。
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实行外交封锁,军事包围,一同遏制中苏关系破裂后,中美“乒乓球外交”开启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正式建交;自中国“入世”以来,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倒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预计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
为应对美方将要实施的关税、非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我国也应采取反制措施来保护自身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的权益。
中国与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影响,中美贸易争端一直不断,2003年至2005年末,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给中美贸易关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贸易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中美两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期。
2018年,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掀起了又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
中美贸易摩擦作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部分随中美政治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幻而发生变化。
从现实角度出发,中国成为后来居上、赶超美国的世界性大国,一举一动都将对世界形势产生影响,美国一战后便迅速崛起,成为“一超多强”的一超,中国的腾飞对美国的地位具有足够的威胁,故两国的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经济利益与政治现实的平衡。
中美的外交关系,包括中美贸易战都属于国家与国家、行为体与行为体进行互动而呈现的状态,而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双方的应对措施以及产生的影响都能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视野中找到答案。
一、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原因分析现实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意味着承认冲突乃是国家间关系中固有的现象,现实主义者关注的是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权力政治和战争的成分,它阐述的是国际关系的“本然”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决战零七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1,国际关系概念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5,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
《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第二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948-1979)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此书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 摩根索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在这个大框架下,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标志有两个: 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筒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行为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范围扩大,宏观分析加强,先后出现了若干研究热点;第二: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核时代的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的全球问题;第三;自然科学神速得渗透到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以数学原理,心理分析,电脑运用和模拟分析尤为突出.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这两条主线的发展,到1979年汇聚到一个顶峰,即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是第二阶段的集大成著作,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第三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繁荣阶段与自由主义的复兴(1979-1992)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科的繁荣时期,以现实主义危机和自由主义复兴为基本标志.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权力与相互依赖》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它是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
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基欧汉和奈认为军事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能事先假定如此.权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权力也可以来自相互依存,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对等的,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产生权力。
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梳理起来,共有五种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自由主义、认知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在诸多自由主义流派中,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化程度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兹和基欧汉都借鉴了徽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理性主义这个大范畴中进行研究.1984年,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熟。
这一阶段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第三次论战,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来看,这次论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从冷战结束到冷战后时期国际关系深刻变化所作的理论探索,这次论战出现了两次交锋:理性主义对反思主义和建构主义对解构主义.第三阶段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 其一,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的"英国学派"此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学派大致可以归为社会自由主义学派。
其二,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抨击日趋尖锐.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仍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另一方面,非主流理论也开始与主流理论正面交锋.非主流理论的批判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大了第三阶段的争鸣力度,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三足鼎立时期与建构主义兴起(1992—今)1992年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分野再显清晰的时期,标志是建构主义兴起并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
建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非常重要,只是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在第二时期形成话语霸权,并借助科学方法论的工具,加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自身没有形成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80年代末,奥努弗(Nicholas 011uf)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正式引人到国际关系学,并出版著作《我们造就的世界》.对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温特.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可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温特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根本性挑战,并逐步与后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根本的一条是它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存在不可通约的本体论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机械一元主义是不能成立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