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纪录片
2016筑梦中国每集介绍

2016筑梦中国每集介绍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
本片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本片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精炼,故事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对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本片共7集,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每集时长30分钟。
第一集风雨如磐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国仍旧没找到那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历史悲剧有力地证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是不可能推翻封建制度的;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成果的被窃取证明,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同样是不能挽救中国的。
第二集中流击水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迈上了新的征程。
第三集正道沧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历史人文类的纪录片有哪些

历史人文类的纪录片有哪些纪录片是一种记录真实事件、事物或人物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在历史人文类的纪录片中,观众可以通过纪录片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各个时期的人文风貌。
下面将介绍一些历史人文类的知名纪录片,供您参考。
1.《人类的故事》(Civilizations)《人类的故事》是一部纪录片系列,共有九集,探索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地区。
这部纪录片旨在展示人类艺术、文化和创造力的多样性,并展示了各个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2.《地球脉动》(Planet Earth)《地球脉动》是一部关于地球自然环境的纪录片,旨在向观众展示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的美丽和多样性。
该系列纪录片共分为多个集数,介绍了不同动植物群落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长江经济带》(Amazing China)《长江经济带》是一部聚焦中国经济发展的纪录片,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巨大变化。
该系列纪录片介绍了不同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们在经济发展中的生活变化。
4.《古代罗马》(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古代罗马》是一部关于罗马帝国历史的纪录片。
通过重新演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事件,该纪录片展示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以及罗马帝国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5.《大清帝国》(The Qing Dynasty)《大清帝国》是一部探索中国清朝历史的纪录片。
该系列纪录片介绍了清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以及与外国的交往,帮助观众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6.《加拉帕戈斯:上帝创造的生态宝地》(Galapagos)《加拉帕戈斯:上帝创造的生态宝地》是一部关于加拉帕戈斯群岛自然环境的纪录片。
该系列纪录片介绍了这个由火山活动形成的特殊地理位置,并展示了岛上独特的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生态习性。
7.《圆明园》(Yuanmingyuan: Empress Dowager Cixi's Garden)《圆明园》是一部关于中国圆明园的纪录片,展示了这个庞大的皇家园林的历史和文化。
关于中国历史的记录片

中国史话,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史话》节目系科教频道特为暑期特别制作的大型历史题材系列片。
《中国史话》——以时间为线,讲述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国史。
《中国史话》上溯五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初始,下至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期民族危亡、奋发自强的五四运动,按照编年史的时间顺序,围绕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细节展示,浩浩荡荡地为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一套生动的普及性的历史知识电视文献。
中国史话共38集,每集47分钟地址:/playlist_show/id_3722504.html /playlist/id/6 944963/百年中国是中央电视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献礼片、全片共五十二集,三百六十二期,每期五分钟,约一千八百分钟。
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其篇幅之宏伟,资料之丰富,视点之独到在电视界中也属史无前例. 本片的主题:通过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回顾,反映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史. 本片的风格追求: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立体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在历史中发现诗意,追求可触摸的历史。
地址:/playlist_show/id_3421980.html土豆上没找到复兴之路,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
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
第一集:千年局变时间跨度:1840—1911年内容概要: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1949年内容概要: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砥砺前行 屡创新高 文献纪录片《润物耕心》观后感

砥砺前行屡创新高文献纪录片《润物耕心》观后感1. 引言1.1 观后感是对文献纪录片《润物耕心》的个人感想和体会观后感是对文献纪录片《润物耕心》的个人感想和体会。
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塑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勤劳精神。
观看完整部纪录片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片中传达的思想和主旨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润物耕心》,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期待更多类似的作品出现,继续为我们传递正能量和激励力量。
这部纪录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让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2. 正文2.1 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润物耕心》是一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献纪录片,主要内容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润物”和“耕心”两个主题展开。
纪录片通过展示古代先贤们对待自然、待人待物的态度和智慧,呼吁当代人们重视心灵的润物和修养,以此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在纪录片中,主题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文人墨客、书法家、画家等各个领域的智慧和创作成果。
通过描绘他们的生平和思想,展示了他们对待人生、人情、自然的态度以及对艺术、文学、哲学的理解和实践。
还介绍了这些先贤们所留下的经典作品和传世之宝,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卓越成就。
通过展示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境界,纪录片深刻传达了“润物”、“耕心”这一核心主题。
它以隐喻的方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润物处理一切,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升华和人生的完善。
这种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引起了观众们对自身修养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
2.2 纪录片呈现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润物耕心》这部文献纪录片在呈现历史故事和人物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通过对古代智慧和文化的深入挖掘,向观众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该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真实的影像,生动展现了一系列历史故事,如《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言行、《庄子》中庄周的宏大哲学世界等等。
关于组织收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的通知[修改版]
![关于组织收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的通知[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213b8d1711cc7930b7162e.png)
第一篇:关于组织收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的通知关于组织收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的通知学院各基层党组织: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即将在各电视台播出,请学院各基层党组织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准时收看。
具体要求如下:1、收看对象: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2、收看内容:《信仰》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3、收看频道和播出时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今天20:05播出《信仰》第2、3集;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频道从今天起至6月27日,每天21:45分别播出《信仰》第1、2、3集。
4、请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通知到本支部每一位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
5、因节目播出时间在晚上进行,请个人自主学习收看。
党委办公室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第二篇: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90多年来,共产党人的信仰,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旗帜。
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
如果说,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诞生的英雄,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涌现的典型,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构筑了精神高地;那么,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总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们,则展示出共产党人为了信仰,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画卷。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兼具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
文献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放光华假期里,学习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让我假期里,通过聆听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提高了自己理论水平与思想觉悟,更加坚定了我们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并且告诉我们信仰是一面精神的旗帜,即使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些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依然动人心魄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将永远成为我们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沿着信仰的足迹,追寻它永恒的魅力。
从开创历史的南湖游船,到艰难困苦的长征路途;从血雨腥风的抗日烟火,到枪林弹雨的国内斗争;从踌躇满志地建设新中国,到激情昂扬地实现现代化,一名名共产党员在信仰的助力下,无时无刻不在诠释自己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宣言》如是说。
为了追求这个信仰真谛,无数革命先烈,他们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
为信仰而奋斗,为民族未来而奋斗,不顾一切地向这些目标挺进,例如刘胡兰,方志敏,张思德。
无数先辈放系了荣华富贵、锦绣前程,如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站在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之旗下面,这里不仅承载着他们的报国情怀,更承载着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也正是是信仰的坚定支撑,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的信仰之旗,鞍钢,红旗渠,大庆油田,共产党人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所以信仰是一名党员党性坚强的坚实后盾。
每一名党员在面对落后观点或负面言论时,正是有了这支后盾,才能够旗帜鲜明地予以制止,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在遇到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才能够坚持原则,敢于进行斗争;在开展组织生活时,才能够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待他人的缺点错误能够及时指出。
在履行党员义务方面,才能够自觉带头履行义务,始终发挥表率作用。
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

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这对于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增加我们的见识非常有帮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在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时得到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首先,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需要耐心和集中注意力。
文献纪录片一般时间较长,需要我们耐心地观看,才能真正地领悟到其中所讲述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同时我们也需要集中注意力,仔细观看和分析,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并且,我们也需要注意,这类纪录片往往存在一些议论和推测,我们需要做到理性思考,逐一分析,并做到自己的判断。
其次,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需要有一些预备知识。
因为这些纪录片通常都是比较深入和专业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加深对纪录片内容的感性理解。
对于历史类的文献纪录片,我们要提前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和文化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领悟文献纪录片所讲述的内容。
同时,预备知识也需要更新换代,特别是针对当今时代的纪录片,我们要关注时事进展并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再者,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需要保持科学的态度。
文献纪录片往往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并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但是,难免也存在一些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我们需要客观地思考和分析,并做到有目的地去寻找其他来源的信息,保持较为科学的态度。
最后,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一种有益于提升自我素质的方式。
文献纪录片的观看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这可以帮助我们开拓眼界、拓宽视野,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使我们的视角更加开阔。
在纪录片过程中还可以获取历史背景,文化情况,深化认识,有益于增强个人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人生品质。
总之,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并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个人观后感

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个人观后感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个人观后感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
延安时期的实践经验与思想内涵深深镌刻进中国共产党员的内心,辉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里。
正值建党百年之际,三集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聚焦老一辈共产党人在延安的辉煌历程,展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革命圣地的不同侧面,通过饱满的情绪、动人的细节、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影像,再现了延安精神与中国革命的互动与共振,是当下深入读解延安精神的又一部电视文献纪录片创新之作。
首先,《我们,从延安走来》的题材重大,是延安精神的全景呈现。
文献纪录片将叙事核心置于历史过往,以影像艺术手段连接历史与现实,以史为鉴,具有特殊的传播价值与现实意义。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熔铸成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实质的延安精神,映照于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之中。
《我们,从延安走来》围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光辉历程,将革命历史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相互映照,为当下的社会生活培根铸魂。
宝塔山、延河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内涵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该纪录片分集表现延安精神的不同侧面,形成对延安精神的全景回顾与历史溯源。
第一集《脊梁》以延安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为叙事核心,将红军长征会师、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抗大学习等历史事件有序编织进叙事进程之中,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与不屈斗志,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和伟岸恢宏的精神谱系。
第二集《求是》围绕“实事求是”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将共产党员探索实事求是的革命道路的历程铺陈开来。
第三集《为民》以延安地区共产党团结群众开展革命、建设的实绩展开,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献纪录片
当今时代电视观众对于纪录片的观看真的是少之又少。
除了近几年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以及经常无聊时随手打开的《动物世界》,其他应该没什么了解,更不要说历史文献类的纪录片,看了更是感觉枯燥乏味,还不如看历史书呢。
并且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答案,而且信息量超大,刷新速度超快。
这样的环境下历史文献类的纪录片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其实仔细查找,近几年这类的纪录片成功的也有一些。
如中央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导演孙曾田拍摄的反映康有为戊戌变法之后思想变化的微纪录片《变》,其被誉为“在纪录片虚构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突破”,就对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利用影视艺术的特性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古人、今人的对话,思维极为深邃,促人反思、回味。
因此,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在主题、题材、风格、创作主体、视觉包装等方面,都亟待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主题多元化: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和价值观念。
传统纪录片偏向于说教,而且远离生活,而各种各样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兴起,使得纪录片的受众主体越来越少。
纪录片主题的选择要转向多元化,摒弃宏观空洞的说教,用故事化的手法,在观众轻松愉悦地接受过程中传递影片娱乐化表层下的思想内涵。
(二)创作方式的变化:新媒体产生之后,纪录片的创作不再是电视媒体单位的“专利”,人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摄像机等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倾注各自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和关注,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够与电视台专业化高预算的精致制作媲美,但其中的草根文化气息更加逼近真实生活,更容易让普通观众所接受。
目前网络上的“拍客”群体,带有草根性、群体性、个性化的拍客以青年人为主,该群体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而且思维敏捷和创新意识活跃,他们所建立的双向传播方式,形成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表现内容更加人性化。
(三)叙事清晰系统:
1.线索清晰,内容丰满立体。
在叙事线索上,比如讲述一个历史战争时,可以以时间为叙事的主轴,按照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取得最后胜利的时间线索安排内容。
在时间主轴的各个切面上又选取了大量的事件进行交叉叙述,不同行动、不同场景不断切换,将复杂的历史背景有序地呈现。
既有时间脉络,又强化了空间感,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不同情节的相互联系中。
2.节奏紧凑、扣人心弦。
本片的外在节奏是用视觉、听觉令观众直接感受的节奏。
比如在峰峦叠嶂的景物拍摄时采用了摇臂,对景别的摇移使画面充满雄浑壮阔的气势,带给观众鼓舞振奋的心理感受。
内在节奏是由作品中情节的矛盾冲突,给人物的内心情感带来的震撼所产生的节奏。
3.不断铺设的悬念增强故事性。
故事悬念的设定是历史文献纪录片的重要叙事手段,利用观众对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的期待心理,使以往表现沉闷的情节变得引人入胜,通过一个又一个悬念,维持并不断加强观众的收视欲望。
4.细节刻画真挚感人。
注意从历史文献资料中寻找鲜活的历史细节,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完全抛弃了过去平铺直叙的创作方式,通过设置富有意义的情节,在一定的时空内,表现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
在叙述情节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性格,以活生生的人物个性去感动受众。
大历史的宏观背景叙述与细节的陌生化描述,凸显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张力。
(四)表现手段多样而节制:
1.标志性外景地的选取。
叙述者亲身走入了各个抗战地区以及抗战的标志性符号——纪念碑、纪念馆等。
观众在收看该片时与叙述人一起故地重游,一起触摸历史,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2.室内情节的场景再现。
除了外景地的摄制,历史事件可以采用室内情节场景复原的手段进行表现。
观众获得强烈的历史真实感。
3.用量较少的情节再现。
与场景再现不一样,情节再现出现不要太频繁。
因为情节再现表演性会更强,如果像剧情类纪录片一样,充斥大量的情景再现,文献纪录片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就会受到削弱。
所以,对于这一手段的运用要节制和到位。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渗透到社会和人群的渠道、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从大银幕到三公尺的电视,一公尺的电脑,再到方寸世界的手机,创作者面临着观众越来越短的注意力和媒介越来越小的银幕。
网络对纪录片的青睐,势必将影响纪录片样态的发展,纪录片的制作者将会更多地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观看时间与地点的随机性、播放和收看的快捷性与随意性,这些互联网传播特性将使纪录片体量变得更加轻盈短小、形态更为鲜活生动、内容更为生活化和接地气。
未来的创作中,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个人观点的传播效率很高的时代,纪录片导演不仅要成为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和独立思辨力的社会学者,也需要熟谙新媒体的用户心理和传播特性的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者。
在DV普及和互联网时代之前,把活动影像拍摄下来,一直就是一件被垄断的事情。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影、影像日渐社会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影像传播影响认知的时代。
当纪录片遇到网络的时候,纪录片的制作理念和生产方式需要跨界和转型,纪录片的运营、营销和传播也都需要融合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