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碧透,百舸争流。
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的句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10、“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泽东年轻时就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沁园春·长沙》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
)11、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
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粪土当年万户侯。
12、以设问结尾,巧妙运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感。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13. 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1、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1、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句子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众人的感受:士皆垂泪涕泣。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4、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此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
(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5、《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高歌的诗句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大全(人教统编新教材)

的诗句是“_____
,_____ 。”(3)曹 Nhomakorabea在《短歌行》中说一旦四方贤才光临,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的诗句是“_____,_____。”
• 3.答案:(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3)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4)曹操在《短歌行》中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表达了 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5)《短歌行》中曹操希望多多接纳人才,使人心归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渴望摆脱官场,向往回归田园的 对偶句:_____,_____。” (7)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叠词描写村落和人们生活的安然自 得的句子是“_____,_____。”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4)《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5)《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古诗、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古诗、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古诗、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中,古诗、古文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下面将通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的方式对其中的几个古诗、古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篇:《鸟鸣涧》萧萧几叶风兼雨,楚楚何时见南山?山上无声藏艳鸟,胜景寥落恨已斑。
《鸟鸣涧》这篇古诗通过描写鸟鸣、风雨和南山的景色,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美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运用了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 请写出这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答:《鸟鸣涧》,作者不详。
2. 这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答:表达了古人对南山胜景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 请列举诗中出现的景物描写。
答:几叶风、雨、南山。
4. 请解释“胜景寥落恨已斑”这句话的含义。
答:以南山胜景的美丽与荒凉作对比,表达了对胜景的迷恋与无奈之情。
第二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言辞简承。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品东西南北,思无穷。
弟子规模,圣人训。
《观沧海》这篇古文描绘了作者站在碣石山上,俯瞰沧海,感叹大自然的壮丽和宽广。
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景仰和对学习、思考的重视。
这篇古文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 请写出这篇古文的题目和作者。
答:《观沧海》,作者不详。
2. 这篇古文的主题是什么?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景仰,以及对学习、思考的重视。
3. 请写出沧海的景物描写。
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 请解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句话的含义。
答:表达了对学问的推崇和对文字的重视,意味着通过学问可以改造社会,影响世界。
第三篇:《爱莲说》爱莲说,不爱莲白云苍苍,青石绿石,繁花似锦遗芳千古,寂寞凌世东风烈日,瓦砾飞盖,几度华侨华退?《爱莲说》这篇古文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莲花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对莲花的喜爱和敬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恰”字,统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4、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雨巷》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人教版高中--学----习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情境默写练习《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点明时间、地址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2.这首词上半阕侧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
仰望:“”;俯瞰:“”。
总结:“”。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怀国家命运,发出感叹,表现诗人壮心壮志的诗句是:,,4.诗人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想的过渡句是:,。
5.归纳初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采和豪放气派的句子是:,;,。
,,。
6.以设问结尾,奇妙回答“谁主沉浮”问题的诗句是:,,7.归纳湘江秋景的一句是:。
8.表现诗人歧视显贵的句子是:。
9.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
10.表现革命者力量强盛的句子是:,。
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
12.静中有动,生机盎然的场面描绘的句子是:,。
13.写江上光景的句子是:,。
14.高度归纳“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光阴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色的诗句是:,,。
2.行走在悠久又寥寂的雨巷中,诗人希望碰到一个如何的姑娘?。
3.诗人频频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是:,,,,。
4.在“我”的长远的期望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是:,,,,,。
5.描绘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是:,,;.',。
6.描绘姑娘飘过时的诗句是:,;,,,。
7.描绘姑娘消逝在雨的哀曲里的神情的诗句是:,,,,,。
8.香姑娘与我擦肩而事后,我目送她逐渐远去的情形的句子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1.作者轻轻走开,和康桥依依道其他诗句是:,;,。
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内心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绘,表达了这种感情,这四句是:,;,。
3.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康河的流水和水草体现出的悠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神往之的境地,《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类感情。
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分别,又惟恐打搅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类心情。
(完整版)高一语文上理解性默写

高一语文(上)必背古诗情景式默写练习《静女》理解性默写1、诗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
2、“,”两句用双关来赞美姑娘。
3、“,”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4、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其诗句是:,。
5、描写男子赞女子送给的第一个礼物很美的句子是:,。
6、写到女子送给男子的第二个礼物的两个句子:,。
《无衣》理解性默写1、诗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步调一致、奋起作战的句子:,。
2、诗中表现战士们准备好武器,一起战斗的句子:,。
《兰亭集序》理解性默写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
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的句子是,,,,。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乐趣,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是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9、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10、《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 ,。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写湖南长沙秋天景色的诗歌。
开篇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写出了独立XXX、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景象。
接下来的描写,以看到的景象为背景,烘托出了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景,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诗人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表达出自己的雄心壮志。
最后,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回忆,表现出对往昔生活的深深怀念。
雨巷》是一首描写雨巷中的姑娘的诗歌。
开篇描写了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的情景,为后面的描写提供了背景。
在诗人的叙述中,姑娘被赋予了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反复地用丁香来比喻。
在诗人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接着,描写了姑娘飘过时的凄婉迷茫,最后消失在雨的哀曲里,表现出一种哀怨和惆怅的情感。
整首诗歌通过对姑娘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5、我走在这雨巷中,仿佛置身于梦中,看到一位女郎默默地走远,直到消失在颓圮的篱墙背后。
6、她的颜色和芬芳在雨中消散,连她的眼神和惆怅也像丁香一样散去了。
这正如《再别康桥》所描述的那样。
1、XXX美景在诗中被实写了出来。
2、诗中的移主为客和自由自在的XXX相互交融。
3、通过虚实结合和象征手法,诗句表达了梦境的美好。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5、诗句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6、诗人悄悄地走了,就像他悄悄地来过一样,不带走一片云彩。
1、XXX在告别时吟唱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太子和宾客都穿着白衣冠送行。
3、士们都垂泪涕泣,有人瞋目发指。
1、真正的革命者不会回避现实的残酷和斗争的艰苦,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2、诗句批判了“庸人”的行为和思想。
3.铁一般的事实揭示了反动派残忍杀害爱国青年的罪行。
4.揭露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对爱国青年的污蔑和中伤,让人深感愤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句子是:,。
(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众人的感受:。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
4、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
以此来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
(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
5、《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高歌的诗句是:,。
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6、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7、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8、通过动作描写荆轲表现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9、荆轲和而歌时宾客的表现:①。
②,。
,。
,。
,, ?。
“真的猛士”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世人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
,。
4、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它警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