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课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微型课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微型课教案 (新版)苏教版

《论语八则》微型课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复习(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三、整体感知、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2)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四、:文通句顺,字字落实。

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学习,不会的字词,老师加以指导,将文中的每个字的意思都落实到位。

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句子的翻译,做到文通句顺。

五、小组互动: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六、结束语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很好的借鉴这些学习方法。

七、作业背诵课文并且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整理到课堂笔记本上。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论语>八则》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学习目标】
1、走近《论语》,诵读积累名句,感知传统文化。

2、通过自悟、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把握选言含义。

3、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课前预习】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论语()愠()罔()殆()默而识之()不悱不发()一隅()
2、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3、熟读课文,力求背诵,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课堂交流与展示】
1、解释划线字
通假字: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
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
一词多义:以:是以谓之“文”也可以为师矣
而:默而识之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焉:必有我师焉
古今异译:默而识之:古今学而不厌:古今
其他重要词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
罔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合作探究:选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请分类归纳。

【拓展延伸】
《论语》八则中的哪一则给你启示深刻?请写出你的感受。

1。

诵读赏析·论语八则PPT课件

诵读赏析·论语八则PPT课件

死读书 动脑筋 迷惑而无所得 认真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关系 就 胡思乱想 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却 不思考,就会感到迷 惑而无所得;只是空 想却不认真学习,就 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 所得。”
赏析
第三则也是讲学习方法,以精练对 称的语言,指出了“学”与“思” 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 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 和扩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 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赏析
第八则讲的是教的方法,先让学生思 考、表达,再给以适当的启发。学生 不能举一反三,再教他就没有作用。 这里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 重要性,否则,教者讲得再多也不会 有什么效果。
分组讨论(窥一斑而见全豹)
1、从《论语》八则揣摸《论语》的写作特点。
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2、篇幅简 短,语言精练。
2、谈谈学习本文后你体会最深刻的一点。
为方便学习与回顾本课程,请在下
载后进行查阅和编辑,疑问之处请
直接联系老师
For the convenience of learning and reviewing this course, please check and edit it after downloading.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the teacher directly
同道 值得取法的人 于此 他们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跟从,遵循 表顺承关系
翻译:
孔子说:“三人 同道,其中必定 有我能取法的人 在里面;我就选 取他们的优点来 学习,他们的缺 点如果自己也有 就改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第3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第3课时)
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研活动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_________(朝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_______家、________家。他是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3).《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 _ ②___________
(4).《论语》与___ 、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学习的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
教学过程
3、解释加线的字
1、温故而知新(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5、诲人不倦( )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里面。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翻译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八则
时间
地点
七年级办
召集人
课题
《论语》八则
课时
3课时
(总第72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论语>八则》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学习目标】
1、走近《论语》,诵读积累名句,感知传统文化。

2、通过自悟、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把握选言含义。

3、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课前预习】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论语()愠()罔()殆()默而识之()不悱不发()一隅()
2、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3、熟读课文,力求背诵,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课堂交流与展示】
1、解释划线字
通假字: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
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
一词多义:以:是以谓之“文”也可以为师矣
而:默而识之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焉:必有我师焉
古今异译:默而识之:古今学而不厌:古今
其他重要词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
罔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合作探究:选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请分类归纳。

【拓展延伸】
《论语》八则中的哪一则给你启示深刻?请写出你的感受。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教学学目标:1.让学生走入《论语》,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学生自悟、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理解把握选文含义。

2、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过程课前预热:你了解我们的优秀祖先孔子生平?比一比,看谁了解得最多!一、用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的至理名言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节课的三大学习内容“读品悟”三、读得顺畅。

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读。

C、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D、教师朗读课文。

E、学生评价教师的读法。

四、疏通文意。

1、(4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不懂之处作好记号,小组合作解疑。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删(删除)补(增补)换(替换)调(调整语序)3、讲解文章(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认定是朋友?朋友相见最大的快乐是什么?(2)、什么是“温故而知新”,这里包含了什么样的学习问题?(3)、学和思哪一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理解。

(4)、为什么“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就可以成就“文”?(5)、诚实对为学和做人是一样重要的吗?(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不知而不愠”仅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体现吗?(7)、孔子为什么强调学习要有主动性?五、整理《论语》八则中的名言警句(1)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学而不厌 / 敏而好学(2)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 默而识之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3)个人修养方面——人不知而不愠(4)生活交际方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六、质疑问难2、请学生任选一条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ì rǔ
真知
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 态度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第四则译文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路,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 度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 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知与不 知的正确态度。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 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 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悟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 有精神疲倦无所得。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4 子曰:“由, 诲 女 知之乎? 教导 通“汝”对待知或不知 的正确态度 教诲 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是 代词,这 知 也.”
(之)为 师 矣。”
可以

凭 (这一点) 做

第二则译文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 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wǎng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dà i 思而不学则殆。” 疲倦
第三则译文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于之 虚数,几个人 走 在里面 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们的优点 顺从 好的方面 学习
第七则译文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 当我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亲身实践胜于呆坐空想.
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
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而孔 小子 天登 下泰 山
孔子其人
•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 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 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 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 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 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 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 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 的知识分子。
《论语》八则
孔子其人
•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 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 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 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 (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 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
6
zhì
huì
厌倦,满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记 不倦,何有于我哉!” 疲倦 =于我有何哉 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第六则译文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 • 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在心里,学习 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从不感到厌 倦,哪一样我有呢?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默记成诵,积累知识, 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发 想说而不能表达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类推 就 教 提出 方角
第八则译文
•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 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 (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有 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我就不教他 了。”
•曰: (yuē
•说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yuè 通“悦” 按时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了解 n 不亦君子乎?” 而 不 愠,yù 但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志同道合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第一则译文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习并且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 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 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而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 的人吗?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谥号”的作用
• 谥号,大约出现于西周初年,人们根据死去帝王 生前的行为事迹,封给他们一个称号,就是谥号。 像周文王、周武王中的“文”“武”就是谥号。 除了帝王外,后妃、文武高官或者有特殊功业的 人都可以在死后得到一个谥号,如岳飞死后谥为 武穆王。 • 谥号以生平事迹为依据,所以有褒贬怜不同含义。 建功立业,多行善德的帝王,常用武、昭、恭、 敬、庄、烈等美称;不行仁政,残暴无义的帝王, 常用暴、炀、昏等贬称;如果刚当皇帝就死了, 或是抱负未及施展就死了,一般给予怀、哀、悼、 闵等怜称。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不随意增减。) 2“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 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子曰”是什么意思?
•子:
•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 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 在这里指孔子。
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 谓之 =以何,为什么 叫做
‘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聪明 以……为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以是,因此
第五则译文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shì •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 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 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耻。因此 用‘文’做他的谥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