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的流程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
1. 事故现场的急救措施
- 在到达事故现场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并尽快评估现场
的安全状况。
- 确定受伤人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
呼叫更多救援人员。
- 开始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措施,如心肺复苏和止血。
- 对于有呼吸困难或严重出血的伤员,应尽快进行急救处理,
并保持通畅的呼吸道。
- 在急救过程中,尽量避免进一步加重伤者的伤情。
2. 搬运和转运伤员
- 在对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后,需要进行搬运和转运。
- 使用正确的搬运方法,避免进一步损伤伤员。
- 根据伤员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稳定性,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
如救护车或直升机。
- 在转运过程中,保持与伤员的密切联系,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3.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流程
- 伤员到达创伤救治中心后,立即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伤员的伤情和急救需求。
- 根据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安排急诊医生和护士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 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X光、CT扫描、手术等。
- 在急救过程中,及时记录伤员的病情和治疗过程,以便后续医疗工作。
4. 伤员的后续处理和康复
- 在急救和治疗阶段结束后,对伤员进行康复护理。
- 提供必要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帮助伤员尽快康复。
- 与家属保持沟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以促进伤员的康复进程。
- 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确保伤员的康复情况。
以上是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救治伤员,并尽可能减少伤员的伤害。
创伤急救流程

创伤急救流程一、概述创伤是指由外界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的损伤或破坏,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
创伤急救是指在发生创伤后,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减轻伤者的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并尽可能地挽救生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急救的流程和标准操作。
二、创伤急救流程1. 现场安全评估在进行任何急救操作之前,首先要确保现场的安全。
评估是否有危险因素存在,如火灾、毒气泄漏等,确保自身和伤者的安全。
2. 呼叫急救若伤者情况危急,需要紧急救援,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号码,向急救中心报告伤者的情况,并提供准确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3. 创伤评估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进行创伤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判断伤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有呼吸困难或出血等紧急情况。
然后,检查伤者身体各部位是否有明显的外伤,如骨折、出血等。
同时,观察伤者的疼痛程度和呼吸情况等。
4. 停止出血创伤常伴随出血,如果伤者出血严重,应尽快采取措施停止出血。
可采取以下步骤:- 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直接按压伤口,以止血;- 若伤口大且出血量大,可采用包扎止血法,将纱布或绷带紧紧地缠绕在伤口上方,以阻止血液流出;- 若伤者四肢出血,可将伤肢抬高,以减少血液流入伤口。
5. 保护呼吸道如果伤者呼吸困难或无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
具体步骤如下:- 将伤者平放在坚硬的地面上,确保伤者的头部与颈部保持正常位置;- 打开伤者的口腔,清除口腔内的异物;- 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根据伤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急救操作。
6. 固定骨折如果伤者有骨折,应尽快固定骨折部位,以减少疼痛和进一步损伤。
可采用以下方法:- 用绷带或固定器固定骨折部位,保持骨折处的稳定;- 若伤者有明显畸形或关节脱位,应避免移动伤者,以免加重伤情。
7. 保持体温创伤后,伤者往往会出现体温下降的情况,为了避免伤者出现低体温症,应尽量保持伤者的体温稳定。
可采用以下方法:- 使用保温毯或厚衣物覆盖伤者身体,以防止体温过快散失;- 避免伤者直接接触冷地面或冷水,以减少体温下降的风险。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一、背景介绍创伤急救服务是指在突发事故或意外伤害发生时,为伤者提供紧急救援和医疗救治的过程。
及时有效的创伤急救服务对于伤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的流程,包括伤者评估、急救措施、医疗救治等环节。
二、1. 伤者评估- 在发现伤者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然后迅速评估伤者的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
- 若伤者有意识且呼吸正常,应继续观察其伤情并提供心理安慰。
- 若伤者无意识或呼吸困难,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同时呼叫急救车辆。
2. 急救措施- 出血控制:对于大量出血的伤者,应使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进行包扎,并施加适当的压力。
- 骨折固定:对于疑似骨折的伤者,应尽量保持其原位,避免移动,并用夹板或固定带进行固定。
- 呼吸道管理:若伤者呼吸困难,应采取头后仰、下颌提起等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
- 烧伤处理:对于烧伤伤者,应立即将受伤部位放入冷水中冲洗,并用干净的布覆盖。
3. 呼叫急救车辆- 在伤者评估和急救措施进行同时,应立即呼叫急救车辆,并提供准确的地址和伤者状况。
- 在等待急救车辆到达的过程中,应继续进行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4. 运送至医疗机构- 一旦急救车辆到达,急救人员会将伤者转运至最近的医疗机构。
- 在运送过程中,急救人员会继续监测伤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急救处理。
5. 医疗救治- 伤者到达医疗机构后,医务人员将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确定伤情严重程度。
- 根据伤情,医务人员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药物治疗、伤口缝合等。
-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会密切关注伤者的生命体征,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护理。
6. 后续处理- 伤者在接受医疗救治后,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
- 家属和社会各界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伤者尽快恢复身体和心理健康。
三、总结创伤急救服务流程包括伤者评估、急救措施、呼叫急救车辆、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救治和后续处理等环节。
在创伤急救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医疗救治对于伤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引言概述:创伤是指由外部力量引起的身体组织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工伤等情况。
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流程对于创伤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五个部份,包括事故现场处置、伤情评估、紧急处理、转运和医院救治。
一、事故现场处置1.1 确保自身安全:急救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穿戴好防护装备,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1.2 创造安全环境:急救人员应即将对现场进行评估,确保环境安全。
如有必要,应疏散周围人群,设置警戒线,防止次生伤害的发生。
1.3 寻觅伤者和分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急救人员应迅速寻觅伤者,并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组,优先救治重伤患者。
二、伤情评估2.1 快速初步评估:急救人员应对伤者进行快速初步评估,判断伤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如呼吸、心跳等。
2.2 详细伤情评估:在初步评估后,急救人员应对伤者进行详细的伤情评估,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损伤情况、出血情况、意识状态等。
2.3 判断伤情优先级:根据伤者的伤情评估结果,急救人员应判断伤情的优先级,确定救治顺序,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
三、紧急处理3.1 控制出血:出血是创伤患者常见的紧急情况,急救人员应迅速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如直接压迫、包扎等。
3.2 维持呼吸道通畅:创伤患者可能会浮现呼吸道阻塞的情况,急救人员应及时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3 固定骨折和创伤部位:对于骨折和创伤部位,急救人员应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避免进一步损伤和疼痛。
四、转运4.1 确定转运方式:根据伤者的伤情和就近医疗资源情况,急救人员应确定合适的转运方式,如救护车、直升机等。
4.2 与医院沟通: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与接收医院进行沟通,提前通报伤者的伤情和到达时间,以便医院做好接诊准备。
4.3 监护和安全: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监护伤者的生命体征,确保伤者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五、医院救治5.1 接诊和评估:伤者到达医院后,医院急救团队应即将接诊,并进行进一步的伤情评估,制定救治方案。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一、概述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是指针对突发创伤事件,进行快速、高效、专业的急救服务的一系列操作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以确保伤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
二、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步骤1. 事故现场评估在接到创伤急救服务的通知后,急救人员应迅速赶到事故现场。
在到达现场后,首先要对现场进行评估,确保自身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评估包括判断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如火灾、化学品泄漏等,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2. 伤者初步评估在确保现场安全后,急救人员应立即对伤者进行初步评估。
评估包括判断伤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心跳情况以及出血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 呼叫医疗救援在完成伤者初步评估后,急救人员应立即呼叫医疗救援。
提供准确的事故现场地址和伤者情况,以便医疗救援人员能够及时赶到现场。
4. 创伤处理在等待医疗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的过程中,急救人员应对伤者的创伤进行处理。
处理包括止血、固定骨折、处理烧伤等。
急救人员应根据伤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以减轻伤者的痛苦并避免进一步恶化。
5. 病史询问在创伤处理的同时,急救人员还应向伤者询问病史。
了解伤者的过去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有助于医疗救援人员在到达现场后更好地进行治疗。
6. 伤者转运在医疗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应与医疗救援人员密切合作,将伤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继续对伤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并及时向医疗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
7. 事故记录在完成伤者转运后,急救人员应对事故进行记录。
记录包括事故发生时间、现场情况、伤者病情、急救过程等。
这些记录对于事故的后续处理和分析非常重要。
三、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要求1. 快速响应:创伤急救服务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并赶到现场,以确保伤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2. 专业操作:急救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判断伤者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一、概述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是为了应对突发创伤事件而制定的一套标准操作流程。
该流程旨在提供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急救服务,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伤害和痛苦,并提高生存率和康复质量。
二、流程步骤1. 发现事故现场- 当接到报警或发现创伤事故现场时,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迅速前往现场。
- 在前往现场的过程中,确保自身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2. 评估现场安全- 到达现场后,首先评估现场的安全性,确保没有进一步的危险。
- 如果现场存在危险,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疏散人员、隔离危险区域等。
3. 创伤评估和初步处理- 对伤者进行创伤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出血情况等。
- 根据评估结果,迅速采取初步处理措施,如止血、保护颈椎等。
4. 呼叫急救车辆- 根据伤者的状况,判断是否需要呼叫急救车辆。
- 在呼叫急救车辆时,提供准确的地址和伤者的情况描述。
5. 提供基本生命支持- 在等待急救车辆到达的过程中,提供基本生命支持,如CPR(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
- 保持与伤者的沟通,提供安慰和支持。
6. 伤者转运和急救车辆护理- 急救车辆到达后,将伤者转运到车上,并与急救人员协调,提供必要的协助。
- 在急救车辆上,急救人员将继续对伤者进行治疗和监护。
7. 到达医疗机构- 急救车辆到达医疗机构后,将伤者移交给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医生。
- 提供详细的伤情描述和急救过程,以便医疗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8. 急救后处理- 急救后,及时记录急救过程和伤者的情况,包括时间、措施、用药等。
- 对急救过程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改进急救服务的质量。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1. 事故类型统计- 对不同类型的事故进行分类和统计,如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
- 分析事故类型的分布和趋势,为预防和应对提供依据。
2. 伤者病情统计- 统计伤者的病情和伤势严重程度,如头部受伤、骨折等。
- 分析伤者病情的分布和变化,为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3. 急救反馈和满意度调查- 进行急救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了解伤者和家属对急救服务的评价和建议。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引言概述: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对创伤患者进行及时救治的一系列流程和步骤。
它涉及到医务人员的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和有效处理,以确保患者在发生创伤后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和有效治疗。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正文内容:1. 事故现场的快速响应1.1 事故现场的初步判断:医务人员需要迅速判断事故现场的安全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救援和急救措施。
1.2 事故现场的急救准备:医务人员应当在事故现场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包括佩戴好防护装备、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等。
1.3 事故现场的人员分工: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状况和伤情,进行人员分工,确保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2. 伤情评估和急救处理2.1 伤情评估: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伤情评估,包括伤口的位置、深度、出血情况等,以确定接下来的急救处理措施。
2.2 急救处理:根据伤情评估结果,医务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包括止血、固定骨折、处理烧伤等。
3. 病情监测和转运准备3.1 病情监测: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3.2 转运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伤情,医务人员需要做好转运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和转运工具,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4. 到达医疗机构和急救处理4.1 到达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需要将患者迅速转运到医疗机构,并及时向医院的急诊科或创伤中心报告患者的病情和伤情。
4.2 急救处理:医务人员在医疗机构内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急救处理,包括补液、止痛、清创等,以稳定患者的病情。
5. 后续护理和康复治疗5.1 后续护理: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后续护理,包括伤口的清洁、更换敷料、预防感染等,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5.2 康复治疗: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医务人员还需要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总结: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医务人员的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和有效处理。
创伤急救流程

创伤急救流程一、背景介绍创伤是指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
创伤急救是指在事故或意外发生后,为了尽快减轻伤者的痛苦、保护伤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采取一系列的急救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急救的流程。
二、创伤急救流程1. 保护现场:- 确保自身安全,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 切勿随意移动伤者,以免加重伤情。
- 如有必要,确保现场安全,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2. 评估伤者状况:- 判断伤者是否有意识,呼叫伤者,观察伤者反应。
- 检查伤者的呼吸和脉搏,判断是否有生命危险。
- 观察伤者的外伤情况,包括出血、骨折等。
3. 呼叫急救:- 如伤者情况危急,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
- 在电话中提供准确的位置和伤者状况,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4. 停止出血:- 对于大量出血的伤者,应迅速止血。
- 使用纱布或干净的布料直接压迫出血部位,以阻止血液流失。
- 如出血无法止住,可以尝试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
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伤者呼吸困难或无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
- 将伤者平放在坚硬的地面上,仰头抬颏,打开呼吸道。
- 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6. 固定骨折:- 如伤者有明显的骨折,应尽快固定骨折部位,以减轻疼痛和避免进一步损伤。
- 使用夹板、绷带等固定骨折部位,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7. 疼痛缓解:- 如伤者疼痛明显,可以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遵循医生的建议。
8. 观察伤情:- 在急救过程中,要时刻观察伤者的状况变化。
- 注意伤者的意识状态、呼吸、脉搏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9. 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将伤者移交给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三、创伤急救的注意事项1. 保护自己的安全,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2. 在急救过程中,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按照流程进行急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急救的流程
(1)初步判断病情:确定给予何种程度的抢救支持。
(2)呼吸通路的阶梯化管理:建立可靠的呼吸通路和支持,确保动脉血SaO2> 90%。
(3)以中心静脉插管为主的循环通路建立:建立至少一条中心静脉通路(单腔或双腔导管),必要时建立两条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并备用另外一条或二条静脉(套管针)通路。
休克患者先快速补液,继以输血,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4)系统查体和检查:按CRASHPLAN 进行系统查体,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
对相应的部位进行X 线、CT、B 超等检查,以得到影像学证据并完善诊断。
(5)以改良氧利用率监测指导全身管理。
(6)确定性救治手术:对于内脏损伤患者进行修复和止血以确保救命的目标手术。
初步迅速判断病情
以经验判断:经验是临床成功的积累,尽管现在已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单就个体而言,丰富的创伤抢救经验是决定抢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创伤评分:尽管创伤评分系统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在大范围统计结果已表明在判断病情及预后方面的准确性还没有被其他方法所代替。
TS (创伤评分):总分为16分,14~16分有96%的生存率;
V 12分为重伤员;4~13分为救治效果显著;〉7分存活率为95%;
v 5分则死亡率〉95%; 5~7分难判定。
ICRMAS总分为10分,其值小于或等于8分为重伤标准。
ISS(创伤严重度评分):中度v 13, 一般无生命危险。
重度:13~25,一般伤势严重,危及生命,多发生严重并发症,治愈后可能遗留残疾。
极重度:〉25,患者死亡率高。
应用流程:由症及伤是急救工作的思维方式,可在抢救中提高判断的正确性。
初步判断是在经验、评分、流程等基础上的判断。
对于一个严重的多发伤患者要想在抢救前把诊断搞清楚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决定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抢救者的经验, 探查术是危重创伤可靠、有效的方法。
呼吸道的建立和管理原则
阶梯原则:是指急诊各类紧急抢救患者在呼吸通道的建立是由独立的阶梯所组成, 按一定的顺序, 各阶梯相互联系, 迅速展开和完成。
在具体临床应用中不能机械照搬原则, 而应紧随着阶梯化思路, 把握住关键性的首选措施。
迅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和液体复苏:对于创伤患者,建立以中心静脉压为主的数条大静脉通路,确保液体的迅速输入,要求快速、简便、可靠、有效。
对于静脉的使用,第一为快速补液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第二为快速补液或胶体液;第三为补液和用碱性药或针对脑水肿的脱水药等;第四为血管活性物质药物。
在有穿刺置管的条件下,静脉切开已经不作为首选。
系统查体和检查
在前三个步骤基础上,患者情况可以相对平稳,此时应该对患者进行系统查体,以检出潜在的致命伤害或其他影响功能的损害。
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按CRASHPLAN 进行系统查体;借助床旁B超、X线、CT或核磁检查,得到影像学证据并完善诊断。
改良氧利用率的监测:液体的复苏目标从整体看主要以尽可能提
供足够的血液携氧,以满足全身氧代谢的要求。
改良氧利用率
(M02UC )当机体的氧载不能满足机体的氧耗时,机体将通过提高氧利用率来代偿对氧的利用,可以从正常的0.22~0.32上升到0.7~0.8。
一旦氧载情况改善,氧利用率可以在2~4 小时内恢复正常。
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机体的代偿功能存在,当出现氧利用率提高,即可认为此时氧载不足或相对不足时,在一定限度内,氧利用率的上升就意味着组织缺氧在恶化。
当其超过0.4 时,说明缺氧超过危险限,要加强干预。
如果其持续在0.40~0.50达3~4天,在0.50~0.60持续24小时以上,〉0.60的时间超出8~12小时,提示患者缺氧严重且时间过长,出现并发症的机会增多。
因此,复苏的氧代谢目标在氧利用率指标即不应超过0.40。
急诊实施确定性救命手术
早在40 年前,国外学者就提出了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早期手术的概念,它是针对部分胸部的心脏大血管损伤患者出现心脏填塞、低血容量休克、血气胸等在通过急诊科时采取钳夹止血、纱布填塞压迫止血而转入手术室进一步手术处置的急救模式。
但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总的生存率在20%(0~38%)左右,因此是否在急诊科进行手术仍存在争
论。
上海长海医院急诊科对127 例严重创伤患者实施确定性救命手术,成活率为70%左右。
创伤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初步迅速判断病情经验判断在接诊创伤患者的第1分钟内,完成意识状态的判断,及依据足
背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颈内动脉的搏动和张力初步判断血压的大致范围创伤评分应用流程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原则建立可靠的呼吸通路和支持,确保动脉血SaO2>90%。
迅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和液体复苏系统查体和检查按CRASHPLAN 进行系统查体,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
对相应的部位进行X 线、CT、B 超等检查,以得到影像学证据并完善诊断。
改良氧利用率的监测急诊实施确定性救命手术对于内脏损伤患者进行修复和止血以确保救命的目标手术。
启动创伤小组指标通过病史采集和初步徒手查体了解伤情后,按如下四个步骤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A检查生命体征和意识水平(1316 例,54. 2%): GCS<1或收缩压<90 mm Hg或呼吸<10 7『欠/ min 或>29次./ min,或成人外伤评分(Ts)<11或儿童TS<8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反之进入下一步;B评价解剖创伤(919例,37. 9%): 创伤仅发生在头、颈、躯干、四肢末端(含膝、肘)或连枷胸或复合有烧伤的创伤, 或两处或以上的四肢长骨骨折或骨盆骨折, 肢体瘫痪或四肢离断到腕和踝关节,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反之进入下一步;
C评价有证据的损伤机制和高能因素(138例,5. 7%):汽车一同摔出或
同一环境内有死亡者,或6 m以上坠落、翻滚或高速机动冲击速度>40 km/ h、车体畸形>50 em 乘客空间>30 tin,或机动车对行人或自行车撞击速度>5 km/ h、行人摔出并翻滚或摩托车撞击速度>20 km/ h、人车分离者,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反之进人下一步;D
基础情况(55例,2. 2%):年龄<5岁或>55岁,存在心脏疾病、呼吸疾病、糖尿病、肝硬化、病态肥胖、妊娠、免疫抑制、出血或服用抗凝药物患者,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