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救治服务流程

合集下载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一、背景介绍创伤急救是指对意外伤害、外伤或者突发的急性疾病进行紧急救治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创伤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创伤急救服务流程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标准格式。

二、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标准格式1. 急救呼叫当发生创伤事件时,任何目击者或者相关人员都应即将拨打紧急救援电话(例如:911)或者呼叫急救中心。

提供以下信息:- 事发地点:准确描述发生创伤事件的地点,包括具体地址或者标志性建造物。

- 事件类型:简要说明创伤事件的性质,如车祸、跌倒等。

- 受伤人数:估计受伤人数,以便急救人员做出合理的应对。

2. 保护现场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目击者或者相关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现场:- 创伤现场安全:确保没有进一步的危(wei)险,如火灾、漏电等。

如果有必要,将伤者从危(wei)险区域转移到安全地点。

- 切勿挪移伤者:除非伤者处于危(wei)险的环境中,否则不要试图挪移伤者。

错误的挪移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伤害。

- 创伤现场隔离:尽可能地隔离创伤现场,以避免其他人受到伤害。

3. 创伤评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将对伤者进行创伤评估。

这包括以下步骤:- 呼吸道通畅性评估:检查伤者的呼吸道是否通畅,如果有阻塞,应即将采取措施进行清理。

- 血液循环评估:检查伤者的血压、脉搏和呼吸情况,以确定是否存在严重的循环问题。

- 意识评估:评估伤者的意识状态,包括观察瞳孔的大小和反应性。

- 创伤伤害评估:对伤者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查,确定是否存在骨折、出血、刺伤等创伤伤害。

4. 创伤急救处理根据创伤评估的结果,急救人员将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住手出血:对于出血较多的伤者,应即将采取止血措施,如直接压迫伤口、使用止血带等。

- 赋予氧气:对于呼吸难点的伤者,应及时赋予氧气,以维持呼吸道通畅。

- 固定骨折:对于骨折的伤者,应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如使用夹板、绷带等。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
1. 事故现场的急救措施
- 在到达事故现场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并尽快评估现场
的安全状况。

- 确定受伤人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
呼叫更多救援人员。

- 开始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措施,如心肺复苏和止血。

- 对于有呼吸困难或严重出血的伤员,应尽快进行急救处理,
并保持通畅的呼吸道。

- 在急救过程中,尽量避免进一步加重伤者的伤情。

2. 搬运和转运伤员
- 在对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后,需要进行搬运和转运。

- 使用正确的搬运方法,避免进一步损伤伤员。

- 根据伤员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稳定性,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
如救护车或直升机。

- 在转运过程中,保持与伤员的密切联系,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3. 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流程
- 伤员到达创伤救治中心后,立即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伤员的伤情和急救需求。

- 根据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安排急诊医生和护士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 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X光、CT扫描、手术等。

- 在急救过程中,及时记录伤员的病情和治疗过程,以便后续医疗工作。

4. 伤员的后续处理和康复
- 在急救和治疗阶段结束后,对伤员进行康复护理。

- 提供必要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帮助伤员尽快康复。

- 与家属保持沟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以促进伤员的康复进程。

- 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确保伤员的康复情况。

以上是创伤救治中心的急救执行流程,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救治伤员,并尽可能减少伤员的伤害。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一、引言创伤急救是指在意外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中,对受伤者进行紧急救治和抢救的过程。

正确的创伤急救服务流程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伤者的痛苦,并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流程,包括现场安全评估、伤情评估、急救措施和转运等方面的内容。

二、现场安全评估1. 在抵达现场之前,急救人员要提前了解现场情况,包括事故类型、受伤者数量和伤情严重程度等信息。

2. 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要首先评估现场的安全性,确保自己和其他救援人员的安全。

3. 如果现场存在危险,急救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疏散现场人员、切断电源等,确保伤者和救援人员的安全。

三、伤情评估1. 急救人员要迅速进行伤情评估,了解伤者的病情和受伤程度。

2. 首先进行初步观察,包括呼吸、心跳和意识等方面的评估。

3. 接着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的检查,以确定伤者的具体伤情。

4. 根据伤情评估结果,急救人员要快速判断伤者是否需要进行紧急抢救和进一步治疗。

四、急救措施1. 根据伤情评估结果,急救人员要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 对于严重出血的伤者,要进行止血处理,可以使用止血带、敷料等方法。

3. 对于呼吸困难或心脏骤停的伤者,要进行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措施。

4. 对于骨折或关节脱位的伤者,要进行固定处理,以减轻疼痛和避免进一步损伤。

5. 在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要不断观察伤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五、转运1. 在急救措施完成后,急救人员要将伤者转移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2. 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要稳定伤者的病情,确保伤者的安全。

3. 根据伤者的伤情和医疗机构的情况,急救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如救护车、直升机等。

4. 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要与医疗机构保持沟通,及时传递伤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以便医疗机构做好准备。

六、总结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能够有效地挽救伤者的生命和健康。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一、背景介绍创伤急救服务是指在突发事故或意外伤害发生时,为伤者提供紧急救援和医疗救治的过程。

及时有效的创伤急救服务对于伤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的流程,包括伤者评估、急救措施、医疗救治等环节。

二、1. 伤者评估- 在发现伤者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然后迅速评估伤者的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

- 若伤者有意识且呼吸正常,应继续观察其伤情并提供心理安慰。

- 若伤者无意识或呼吸困难,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同时呼叫急救车辆。

2. 急救措施- 出血控制:对于大量出血的伤者,应使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进行包扎,并施加适当的压力。

- 骨折固定:对于疑似骨折的伤者,应尽量保持其原位,避免移动,并用夹板或固定带进行固定。

- 呼吸道管理:若伤者呼吸困难,应采取头后仰、下颌提起等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

- 烧伤处理:对于烧伤伤者,应立即将受伤部位放入冷水中冲洗,并用干净的布覆盖。

3. 呼叫急救车辆- 在伤者评估和急救措施进行同时,应立即呼叫急救车辆,并提供准确的地址和伤者状况。

- 在等待急救车辆到达的过程中,应继续进行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4. 运送至医疗机构- 一旦急救车辆到达,急救人员会将伤者转运至最近的医疗机构。

- 在运送过程中,急救人员会继续监测伤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急救处理。

5. 医疗救治- 伤者到达医疗机构后,医务人员将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确定伤情严重程度。

- 根据伤情,医务人员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药物治疗、伤口缝合等。

-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会密切关注伤者的生命体征,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护理。

6. 后续处理- 伤者在接受医疗救治后,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

- 家属和社会各界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伤者尽快恢复身体和心理健康。

三、总结创伤急救服务流程包括伤者评估、急救措施、呼叫急救车辆、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救治和后续处理等环节。

在创伤急救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医疗救治对于伤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一、引言创伤急救是指对遭受创伤的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的过程,它是医疗救助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的流程,包括急救前准备、现场处理、运送与转诊、院内急救等环节。

二、急救前准备1. 培训与准备a.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创伤急救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相关的急救技能和知识。

b. 准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包括担架、急救箱、止血带、氧气瓶等。

2. 紧急呼叫与通知a. 一旦发现创伤患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报告患者的情况和位置。

b. 同时通知医院急诊科,告知患者的病情和预计到达时间。

三、现场处理1. 创伤评估与稳定a. 到达现场后,医务人员应迅速评估患者的伤情,确定伤势的严重程度。

b. 对于有生命危险的创伤患者,应先进行生命支持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2. 创伤处理a. 根据患者的伤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清创、固定骨折、止血等。

b. 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的呼吸道,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

四、运送与转诊1. 运送方式a. 根据患者的伤情和所在地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运送方式,包括救护车、直升机等。

b. 在运送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调整治疗措施。

2. 转诊与沟通a. 如果当前医疗机构无法提供进一步的治疗,应及时与有关医院进行沟通,安排转诊。

b. 在转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将患者的病情、处理措施和预期治疗结果详细记录,并与接诊医院进行交流。

五、院内急救1. 急诊接诊与评估a.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医务人员应迅速接诊并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处理措施。

b.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安排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X光、CT扫描、手术等。

2. 多学科协作a. 对于复杂的创伤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组织多学科的会诊,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b. 医疗团队应密切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及时的治疗。

六、总结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它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一、背景介绍创伤急救是指在突发的事故或者意外情况下,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的过程。

创伤急救的目标是尽快稳定伤者的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将伤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

二、1. 事故发生事故发生时,创伤急救服务的第一步是即将拨打急救电话。

在通话中,提供准确的事故地点、伤者数量和伤势情况等信息,以便急救人员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2. 到达现场急救人员接到报警后,会即将出发前往事故现场。

他们会尽快到达现场,并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伤者的状况,决定是否需要呼叫更多的救援力量。

3. 评估伤者状况一旦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他们会即将评估伤者的状况。

他们会检查伤者的意识、呼吸、脉搏和出血情况等生命体征,并根据伤者的伤势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4. 赋予紧急救治根据伤者的伤势情况,急救人员会赋予相应的紧急救治措施。

例如,对于呼吸难点的伤者,急救人员会进行人工呼吸或者使用呼吸器;对于出血严重的伤者,急救人员会进行止血处理。

5. 稳定伤者状况急救人员会尽快稳定伤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他们的状况不会进一步恶化。

他们会监测伤者的呼吸、脉搏和血压等指标,并根据需要赋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6. 转运至医疗机构一旦伤者的状况得到初步稳定,急救人员会将其转运至最近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会继续监测伤者的状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其安全。

7. 交接给医疗机构到达医疗机构后,急救人员会将伤者交接给医院的医护人员。

他们会向医护人员详细介绍伤者的状况和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以便医院能够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8. 急救记录和报告急救人员会在急救过程中做好记录,并在转运伤者后完成相关的急救报告。

这些记录和报告对于后续的医疗工作和保险索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重要性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严谨性和高效性对于伤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一个完善的创伤急救服务流程可以确保伤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紧急救治,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一、背景介绍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人体,引起身体组织的损伤或疼痛。

创伤急救是指在遭受创伤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紧急救治,以减轻伤害并保护生命。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是为了提供高效、专业的创伤急救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流程。

二、创伤急救服务流程步骤1. 事故现场安全评估- 到达事故现场后,首先要评估现场的安全情况,确保自己和伤者的安全。

- 如果事故现场存在危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隔离危险区域、切断电源等。

2. 呼叫急救服务- 如果伤者情况危急,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报告事故情况,并提供详细的位置信息。

-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

3. 伤者初步评估-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前,对伤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伤者的意识、呼吸、循环等情况。

- 如果伤者没有意识或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4. 创伤急救处理- 根据伤者的状况,进行相应的创伤急救处理,如止血、固定骨折、处理外伤等。

- 注意保护伤者的头颈部,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5. 伤者稳定和转运- 在对伤者进行初步处理后,应尽快将伤者转移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 在转运过程中,要保持伤者的体温、呼吸和循环等稳定,避免二次伤害。

6. 伤者交接和记录- 当急救人员到达医疗机构后,应将伤者交接给医护人员,并向其提供详细的伤情描述和急救处理情况。

- 急救人员应及时记录伤者的基本信息、伤情和急救处理过程,以备后续参考。

7. 急救后续处理- 急救人员在完成任务后,应对急救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 对伤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进行跟踪,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三、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重要性1. 保护生命-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目标是尽快采取措施保护伤者的生命,减轻伤害并避免二次伤害。

- 迅速而准确的创伤急救处理可以大大提高伤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2. 提供专业服务-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制定可以确保急救人员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操作,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服务。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

创伤急救服务流程引言概述:创伤是指由外部力量引起的身体组织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工伤等情况。

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流程对于创伤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创伤急救服务流程的五个部份,包括事故现场处置、伤情评估、紧急处理、转运和医院救治。

一、事故现场处置1.1 确保自身安全:急救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穿戴好防护装备,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1.2 创造安全环境:急救人员应即将对现场进行评估,确保环境安全。

如有必要,应疏散周围人群,设置警戒线,防止次生伤害的发生。

1.3 寻觅伤者和分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急救人员应迅速寻觅伤者,并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组,优先救治重伤患者。

二、伤情评估2.1 快速初步评估:急救人员应对伤者进行快速初步评估,判断伤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如呼吸、心跳等。

2.2 详细伤情评估:在初步评估后,急救人员应对伤者进行详细的伤情评估,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损伤情况、出血情况、意识状态等。

2.3 判断伤情优先级:根据伤者的伤情评估结果,急救人员应判断伤情的优先级,确定救治顺序,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

三、紧急处理3.1 控制出血:出血是创伤患者常见的紧急情况,急救人员应迅速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如直接压迫、包扎等。

3.2 维持呼吸道通畅:创伤患者可能会浮现呼吸道阻塞的情况,急救人员应及时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3 固定骨折和创伤部位:对于骨折和创伤部位,急救人员应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避免进一步损伤和疼痛。

四、转运4.1 确定转运方式:根据伤者的伤情和就近医疗资源情况,急救人员应确定合适的转运方式,如救护车、直升机等。

4.2 与医院沟通: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与接收医院进行沟通,提前通报伤者的伤情和到达时间,以便医院做好接诊准备。

4.3 监护和安全: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应监护伤者的生命体征,确保伤者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五、医院救治5.1 接诊和评估:伤者到达医院后,医院急救团队应即将接诊,并进行进一步的伤情评估,制定救治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流程,供参照执行。

一、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流程图示与说明是否1.现场评估:环境安全受伤人数受伤方式联系院前急救机构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2.快速分流伤员3.伤情评估,启动预警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级别,给予必要处置再次评估明确预警级别联系确定接受医院并与医院进行信息交换送达救治医院或创伤中心,并与院内人员进行病人情况交接(一)现场评估。

1.确定环境安全:急救人员必须确定现场安全后,方可开展工作。

2.确定伤者人数和受伤方式:进入现场后,首先了解患者的人数、致伤原因,初步判断患者的伤情和部位,确定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二)快速分流伤员。

若现场伤员人数较多,检伤分类后应当依据伤情对现场伤员进行分流:1.能行走伤员:请其去指定的安全地点集合。

2.不能行走的伤员:判断呼吸,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大于30次/分或者小于6次/分的患者,应立即处理。

呼吸频率小于30次/分或者大于6次/分的患者,进一步检查颈动脉搏动,未触及搏动的应立即处理。

可触及搏动的患者,进一步判断患者神志情况,神志异常者,应立即处理。

(三)伤情评估,启动预警。

评估神志(GCS评分)、生命体征及损伤部位(TI评分),评估应从伤情较重的患者开始,评估的优先次序是: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伤势;可能导致丧失肢体的伤势;其他非威胁生命或丧失肢体的伤势。

1.根据伤情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级别,并立即给予必要的处理,特别是对红色和黄色预警的伤员给予辅助呼吸、电击除颤、胸外按压、止血、抗休克治疗等抢救措施。

2.转运途中再次进行评估,明确预警级别。

3.确定接收医院、创伤救治点/中心,在病人未到创伤救治点/中心之前,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

告知拟送达的创伤救治点/中心预警级别、评分评估、预计到达时间、主要的伤情、必要的急救措施以及其它特殊情况。

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组织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提前到达急诊室,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抢救效率。

4.与院内创伤急救医师进行交接,明确患者的预警级别、GCS、TI评分及评估情况、主要的伤情、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下一步可能需要的措施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二、创伤患者院内急救流程图示与说明初次评估ABCDE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到场做好急救准备,等待伤员到来通知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及相关护理人员、辅助科室、血库、手术室做好准备是否接到院前预警信息后及时报告创伤中心负责人或医院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情况启动相应预警级别伤员送达后,与院前医护人员进行交接二次评估ABCDE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完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ISS 评分损伤控制性手术挽救生命重症监护(ICU )复苏至生命体征平稳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神志是否清楚?复苏及创伤高级生命支持完成治疗、康复出院(一)创伤中心/救治点接到院前预警信息后,预计到诊人数、伤情、到达时间、急救措施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向院前急救人员告知本机构能够容纳的不同预警级别的患者数量。

超出容纳能力时须及时告知院前急救人员,及早分流至其他创伤中心/救治点。

接收信息者须通知创伤中心负责人,启动相应预案,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报告医院相关行政管理人员。

(二)接诊严重创伤患者时,通知本医疗机构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尽快到急诊室,并请相关辅助科室做好准备,检查并确认监护设备、呼吸机、除颤仪、气管插管等抢救设备正常,抢救药品完备;确认各辅助检查设施(检验、放射、B超等)正常;确认手术室等相关部门处于备用工作状态,通知血库做好配血准备,通知有关行政部门负责人到现场,协调并支持抢救工作。

创伤综合救治团队成员包括: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熟悉专科急救处理,并接受过专业培训。

(三)伤员伤情交接。

院内急救团队与院前急救人员交接,包括预警级别、评分评估、交接院前伤情评估表、主要的伤情、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四)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

1.绿色预警:通知相关专科的医务人员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到达急诊室,确保多种基本检查处于备用状态,准备急诊手术。

2.黄色预警:通知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相关医师尽快赶到急诊室,确保监护设备开启、血管活性药品、晶体液、胶体液、各辅助检查设施等处于备用状态,准备实施急诊手术。

3.红色预警:通知创伤综合救治团队医师尽快赶到急诊室,确保监护设备开启、呼吸机开启及连接管路、插管设备到位、除颤仪、血管活性药品、晶体液、各辅助检查设施等处于备用状态,并通知血库做好配血准备,患者到达后可立即实施抢救和手术。

(五)初次评估。

按照气道及颈椎保护(A)、呼吸及保持通气(B)、循环及控制出血(C)、神经系统检查(D)以及暴露及环境控制(E)的步骤进行初次评估。

(六)复苏、损伤控制挽救生命。

如发现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立即给予复苏、创伤高级生命支持,做损伤控制性手术挽救生命,之后重症监护室继续复苏直至生命体征稳定。

(七)二次评估。

生命体征稳定后,按照A、B、C、D、E的顺序二次评估伤情,处理伤口,完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做ISS评分以确定伤情的严重程度。

(八)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完成所有治疗后康复出院。

附件2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导原则,供各地参照执行。

一、基本条件(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

(二)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三)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

(五)设置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

(六)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

(七)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FAST)、胸片、骨盆X线检查、全身快速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

(八)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开胸探查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

(九)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

(十)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一)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创伤中心的日常管理。

(二)成立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团队,并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三)与所在地医联体机构、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创伤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四)建立专人负责的创伤患者信息登记制度、诊疗数据记录、随访、健康宣教制度,并定期对创伤患者诊疗过程进行随访、统计、分析,总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加强患者安全的措施。

三、建设要求(一)建立以创伤救治为核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二)建立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创伤患者。

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创伤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三)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标准流程。

(四)建立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之间的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直接送达创伤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必要时可直接送达手术室。

(五)建立针对医院、创伤救治点/中心、院前急救中心(站)、区域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创伤救治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四、服务要求(一)建立创伤患者的快速评估、检伤分类和分级诊疗机制,对创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

(二)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创伤规范化诊治能力。

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重点提高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能力,提高群发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创伤中心能够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的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

(四)能够对全部的创伤患者进行确定性治疗。

(五)向签订协同救治协议的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建立患者信息共享平台。

(六)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和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

附件3创伤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一、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

二、从就诊到完成全身快速CT、胸片和骨盆片的检查时间。

三、患者需紧急输血时,从提出输血申请到护士执行输血的时间。

四、存在有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影响正常通气时建立人工气道时间。

五、张力性气胸或中等量气血胸时,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时间。

六、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由长到短排列后取其中位数。

七、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之间的手术次数。

八、严重创伤患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天数。

九、严重创伤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长(以小时为单位)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十、严重创伤患者(ISS≥16者)抢救成功率。

十一、创伤患者入院诊断与出院时确定性诊断的符合率。

十二、年收治创伤患者人数。

十三、接受外院转诊患者比例。

十四、需要转诊治疗的创伤患者转诊比例。

十五、创伤患者年平均住院日。

十六、创伤患者均次住院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