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厥证病人的护理

护理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厥证患者大多处于 卧床状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发 生感染。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厥证患者易出现 口渴、排尿减少等症状,需鼓励其多喝 水。
护理措施
营养支持治疗:厥证患者常伴 有食欲不振等症状,饮食要易 消化、高蛋白、高热量。
厥证病人的护 理
目录 什么是厥证? 护理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 医疗护理
什么是厥证?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中医学术语,是指由于 气血不足或阻滞所致的一组症 候群。
厥证表现为四肢发冷、心悸气 短、面色苍白等症状。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需要采 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加强体温监测:每4小时监测体 温一次,如有异常,及时医治 。
给予皮下注射治疗:对血压下降严重的 患者,可给予皮下注射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给予西 药或中药治疗。
医疗护理
康复训练:对恢复期患者,可 给予康复训练,促进身体恢复 。
病情观察:对厥证患者的病情 要进行及时观察,便于及时采 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护理注意事项
抬身:厥证患者卧床的时间较长,要注 意经常抬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了解患 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需求。对呼吸困难、 面色苍白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可给予氧气治疗。
给予输液治疗:对血压下降、 心率过缓等情况下,可给予输 液治疗。
医疗护理
安全防护措施:为厥证患者做 好安全防护,避免坠床、摔倒 、误吸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睡姿:厥证患者应采用侧卧位,避免仰 卧或俯卧。
厥证—中医内科学

证
定 义
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可以反复发作,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
恢复,醒后如常人;无任何后遗症状。
如果病情严重,昏厥时间较长,且有
可能一厥不复。
定 义
病证
突然昏倒与四肢厥冷
强调不留任何后遗症状
一厥不复
历史沿革
《内经》
《素问· 厥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 《素问· 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历史沿革
自《内经》开始,内容就分为昏厥和肢厥。肢厥为阴 阳气血不相顺接,与气血厥逆在脑的昏厥在病机上是 有区别的。 中医学对厥证的认识十分全面。从《内经》开始,中
医对厥证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丰富,涉及病变的范
围,基本包括了导致厥产生的各种情况,如气、血、 痰、食、暑、尸、酒、蛔等。
厥证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很多不同的情况
产生了同样的临床表现。 “厥证”病因病机的复杂 性
范 围
“厥证”主要以昏厥为主,相当于西医学“晕
厥”的范畴。晕厥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脑组
织的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
血管舒缩障碍: 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 血液成分异常:
以“肢厥”为主要表现不归入本节“厥证”辨 证范畴。
证候特征
厥证是一种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意识 障碍为证侯特征。 厥证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急骤发病, 突然昏倒,移时苏醒。 部分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 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 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气血生化无源
厥证的科普知识PPT

目录 厥证简介 厥证的分类和治疗 厥证的预防和护理 厥证的注意事项
厥证简介
厥证简介
厥证概述:指因阳气不足或阴邪内 盛而致手足逆冷,发绀,脉沉紧, 头项强痛等表现的一种症候群。 厥证起因: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 霍乱、心源性休克、电击、窒息、 酗酒等。
厥证简介
厥证表现:手足冰冷,头昏体倦,皮肤 苍白,甚至出现面色发紫的症状。
厥证的分类和 治疗
厥证的分类和治疗
厥证的分类:按病因分为上厥 和下厥;按经络分为手厥和足 厥。
厥证的治疗:中医治疗方法为 辩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进行 针灸、推拿和药物治疗。西医 可采用维持呼吸、复苏心脏等 急救措施。
厥证的预防和 护理
厥证的预防和护理
厥证的预防: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3.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厥证的护理:1.保持环境温暖,避免受 寒;2.加强营养,多喝热水,增强体力 ;3.控制情绪,避免大喜大悲;4.避免 使用过多利尿剂,以免加重症状。
厥证的注意事 项
厥证的注意事项
厥证的注意事项:1.不能过度抚摸 患者;2.不能用冷水擦拭患者;3. 不能让患者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 ;诊。
厥证预防和措施

厥证的药物治疗
定期复诊,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遵守医嘱,按时服药
厥证的药物治疗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避 免不必要的风险
厥证的中医调 理
厥证的中医调理
可通过中医调理方法辅助治疗 按摩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厥证的中医调理
中药煎剂或草药泡脚,温通经 络 针灸或拔罐疗法,调整气血平 衡
厥证什么是厥证 厥证的预防措施 厥证的应对措施 厥证的日常护理 厥证的药物治疗 厥证的中医调理 厥证的注意事项 总结
什么是厥证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 特征是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淤滞, 常伴有头晕、颜面苍白、四肢冰冷 等症状。
厥证的预防措 施
厥证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合理饮食,注意补充营养物质,避免过 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厥证的应对措施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环境的影 响
厥证的日常护 理
厥证的日常护理
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注意营养搭配
厥证的日常护理
定期进行保健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厥证的日常护理
避免过度用眼,保护视力
厥证的药物治 疗
厥证的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 疗 根据症状的轻重选择药物剂量 和使用方式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推拿按摩,舒缓肌肉紧张
厥证的注意事 项
厥证的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身心平衡 饮食要清淡健康,避免辛辣刺激
厥证的注意事项
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健康的体 质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厥证的注意事项
若出现严重症状或持续时间较 长,应及时就医
总结
总结
厥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预防和措 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和保 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应对厥证的措施包 括立即寻求医疗帮助、热水袋暖足、休 息放松、避免过度用力和保暖。日常护 理包括规律生活、良好饮食、保健按摩 、注意休息和保护视力。药物治疗需要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剂量和使 用方式,遵守医嘱。中医调理方法可辅 助治疗,如按摩经络、中药泡脚、针灸 等。在注意事项中包括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清淡健康、定期锻炼、合理安排工 作和休息时间以及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4厥证

【鉴别诊断】
1.眩晕 是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 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改变。
2.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 症候。一般来说发病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 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 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二)源流
1、《内经》有专篇“厥论”。 (1)论厥有二义: 不知人事:“厥……令人暴不知人”(厥论)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大奇 论) 手足厥冷:“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 于膝”(厥论)
(2)厥的病机为气机逆乱:“逆皆为厥”(方盛衰 论)
2、《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为四肢厥冷。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篇)
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急救方法: 实证:针刺:人中、十宣、内关、百会;
药物:通关散取嚏、苏合香丸、玉枢丹。 虚证:艾灸:百会、气海、神厥、关元;
药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1·气厥 实证
症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 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厥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 韩华刚
【概述】
(一)概念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 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释义: ①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
志异常(意识丧失)为证候特征。
②急骤性,突发性,一时性。 ③昏倒不省人事,可伴有四肢厥冷 ④诱因明显: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 ⑤先期症状:头晕、恶心、面白、汗出。 ⑥发作后:头昏乏力、倦怠口干,无半身不遂,口眼 喎斜。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厥证(jué zhèng)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症状的一个术语。
它指的是身体虚寒,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冷、肌肉无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的一种病理状态。
厥证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使用。
厥证的形成是由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使得气血无法有效地滋养和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其中,厥义主要有阳厥和阴厥两种类型。
阳厥主要表现为四肢冷、面色苍白、出汗多、心悸等症状。
而阴厥则表现为手足发凉、心烦口渴、脉细无力等症状。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医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症状是否属于厥证,并且对病因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的出现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节、环境寒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厥证。
此外,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以及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厥证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厥证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平衡、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厥证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物调理,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正常运行;二是通过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刺激和调节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治疗厥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中的补和泻、温和凉,推拿中的舒缓和刺激等手法都可以有效缓解厥证相关的症状。
厥证的研究也是中医药学重要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对厥证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通过整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探讨厥证的机理和病因,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厥证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疾病症状的术语。
厥证的形成与气血不足、环境因素、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
中医治疗厥证主要采用药物和物理疗法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中医对厥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7.厥 证

二、 治疗原则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三、应急处理
(一)针灸 实证——人中、十宣、涌泉、素髎 虚证——刺内关,灸百会、膻中、关元 (二)取嚏:搐鼻散,搐鼻取嚏. 1.适用于气厥实证或痰厥; 2.阳亢血逆致厥者不宜用. (三)探吐:适用于痰厥或食填中脘所致之厥。 (四)开噤:用于实厥之口噤不开者。
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癎证 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 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 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 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 图检查,以资鉴别。
二、病证鉴别
4.昏迷:
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 重症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 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 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 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一、辨证要点
(二)辨气实、血实、痰实
气 实 血 实 痰 实
癔病史,女性 眩晕或头痛史。 慢性痰喘史(慢 病史 多见 (高血压) 支.肺气肿) 诱因 精神刺激 烦劳恼怒 突然头痛眩晕, 昏厥,或有四肢 抽动,面赤,脉 弦劲。 突然昏厥,气逆 痰涌,喉中痰 鸣,呼吸急促, 面唇青紫
突然昏厥,神 志虽若昏糊, 症状 但知觉尚存, 脉有力。
厥
证
[概说]
一、概念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短时间意识欠清,多能自行 苏醒; 重——昏愦无知,四肢逆冷; 危——一厥不复而死亡。
二、沿革
(一)厥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1.厥证的含义及范围
厥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肢体、手足厥冷
厥证

第七节厥证定义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释义厥的含义有多种:1.发病形式: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即以暴死为厥。
2.指病理机制:指气机逆乱,气血败乱。
“厥者,逆也”,“厥者,尽也”。
《灵枢·五乱篇》:“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3.临床表现:以四肢逆冷、手足不温为厥。
《素问·厥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4.六经形证:如《素问·厥论》叙述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
如《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此指神志病证而言,现已不用。
今论之厥证,主要指前二者而言。
第三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厥证。
历史沿革1.厥证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但不同篇章中其含义各异(不同名称大约有30种),概之有四:①以暴死为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②以四末逆冷为厥。
③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
④以病情严重者为厥。
《内经》对厥证的病机认为是气机逆乱、气血运行悖逆所致。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仲景论厥,承袭了《内经》中手足厥冷为厥的论点,且以外感发厥为主,认为寒厥与热厥的病机为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不能顺接的结果。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并创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厥证的代表方。
3.宋金元时代,皆宗仲景之说,所论以外感发厥,四肢逆冷为主。
4.明清以来,区分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张景岳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认为厥证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则为手足逆冷,故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发生于杂病中则为突然昏倒,故分为气、血、痰、酒、色之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暑厥者冒暑不盛,气阴津血未绝,及 时祛暑,并以益气生津养阴,也可向 愈。
• 气厥、血厥之虚证,失治误治,或失血 过多,气血极度耗伤,则病情危笃,易 于亡阳、亡阴而致一厥而死;
• 痰厥、食厥之证,若痰食较盛,壅塞气 道,阻遏气机,未能去除,以致清窍闭 塞而亡;
气厥实证及痰厥可先用搐鼻散取嚏, 继而气厥实证用苏合香丸化服,痰厥实 证频服竹沥水并另饲猴枣散。血厥实证 可吞服羚羊角粉(便秘可用大黄粉通腑 导滞,引血下行)。
虚证,宜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或独参 汤灌服。若为急性失血或失血较重者, 则应补充血容量,输血等。
(三)醒后治疗,注重调气
实证:疏理气机,交通上下。 虚证:气虚下陷-----益气升阳;
• 治法:回阳固脱。 • 方药: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
结合病因辨证
热毒炽盛
• 主症特点:壮热、口渴、烦躁,便结, 舌红,苔黄腻,脉沉细而数。
• 治法:清热解毒。 • 方药:白虎汤或黄连解毒汤或承气汤类
加减。
心气不足
• 主症特点:怔忡不安,气促,舌淡,脉 细而促或结代。
• 治法:补养心气。 •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或用生脉注射液、
病机总结
• 厥证的病位在肝、心; • 气机的调畅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 厥证的基本病机:突然气机逆乱,升降乖戾,
气血运行失常; •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虚者多为气血不足,不能
上荣心脑,神明失养所致;实者多为气盛有余, 气逆上冲,壅塞清窍;或血随气逆或夹痰夹食, 壅滞于上,蔽阻清窍所致。
类证鉴别
一、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半身
气厥、血厥的实证均可由情志波动而引 发,发病时二者均有卒然昏仆。
气厥实证常由情志过极导致且有反复发 作的特点,发作表现为口噤拳握,呼吸 气粗,或四肢厥冷。
血厥实证则多见于肝阳偏亢之人,平时 常有头痛头晕的症状。发作表现为牙关 紧闭,面赤唇紫,头痛头晕。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确诊者必须首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即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意识状态;
• 治法:和中消导。 • 方药:昏厥时若在食后未久,严重者可
先予以洗胃,患者若能配合可用盐汤等 方法探吐以祛实邪;再以神术散合保和 丸加减治之。
演变与预后
厥证预后取决于邪之轻重、气血阴阳 亏损的程度、救治及时与否、治疗是 否得当。
• 气厥、血厥实证治疗及时,经活血降 逆顺气,窍开气畅,多可转危为安;
血虚者--------益气生血。
三、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一)气厥
1、实证
• 主症特点:突然昏倒,四肢厥冷,口 噤拳握,呼吸气粗,多由精神刺激而 诱发。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 治法:顺气降逆开郁。 •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2、虚证
• 主症特点: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 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微。患者 素体虚弱,多由惊恐或过度劳倦、饥饿 受寒所诱发。
• 暑厥者,若暑热较盛,气阴耗竭,以致 阴阳离决而死。
预防与调护
• 气厥、血厥实证患者,应避免一切不 良刺激,使其心情舒畅。对于情绪容 易激动,思想狭隘者,平时注意加强 思想修养,以免病情反复发作或加重。
• 气厥、血厥虚证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充足的睡眠,勿使过度疲劳或饥 饿等。
• 痰厥、食厥患者应及时清除痰及食物 以防窒息。
尸厥 • 按病因病机命名有:寒厥、热厥、煎厥、
薄厥、气厥、血厥、痰厥、食厥、蛔厥 和暑厥等
历史沿革
《内经》关于厥的论述主要为二种情况 1.指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2.指手足逆冷,并认为厥证是气机逆乱, 气血运行悖逆所致。 汉代张仲景继承了《内经》有关手足逆 冷为厥的观点。《伤寒论·厥阴篇》: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 若平时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以致聚湿生 痰,痰湿素盛或宿有痰喘之疾者,因恼怒等因 素,痰浊随气一时上壅,清阳被阻则也易发为 厥证。
三、体虚久病,心脑失养。
体质虚弱或多种慢性病日久耗气伤血: 偏于气虚者常因疲劳、睡眠不足、饥饿、惊恐 等诱因进一步耗伤中气,使清阳不升,一时间 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厥证; 偏于血虚者,多因急慢性失血或热病失治、误 治致大汗,吐下太过,津液过于亡失,津血亏 虚,不能上荣,神明无主,而引起厥证。
➢检测血清电介质、血糖、血常规及心电 图检查,了解起病原因及虚实之所在;
➢如有必要尚可做心脏超声波、颅脑CT、 脑电图等,以排除其它心脏器质性疾病、 颅脑肿瘤、癫痫等;
➢有出血现象的,尽可能估算出血量的多 少,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
二、治疗要点
发时回厥醒神; 醒后辨证论治,调治气血。
• 实证:气厥,顺气开郁; 血厥,活血顺气; 痰厥,行气豁痰; 食厥,和中消导。
• 治法:补气养血。 • 方药:先用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
• 主症特点:突然昏厥,喉有痰声,呕吐 涎沫,胸膈满闷,呼吸气粗。舌苔白腻, 脉沉滑。或患者形体肥胖,平素恣食肥 甘,常咳喘,唾痰涎史。
• 治法:行气豁痰。 • 方药:导痰汤加味。
(四)食厥
• 主症特点: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 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
厥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郑敏宇
概述
定义
• 厥证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省人 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 临床表现:可伴有四肢逆冷、或四肢不 温。轻者可于短时间内苏醒,苏醒后除 感疲乏、口干、头晕外,无失语、瘫痪、 口眼喎斜等后遗症;重者可一厥不醒而 死亡。
命名
• 首先见于《内经》 • 按其起病方式和临床表现命名有:暴厥、
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 虽然厥证与中风均可出现卒然昏仆,但 厥证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二、厥证与痫证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恍惚,甚 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 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 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的病证。 病有宿根,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病状 相似。虽然厥证与痫证均有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的症状,但厥证一般无两目上 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 叫声的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
▪ 厥证的致病原因主要有情志刺激、饮食 不节和体虚久病;
▪ 共同病机特点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 戾,气血运行失常。
一、情志失调,肝气逆乱。
• 素体气盛有余之人,骤因惊骇,情志过极,肝 气不疏,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闭塞清窍,而 发本证;
• 若元气偏虚之人,因陡遇恐吓,“恐则气下”, 清阳不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神明失养 也可发本证;
• 失血或伤津亡液者宜及时补充液体或输 血
• 厥证患者平时须饮食有节,少食肥甘酒 酪之品
• 加强体质锻炼,积极治疗各种可能引起 厥证的原发病
〔附〕厥 脱
定义
厥脱证非单纯之厥证或脱证,是指 邪毒内陷或内伤脏气或亡津失血所致的 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
起病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临床 表现常见神志淡漠,但欲寐或烦躁不安 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或潮红或发绀, 四肢厥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 息粗等,脉沉细无力或脉微细欲绝。
治疗
原则:回阳、救阴、固脱、醒神为先 常用药物:回阳----参附注射液;
救阴----增液注射液; 固脱----参附青或枳实注射液; 醒神----清开灵注射液。
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一)气阴耗伤证
• 主症特点:神萎。面色苍白、气短、口 渴、汗出。疲之微烦,四肢欠温,舌红 或淡红,脉细数无力。
• 治法:益气养阴。 • 方药:生脉散加减。或用参麦注射液或
• 虚证:气厥,补气回阳; 血厥,补养气血。
具体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及时救治,注意体位 厥证往往突然起病,病情相对危急
而重。因此,及时救治很重要,如条件 许可的话,实证宜平卧位或头高脚低; 虚证宜头低脚高位。同时须松开患者衣 领、腰带,躺在空气流通处,使气道通 畅。
(二)回厥醒神,宜分虚实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诱因 详问病史、体质情况、发病时的诱因,有 助于分辨病情轻重与虚实: 气厥、血厥实证大多形体壮实,气盛有 余,而发病又多与精神刺激密切相关; 痰厥则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或宿有 痰喘之疾者;
食厥则多发于暴饮暴食之后;
气厥虚证,多发于体质素虚,且有过度 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等诱因;
生脉注射液。
(二)真阴衰竭证
• 主症特点:神恍惊悸,面色潮红,汗出 如油,口渴欲饮,饮不解渴。身热心烦, 四肢温暖。舌光剥干枯无苔,脉虚速或 结代。
• 治法:育阴潜阳。 •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萸肉30g。或用参
脉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
(三)阳气暴脱证
• 主症特点: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四肢 绝冷,冷汗淋漓。气微唇绀,体温不升, 舌淡,脉微弱欲绝或不能触及。
1) 本患者目前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
2) 请根据上述病史,着重分析辨证依据;
3) 发作时和缓解后的治疗原则,并为患 者开一张症情缓解后的处方(包括选 用主方名、组成、剂量、特殊煎服 法)。
4) 若并见面赤唇紫,舌质黯红,脉弦涩。 此时的病机变化是什么?诊断是什么? 应选何方为主治疗?
谢谢
《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论》认识到厥证某 些证型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卫生宝鉴》初步将杂病厥冷和外感厥冷 进行了鉴别;
《景岳全书》以虚实论治厥证且对暑厥、 酒厥大有发挥,为后世医 Nhomakorabea所推崇;
《医家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把中风与厥证 从临床表现上进行了鉴别。
范围
厥证常伴发于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 中。本篇讨论的厥证则以内科杂病中突 然发生的一时性的昏厥为主证,伴有或 不伴有四肢逆冷。西医学中的血管抑制 性昏厥、阿-斯氏综合症,高血压脑病、 癔病、剧烈咳嗽或排尿后引起的昏厥及 部分失血、血糖过低等患者出现厥证表 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