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的辨治体会

合集下载

胸痹的辨证施护体会_0

胸痹的辨证施护体会_0

胸痹的辨证施护体会标签:胸痹;辨证施护;体会胸痹是由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所引起的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发病较急、病情重、变化快。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病位在心,血脉。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病、心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

1 一般护理1.1 生活起居护理做好基础护理,病区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暖、干燥,利于患者休息。

对严重心痛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胸痹患者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

严密观察患者胸闷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观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重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定时监测并记录。

本病常于夜间发作,要加强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正确给氧。

1.2 饮食及二便护理饮食宜少量多餐,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心衰者宜低盐饮食,戒烟、慎饮酒,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以免诱发心痛。

患者便秘时应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

如外用甘油栓、开塞露,或口服麻仁润肠丸,或每日饮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1.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1.4 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1.5 针灸护理心痛发作可采用针刺止痛,常选用神门、内关、心俞、膻中、合谷等穴位,或耳针心,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是指胸中有所阻滞,犹如积聚,严重时可致呼吸困难、气促、心悸、胸闷等不适感。

在中医学中,胸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需要全面的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辨析和中药治则两个方面,对胸痹进行探讨。

一、中医辨析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主要有下列几种:1. 情志不遂:情志不畅,长期受到情感压抑或刺激,导致心气郁滞,胸脘气滞,从而引起胸痹。

2. 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习惯乱,容易伤脾导致湿热内盛,从而引起胸痹。

3. 外邪侵袭:外邪入侵,经络受阻,从而导致胸痹。

4. 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如机体虚弱、气盛痰多、肝郁气滞等均可引起胸痹。

同时,在中医中,还需根据胸痹的不同证型进行辨析,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气滞胸痹:呼吸不畅、胸闷、口苦、胁肋疼痛、胸中犹如有物,舌质偏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有力。

此证辨证重点是气滞,治疗主要以疏肝理气为主。

2. 痰浊胸痹:气促、咳嗽、痰多、胸闷、胸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证辨证重点是痰浊,治疗主要以燥湿化痰为主。

3. 痰火胸痹:心烦、目赤、口渴、咳嗽、胸闷、胸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有力。

此证辨证重点是痰火,治疗主要以清热化痰为主。

4. 血瘀胸痹:胸闷、心悸、乳房胀痛、经期不调、舌质暗紫,脉涩或弦涩。

此证辨证重点是气血不畅,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

二、中药治则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药治疗胸痹有着不同的中药处方。

1. 疏肝理气方:肝郁气滞患者适用,主要成分有柴胡、枳壳、香附、青皮等,可以舒肝理气、解郁消痞。

2. 燥湿化痰方:湿热内盛患者适用,主要成分有苍术、茯苓、陈皮、半夏等,可以燥湿化痰、削平负阴。

3. 清热化痰方:痰火较重者适用,主要成分有葛根、枇杷叶、胆南星、桔梗等,可以清热化痰、通肺散邪。

4. 活血化瘀方:气滞、血瘀较重者适用,主要成分有当归、丹参、川芎、红花等,可以活血化瘀、畅通经络。

以上给出的中药方剂仅供参考,治疗胸痹还要根据病因、证型具体选择合适的方剂。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作为中医术语,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属于“心痛”、“真心痛”的范畴,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胸痹的中医定义、病因辨析、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胸痹的中医定义胸痹,又被称为心痛,是指胸中气机痹阻,不通则痛的一种病症。

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亦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胸痹的发生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和、痰瘀互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二、胸痹的病因辨析胸痹的病因多端,常见的有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

外邪中以寒邪最为多见,寒邪内侵,凝滞气血,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饮食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浊内生,痹阻胸络,亦可导致胸痹。

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亦可引发胸痹。

年迈体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胸阳不振,亦可成为胸痹的发病原因。

三、胸痹的中医诊断要点胸痹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

临床表现以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为主,常因劳累、饱餐、寒冷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象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

脉象多见弦脉或涩脉。

在诊断时,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胸痹的中医治疗方法胸痹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其中,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合适的方剂,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等。

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由于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中医学认为,胸痹是由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五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治疗胸痹时应从五脏入手,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从心脏入手治疗胸痹。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胸痹多因气滞而引起血滞,因此治疗胸痹时应首先疏通心脉。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调气活血、疏肝理胆,如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当归、红花、桃仁等;调理肝气,如丹参、柴胡、酸枣仁等。

从肾脏入手治疗胸痹。

中医认为,肾脏主藏精,胸痹常以阳气不足为主要病机,因此治疗胸痹时应调理肾气。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补肾健脾、温肾散寒,如使用淮山、菟丝子、肉桂等药物;温肺降逆,如紫苏叶、柏子香、木瓜等。

治疗胸痹时应从五脏入手,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养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以预防和减少胸痹的发生。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胸痹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心脉阻塞导致的胸部疼痛和闷塞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胸痹病机较为复杂,不同病因导致的胸痹病情也有所不同。

在治疗胸痹疾病时,根据五脏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从五脏理论的角度,简要解析从五脏论治胸痹的方法。

1. 肝气郁结导致的胸痹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以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胸痹病症。

肝气郁结导致的胸痹常伴有情绪不畅、胁痛、脘闷等症状。

治疗肝气郁结导致的胸痹可以通过调畅肝气、疏泄气机来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实等,也可以配合适当的针灸疗法,如调理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来疏泄肝气,缓解胸痹症状。

2. 脾胃虚弱导致的胸痹
脾胃虚弱导致的胸痹多表现为胸闷、气短、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虚弱可能导致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最终引发胸痹病症。

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胸痹,重在健脾健运,祛湿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茯苓、山药等,也可以通过艾灸脾俞、足三里等穴位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湿浊的排泄。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运用五脏理论来分析病症病机,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从五脏理论角度简要分析了胸痹的治疗方法,实际运用中医治疗胸痹病症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因人而异,具体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明确。

在治疗过程中,务必配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不要自行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希望本文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疼痛等症状。

胸痹辩证是中医学中对胸痹病症所作的辨证分析。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胸痹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其中,情志内伤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人们在情绪起伏剧烈、长期紧张或过度忧虑等情况下,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胸痹病症的发生。

胸痹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郁滞,导致心脉失养。

气机郁滞是指情志内伤等原因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使得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胸痹症状的出现。

心脉失养则是指气机郁滞导致心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胸痹的发生。

胸痹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闷、疼痛、心悸等。

胸闷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胸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局部胸部有压迫感。

疼痛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气血瘀滞,刺激胸部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感。

心悸是由于心脉失养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心跳加快或不规律。

胸痹的辨证依据主要包括脉象、舌象等。

脉象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脉象有弦脉、细脉等。

舌象是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舌质的情况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舌象有舌苔黄腻、舌质紫暗等。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预防胸痹的发生。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胸痹是一种以胸部胀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是属于“心痛”范畴的疾病,因此在辨证施治上需要重点关注心脏和心脉的状况。

在中医中,胸痹的辩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心气郁结心气郁结是胸痹的常见证候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主宰情志,任脉起于心,反映在心气郁结时,心火上炎,气机不畅,导致胸部胀痛。

此时患者常常伴有心烦不安,情绪波动等症状,脉象多见弦细或弦紧等特征。

二、痰火阻滞痰火阻滞是导致胸痹的另一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为痰火之母,痰火相互搅动,阻滞心脏,导致胸部胀痛。

此时患者常常伴有咳嗽、咳痰、口苦、舌苔黄腻等症状,脉象多见滑数或滑弦等特征。

三、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导致胸痹的另一常见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虚血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出现胸部胀痛。

此时患者常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脉象多见虚弱或沉迟等特征。

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的辨证要点,中医在治疗胸痹时会采取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针对心气郁结,可以采用调理心火,疏通气机的方法;针对痰火阻滞,可以采用清热化痰,祛痰祛火的方法;针对气血不足,可以采用调理气血,补养心脉的方法;针对气滞血瘀,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辨证要点,中医在治疗胸痹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疏通气机、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的目的,从而有效缓解胸痹症状,恢复患者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法预防和减缓胸痹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篇示例: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疼痛,或者说心前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闷胀、胀满感。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于气滞痰凝、痰火困脏、痰浊淤阻等等因素导致,因此在治疗胸痹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辩证要点进行治疗。

一、气滞痰凝型气滞痰凝型的胸痹多见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致。

中医胸痹的辨证施治体会

中医胸痹的辨证施治体会

中医胸痹的辨证施治体会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胸痹的治疗方法,总结临床实践经验。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胸痹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医辨证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

结果经辨证施治,180例患者中明显好转166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92.2%。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胸痹的有效手段,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疗效,在延缓病情发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中医;胸痹;辨证施治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严重者胸痛彻背、气喘、不得卧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该病病因多样,与饮食失调、情绪焦躁、寒邪入侵和年老体弱等因素相关[1]。

依据该病的临床特点,主要与现代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密切相关。

胸痹持续发作,疼痛愈加剧烈,且可恶化为厥证、脱证等危险症候。

胸痹是中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急性期病死率可达35%~55%。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病死率有所降低,但仍达到10%以上[2]。

缓解胸痹发作,减少或避免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病症发生时辨证施治是关键。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中医辨证施治胸痹患者,对气滞血郁证、寒凝心脉证等几类患者分别进行中医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胸痹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9例,女8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4.2岁。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心肌梗死发病,发病部位:下壁50例,前间壁36例,正后壁27例,广泛前壁41例,右心室26例,排除合并心律失常、精神疾病、肺气肿、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1.2 辨证施治1.2.1 气滞血郁证气滞血瘀型患者常见症状为心胸满闷,阵发性隐痛,疼痛有固定位置,情志不畅时发作更加严重。

这类胸痹,主要是由于长期情绪抑郁、脉络不畅、瘀血内停所致,故治疗原则为通络化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的辨治体会
摘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简称。

主要是六淫犯心,七情内伤,饮
食不节,久病、大手术失血、厥脱证之后,或年老体弱,脏气虚弱致心脏的阴、阳、气、血亏损,痰浊、瘀血、气滞、寒凝、湿阻于心络、心经而发病。

心绞痛
的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心肌梗塞的治疗,用生脉散加复方丹参、川芎嗪等静滴,配合辨证施治。

【关键词】胸痹辨证施治体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

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但
有类似冠心病的证候记载,如心痛、胸痹、真心痛、厥心痛、久心痛、卒心痛等
证则很早便有记载。

通过复习前贤典籍和笔者的临床观察,本病的发病及病机与
下列因素有关:
(一)六淫犯心,但主要为风寒;(二)七情内伤;(三)饮食不节;(四)
久病、大手术、失血、厥脱证之后,劳倦内伤,伤及元气、心气;心气虚,鼓动乏力,血行滞阻而成心痛;(五)年老体弱,脏器虚损致心阴、心阳不足,心脉瘀
滞而成病。

总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病因,归纳起来有本虚,可分为阴、阳、气、血虚;实邪为痰、瘀、气滞、寒凝、湿阻。

笔者认为是心经、心络的内
环境已很差,即气虚、气滞、痰瘀重,不待诱因即可发痛,临床为难治。

1 心绞痛的辨治体会
1.1症状心痛的性质,传统医学有记述及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


痛位于不典型部位,这些部位与心无直接关系,但是通过经络与手少阴心经,手
厥心包经相连,向背部放射则是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的流注。

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以肺出,络心,即肾气从背而上注于心的缘故。

1.2舌脉脉象:临床上脉象多见弦脉(且弦脉部位多在寸尺脉),徽脉、沉细、滑数、结代、涩脉等。

舌象:气滞血瘀者多见淡暗或紫暗舌、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紫暗,痰浊湿浊
中阻者见淡胖,舌边有齿印,化热者舌红苔薄黄腻。

寒邪为犯、胸阳不宣或由气
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者,舌多淡、苔白或白腻。

1.3辨胸痛的性质
闷痛:为临床最常见,闷重于痛,多与气滞,痰浊和心气不足有关,痰浊者
可由阴雨雾湿重而诱发。

刺痛:固定不移,多为瘀血引起。

绞痛:疼痛如绞,遇寒则了,得冷则剧,常为阴寒内盛,乘于阳位。

灼痛:由火热所致,有火邪犯心,阴虚内热和湿郁化热之别。

根据病史、疼痛的性质,察色按脉,分清阴阳、虚实、寒热、表理。

是本脏
自病或他脏病累及,是自身病变或外邪七情等诱发,经笔者多年临床观察,本病
以虚实挟杂者多,且虚多于实。

在“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先切除诱发、加重的
因素,根治本身的病患。

祛邪以活血化瘀,温通心阳,豁痰通络,理气宽胸,化湿通络,清除痰热为主。

活血化瘀有血府逐瘀汤,药物有田七、丹参、红花、川芎等。

温通心阳有附子苡米散,药物有石菖蒲、桂枝、附子、苏子、霍香等。

豁痰通络有栝萎薤白半夏汤等。

药物有橘络、法夏、川贝、苍术等。

理气宽胸有四逆散等,药物有香附、瓜萎、枳壳等。

化湿通络可用平胃散或二陈汤加霍香、佩兰等。

清除痰热,方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等。

补虚主要是补阴、补阳(补肾)、补气、补血、补肝肾。

经多年临床观察和辨治,心绞痛以虚为主,虚多实少,且以气虚,阳虚为主,气虚贯穿整个心病的任何证型,因血运行赖气的推动,任何血液、气机的停滞不通,虽有自身的病变,但与心气、元气的推动无力有关。

笔者通过临床,将参用
于各种症型,收到满意的效果,气虚者重用补气药,无气虚症者,轻用补气药。

补气药中,参胜于北芪,参尤以长白山野山参、高丽参、美国野山花旗参为佳,
次者为移山参,再者为边参、红参、晒参。

野山参有大补元气作用,故效果最佳。

2 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
2.1症状膻中或胸膺部剧痛、闷痛或压榨性疼痛,典型的约80%,不典型的
约13%,个别可以不痛,个别可以表现为偏头痛、颈项痛或腹部疼痛。

多数伴
有喘证(心力衰竭),咳嗽(肺炎)等,因此无痛性心肌梗塞常被合并症掩盖,
须提高警惕以防漏诊。

如无痛又不伴并发症,仅表现胃肠道症状者如腹型心肌梗
塞更须注意,大约1/3以上的病人伴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2.2舌脉根据临床观察,常以弦脉(包括弦细、弦滑)为多,尤以“阳微阴弦”多见,其次为涩、结代脉,脱证出现脉徽欲绝,有合并症时,可出现屋漏、虾游、雀啄脉等八绝脉。

舌象:多淡暗、紫暗或有瘀斑,舌苔多以白苔为底,上罩薄黄
苔而湿润。

2.3辨治体会
2.3.1以邪实为主,主要是气滞血瘀和痰浊闭胸。

治疗以祛邪为主。

可按心绞
痛的祛邪方法。

2.3.2以正虚为主,常表现为无痛或痛轻的心梗或发病即出现并发症。

治疗以
扶正为主,补气血阴阳,补肝肾。

在治疗时我注意补益心气元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3.3虚实并见,常见剧烈胸痛和出现并发症,根据病情轻重主次,攻补兼施。

常见气虚为其本、血瘀为其标,在治疗时,常以益气活血,化瘀通脉等法。

以上是笔者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辨治的体会。

现发表,以求抛砖
引玉,望同道斧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