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素材: 消费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好新消费这颗种子

“双11”临近,假如做一个趋势预测的话,接下来这段时间里,消费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很可能是“种草”。日前,有媒体就围绕“网红产品是否值得买”话题展开调查,指一些平台的主播或“种草笔记”已将“观众提前带入‘双11’购物狂欢的气氛中”,不过其在聚集巨大流量、带动巨额销量的同时,套路重重、乱象丛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规范治理。

稍作细致剖析不难发现,近年来流行的以网帖评测、分享或明星、网红主播推介为主要形式的“种草”,看似时下消费新玩法,并没有脱离社会属性的人在日常消费决策中互相影响的实质。在电视尚未在我国普及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会面对面谈论同事、邻居买的衣服和日常用品等,在交流评点中“种草”;后来,电视广告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反复播出向潜在的观众“种草”;再后来,网民通过看电商平台的用户评价“种草”,体现了消费决策的不断与时俱进。

不同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到一个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的时代,使得消费“种草”有了很多新变化。比如,相比于父辈甚至更长一辈,作为受网络“种草”文化影响最大的90、00后一代,他们的消费已主要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具有很大的随心所欲性,同时向潮流趋势看齐,又传达出某种追求个性、品质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丰富的产品和芜杂的网络,就会产生更迫切的消费指引需求。换言之,今天

电商经济时代的“种草”文化兴起,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更强烈的美好生活需求,正塑造着新的消费生长点。

梳理这一过程,足以让人看到今天网络“种草”文化在消费领域方兴未艾的客观必然性。近年来,以淘宝直播这样的电商平台和小红书、B站一些内容社区为代表,“网红带货”、“种草笔记”等受到新生代消费群体的追捧,恰恰回应了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的消费需求。有数据显示,今年加入淘宝直播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180%,每月带货规模超过百万的直播间就超过400个。

同时还要看到,在二者的互动过程中,构成了新消费和新生产模式的呼应闭环。一些企业通过品牌号直接和平台用户沟通,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信息,辅助品牌决策;一些商家开始专注细分领域,通过提高品质、打造精品来提升竞争力、吸引消费者等,助推了消费转向高品质。

令人纠结的是,正是因为今天的“种草”是由电商经济衍生出来的,也就相应地放大了一些弊端,如产品质量问题、流量造假、虚构评测等,再加上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随心所欲”消费习惯催生的消费冲动性,也就让很多人遭遇了并不如预想的消费体验,有了“网红产品是否值得买”的疑惑。

问题在于,任何对这一困惑的是与否的简单回答,都容易导致立场先行,以致得出偏颇的结论。站在消费者角度,决定一款产品是否值得购买的主要考量因素可能是必要性或者性价比;站在市场的角度,网红

产品既可能是因高品质或高性价比而赢得青睐,也可能是商家包装、炒作出来的;站在消费的角度,诸如“种草笔记”等资讯,更多应该是一种决策参考,而不应该是完全以来或迷信的决策主导;站在商家的角度,只有生产高品质或高性价比的产品,才能赢得口碑,成为长远生存之道。凡此种种说明,不能草率地归因于任何某个方面。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激发国内消费潜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鼓励流通新模式、新机制创新,创新业态,为消费升级创造一个基础条件。如果承认网络消费“种草”的客观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如何让这种“种草”文化更好地促进新消费、服务消费者。

进一步,如同网络购物刚兴起那段时间一样,今天的网络消费“种草”存在的争议,不应该成为新消费趋势下因噎废食的阻碍,而是应该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一个切口。例如以“种草”知名的小红书,不久前公布了一套独存于内容发布之外的、由真实购买用户打分的产品评分体系——“小红心”,倡导真实评论和反馈。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做强做大新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渐进过程,应该抱着更加审慎包容的态度,给新生事物一定的试错成长空间。

概言之,“种”好新消费这颗种子,无论是平台,还是监管者,都应该着眼于更好地促进消费、服务消费者,去完善管理、加强监管,从

而回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体性、高品质消费需求,避免把孩子和水一起泼出去。

盲盒之爱:消费者不应被消费主义

套路

近日,“4个月花20万买盲盒”“买盲盒一年砸70万元”“炒盲盒最高可赚40倍”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这不禁让人疑惑,小小盲盒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盲盒之爱,到底盲不盲?(9月28日《中国新闻周刊》)

盲盒的走红,充分证明了新消费时代消费者消费心理与商家营销心理的契合,是消费主义语境下两者的一次“合谋”。

盲盒,最初源自日本,就是一个小的纸盒子里面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一般每一种盲盒都会成系列按照季节售卖,每个系列都会有12个左右的款式,每个盒子上没有样式,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盲盒的单价并不算高,一般在39-69元之间,一个系列一般七八百到一两千。但盲盒的魔力就在于会不知不觉中把消费者的钱包掏空,这是因为商家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

首先是许多消费者倾向于不确定消费,打开盲盒之前,没有人知道自己会抽中什么,这种不确定性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其次是物

以稀为贵的消费理念,大量玩偶的重复和对隐藏款执着的渴望自然而然地发酵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再者就是成系列的持续更新,一系列的占有能带给人们许多心理安慰,盲盒以系列方式推出,便很容易让爱好收藏的人不屈不挠,致力于集齐大业。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盲盒的推出与消费和其他的消费品的消费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性区别,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而从商家的角度来看,盲盒不过是市场选择和商业逻辑下的又一次实践,是对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法则的遵循。单从市场运作的本质来看,商家逐利,消费者获取使用价值与心理满足无可指摘。

如果只是从盲盒中解解压,享受一下生活的小确幸,满足自己的消费心理,这对年轻人来说无非是一种无害的消费行为,毕竟,生活有时候需要一点仪式感和小惊喜。然而,在消费主义的风潮下,盲盒却成了一些人生活的全部乐趣所在,他们放纵自己,毫无约束,沉溺于拆盲盒带来的短暂愉悦感。

消费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追求象征价值与无限的欲望的满足。Z时代的年轻人成长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相比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他们更加注重其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相比于普通的工业产品,盲盒的价值更低,且没有任何收藏价值,所有溢价皆为泡沫。但当大家都开始了解和接触盲盒后,盲盒就具备了基本的社交价值,这种产品也就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只要大家都无法集齐全套盲盒玩具,社交属性中的虚荣部分就会一直保持,从而推动消费者不断消费。除了对象征价值的盲目追求,年轻人对于自己欲望的无限冲动也萌发了不理性消费。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