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例式及”,其)这实及一例其部和一分变个置换个于式具变及体换其的矩实实阵例例的之左,间边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成立)
(不成立)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词类序列: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戏台上 放着 鲜花
1
(2)戏台上 演着 京戏 但(11)(2)3的2语法4 意义不13同--24:主 述谓 宾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C式)]不语能法变换成[E式]
[C式] 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1
[E式] 名词[施事]+从……+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C式]
[E式]
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从厨房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三A式)](语静法态)可转换成 [C式];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
[C式] 名词+动词+在+名词[处所]
[A式]
[C式]
山上架着炮 黑板上写着字 墙上挂着画 床上躺着病人
炮架在山上 字写在黑板上 画挂在墙上 病人躺在床上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B式)] (语动法态)可转换成 [D式]
[B式]:我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E式]:我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马桶里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3A.式1层] 次分析法[D的式局] 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A式]
[E式]
1
[A式]:我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目录绪论0.1 关于语言0.2 关于汉语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0.4 语法和语音、语义0.5 关于语法单位0.6 三组重要的概念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第一章词类研究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第二节层次分析法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2.3 关于层次分析法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第三节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3.5 变换分析的作用3.6 变换分析的局限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4.2 关于语义特征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4.5 关于“v有……”格式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第五节配价分析法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第三章范畴研究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9.4 再说层次分折9.5 两种描写模型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9.8 乔姆斯基理论与汉语研究9.9 用乔姆斯基理论重新分析“NP+的+VP”这一名词性结构第十节功能学派的研究思路10.1 功能学派的兴起及其渊源10.2 功能学派面面观10.3 关于主语和谓语、主位和述位、话题和陈述10.4 “我不知道她不在家”和“我不希望她不在家”10.5 关于“汉语式话题句”10.6 汉语和英语在“东西”“南北”说法上的差异10.7 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和用“不”的差异10.8 对双宾结构的再认识第六章汉语语法应用研究第十一节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语法研究11.1 关于中文信息处理11.2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字处理”11.3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处理”11.4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11.5 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策略11.6 基于统计的“句处理”策略11.7 实现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策略第十二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研究12.1 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12.2 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12.3 语法教学教什么?.12.4 语法教学怎么教?12.5 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性研究第十三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研究13.1 关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13.2 语文教学改革肋当务之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3.3 语文课中讲授语法知识的目的13.4 语文课中需要讲授哪些语法知识?13.5 语文课中怎样讲授语法知识?13.6 针对语文教学的语法研究结束语——应有的研究素质索引后记绪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是在同学们先前学过的“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基础课程的有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专题性的选修课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引言:
一、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概念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原则
三、现代汉语的词法研究
词法研究主要包括词的构成和分类。
词的构成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规则,词的分类研究词的不同类别和特点。
通过对汉语词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词的构成和分类对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四、现代汉语的句法研究
五、现代汉语的语义研究
语义研究主要包括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句子的意义研究句子的语义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构成规则,表达方式研究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的意义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汉语语义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达的影响。
六、现代汉语语法的应用
结论: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规则的系统性探索和研究,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规则,提高汉语的教学和翻译水平。
希望本教程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提升对汉语语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ppt课件

复合式又可以根据复合方式的差异分析出二分 结构和不一定二分(多分)的结构;具有配对性质 成分的结构和不具有配对性质成分的结构,如:
偏正结构 (具有配对性质成分-二分结构) 动宾结构 (具有配对性质成分-二分结构) 中补结构 (具有配对性质成分-二分结构) 主谓结构 (具有配对性质成分-二分结构) 兼语结构 (具有配对性质成分-三分结构) 连动结构 (不具有配对性质成分-不一定二分) 联合结构 (不具有配对性质成分-不一定二分) 同位结构 (不具有配对性质成分-二分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2、句法结构成分的称谓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中补结构 主谓结构
定语 + 中心语
状语 + 中心语 动语 + 宾语 中心语 + 补语 主语 + 谓语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三、句法结构的分析
主要讲两个问题: 1、句子成分分析法与句法分析 2、层次分析法与句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⑦联合结构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各部分
之间具有并列、顺承、选择、递进等关系。 如:
“城市乡村” “我和你”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⑧同位结构 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从不同的方面
称说同一个人或物。构成同位的两项词语 必须是两个不同的词语,而且必须是复指 关系,即在同一个句法位置上指同一个对 象。如:
“古城西安”、“通讯员小王”。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2)、附加式
由实词与虚词构成的句法结构都是附 加式的,由实词与实词构成的方位结构、 量词结构也可看成附加式。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①方位结构 由方位名词附加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后面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第三讲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一、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 成成分之间的显性的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 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 结构关系。
二、层次分析完全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因此
有些现象它解释不了。例如:
a.木头桌子质量
b.羊皮领子大衣 a.北大数学老师 b.土壤钾盐含量
单就构成层次和内部的句法结构关系看,前两 组一样,后两组一样。
(2)我国首次升空的“神州-3号”模拟载人 飞船经过264个小时在太空运行之后按照原 先预定的时间安全、准确地返回原先计算 好的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地面。 例(2)的基本脉络是:飞船——返回——地 面”。
优点:对句子的理解和把握----简洁、清楚、
明了
局限性是什么呢?先看下列例子:
(3)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4)我们便宜他了。 例(3)作为句子主干的 “*思想清除”,根本就不 成立。例(4)句子的主干是“我们便宜”,句子 可以成立,但是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原因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不大关注语
法结构的层次性。
句子成分分析法有它的局限性,但决不能认为句
子成分分析法就没有用了,就没有价值了。我们 说某种分析方法有局限,是说它只适用于一定的 范围,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而不是说它就一无是 处。其实句子成分分析法在初级语法教学或对外 汉语教学中,还是能发挥它的作用的。
4、分析时,先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谓语,
(1)我的好朋友早已斟满了一杯香香的葡萄酒。
例(1)的中心词----主语是“朋友”,谓语是 “斟”,宾语是“葡萄酒”。 因为“斟”是个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 “葡萄酒”这个中心词就是宾语成分。 “我”、“好”、 “早已”、“满”和“一 杯”、“香香的”分别是主语、谓语、宾语 的各种附加成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网上课件)536页

从语言的本体来认识
• 语言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 号系统。
• 语言还是一个有规则的结构而且是一 个变动的结构。
• 作为结构,一定具备三种性质:整体 性,可分割性和内含规则性。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认识
• 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 • 口语指有声语言,也就是从嘴巴说出来的
话。是语言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 书面语是指将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加
•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 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 志。例如:
•
吃苹果
•
(这锅饭可以)吃五个人
•
吃大碗
•
吃食堂
•
吃利息
•
躲高利贷
•
排电影票
• (6)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 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例如:
• 眼睛大大的
大大的眼睛
• 吃饭了
饭吃了
• 客人来了
来客人了
• 来早了
二、汉语
• 1.语音上的特点 • 2.词汇上的特点 • 3.语法上的特点
1.语音上的特点
• (1)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 (2)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基本上都 是单音节的。因此汉语历来看重音节的分 析。汉语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声母、 韵母、声调。
2.词汇上的特点
早来了
三、语法
• 1.语法的定义 • 2.语法单位 • 3.语法和语音、语义
1.语法的定义
• (1)以马建忠氏的说法为代表。 • “葛朗玛者,音原希腊,训曰字式,犹云
学文之程式也。” • “凡字的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 • 特点:
比较多的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目 的在于“学以致用”;注意汉语本身的语 法特征,强调词语组合中的意义联系,提 倡语法与修辞、逻辑的结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笔记
第一章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
1.引言。
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语素、句子和句式等内容,是汉语语法系统形成的基础。
2.句子。
(1)句子的定义。
句子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组成的独立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表达一定的认知信息,泛指短语、综合句和复合句等。
(2)句子的种类。
句子分为简单句、综合句和复合句等三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句子的结构复杂程度不同。
简单句:简单句由一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不存在结构上的关系。
综合句:综合句是一个特殊的简单句,由一个成分和多个子句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结构上的相互往来。
复合句: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层级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教材。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不使用标题,以便更好地组织内容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内容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汉语语法基础
- 语法的定义和作用
- 词类与句法
- 语义与语法的关系
第二章:句子结构与成分
- 主谓结构
- 宾语与宾语补语
- 状语与状语从句
第三章:动词短语与动词短语的补语
- 动词短语的构成
-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 动词短语的补语类型
第四章:名词短语与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 名词短语补语的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中的数量与修饰成分
第五章:形容词短语与副词短语
- 形容词短语的修饰和强调
- 分类与比较级
- 副词短语的功能和修饰
第六章:句法关系与语言样式
- 主谓关系与语序
- 定语与状语的位置
- 被动句和倒装句
第七章:语法规则与语用规则
- 语法规则在交际中的作用
- 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法差异
- 修辞手法与语法用法的关系
通过以上章节的学习,希望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汉语语法研究进阶类最重要的语法参考书之一,也是近年来汉语类硕士研究生考试拔高类教材之一。
我们每年都会专门针对《教程》进行专业课(学硕/汉硕)讲授与拓展,以此来培养中国学生对于汉语的语法分析能力。
本课程主要以知识扩展和问题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精准性与对现汉的分析能力。
这是名校考研(汉硕/语用)致胜的关键。
一、知识拓展举例:
【原文】
第三版:P5“第一,我们所使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一种基本上表意的方块汉字。
”
第四版:P5“第一,我们所使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不是音素文字,而是一种能直接表意的方块汉字,说得更确切些,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
”
【疑问】“表音文字”、“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
【解释】文字的类型主要按两大方面分类。
首先,语言具有二层性特点,即:下层为语音层,上层为音义结合层。
一种文字的字符若对应于语言下层的话,那么这种文字就属于表音文字(如:英语);如果一种文字的字符对应于上层的话,那么它就属于表意文字(如:汉语)。
其次,语言中有很多单位:音素/音位、音节、语素、词等。
如果按照字符对应的单位来分,文字类型分为:音素/音位文字(如英语);音节文字(如:日语、汉语);语素文字(如:汉语)。
《教程》第三版指出汉字是“表意的方块汉字”是按照第一大类划分的;第四版指出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实际上是按照第二大类划分的。
另外,关于汉字“表意文字”(《现代汉语》-黄廖本)与“意音文字”(《语言学纲要》)之区别与优劣:
(1)汉字在最初产生的时候主要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都体现汉字的表意性。
汉字在最初产生的时候表意特点鲜明,我们可以从汉字本身了解到汉字的意义。
但是汉字经历了无数次改造与简化,如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及建国后的汉字简化等过程。
所以现代汉字的表意性
已经很弱,我们很难从汉字本身了解发现汉字的意义。
这样来看,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就有些走极端,也很容易误导人们以为汉字的字符可以直接看出意义来。
应该说,这种说法不太符合现代汉字的特点。
(2)虽然汉字经过演化与简化以后的表意性减弱,但是汉字具有表意性特点是可以承认的。
同时,因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所以汉字一定得有相应的语音。
这样,汉字是具有一定的表音特性的。
实际上,任何语言都是可以表音。
如果没有语音的话,那么文字也即将成为死文字,只是一个个连接起来的符号,无法跟语言挂钩。
(汉字的表音性与英语的表音性是不同的。
英语是单纯的表音文字,字母(音位/音素)与语音对应,但是汉字是音节与语音对应。
)
这样,我们说汉字是“意音文字”就显得比单纯叫“表意文字”要科学一些。
二、能力分析题举例
【原文】三版P165页/四版168页:“譬如说,有一种周遍性主语句就是由数词为“一”的数量词构成的。
其格式是:
一+量词+(名词)+也/都+不/没有+动词/形容词
(1)一个人也不知道
(2)一个老师都不认识他
(3)一个字也不认得
(4)一天也没有歇着
【疑问】原文只是摆出了事实,但是未进行解释。
我们要问:(1)何为周遍性?(2)为何以上“一+量词+(名词)”可以表示“周遍性”?
【解答】(1)所谓“周遍性”是指所指范围内没有例外,即范围内所有事物均具有谓词特点。
如,“一个人也不知道”就是指:所有人都不知道。
我们假设集合中有从A-X个人。
那么这句话用映射关系可以表示为:A不知道、B不知道、C不知道、D也不知道......,总之集合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
(2)为何“一+量词+(名词)”可以表示“周遍性”?
我们用“逻辑推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下面我先来解释一下,何为“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一种基于逻辑的人为推理机制。
这种推理,我们人人每天都在
不自觉地运用。
比如:如果一个人能吃得了三个馒头,那么他肯定能吃得了两个馒头。
所以,A问,“两个馒头你能吃得了吗?”B可能回答:当然了,三个馒头我都能吃得了。
B在回答的时候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推理机制,当然,这种机制是A 也具备的,否则A便无法理解B了。
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能听到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那么我们推测他也能听到一个盘子掉到地上的声音。
我们这也是基于生活经验的一种推理。
总之,生活中我们会进行无数次推理。
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道题里也是运用了逻辑推理。
只不过,这种推理是否定的推理。
比如,例(1)为:(老张)一个人也不知道。
试想,如果老张认识的人数不超过4个人,那么他知道的人数肯定达不到5个人,如果没有5个,那么也就没有6个人、7个人...以至全部;如果老张认识的人不超过3个人,那么他肯定也不会知道4、5、6个人......以至全部;如果老张认识的人数不超过2个人,那么他自不会知道3、4、5个人......以至全部;如果老张认识的人数连1个人都不到的话(即为0),那么他自然不认识1、2、3个人......以至全部,所以就不认识所有人。
所以,我们自然可以这么说:老张一个人也不知道。
可见,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里面有很多逻辑机制。
大家明白了没有?其他的例子你们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一下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