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他认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而这种契约是由人们彼此自愿签订的,以维护他们的利益。
我对罗素的社会契约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社会契约论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必须遵守社会规范,以维护大家的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的原因。
此外,社会契约论也让我意识到,社会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只有当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达到最大的利益,这也是我们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总而言之,《社会契约论》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12篇)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篇1《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秩序并非来源于自然。
社会秩序来源于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
当自然状态中,生存障碍超过个人所能够承受的地步,人类就被迫改变生活方式。
人类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集合并形成力量的总和来克服生存的阻力。
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
主权者是尽可能包括最多社会成员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
共同体中的约定对于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
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以转让,不可分割。
主权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籍着法律而行动。
法律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的行为。
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
然而本身并没有权力只是指导者。
他们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议,只有人民自己才有权设立法律。
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
政府中的执政者只是受委托来行使行政权力。
世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政府形式:民主制,即由全体或大部分人民治理;贵族制,由少数人所治理;国君制,由一人治理。
结构单一的政府是最好的;实际上政府都是混合形式的,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其他形式。
没有一种政府适用于一切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与其人民的特点相适应。
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公意是不可摧毁的,通过投票来表达。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例如:人民大会、保民官、独裁、监察官等。
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只要他们的教条一点都不违反公民的义务。
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
卢梭声称,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虽然他没有定义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但他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
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关于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一在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第五章国家这一章,讲述了几种国家起源学说,其中有一种就是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直接否定。
社会契约说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所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占有因自然法(natural law)而产生的自然权利(nature right)。
人们滥用自然权利,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地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
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state of society)。
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
有空大致浏览了一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本书分为四卷,主要阐述卢梭的政治观念和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
第一卷:从“自然状态”引出人类平等卢梭认为想要建立一种对人们的约束是绝不能仅仅靠强力的。
想要人们长久的接受一种社会秩序,那么在建立这种秩序之初必须是人们出于自愿的约定。
卢梭认为想要使人们结合起来的社会契约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方面个人要获得集体力量的保护,另外一方面还要保留以往一样的自由。
在“论社会状态”一章中,阐述了人们只有在形成社会状态后,他们的行为才具有正义性,道德性,才拥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章节我理解到人在纯自然的状态所拥有的随心所欲的、天然的自由是有局限的。
只有从自然的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之后,自由被赋予了道德性,这样的自由才使人们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第二卷:社会契约中的“公意”与法律思想关于公意,卢梭在文中多次提到,在讨论社会契约的问题中,公意这一思想是贯穿于政治法律思想的基本概念。
卢梭这里的公意着眼于公共利益的,也就可以看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大学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大学生篇一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大学生嘿,小伙伴们!最近读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可真是让我脑洞大开啊!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厉害?”结果,越读越觉得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思想的漩涡,被各种新奇的观点冲击得晕头转向。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好像真的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着。
比如每天要按时上班上学,要遵守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
可也许正是这些“枷锁”,才让我们的社会能够有序运转?我觉得吧,这就像放风筝,线虽然限制了风筝的自由,但也正是因为有线,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书里还提到,主权在民。
这让我想到了咱们现在的社会,大家都有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有时候我又在想,真正能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被重视,真的那么容易吗?也许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声音就像投入大海的小石子,激不起多大的浪花。
不过,读完这本书,我也有很多疑问。
比如,社会契约到底应该怎么制定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呢?这可能吗?还有,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又该怎么权衡呢?总之,读《社会契约论》让我对社会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有了更深的思考。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再回看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呢!篇二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大学生哎呀妈呀,读完《社会契约论》,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刚开始读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懵圈。
卢梭那一套一套的理论,差点把我绕晕。
但是,读着读着,我好像慢慢摸到了点儿门道。
书中说,国家是由人们的契约组成的。
这让我想到了咱们的班级,不也是一种小小的“契约社会”吗?大家都默认要遵守一些规则,比如不能随便欺负同学,要共同维护班级的卫生。
可有时候,还是会有人打破这些契约,那这时候该咋办呢?是不是就说明这个契约不够完善呢?还有啊,卢梭强调的公意,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们总说要以大局为重,可这大局到底是啥?每个人心中的大局可能都不一样。
比如说,为了保护环境,可能要限制一些工厂的发展,那对于工厂老板来说,这是不是就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那这个时候,公意又该怎么体现呢?我觉得吧,社会契约论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社会现象思考的新大门。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本质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社会契约论》的读后感。
一、政治权力的合法性1.1 卢梭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应当建立在人民的共同意志之上,即人民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来换取社会秩序和安全。
1.2 这种社会契约的形成是基于人类天性中的自利和自私的一面,但也体现了人类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1.3 通过社会契约,政府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对人民有责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二、政府的职责2.1 卢梭认为政府的最主要职责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财产权,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2 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有限的,不应该侵犯人民的基本权利,否则人民有权反抗不当的政府。
2.3 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民主和平等。
三、社会秩序的建立3.1 社会契约的形成是为了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3.2 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法律的规范,同时也需要人民的自觉遵守和合作。
3.3 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共同契约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个体与集体的关系4.1 个体和集体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个体的权利和责任是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的。
4.2 个体应该在社会契约的框架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利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4.3 社会契约的实现需要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有个体和集体相互尊重和支持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
五、对社会契约的思考5.1 通过阅读《社会契约论》,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政府的职责,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5.2 社会契约的理念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是实现公正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5.3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社会契约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社 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可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啊!在书的开头,卢梭就抛出了那个关键的问题:“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让我一下子就陷入了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由,可为什么又总是感觉被各种东西束缚着呢?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然权利,从而形成国家和法律的基础。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区管理。
就说我住的那个小区吧,一开始大家各过各的,车辆乱停乱放,垃圾到处都是,公共设施损坏也没人管。
后来,大家一商量,决定制定一些规则,交一些物业费,请来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
这可不就是一种小小的社会契约嘛!我们放弃了一些随心所欲的自由,比如不能随便在小区里乱搭乱建,但换来的是整洁的环境、有序的停车和安全的保障。
再比如说工作,我们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契约。
我们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劳动,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则给我们发工资、提供福利和发展的机会。
这中间,我们放弃了一部分自由,比如不能想什么时候休息就什么时候休息,但换来的是经济上的收入和职业上的成长。
书中还提到,主权在民。
也就是说,国家的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社区的选举。
每到选举的时候,大家都特别积极,认真地了解候选人的情况,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选出来的人关系到社区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大家的生活质量。
这就是人民在行使自己的主权啊!还有法律,卢梭说法律是公意的体现。
这让我想起了路上的交通规则。
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道路才能畅通无阻,要是有人随意闯红灯、逆行,那不仅会危及自己的安全,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出行。
所以法律就像是道路上的红绿灯,指引着我们的行为,保障着社会的秩序。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比如在公共场合,我是不是能够自觉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我是不是能够积极发声,为了公共利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让我明白,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
卢梭作品《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卢梭作品《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处不背负枷锁”。
这是本书开篇的名言,也是本书所有观点的根底。
大局部的阶级革命先驱者,都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作为核心思想,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荣耀革命等,但唯有卢梭,在人人自由平等的根底上,还提出了其需要遵从的一个根本制度,这个制度他用“社会契约”来解释,我认为,这正是《社会契约论》能够高于其它论著,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指导思想的原因。
没有约束的自由,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
我们不妨想象,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自由去影响另一个人的自由时,必然会产生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不但违背了平等的初衷,还将使社会关系进一步倒退。
卢梭的一生可谓颠簸流离,中晚年更是惨遭迫害,这使得他在书中向往一种公平的契约关系,并且用社会制度来加以维护和保障。
社会契约的最高表达,应该是人人共同权利平等,人人付出人人得到回报,这在原文中也得到表达:“在一般意志的最高权威下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奉献出来,在这一集体中,我们把每个加盟者都接受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一局部”。
我认为,实际上这与共产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卢梭认为人失去了天然的自由,原因是因为生存的阻力超过了人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转而谋求社会的自由,其根本就是生产力无法满足生存需要,而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便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社会公共机构非常兴旺,人与人的待遇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群体社会下物质和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要实现这种最高层次的社会契约,一是需要一个集合体来确保各类协约的落实,卢梭在书中称之为主权者或政体;二是需要社会中的人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能够贯彻民主政治的理念。
现在是全球互通时代,这里的“人”,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也可以指国家。
例如说,最近的伊朗核制裁事件、南海主权事件等,其根本都是以美国为首的个体,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侵害他国个体的利益,以民主之名,行侵略之实,违反了社会契约精神,而作为保障社会契约的集合体-联合国组织,那么沦落成为它的工具,失去了自身的公平公正,这也证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民主社会只是一个笑谈,实际上那么是第一第二世界的国家在不断剥削压迫第三世界国家,这与十八世纪的法国何其相似。
《社会契约论》初中读书心得范文5篇

《社会契约论》初中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卢梭人生而平等的观点,自然人天然拥有一切权利,但由于单独个体难以存活而订立契约组成社会,旋即从“能做什么的自由”变成了“不能做什么的自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社会契约论》初中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社会契约论》初中读书心得范文1“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处不背负枷锁”。
这是本书开篇的名言,也是本书所有观点的基础。
大部分的阶级革命先驱者,都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作为核心思想,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光荣革命等,但唯有卢梭,在人人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其需要遵从的一个基本制度,这个制度他用“社会契约”来解释,我认为,这正是《社会契约论》能够高于其它论著,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指导思想的原因。
是什么促使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呢,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阶级分化和剥削压迫可谓是形影相伴,始终不离。
《社会契约论》创作并发表于1762年,当时法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在“君权神授”的政治理论下,社会有着严格的阶级划分,其中教士和贵族分属第一、第二阶级,他们的人数占了不到全国人口的5%,却占有全国土地的35%,而且不负担任何赋税义务,国王路易十六正是他们政治上的总代表。
而资产阶级、广大农民、工场工人、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贫民构成第三阶级,他们虽然持有的生产力,占据着最多的人数,但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是被剥削的对象。
由于第一、第二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仅仅是靠政治、军事上的暴力维持统治,加之其挥霍无度,一度使法国陷入全国性的财政危机,为此国王路易十六曾召开过各阶级参与的“三级会议”,当会议开始时,第一、第二阶级的代表身着华服从大门而进,第三阶级的代表却只能身着布衣从边门进入,会上统治阶级要求第三阶级的代表上缴更多的税收,却对其提出的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政治地位等诉求避而不谈。
旧社会阶级矛盾已经达到顶峰,催生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思想家,他们揭露、批判旧制度的腐败现象,反对专制制度,提出人生自由,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正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欧阳泽鹏
各位书友大家好,我是政府办欧阳泽鹏,今天跟大家分享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代表性书籍,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卢梭所著《社会契约论》,并就文中作者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书友批评指正。
《社会契约论》成书于1762年启蒙运动时期,作者在当时君主专制集权、蒙昧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观点,为当时法国和美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纲领和方向。
全书共分为四卷,分别论述了社会契约产生的动机及过程,政治体体现并贯彻其意志的手段及相关分析,对于几种政府形式的讨论以及作者对部分行政制度的观点。
而现我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认为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本人认为此书中的部分观点对于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很有借鉴意义,现分享如下:
一、关于权力的性质
公共权力源自于公民之间的契约而非某个人或某团体的力量。
基于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和个体力量的分散性,为了更加有效的保障个人利益,人类需要将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成为主权体,做到用全体成员所结成的力量保护其联合者的人身和财产权利。
而连接这一主权体成员之间的准则便是社会契约:每个联合者都将自己的全部权利转让给整个联合体,这样也就相当于每个成员都不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权利,最终达到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平等来取代身体上的不平等的效果。
谈及我国实际,”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党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指导思想,但由于我国属于公有制国家,主权体无法将社会财产的所有权赋予人民,这至少在形式上构成了公民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等。
远者说来,中国古代便存在”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说法;近者说来,中国出现大规模富人移民潮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虽包含教育、社保、环境等原因,但对其财产安全感的缺乏乃是首当其冲。
近者要想有效遏制当前社会资产大量外流的趋势,远者要想确保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未来必须对产权制度进一步加以明晰和完善,这是现今政治制度在未来得以延续的基础。
二、关于权力的保障
要确保主权体的性质不背离社会契约的约定,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加以规定和约束。
主权体保障的是全体公民的利益,而在主权体内部任何一个部分的意愿对于另外一个部分而言都不能定义为公意,因此法律的制定本质上是从整体人民
的角度出发为整体人民来制定条约,法律的适用对象具有普遍性,不应涉及某个具体的人、团体或行为。
而事实上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各阶层的政治诉求重点必然存在不一致,西方社会在解决此问题时便采用了政党政治的方法,即公民通过结成政党并获取政权的方式来实现和保障本阶级的利益,并规定了政权的有效任期。
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动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存在大小之分,因此很难确保政权选举真正的公平性,我国也一直将西方民主称为”有钱人的民主”.而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国也有自己的特色:建国之初将社会资源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分配以取消阶层分化,建立代表全民利益的政党并长期执政,确保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贯彻。
但事实上这其中仍然存在矛盾的地方:在公有制国家里,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公民,公民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方式来保障自身的根本利益,为何需要再特意成立一个政党来保障公民权益?而既然成立了政党,有独立的机构、制度和党员,又如何保障政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一致性?事实上在党的执政的过程中党内已经形成了利益团体,这些利益团体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为自己的小团体服务,严重动摇了党执政的公信力。
如何有效避免党内利益小团体的产生,保障执政党与全体公民利益的一致性是当今政治制度得以延续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