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契约论》有感:自由与枷锁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800字《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五篇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800字《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五篇第一篇:社会契约的本质与意义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自愿达成的协议。
这种契约的目的是保护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社会契约被违背,权力被滥用,公民权利被剥夺。
这让我意识到,社会契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契约的执行情况,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保护每一个人的权益。
第二篇:政治权力的来源与限制卢梭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政治权力被滥用,导致腐败、专制等问题。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权力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督。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政治权力的监督,确保其始终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工具。
第三篇:公民自由的保障与实现第四篇:社会契约与个人道德的关系卢梭认为,社会契约的实现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弃社会契约,甚至损害他人利益。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人道德对于社会契约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契约,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第五篇:社会契约的未来展望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问题的全新视角。
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这让我意识到,社会契约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卢梭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和完善社会契约,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社会契约论》这部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契约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权力、公民自由、个人道德等方面的关系。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契约,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800字《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五篇第一篇:社会契约的本质与意义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自愿达成的协议。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精选6篇)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大概从初中学世界历史的时候就知道了。
法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卢梭的代表作,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后来美国独立革命吸取了这样的思想。
当时卢梭写这本书的时候估计没有料到这本书竟然对世界的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把他的名字刻在了世界历史上。
这本书我将其看做是议论文,立论清晰,论证方法多样,逻辑严密。
我想,如果当初学习议论文选取其中的一个小篇章的话,什么是议论文对我们而言就简单得多。
在论文中,多次运用了驳论、例子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驳论运用得无懈可击,他多次反驳格老秀斯的观点。
举例为证,卢梭说“有时候人们可以消灭一个国家的政权,但不消灭那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成员。
由此可见,战争不能产生与它的目的无关的权利。
”格老秀斯不承认这些原则。
同样,格劳秀斯认为,人们可以把自己奉献给一位国王。
卢梭这样反驳:照格劳秀斯的说法来看,人们在把自己风险给国王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了……该书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运用了例证法。
他用一章的文字论述了罗马人民大会,对罗马人民大会的缘起、组织架构、实施方式、发展情况做了清晰明确的阐述,指出共和制和贵族制的弊端,想要指出当今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
这本书成书于1762年,两百多年过去,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经典就是,什么时候看都不会过时的书。
书中提到的很多想法,至今仍然没有实现。
“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今天这些仍然是世界上各国人民努力想要得到,或者努力想要捍卫的基本权利。
在论文中,他努力想要找到一个能把法律置于一切人之上的政府形式,后来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算是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最初解答的模型。
关于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一在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第五章国家这一章,讲述了几种国家起源学说,其中有一种就是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直接否定。
社会契约说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所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占有因自然法(natural law)而产生的自然权利(nature right)。
人们滥用自然权利,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地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
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state of society)。
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
有空大致浏览了一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本书分为四卷,主要阐述卢梭的政治观念和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
第一卷:从“自然状态”引出人类平等卢梭认为想要建立一种对人们的约束是绝不能仅仅靠强力的。
想要人们长久的接受一种社会秩序,那么在建立这种秩序之初必须是人们出于自愿的约定。
卢梭认为想要使人们结合起来的社会契约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方面个人要获得集体力量的保护,另外一方面还要保留以往一样的自由。
在“论社会状态”一章中,阐述了人们只有在形成社会状态后,他们的行为才具有正义性,道德性,才拥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章节我理解到人在纯自然的状态所拥有的随心所欲的、天然的自由是有局限的。
只有从自然的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之后,自由被赋予了道德性,这样的自由才使人们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第二卷:社会契约中的“公意”与法律思想关于公意,卢梭在文中多次提到,在讨论社会契约的问题中,公意这一思想是贯穿于政治法律思想的基本概念。
卢梭这里的公意着眼于公共利益的,也就可以看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5000字5则范文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5000字5则范文第一篇:读《社会契约论》有感5000字读《社会契约论》有感“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社会契约论》是本值得一读的书。
笔者一直对读书怀有这样一种感受:每一本传世之作,都是一份传世的心灵。
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就翻开了几十年前的,几百年前的,甚至几千年前的那个写作者的心灵。
“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而阅读这种孤独的,或者有时还带着苦闷的,但是天真而深刻的心灵,一直是笔者的生平乐事。
单纯与深刻,是几乎所有传统型学者身上的两个互相矛盾但总是相生相伴的特点,卢梭亦不例外——“星斗其文”,世界上哪个思想家的崇拜者也没有卢梭的多,科西嘉岛的人甚至邀请他为科西嘉制定宪法;“赤子其人”,卢梭一生都活在被人误解与怀疑中:伏尔泰的贵族气的刺伤,与休谟的断交,与养母华伦夫人的不伦之恋,丢弃自己的女儿……塔克蒙在《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中写了这样一段对其心理的可以说是恶意的揣测:“一方面,卢梭是身处矛盾的包围之中,是矛盾的集合体,是一个隐士般的无政府主义者。
他渴望回归自然,不断地做着火热的梦,反抗所有的社会传统,充满了感情的悲哀的悲屈的自我意识,也因此经常抱有不能够与环境协调的幻想。
另一方面,他又是斯巴达和罗马国家的崇拜者,经常叙说着个人主义要在纪律和集团之中被淹没而消失。
这种双重人格的秘密,潜藏在他苦恼的偏执狂、律己主义者的嫉妒的梦中。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是卢梭,同样是《社会契约论》,在不同的人眼里褒贬不一:有的人慷慨激昂地歌颂,皮埃尔·勒鲁的《论平等》一书尽管没有在扉页煽情地写上“献给卢梭”,但是这本书充斥着卢梭的名字,甚至使用了序言整整一章来为卢梭辩护——这大概是笔者看到过的最浪漫奔放的读后感,他写道:“从卢梭起,科学之所以取得进步,法国革命之所以宣告了人类的平等,人类的传统如今之所以能得到理解,基督教以及以往得到了释义的全部宗教之所以只要求向我们提供武器,这一切都多亏了他!哦!要是我能有他的力量该多好啊!”;有的人不留情地批判,哈耶克在《自由宪章》里冷静地写道:“斯巴达既成了卢梭的自由理想,也成了罗伯斯比尔、圣鞠斯特,以及此后大多数主张‘社会’民主和极权民主的人的自由理想。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本质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社会契约论》的读后感。
一、政治权力的合法性1.1 卢梭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应当建立在人民的共同意志之上,即人民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来换取社会秩序和安全。
1.2 这种社会契约的形成是基于人类天性中的自利和自私的一面,但也体现了人类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1.3 通过社会契约,政府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对人民有责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二、政府的职责2.1 卢梭认为政府的最主要职责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财产权,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2 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有限的,不应该侵犯人民的基本权利,否则人民有权反抗不当的政府。
2.3 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民主和平等。
三、社会秩序的建立3.1 社会契约的形成是为了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3.2 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法律的规范,同时也需要人民的自觉遵守和合作。
3.3 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共同契约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个体与集体的关系4.1 个体和集体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个体的权利和责任是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的。
4.2 个体应该在社会契约的框架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利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4.3 社会契约的实现需要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有个体和集体相互尊重和支持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
五、对社会契约的思考5.1 通过阅读《社会契约论》,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政府的职责,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5.2 社会契约的理念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是实现公正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5.3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社会契约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本书开篇,卢梭就向世人宣告了人类对于自由、平等的永恒追求。
《社会契约论》一书的中心论点:人生而自由与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
国家的主权和立法权在人民,政府只是法律的执行者,如果政府不合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社会契约论是一种基于对人性的观察来想象过去历史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推演,不是对历史的实证研究。
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论始于对人性的考察。
霍布斯的《利维坦》的第二部分“论国家”中在论述国家的成因、产生和定义之前,他在第一部分“论人类”中非常详细论述了人类的状况。
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也为他的《政府论》提供了人性的前提。
相比之下,卢梭没有系统地谈论过他对人的理解,但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无不体现出他的人性观。
对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是否真实存在,这些人往往态度不一。
在霍布斯对于“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是否真正存在过,霍布斯表现出一种圆滑、矛盾和回避的态度。
他提到一句“我也相信绝不会整个世界出现这种状况,但有许多地方的人现在却是这样生活的”,“人人相互为战的状态虽然在任何时候都从没有存在过;然而在所有时代中,国王和主权者由于具有独立地位,始终是相互猜忌的,并保持着斗剑的状态和姿势。
”洛克在这方面要比霍布斯自信多了,他不仅提出从自然状态步入社会的社会契约是存在的,而且勇敢地正面从历史角度来寻求支持他的论点。
洛克说,“人类天生是自由的,历史的实例又证明世界上凡是在和平中创建的政府,都以上述基础为开端,并基于人们的同意而建立。
”面对历史上找不到这样的例子的反对意见,洛克把它归结于政府的建立是先于记载的,更何况文字的出现更晚,这就导致没有留下来文字证据,但是这并不妨碍可以推定自然状态是存在的。
而罗马、威尼斯的创建就是一群平等、自由和独立的人的结合,美洲的许多地方也是人们自愿的结合并自由地选择统治者和政府形式。
他承认根据历史的线索追溯国家的起源时一般总是会看到它们总是在一个人的统治和管理之下,但是他并不认为这能推翻他的结论。
社 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重要著作,这部作品对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卢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是什么让人们甘愿放弃一部分自由,接受社会的约束和规范呢?他认为,这是因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了国家和社会。
在卢梭看来,社会契约的核心是每个人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转让给集体,从而形成一个公共的意志,即“公意”。
公意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它是公正和无私的。
与公意相对的是“众意”,众意只是个人意志的总和,可能存在私利和偏见。
书中强调,主权在民。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只是人民的执行者。
当政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人民有权推翻它。
这一观点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封建专制的统治思想,为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卢梭认为,法律是公意的体现。
法律应该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不应该有特权阶层。
而且,法律应该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能随意更改。
只有在公正、平等的法律下,人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在论述政府的形式时,卢梭区分了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
他认为,民主制虽然是最理想的形式,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它需要人民具备高度的道德和智慧。
贵族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民主制的弊端,但也容易产生腐败和特权。
君主制则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专制。
卢梭还探讨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有权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决策,同时也有义务遵守法律和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
他强调,公民的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公民才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从而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阅读《社会契约论》让我对社会和国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去构建和维护。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卢梭的思想中汲取智慧。
例如,在国家治理方面,我们要不断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政府的决策真正反映人民的意愿。
解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人生而自由,但却无不在枷锁之中

解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第⼀卷:⼈⽣⽽⾃由,但却⽆不在枷锁之中解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第⼀卷:⼈⽣⽽⾃由,但却⽆不在枷锁之中————记鄱阳湖读书⼩组第⼆⼗三期活动孤独的卢梭及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18世纪震撼欧洲的两颗重磅炸弹!2008年04⽉20⽇晚,鄱阳湖读书⼩组成员⼼怀敬仰之情在庄严神圣的法学院院楼“爱智斋”解读卢梭及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的第⼀卷中所蕴涵着的深邃思想。
鄱阳湖读书⼩组组员们积极地探究“⼈⽣⽽⾃由,但却⽆不在枷锁之中”的深层内涵;既然⼈是⽣⽽平等、⾃由的,但却“⽆往不在枷锁之中”,即⼈已失去了其⾃由。
那么,枷锁是如何加在⼈的⾝上的?这种⾃由是如何失去的?卢梭认为,“强⼒并不构成权利,⽽⼈们只是对合法的权⼒才有服从的义务”。
那么,这种“合法的权⼒”从何⽽来呢?⼤家带着这样那样的种种疑问穿越时空寻找解开这把“思想枷锁”的钥匙。
⾸先是主持⼈以⼀则名为“最有⼒量的孤独者”的短⽂简单地介绍了卢梭的⽣平。
可以说,让·雅克·卢梭,这位伟⼤的思想家,这位以⼼灵的⼒量震撼欧洲的启蒙者,其⼀⽣充满坎坷,⼀⽣历尽风霜。
卢梭的伟⼤,正如歌德所说:“伏尔泰结束了⼀个时代,⽽卢梭则开始了⼀个时代。
”紧接着,由刘⽵雀师姐开篇。
师姐从作者为何要写作《社会契约论》⼀书?谈到作者写此书要解决的问题。
后将焦点转⾄“⼈是⽣⽽⾃由的,但却⽆往不在枷锁之中。
⾃以为是其他⼀切的主⼈的⼈,反⽽⽐其他⼀切更是奴⾪。
”这⼀主旨性词句进⾏细细推敲。
从卢梭提出这论点的时代背景及后世影响谈开,指出“⼈是⽣⽽⾃由的”这⼀假设性命题是针对王权专制论者“⼈是⽣⽽不⾃由的”命题⽽发起的攻击。
王权专制论代表⼈费尔玛的体系所根据的理由则是:“没有⼈是⽣⽽⾃由的。
” 卢梭以“⼈是⽣⽽⾃由的”的“主权在民”理论向费尔玛“没有⼈是⽣⽽⾃由的”的“君权神授”理论发起的挑战。
师姐这开⼭炮开了个好头,⼀下就激活了⼤家的思维,引发了⼀阵强烈的谈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自由与枷锁
自由与枷锁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原创:张静雅
《社会契约论》算是我读的第一本政治著作了,之前对政治的理解仅限于初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些基本介绍以及每日发生的一些国家大事,新学期开设的西方法律思想史这一课程,既加深了我对法律的理解,又拓宽了我对政治的认知。
毕竟,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法律还是为政治服务的。
这本书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篇论文。
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的基础。
全书一共包括四卷内容,篇幅不长,我大概花了四个晚上看完的。
初读政治著作,书中很多生疏但有隐晦含义的表述,着实需要花费心思去了解其背后的含义。
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第
一卷的题旨"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任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当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便联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人,赤裸裸的来到人世间,从幼年到青年再到成年,但凡身处社会中,我们便要遵循条条框框的那些规则,有思想上的限制,也有身体上的限制。
接着作者通过"论原始社会"提出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
但区别在于,在家庭中,父亲对于子女的爱表现在他对子女的关心,从对子女的关心中得到乐趣;而在国家中,首领对人民没有这种父爱,他所关心的是如何统治人民,他以统治人民为乐。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只有在他们需要父亲养育他们的时候,才依附他们的父亲,而一旦没有了这种需要,他们之间的联系便宣告解体,之后,就需要靠一系列的约定来维系,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个类比联系,之后在"论最强者的权利"中,便详细讲述了这个约定,既然孩子长大以后与家长之间都是通过约定来维系关系,那国家与人民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吧?重要的是,这种约定不是建立在
强权的基础上,"即使是最强者,如果他不把他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他就不可能强到足以永远当主人".然后论述了奴隶制,实质上是最强者的法则,我的理解就是最强者利用强权迫使人民同意那样一个约定——无保留的交出自己的人生和自由,以形成一种专制或者说表面和平统一的社会秩序。
然而是极不公平的交易。
所以奴隶制必定会被取代,在作者看来,社会秩序来源于一个原始的、朴素的约定——社会公约,"即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使每一个在这种结合形式下与全体相联合的人所服从的只不过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样的自由。
"当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才明白开篇所提到的"枷锁"与我最初的理解大相径庭,最初的思考是很浅显的,甚至带着一些对自身限制的无奈,所谓"枷锁"不过是自己服从自己,从而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简言之,社会秩序是社会状态下的必然产物,这种社会秩序的制定者在不同的制度下也是有区别的,最合理的应是书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