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名句
二十四史经典语句加译文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二十四史经典语

开通黄钻《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
《晋书》◎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晋书》◎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晋书》◎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二十四史名句整个文库唯一可直接复制粘贴文本

二十四史名句整个文库唯一可直接复制粘贴文本二十四史名句史记汉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小人徒见利,而不顾其害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一沐三捉发,一一饭三吐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隐忍就功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烁金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兴必虑衰,安心思危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诚飞鸟尽,良弓藏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物有必至,事有固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道高益安,势高益危汉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鸟鸢之卵不毁,而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织网虽有兹基,不如逢时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国之将兴,尊师而重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国耳忘家,公而忘私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汲汲于贫贱,不戚戚于贫贱事不当时固争,防患于未然后汉书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车如流水,马似游龙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浊其源而望清流,曲其行而欲景直,不可得也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就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安贫乐道,恬于进趣君子自强不息,斯其道也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天下之祸,皆兴于内有志者,事竟成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专己者孤,拒谏者塞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三国志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晋书荆山之璞,不琢不成其宝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礼谴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静不听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先生吾着鞭太刚则折,至察无徒义感君子,利动小人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真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宋书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罚慎其滥,惠戒其偏;罚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南齐书英睿当乱不移,忠贤临危而尽节尺镬之屈,以求申也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耶?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梁书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溪壑可盈,志欲无满陈书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魏书量己者,令终而义全;昧利者,身陷而名灭虚己以求过,明恕以思哲理有一准,则民无觊觎;法起二门,则吏多威福袵席不遗,簪履弗丢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迷而知返,得道不远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北齐书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唯君子为能及矣周书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南史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北史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审而后发,犹未为晚隋书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旧唐书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二十四史》经典名句100句!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二十四史》经典名句100句!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汉书》◎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 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 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
《晋书》◎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二十四史名言精华录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36、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37、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
24史名句

24史名句
24史名句有:
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魏晋·陶渊明《杂诗》
2. 天下之事,分与则易,成与则难。
——汉·班固《汉书·项羽传》
3. 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故交心。
——唐·杜甫《赴青城县》
4.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司马迁
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6.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7.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9.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代·杨慎《临江仙》
10.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11.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
1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1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班固《汉书》
14.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战国策》
15.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以上只是部分名句,如果您需要更具体的信息,建议直接查看相关的历史文献。
二十四史经典句子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汤和传》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名句
史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小人徒见利,而不顾其害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一沐三捉发,一一饭三吐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隐忍就功名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烁金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诚
飞鸟尽,良弓藏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汉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
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鸟鸢之卵不毁,而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织网
虽有兹基,不如逢时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国之将兴,尊师而重道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国耳忘家,公而忘私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汲汲于贫贱,不戚戚于贫贱
事不当时固争,防患于未然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车如流水,马似游龙
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浊其源而望清流,曲其行而欲景直,不可得也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就也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君子自强不息,斯其道也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天下之祸,皆兴于内
有志者,事竟成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三国志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荆山之璞,不琢不成其宝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礼谴
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静不听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先生吾着鞭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
真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
宋书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罚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
南齐书
英睿当乱不移,忠贤临危而尽节
尺镬之屈,以求申也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耶?
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
梁书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
陈书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
量己者,令终而义全;昧利者,身陷而名灭
虚己以求过,明恕以思哲
理有一准,则民无觊觎;法起二门,则吏多威福
袵席不遗,簪履弗丢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北齐书
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唯君子为能及矣
周书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
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南史
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北史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
旧唐书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新唐书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在善用,不在众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
旧五代史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新五代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
宋史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
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
金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
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
元史
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
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
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唯贤是择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
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
明史
富贵一时,名节千古
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
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
人非有才之难,而非用其才之难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
由二十四史总结的二十四句话:
一、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二、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三、知道看人背后的是君子;知道背后看人的是小人。
四、你犯错误时,等别人都来了再骂你的是敌人,等别人都走了骂你的是朋友。
五、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六、变老并不等于成熟,真正的成熟在于看透。
七、简单的生活之所以很不容易,是因为要活的简单,一定不能想的太多。
八、人们常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九、我们在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在床上。
十、你的丑和你的脸没有关系。
十一、航海者虽比观望者要冒更大的风险,但却有希望到达彼岸。
十二、穷人的苦恼在于没有选择,富人的苦恼在于有太多选择。
十三、不要总觉得被轻视,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分量。
十四、一个人的价值,不体现在与别人相同的东西上,而体现在与别人不同的东西上。
十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十六、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是没道理。
十七、人们是看你做什么,不是听你说什么。
十八、要求别人是很痛苦的,要求自己是很快乐的。
十九、不敢生气的是懦夫,不去生气的才是智者。
二十、对于人来说,问心无愧是最舒服的枕头。
二十一、嫉妒他人,表明他人的成功,被人嫉妒,表明自己成功。
二十二、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二十三、一口吃不成胖子,但胖子却是一口一口吃来的。
二十四、喜欢花的人是会去摘花的,然而爱花的人则会去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