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2010年辽阳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1956—2010年辽阳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2期摘要为了准确预测降水,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科学防灾减灾,本文选取1956—2010年辽阳市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山本法分析辽阳市降水量年、年际、月变化。
结果表明,近55年辽阳市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2mm/10年;冬季、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最多,平均为763.4mm ;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最少,平均为411.1mm 。
辽阳市四季降水分布不均,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均无明显突变。
关键词降水量;变化趋势;突变;辽宁辽阳;1956—2010年中图分类号S1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7)22-0208-02Tren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in Liaoyang City from 1956to 2010CHEN Yu-guang 1AN Juan 1DU Zhi-guo 2LU Xiao-tong 1GAO Ling-feng 1BAI Zhi-na 1(1Li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 ,Liaoyang Liaoning 111000;2Gai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Abstract In order to perdict precipitation accurately ,and provide a better guidanc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based on precipitation date at Liaoya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 from 1956to 2010,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precipitation in Liaoyang City was analyzed using the linear trend estimation ,the accumulative anomalies and the Yamamoto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cipitation in Liaoyang City show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with a decreasing rate of 16.2mm per decadal in recent 55years ;precipitation in winter and spring showed a weakly increasing tendency ,while in summer and autumn showed a weekly decreasing tendency.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1960s was 763.4mm which was the most in decade ,while the least one was 411.1mm which was found in 2000s.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was not homogeneous in Liaoyang City ,the maximum precipitation was in summer and the minimum precipitation was in winter.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mutation.Key words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mutation ;Liaoyang Liaoning ;1956-20101956要2010年辽阳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陈玉光1安娟1杜志国2芦晓彤1高凌锋1白志娜1(1辽宁省辽阳市气象局,辽宁辽阳111000;2盖州市气象局)降水是重要的天气过程和气候资源,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1-4],甚至关乎人民生产财产安全。
辽阳地区多年降雨特性的分析

辽阳地区多年降雨特性的分析李非【摘要】在《辽阳市水资源评价》编写的基础上,利用等值线法对辽阳地区1956~2000年降水资料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辽阳地区多年降雨特性,系统分析降雨量时空分布、降雨量特征和变化趋势。
得出降水量稀少,且面上分布不均匀,东部山区降雨量偏大、西部沿河平原降雨量偏小;年际变化以2~3年为短周期,8~14年的长周期性变化,丰枯年差异较大;总体呈减少趋势,且有1956~1979年偏多、1980~2000年偏少之阶段性特点,但减小幅度很小。
【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179-180)【关键词】降雨量特性;时空分布;降雨特征;变化趋势【作者】李非【作者单位】辽宁省水文局,辽宁沈阳 1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1辽阳地区降雨量,因受自然地理位置、海陆气候的控制及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进一步认清辽阳地区多年降雨特性,才能突破辽阳市水资源评价计算的基础性前提。
1 降雨量时空分布1.1 降水量年际变化分析辽阳地区降雨的多年周期性变化趋势,选取具有降雨观测系列较长的辽阳地区平均雨量资料,绘制辽阳地区平均年降水量过程线图(见图1)。
图中,年降雨量的丰、枯水性变化周期,是一种不规则的准周期,而且具有不同周期的叠加性,这种周期变化多为2~3年左右的短周期。
消除三年左右短周期后,可进一步看到8~14年的长周期性变化,平均为11年左右,恰好与反映太阳活动中心强弱的太阳黑子相对数11年的变化周期相偶合,但不完全遵守太阳黑子相对数周期变化的规则。
图1 辽阳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全区降雨量年最大与最小相差 2.2~3.0倍,东部山区一般相差 2.2~2.4倍,西部平原一般相差2.5~3.0倍。
然而,东部山区比西部平原雨量偏大。
以辽阳站为例,1985年降水量1 166.2 mm,但 1989年降水量只有428.3 mm,前者为后者的2.8倍,1989年降水量只相当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58.3% 。
辽宁省1956-2017年汛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辽宁省1956-2017年汛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蔡涛;于岚岚
【期刊名称】《中国防汛抗旱》
【年(卷),期】2018(028)012
【摘要】结合辽宁省544个雨量站1956—2017年汛期(6—9月)降雨量数据,应用Mann-Kendall方法统计分析其汛期降雨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辽宁各区域汛期降雨量整体呈现递减变化趋势,但均未通过90%的变化显著性检验,东南部递减趋势明显高于其他区域;②除西部区域外,其他各区域汛期降雨量较20世纪60年代以前均具有较为明显的递减变化,其中东南部区域逐年代际递减率最大,均值达到-47.6 mm/10 a,西部区域在20世纪90年代汛期降雨量较60年代前有明显增加;③全省各区域汛期降雨均在2010年出现突变,此外,西部还在1984年出现降雨突变.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蔡涛;于岚岚
【作者单位】辽宁省水文局,沈阳110003;辽宁省江河流域管理局,沈阳1100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
【相关文献】
1.2010年辽宁省汛期暴雨洪水特征分析 [J], 孙宝杰;赵凤伟
2.广东省汛期及非汛期最大日降雨量时空特征分析 [J], 谢毅文;陶谨;梁健;蒋任飞;
罗世豪
3.1965~2010年广东北江流域汛期降雨量的气候特征分析 [J], 罗律;张广存;吴俊宁
4.哈尔滨市阿城区1953—2018年汛期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变化分析 [J], 臧珊珊;李治军;娄安宇
5.2020年辽宁省汛期暴雨洪水特征分析 [J], 叶天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省2010年气候公报

辽宁省2010年气候公报2011-3-1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辽宁省气象局编制了《辽宁省2010年气候公报》、《辽宁省2010年气象灾害公报》和《辽宁省2010年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报告》,现予公布。
2010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003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为1951年以来最多;年平均气温7.8℃,比常年偏低0.5℃;年平均日照时数2320小时,比常年偏少258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7%,比常年偏高4%;年酸雨出现频率15%,比2009年降低2.4%。
一、基本气候状况1.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003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
其中朝阳和阜新地区、锦州大部、葫芦岛大部、营口大部、大连大部、丹东大部、康平、盘锦、辽阳及岫岩偏多1~4成,其余地区偏多5成至1.1倍。
冬季(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下同)全省平均降水量35毫米,比常年偏多9成。
其中铁岭大部、抚顺大部、本溪大部、鞍山中北部、沈阳部分地区及丹东、锦州、大洼、阜新偏多1.1~3.6倍。
春季(3-5月,下同)全省平均降水量183毫米,比常年偏多8成,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一多值。
其中辽阳地区、沈阳北部及铁岭、抚顺、鞍山、朝阳、锦州偏多1.0~1.5倍。
夏季(6-8月,下同)全省平均降水量613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
初夏降水偏少,盛夏降水偏多,其中8月比常年偏多1倍,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二多值。
秋季(9-11月,下同)全省平均降水量171毫米,比常年偏多4成,其中11月比常年偏多1.4倍。
朝阳地区及建昌偏多1.2~2.2倍。
1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14毫米,比常年偏多8成。
其中朝阳、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及大连地区偏少1~10成,阜新地区、辽中、海城及台安偏多1~5成,本溪地区、新民、鞍山、铁岭、昌图及沈阳偏多2~2.5倍,其余地区偏多1.2~1.9倍。
2.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7.8℃,比常年偏低0.5℃。
其中本溪县偏高0.5℃,抚顺地区、丹东地区、鞍山大部、辽阳、昌图、叶柏寿及锦州偏低0.0℃~0.4℃,其余地区偏低0.5℃~1.2℃。
辽阳市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11期资源与环境科学辽阳市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安娟1赵婷婷1杜志国2高一铭3('辽阳市气象局,辽宁辽阳111000;2盖州市气象局,辽宁盖州115200;3海城市气象局,辽宁海城114200)摘要利用1956—2019年辽阳市降雪初日、终日及雪期气温等资料,分析了近64年辽阳市降雪初日、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雪期气温的关系。
结果表明:近64年辽阳市降雪初始日期主要集中在11月,平均出现在11月3日;降雪终止日期主要集中在4月,平均出现在4月5日。
降雪初始日期在近64年有所延迟,降雪终止日期明显提前,平均每10年提前3.8d。
降雪初、终日间日数明显缩短,平均每10年缩短5.2d。
气温与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雪期气温;辽宁辽阳中图分类号P42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1-0193-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1.11.08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辽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寒冷期长。
气象意义冬季(5d滑动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益)平均为10月14日至次年4月15日,共184d,降水量为100.3mm,占全年降水量的14%,降水以降雪为主。
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间分布不均,偶尔的集中降雪也会造成极大的灾害。
2007年3月4—5日,辽阳市普降暴雪,市区降雪量为58.7mm、雪深为35cm,为辽阳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雪,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出行造成了很大影响。
全市经济损失为&42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为3.8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为4.57亿元。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降雪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多是对降雪天气的成因及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1-5]。
徐爽等冋分析了2017—2018年辽宁地区3次降雪天气的GPS水汽特征;崔慧慧等[7]开展了2018年初豫南特大暴雪过程的特征与成因分析;高茜等[8]对北京北部山区2次降雪过程微物理形成机制进行了观测模拟研究;赵春雨等[9]对辽宁省冬半年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1956—2010年中国水热季节性特征分析

1956—2010年中国水热季节性特征分析章诞武;丛振涛;倪广恒【期刊名称】《水科学进展》【年(卷),期】2015(26)4【摘要】流域水文平衡不仅决定于降水和潜在蒸散发总量,而且还受到其年内季节性变化特征的影响。
收集1956—2010年中国743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气候资料,采用FAO-Penman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发量,插值计算10 km网格日降水和潜在蒸发,进行水热季节性特征的变化分析。
结果表明,82.8%的区域潜在蒸散发量均值有下降趋势,但减少量不大,同时其年内季节性特征没有显著变化。
表征降水年内波动振幅的季节性指数在全国范围均有显著下降趋势,且北方流域更为明显,变化率最大的西北诸河达到6.4%/10 a;峰值时间和雨季长度则变化不显著。
这种水热季节性的变化被认为会导致流域径流的减少,在今后中国径流变化的归因研究中,应该考虑降水季节性变化的贡献。
【总页数】7页(P466-472)【关键词】水热季节性;趋势检验;气候变化;水文响应【作者】章诞武;丛振涛;倪广恒【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9【相关文献】1.直流穿墙套管季节性红外热像特征分析 [J], 郭磊;寇晓适;张科;靳海路;杨威;董曼玲;丁国君2.中国大陆1956~2008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J], 周雅清;任国玉3.秋耕对季节性冻融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的影响 [J], 孙开;王春霞;吴晨涛;王雅琴;贺天明4.季节性冻土水热对融雪及气温的响应 [J], 古力米热·哈那提;张音;苏里坦;胡可可5.流行性出血热等三种疾病发病季节性特征分析 [J], 李应光;程琮;武秀利;张新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夏季辽阳市气候特征分析

2 0 1 6年 辽 阳 市 夏 季 降 水 量 变 化 趋 势 。 分 忻 图 2可 知 , 1 9 5 6 —2 0 l 6年 的 6 1年 间 . 夏季 降水 量 持续 下降 , 每l 0年 夏
季 降水 量减 少 的趋 势 为 l 5 . 6 4 m m。 显 著性 测验 表 明 , 夏季 降 水 量 随 时 间变 化 的 相 关 系数 为 0 . 2 0 1 , 未 通 显著 性 检 验 , 说
现 代 农业 科技
2 0 1 6午 第 2 l期
资源 与环境 科 学
2 0 1 6年夏 季 辽 阳 市气 候 特征 分 析
安 娟 卢 卓义 芦 晓彤 高 凌峰 杨 丹宁
( 辽 宁 省辽 阳 市 气 象 局 , 辽 宁辽 阳 1 1 1 0 0 0 )
摘要 2 0 1 6年 夏 季 , 辽 阳 市 平均 气温 为 2 4 . 6℃ 。 比 常年 同期 偏 高 0 . 9℃ . . 降 水量 为 4 5 5 . 1 mm, 比 常年 同期 偏 多 1 2 . 1 mm . 日照 时 数 为 6 6 4 . 2h, 比常年 同期 偏 多 5 4 . 2 h o 主要 灾害性 天气有 暴 雨、 高温 和 大风。 1 9 5 6 -2 0 1 6年辽 阳 市夏 季 气温 呈极显 著升 高趋 势 , 气温 变化倾 向率 为 0 . 1 8℃/ 1 0年 。 降 水 量 呈 减 少趋 势 , 降 水 变 化 倾 向 率 为一l 5 . 6 4 n n r d l 0年 , 但 不显 著 , 日照 时 数 呈 极 显 著 减 少 趋 势 , 变化 倾 向 率 为 一 2 1 . 3 9h / 1 0年 、
明 辽 阳市夏 季降 水量 减 少趋 势不 显著 。
辽阳城市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

辽阳城市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作者:郝森霍润斌王末关雨男刘勇来源:《城市地质》2020年第03期摘要:遼阳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较广,对辽阳人民生产及生活构成巨大威胁。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数据,研究辽阳市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植被覆盖、地质构造、降水、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等孕灾因素的关系。
辽阳东部、南部丘陵地貌形成的地势高差为崩塌发育提供先决条件;软土在地下不同程度的发育为工程建设增加施工难度;辽阳东部、南部地震活动时刻对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威胁,最为关键的是人类不良工程活动,由其导致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等诸多孕灾因素叠加后,最终形成地质灾害。
关键词:辽阳;地质灾害特征; 孕灾因素;防治对策Abstract: There are many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Liaoyang area. They are great threats to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in Liaoyang.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influence factors.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clude human activities, vegetation cover, geological structure, rainfall, landform and geomorphology, rock soil mass types and other factors in Liaoyang. The difference of terrain and elevation provides the prerequisite for collapse in the east and south of Liaoyang;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oft soil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construction; seismic activity poses a threat to production and living in the east and south of Liaoyang. The important key is the bad engineering activities, which leads to vegetation destruction, unreasonable irrigation and so on, and then to form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Keywords: Liaoyang;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gnant factor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0 引言辽阳市位于辽宁中南部,属于辽中南城市群(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6—2010年辽阳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作者:陈玉光安娟杜志国芦晓彤高凌锋白志娜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2期摘要为了准确预测降水,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科学防灾减灾,本文选取1956—2010年辽阳市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山本法分析辽阳市降水量年、年际、月变化。
结果表明,近55年辽阳市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 -16.2 mm/10年;冬季、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最多,平均为763.4 mm;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最少,平均为411.1 mm。
辽阳市四季降水分布不均,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均无明显突变。
关键词降水量;变化趋势;突变;辽宁辽阳;1956—2010年中图分类号 S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208-02Abstract In order to perdict precipitation accurately,and provide a better guidanc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based on precipitation date at Liaoya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 from 1956 to 2010,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precipitation in Liaoyang City was analyzed using the linear trend estimation,the accumulative anomalies and the Yamamoto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cipitation in Liaoyang City show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with a decreasing rate of 16.2 mm per decadal in recent 55 years;precipitation in winter and spring showed a weakly increasing tendency,while in summer and autumn showed a weekly decreasing tendency.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1960s was 763.4 mm which was the most in decade,while the least one was 411.1 mm which was found in 2000s.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was not homogeneous in Liaoyang City,the maximum precipitation was in summer and the minimum precipitation was in winter.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mutation.Key words precipitation;change trend;mutation;Liaoyang Liaoning;1956-2010降水是重要的天气过程和气候资源,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1-4],甚至关乎人民生产财产安全。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研究[5-7]。
贺伟等[8]研究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发现东北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气候倾向率为-5.71 mm/10年。
张文刚等[9] 研究了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发现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只有青海东南部、南疆、西藏部分站点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左洪超等[10]、任国玉等[11]研究了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发现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征。
辽阳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是辽宁省重要粮食产地。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辽阳气候变化的研究多见于气温和日照[12-13],而降水量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选取1956—2010年辽阳市降水量资料,分析降水量年代、年、季变化特征及突变,以期为降水预测、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文选取1956—2010年辽阳市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
四季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到翌年2月为冬季。
年代划分:1960—1969为20世纪60年代、1970—1979为20世纪70年代,1980—1989为20世纪80年代,1990—1999为20世纪90年代,2000—2009为21世00年代。
1.2 研究方法1.2.1 趋势变化分析。
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通过线性倾向估计法[14]进行分析,主要公式如下:xi=a+bti(i=1,2,…,n)(1)其中,x为降水量,t为时间序列,b×10为气候倾向率[15]。
当b>0时,说明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当b1.2.2 突变特征分析。
突变时间通过累积距平法[14]确定,当累积距平绝对值达最大时,所对应的时间t即为突变时间。
突变时间通过山本(Yamamoto)法[14]进行检验,在降水量序列中,设置一基准点,其前后2个子序列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x1、x2和s1、s2,信噪比Rsn,当Rsn>1时,表示有突变发生;当Rsn>2时,表示有强突变发生,Rsn具体计算公式如下:Rsn=■(2)2 结果与分析2.1 降水量年变化由图1可知,1956—2010年辽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722.2 mm,最大值出现在1985年,为1 173.2 mm;最小值出现在1989年,为411.1 mm,二者相差762.1 mm。
近55年,有31年降水距平为负值,24年降水距平为正值。
年降水量与时间序列之间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为-1.62,说明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2 mm/10年。
时间序列相关系数为-0.176,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1956—2010年辽阳市年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显著。
2.2 降水量年代变化由图2可知,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最大,为763.4 mm;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最少,为645.9 mm;二者相差117.5 mm,年代间降水量波动较大。
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降水量均高于多年平均值,而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均低于多年平均值。
2.3 降水量季变化研究发现,1956—2010年辽阳市降水量季节差异较大,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为夏季,平均达444.2 mm,占年降水量的61.5%;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为冬季,仅为年降水量的3.6%;秋季、春季的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量的19.5%、15.3%。
由表1可知,冬季、春季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036、2.849 mm/10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6.372、-3.849 mm/10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从时间序列相关系数可知变化趋势均不显著。
2.4 突变分析由图3可知,1956—2010年辽阳市年降水量累积距平绝对值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说明年降水量可能在1986年前后发生突变,即由前期多雨状态转变为少雨状态。
通过山本法检验突变时间,Rsn=0.243 结论与讨论(1)1956—2010年辽阳市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2 mm/10年,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11]。
20世纪各年代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但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应密切关注后期降水趋势,科学防灾减灾。
冬季、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变化对年降水量变化的贡献最大。
冬季、春季降水量的增多可降低春旱的发生几率,对农业生产有利。
(2)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最大,为763.4 mm;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最少,为645.9 mm;年代极差达117.5 mm,年代间降水量波动较大。
近55年辽阳市平均降水量为722.2 mm,其中有31年降水距平为负值,有24年降水距平为正值。
年降水量最大值为1 173.2 mm (1985年),最小值为411.1 mm(1989年),极差达762.1 mm,说明降水量在年际间波动非常大,应关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减轻旱涝灾害的损失。
(3)1956—2010年辽阳市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均未检测到突变的发生。
4 参考文献[1] 朱珠,陶福禄,娄运生,等.1981—2009年江苏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2,33(4):567-572.[2] 李辉,姚凤梅,张佳华,等.东北地区玉米气候产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4):423-428.[3] 张国林,张富荣,宗英飞,等.基于气象因子的朝阳大枣年景预报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2012,33(2):240-244.[4] 高金兰,马晓群,许莹.安徽省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8):112-118.[5] 高鹏,穆兴民,王飞,等.中国东北地区近百年来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J].水文,2010,30(5):80-84.[6] 张卉,程永明,江渊.山西省近49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197-204.[7] 任利利,殷淑燕,靳俊芳.1960—2011年汉江上游降水量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4):365-372.[8] 贺伟,布仁仓,熊在平,等.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J].生态学报,2013,20(2):168-176.[9] 张文纲,李述训,庞强强.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J].水科学进展,2009,20(2):168-176.[10]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2):238-244.[11]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区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12] 安娟,徐婷,陈玉光,等.辽阳市近50年温度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30-13632.[13] 徐婷,安娟,王鹏.近55年辽阳市日照时数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50-12352.[14]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7-40.[15] 任国玉,吴虹,陈正洪.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3):3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