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八年级地理我国降水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我国降水知识点我国的降水是气候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我国区域分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八年级地理中,我们需要了解我国降水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我国降雨时空分布我国的降雨时空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
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南方则气候湿润,年平均降水量较多。
特别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最多,平均年降水量能够达到2000-3000毫米。
另外,由于我国地形较为复杂,各个地区的降水和气候特征也有很大的变化。
二、我国降水季节分布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也非常不同。
南方地区的雨季一般出现在夏季,而北方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
华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而西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如西藏和青海,全年都较为干燥。
三、我国降雪和冰雹分布除了雨水之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会出现降雪和冰雹的现象。
其中,我国三大雪区是长白山、大兴安岭和秦岭一带。
另外,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也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降雪。
冰雹则较为多见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如江南和华南一带。
四、我国降水量的经济影响我国的降水量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南方的海拔低,雨季长,年降水量多,农业发展更容易,而北方地区的雨水较少,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较多。
另外,降水量也影响着水电、水运等行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雨量充足的地区,如三峡、长江等,其发展潜力非常大。
总之,我国的降水气候非常复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到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季节分布、降雪和冰雹分布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降水特征的描述

降水特征的描述【降水特征的描述】气温(℃):年平均气温8。
气压(kPa):海拔每升高100米,气压下降百帕0。
空气湿度( %湿度):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减小。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称为“湿润区”,一般在山地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在内陆降水量较少。
降水类型:从气候带看,大多数地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但在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山地中,由于山高谷深,局部地形起伏大,气候变化急剧,形成奇特的垂直气候带。
不同海拔高度的空气湿度是不同的。
空气相对湿度在0。
3~40%之间,是我国主要降水类型分布地区,它们与空气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是相应的。
从降水量看,低纬度大陆地区气温高,蒸发弱,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气温低,蒸发强烈,空气湿润,降水丰沛。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巴西东南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最少的是两极和青藏高原地区。
【多雨地区的描述】夏季(月):热量充足,对流性旺盛,地面增温迅速,加上夏半年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层空气受热强烈,因而易形成强烈的对流,产生雷阵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这时,常常会出现局部性的暴雨。
因此,初夏阶段(四、五月)也是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最频繁的时期。
秋季(月):大气层结稳定,且多秋高气爽天气,白天光照充足,利于对流发展,多锋面活动。
锋面过境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降水。
秋末(月):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在冷暖气团交锋过程中,空气中可凝结的水汽变得十分稀薄,加上高空冷平流和地面冷锋面降水的影响,所以秋雨过程结束后,经常形成连续阴雨天气。
台风登陆前后,常出现狂风暴雨,甚至造成灾害。
【少雨地区的描述】冬季(月):晴朗少雨,气温较低,夜晚寒冷,干燥,适宜于病菌的生长,为各种疾病的好发季节。
第二年春季(月):回暖快,蒸发弱,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树的花芽分化,多雾会抑制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使雄蕊败育,造成落花落果。
有时,由于冷空气南下,把原来潜入土中过冬的病菌和害虫又从表土层里吹送到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去越冬,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
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特点1.1 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水利水电部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1012m3,平均降水深648 mm,小于世界平均降水深798 mm和亚洲平均降水深741 mm。
有45%的降水转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其余55 %的水量为植物蒸腾或地表水分蒸发所消耗。
以河川径流量为代表的地表水资源约为2.7×1012m3,折合径流深284 mm,地下水资源量约0.83×1012m3,扣除地表和地下水重复计算的0.73×1012m3,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12m3,与河川径流量相似。
我国湖泊的储水总量为0.76×1012m3,其中淡水储量约占28 %,为0.217×1012m3[1]。
我国河川年径流量位居世界第六位,按国土面积计算,平均每1 km2的产水量为世界陆地平均每1km2产水量的90 %左右,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2 300 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列世界第110位;我国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约26 250 m3,只占世界平均值的二分之一。
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接近16×108的高峰时,人均水资源仅有1 760 m3,即使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7 000×108~8 000×108m3,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 300×108~2 300×108m3。
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 000×108~9 000×108m3,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
不仅如此,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
此外,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分配严重不均,大部分地区60 %~80 %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汛期,洪涝干旱灾害频繁[2]。
中国气候气温和降水

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 季盛行西北季风。
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大
中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如南方温暖湿润,北方寒冷干燥。
气候类型多样
中国地势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丰富,包括温 带、亚热带、热带等多种类型。
气象灾害频发
中国气象灾害频发,如洪涝、干旱、台风、 寒潮等。
季温暖湿润。
热带气候
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西 等地区,全年高温多雨,雨热
同期。
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等高山地区,气候寒 冷,降水较少。
气候分区
1 2
东部季风区
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 水较少。
西北干旱区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主要依靠内陆河流灌溉。
3
青藏高原区
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02
中国气温分布
年平均气温
总结词
中国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差异较大,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和地形 特征。
详细描述
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在-48℃至28℃之间,从北到南逐渐升高。 北方地区的气温普遍较低,而南方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例如, 黑龙江省的漠河地区是中国最冷的地区之一,而海南省的三亚 市则是中国最热的地区之一。
在中国,最低气温的分布与纬度和地形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最低气温越低;而海拔越高,最低气温 也越低。此外,中国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为-52.3℃,出现在黑龙江省的漠河地区。
气温变化趋势
总结词
近年来,中国气温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季和夏季的气温。
详细描述
根据气象数据,中国近几十年来气温普遍上升,尤其是冬季和夏季的气温。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 关。然而,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
中国降水分布及特点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4、年降水量200毫 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西北内陆地区
台湾火烧寮年平均 降水量达6558mm, 降水最少的新疆托 克逊年平均降水将 仅5.9mm.
降水量 (毫米) 1600
800 400
200 50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5、我国降水的 地区分布特点—— 东南多,西北少,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 中国降水的来源 • 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 • 中国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 •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
水汽来源 输送途径 北冰洋 冷空气侵袭 大西洋 西风带
发生时间 输送水量 影响区域
冬半年
少 北方地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冬季
少 西北地区
印度洋
西南季风
夏季
西风带南支气流 冬季
多
西南地区、长江流域 及其以南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梅 雨雨
注意六观月察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七月、八月华北、东北地区
注七意·观八察月
伏旱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注意九观月察
九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二、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注意观察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夏 季 风 的 进 退
结论
东部地区 雨带推移
华北、东北 7、8月
森林
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 森林
高原东南部
草原
半干旱 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各地区的年降水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无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越往西和北,降雨就越集中。
所谓雨季,就是指降水集中的时期,因而夏季是我国最主要的雨季发生时期。
其次,全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表现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表现出了多峰型分布,除夏季外,春季和秋季的降水也非常显著,在不同地区造成了雨季的持续。
年降水显著的原因:
华南地区为典型的双峰型降水,主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峰值雨量平均超过50 mm,被称为华南前汛期雨季。
随后,雨量迅速减小,并于7月中下旬降到谷值。
到8月中旬,降雨会再次活跃而出现次峰值,称为华南后汛期雨季,该雨季主要由热带气旋的活动影响造成。
两次降雨峰值之间大约间隔一个月。
虽然华南的春雨和主峰值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断,但该地区的春雨是非常显著的,春季降雨量(3—5月)可占年总雨量的35%,与夏季(6—8月)的38%基本持平。
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在一年中出现了三个峰值,对应的时间依次为:5月中上旬, 6月下旬和8月下旬,分别代表了春、夏和秋三个季节的降雨盛期。
长江中下游的春雨非常显
著,整个春季的降水能占年总降水的32%,且降水在长江三角洲尤其明显,雨量仅略小于夏季峰值。
其夏季主峰值为梅雨雨季。
而第三峰值同样由台风或季风雨带南退时在长江流域停滞造成,平均雨量较小。
华西地区也为双峰雨型,降水的两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初和9月初。
两次峰值之间的间隔较短且雨量差别小,降雨次峰值反映出非常显著的秋雨现象,一般认为秋雨由冷空气活动造成,雨量不大,但雨日多。
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1引言: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是草原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1.年内变化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
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原因):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c.季风影响:冬季风,干冷;夏季风暖湿,带来丰沛降水;d.地形地势:迎风坡一般多雨,背风坡少雨。
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第二课时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回顾】回顾降水的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一】通过分析图文材料,准确掌握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自主探究一】观察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下图)
找出并描绘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
【学习目标二】通过对局地的降水分析,概括总结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合作探究一】在上图中描红托克逊(5.9mm)和火烧寮(6558mm)两点,并分析降水成因。
【小结】影响降水的要素
【学习目标三】回顾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准确说出锋面雨带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的影响。
【共同回顾】回顾我国正常年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在右图
中填写锋面雨带推移的时间与位置。
【自主探究二】结合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思考:
1.根据锋面雨带的进退时间,概括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2.正常年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会导致南北方的降水产生哪
些差异?
3.若锋面雨带推移异常,将会对我国降水产生什么影响?
【总结】以知识树(思维导图)形式,总结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学习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降水——
1引言:
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
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
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
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
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是草原
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
1.年内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
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
(原因):
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
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
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
c.季风影响:冬季风,干冷;夏季风暖湿,带来丰沛降水;
d.地形地势:迎风坡一般多雨,背风坡少雨。
2.年际变化
知道了降水在年内的变化特点,那年际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来看看——《中国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图》——
a.先看图例,从蓝到黄,表示变率越来越大
b.再看图,可以发现,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且西部大与东部(如:吐鲁番、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可达40%~50%,为全国最大值)
原因: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夏季风的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如果某一年夏季风很强,来得早,退得晚——雨季时间长,那一年的降水量多;
如果某一年夏季风弱,来得晚,退得早——雨季时间短,该年的降水量就少。
2.中国东部雨带的移动:
五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七月: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南移
十月:雨季结束
3.补充:
在秋冬季时,北疆(天山以北的新疆地区)的降水主要是受中纬度西风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的降水主要是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4.干湿地带:
说到各地的降水量情况,就不得不说说各地的干湿情况了。
一般我们依据干燥度来划分干湿地带。
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和年降水量的比值,它包括水分的收入量和支出量两个方面,比降水量更能反映出一地的干湿情况。
如图,依据干燥度,以1.0、1.5、4.0为界,可将我国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地带。
5. 总结:我国降水特征可概括为——
1.空间分布特征: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时间分布特征包括:
年内特征: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越往北集中性越强——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年际特征:降水年际变化大,且北方大于南方,西北干旱地区变化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