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区域控制测量方案
大面积地形测量控制点分布要求

大面积地形测量控制点分布要求
大面积地形测量中,控制点的分布要求如下:
1. 控制点的选择应该基于具体的测量任务和地形特征,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控制点应该分布在整个测量区域,以覆盖不同地形类型和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等。
3. 控制点之间应该间隔适当,以确保测量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通常情况下,控制点的间隔距离应根据地形复杂程度和测量精度要求确定。
4. 控制点应该在地形中具有较高的可视性和易于访问,以方便测量设备的安装和测量操作的进行。
5. 控制点的分布应考虑地形的不均匀性和特殊地貌特征,如水体、植被覆盖、岩石等。
在这些区域,应选择附近地貌较为稳定和可靠的位置作为控制点。
6. 控制点的数量取决于测量任务和精度要求。
一般来说,控制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总之,大面积地形测量的控制点分布应合理、均匀,并兼顾地形的特征和测量要求,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建北煤矿井上下控制测量方案

陕煤集团黄陵建庄矿业有限公司建北煤矿井上下控制测量方案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撰写:审核意见:审核人:年月日项目批准单位(盖章):审批意见:审批人:年月日陕西天晴数码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二零零九年十月I.技术方案:建北煤矿井上下控制测量方案一、概述建北煤矿地处黄陵县腰坪乡境内,与铜川市焦坪矿区相邻,矿区属山区黄土高原地貌,地形起伏极大,平均海拔约1300m左右,沟深山陡,植被茂密,当地道路正在施工,交通极为不便。
建北煤矿交通路线见下图1。
建北煤矿图1 建北煤矿交通路线示意图建北矿井主井、副井、风井均采用斜井的开拓方式,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40万吨,设计服务年限60年,其井田位置见下图2。
建北煤矿图2 建北煤矿井田位置示意图受陕煤集团黄陵建庄矿业有限公司(甲方)的邀请,陕西天晴数码信息工程有限公司针对甲方建北煤矿井上下控制测量的项目,实施地面控制网的恢复和井下控制测量的延伸等工作,依照甲方对矿山开采的控制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提出本技术方案。
二、实施井上下控制测量工作的意义与内容建北煤矿的矿井建设工作接近尾声,地面建、构筑物按设计方案和要求已基本建设完成;井下巷道在原有主、副井与风井的巷道贯通之后,又向前延伸至一盘区,正在掘进101工作面。
由于建井时期在修建各类建、构筑物的时候,对控制网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仅剩下一个控制点,无法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井下控制测量因施工单位对巷道的处理,控制点也所剩无几,不能满足巷道延伸控制的需要。
因此,尽快恢复地面控制网和延伸井下控制已是当务之急。
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广场与风井之间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2)通过副斜井的井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3)井下陀螺定向。
三、技术设计(一) 作业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制定.煤矿测量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1989年;2.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生产局.煤矿测量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4.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
控制点测量方案范文

控制点测量方案范文1.确定测量区域:首先需要确定要测量的区域范围,这个范围可能是一个城市、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自然地理景观。
根据需要,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子区域,以便分段进行测量。
2.布置控制点:在测量区域内,需要选择并布置一定数量的控制点。
这些控制点通常是一些固定的或者稳定的地物,比如基准点、地标、建筑物角点或者测量桩等。
它们的位置应该能够代表测量区域的位置和特征。
3.确定控制点的坐标系统:测量前需要确定一个坐标系统,以便对控制点进行准确的位置测量和定位。
常用的坐标系统包括地理坐标系(经纬度)和投影坐标系(UTM)。
根据具体要求,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坐标系统。
4.测量控制点:使用测量设备(如GNSS接收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对控制点进行测量和观测。
测量数据应该包括每个控制点的坐标、高程、特征等信息。
同时,还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坐标变换、误差补偿、数据平差等。
根据需求,还可以进行可视化展示、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等。
6.质量控制和验证:对测量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确保其符合预定的精度和精确度要求。
可以使用无关点检核、闭合差检核、外业验证等方法,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更新和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区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控制点的测量数据。
更新的频率和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起来,控制点测量方案包括确定测量区域、布置控制点、测量控制点、数据处理和分析、质量控制和验证、更新和维护等步骤。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这些步骤,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为各种应用需求提供支持。
超大面积工程测量方案

超大面积工程测量方案一、引言超大面积工程指的是工程项目所占用的面积较大,且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测量工作。
这类工程包括但不限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
由于工程规模的庞大,测量工作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加。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对于超大面积工程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测量方案的编制为主线,探讨超大面积工程测量的方法与技术。
二、测量前准备超大面积工程测量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实施。
1. 资料调查首先需要对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图纸、地形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等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工程的整体情况和要求。
2. 测量控制点的确定在进行超大面积工程测量前,需要确定测量控制点的位置,这些控制点将用于后续的测量工作。
控制点的选择应考虑到其分布均匀、位置确定、不易移动等因素。
3. 测量仪器设备的准备对于超大面积工程测量,需要使用一些先进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定位仪、激光测距仪等。
在测量前需要对这些仪器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4. 测量人员的培训测量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技术和工作流程,保证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三、测量方法与技术超大面积工程测量需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1. 全站仪测量法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以同时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并自动计算出测距。
在超大面积工程测量中,可以利用全站仪进行大规模的测量,快速准确地获取地形数据。
2. GPS定位法GPS定位技术是一种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用于获取地面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在超大面积工程测量中,可以利用GPS技术获取控制点和测量点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测量数据的空间分布和整合。
3. 激光测距法激光测距仪是一种测量仪器,可以利用激光束测量目标的距离。
在超大面积工程测量中,可以利用激光测距仪获取地面点的距离信息,对地形进行详细的测量。
控制测量设计书

控制测量设计书(12)。
控制测量设计书一、概述本次控制测量任务是为了满足某市城市测量项目的需求,目的是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为后续的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数据。
本设计书详细阐述了控制测量的方案、方法、技术要求和实施计划。
二、任务与目标1.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覆盖整个市区及周边区域。
2.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和密度,以满足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需求。
3.确定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保证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4.制定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设备准备和数据处理等。
三、测量方案1.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全市的平面控制网。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每隔200米设置一个控制点,对于重点区域和建筑物密集区应适当增加控制点密度。
2.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全市的高程控制网。
水准点应选在稳固可靠的地方,避免被破坏或移动。
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应适当增加水准点密度。
3.测量数据处理:采用专业的测量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数据处理完成后,应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四、技术要求1.GPS测量技术要求: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进行测量,观测时段长度不小于1小时,观测时选择无遮挡物的开阔地方,以保证卫星信号接收质量。
数据处理时应进行基线解算和平差计算,并检查点位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2.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观测时选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时间段。
对于不同等级的水准路线,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观测和计算,保证高程控制的精度和质量。
3.数据处理技术要求: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数据处理时应考虑各种误差的影响,并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五、实施计划1.准备阶段:制定控制测量方案,准备测量设备和技术资料。
测量教案7章_控制测量 土木工程测量

青藏高原导线
§7.2 导线测量
(1) 导线的布设
将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构成的折线——导线, 控制点称为导线点。 导线测量——依次测定导线边的水平距离与两相邻导线边的 水平夹角,(注意相邻导线点之间要保证通视) 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各边的方位角,求出导线点的平面坐标。 水平角用经纬仪测量,边长用光电测距仪或钢尺丈量, 也可使用全站仪测量水平角与边长。 适用范围较广:地物分布复杂的建筑区,视线障碍多的隐蔽 区和带状区, 布设形式有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和支导线。
二、闭合导线数据
已知数据:A1,XA,YA
导线转折角A ,1 ,4; 边长DA1,D12,……,D4A。
测 量
f 测 理
理
n 2) 180 (
f f允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
点 转折角 改正后 方向角 边 长 坐 标 增量(米) 号 (右) D 转折角 (米) X Y ⁰ ′ ″ ⁰ ′ ″⁰ ′ ″
第7章 控制测量
§7.1 控制测量概述
一.目的和作用:为了减少测量工作中的误差累计,应该遵循三个
基本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先控制后碎部”。这几个 基本原则说明我们的测量工作是首先建立控制网,进行控制测量,然后 在控制网的基础上再进行施工测量、碎部测量等工作。另外这几个基本 原则还有一层含义:控制测量是先布设能控制一个大范围、大区域的高 等级控制网,然后由高等级控制网逐级加密,直至最低等级的图根控制 网,控制网的范围也会一级一级的减小。
导线的布设形式
1) 闭合导线
起讫于同一已知点的导线。 从已知高级控制点A,已知方向AB出发, 经过1,2,3,4点,返回到起点A,形成闭 合多边形。3个检核条件——1个多边形内角
规划面积测量方案范本

规划面积测量方案范本简介规划面积测量是指在对某个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时,对该区域的面积进行测量并记录。
规划面积测量方案范本是指在进行规划面积测量时所应该遵循的步骤和流程。
本文将介绍规划面积测量方案的范本,以供参考。
测量对象在进行规划面积测量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测量对象。
一般来说,测量对象可以是某个建筑物、一片土地等。
不同的测量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测量方法常见的规划面积测量方法有以下几种:1. GPS测量法GPS测量法是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测量的方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易操作等特点。
使用GPS进行测量时,需要在测量对象周围设定一定数量的控制点,通过测量控制点与测量对象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等信息,再通过计算来确定测量对象的面积。
2. 区域平面投影法区域平面投影法是指将测量对象投影在平面上后进行测量的方法,适用于平整的、简单形状的区域。
使用该方法进行测量时,需要先将测量对象进行标记,然后在标记的位置放置测量标尺,再根据测量标尺的长度和测量对象的标记点之间的距离等信息来计算测量对象的面积。
3. 区域三角测量法区域三角测量法是指利用三角形的性质来进行测量的方法,适用于复杂形状的区域。
使用该方法进行测量时,需要先在测量对象周围设定一定数量的控制点,在控制点和测量对象之间形成若干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之和来确定测量对象的面积。
测量工具进行规划面积测量需要用到的主要工具有以下几种:1. 测量仪器测量仪器是进行面积测量的主要工具,主要包括GPS定位仪、测距仪、经纬仪等。
2. 标尺标尺是进行区域平面投影法测量时所需要用到的工具,通常选择尺寸较大、精度较高的标尺。
3. 测量标记工具测量标记工具包括钉子、笔、绳索等,主要用于在测量对象上做出标记。
测量流程进行规划面积测量的具体流程如下:1. 明确测量对象首先需要确认要测量的区域,该区域应该具有明确的边界和形状。
2. 选择测量方法和工具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控制测量报告(精选10篇)

控制测量报告(精选10篇)控制测量报告第1篇1、测区概况位于玉溪市江川县江城镇,二等水准测量控制点大多布设在公路旁,控制网布设在江城镇附近公路及山地上,二等水准测量控制点大多布设在公路旁,位于公路(翠大线)边上的控制点,地势平坦,在这些点的附近多为房屋和农田,视野比较开阔,通视情况比较好,但是来来往往车辆较多,观测过程中对仪器影响很大,四等导线测量(五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控制点大多位于山上,位于山上的控制点,由于有些树长高了,通视情况不是很好,观测的时候找目标不是很好找,大多地方路形崎岖,路面滑,实习过程中,天气太热,对仪器也有很大的影响。
控制点大多是用水泥钉和埋石做标识。
二等水准测量控制点K27位于IJ107与IJ106间去抚仙湖的路旁,IJ107、IJ106、IJ105均在翠大线路,K24附近有一个财神庙,13G和13F旁边有一个水池,14T在一个山包上的一个大石头上,用水泥钉做标石。
四等导线测量(五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控制点CH5位于山头上,CH18位于一个山头上小路间,水泥钉做标石,J7位于大路边的山头上的石头上,14A位于上山头上松树旁,M5位于两棵树间,埋石做标石,K22位于一个山包上的石头上,电杆旁,水泥钉做标石,IJ104、IJ105、IJ106、IJ107均位于翠大线旁,水泥钉做标识。
2、组任务(1)到实习基地找到已布设好的控制点;(2)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测水准仪的i角误差以及全站仪的水平度盘的2C值和竖直角的指标差;(3)四等导线测量(五等三角高程测量),需测水平角、竖直角、平距,通过数据计算出三角高程及水平角。
(4)二等水准测量,需测出各段高程、视距。
二等水准测量线路:线路2(6):14T(起点)、13F、13G、K24、IJ105、IJ106、IJ107、K27(终点)。
导线网(三角高程网):线路2(6):闭合环4(3):CH5(起点)、CH18、J7、14A、M5、K22、IJ104、IJ105、IJ106、IJ107(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区域控制测量方案工程测量案例库——铁路案例五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SN2标段精密工程控制测量网复测方案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SN2标段第二项目部精密工程控制测量网复测方案(DIK44+864.58~DIK53+640) 编写:复核:批准: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SN2标段第二项目部二零一三年三月目录 1. 概述 12. 复测技术依据 13. 已有成果资料 24. 精测网复测内容及精度要求 2 4.1复测工作内容 2 4.2复测精度总体控制 3 4.3复测的具体精度控制标准 4 5. 外业观测的实施 5 5.1高程控制测量作业实施计划 6 5.2平面控制测量作业实施计划 7 6. 精测网复测数据处理和平差方法 9 6.1 高程控制网复测数据处理和平差 9 6.2 平面控制网复测数据处理和平差 10 7. 问题处理与复测评判12 7.1 CPI控制网复测评判方法及标准 12 7.2 CPII控制网复测评判方法及标准 13 7.3 三等水准复测评判方法及标准 14 8. 复测应提交的成果和资料 14 9. 附件 151. 概述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位于辽东半岛、黄海之滨,线路总体走向呈西南~东北向,西起大连市甘井子区,东至普兰店市的登沙河镇西侧,途经大连市的金州区与保税区。
线路自哈大客运专线新大连站站外(DK19+453.07)引出,上跨后盐立交桥,经陆港物流园区,下钻在建哈大客运专线同时上跨沈大高速公路,在既有金州站小里程咽喉区附近折向东北,于既有金州车场的北侧并行车场前行,在既有金州站的北侧设置金州客场,随后铁路跨过既有哈大线、以隧道形式经过红塔工业区、下钻既有哈大线,于刘半沟附近设置广宁寺站,随后铁路继续东行跨过丹大高速公路、登沙河,我项目部施工区段DIK44+864~DIK53+640,线路全长8.776km。
本项目部精密工程控制测量网分为高程和平面两部分。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所交高程控制网为三等水准网,所交平面控制网分为基础控制网(CPI)和线路控制网(CPII),精度分别为铁路三等和四等GPS网。
按要求,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SN2标段第二项目部开工前需对管段工程范围内所有的高程控制点和平面控制点进行复测。
高程控制网复测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CPI 平面控制网复测按铁路三等GPS网要求进行、CPII平面控制网复测(包括联测的CPI平面控制网点)按铁路四等GPS网要求进行。
为确保本段范围内精测网与相邻段精测网在高程和平面上衔接的平顺性,本段精测网复测还需联测相邻标段范围内的CPI平面控制点、CPII平面控制点和三等水准点。
2. 复测技术依据(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3)《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10054-2010(J1008-2010);(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5)新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及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精密控制测量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
3. 已有成果资料可供本部精测网交桩复测参照的设计成果资料(由铁三院提供)有:《新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及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精密控制测量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新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及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控制点点之记》,已有成果资料满足本次精测网复测的需要。
根据已有成果资料和精测网应该遵循的“三网合一”的原则,本部精测网交桩复测应采用与铁三院建网时相同的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高斯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椭球参数为:长半轴a=6378137,扁率f=298.257222101),投影带中央子午线为121.734722222222°,投影面大地高为40m。
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4. 精测网复测内容及精度要求 4.1复测工作内容本次复测工作内容为: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SN2标段第二项目部范围内CPI、CPII控制点复测和三等水准控制点复测,包括与相邻标段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具体为:CPI控制网复测(包括联测相邻十一局共用点CPI5039、CPI5040及相邻二十一局六公司共用点CPI5030、CPI5031);CPII控制网复测(包括联测本段范围内所有CPI控制点);三等水准控制点复测(包括联测相邻十一局共用点CPI5039及相邻二十一局六公司共用点CPI5031)。
4.2复测精度总体控制根据规范要求,本次控制网复测按以下精度施测:Ø 平面基础控制网CPI按《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中GPS网三等精度要求进行;Ø 平面线路控制网CPII按《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中GPS网四等精度要求进行;Ø 高程控制网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
平面控制网的复测精度控制按:CPI点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100000,最弱边方向中误差不大于1.7″;CPII点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70000,最弱边方向中误差不大于2″的要求进行。
高程系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控制网复测按三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复测相邻水准点间的高差。
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Δ。
MΔ应满足三等水准的规定,小于或等于3mm。
MΔ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Δ——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L ——测段长(km);n ——测段数。
除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Δ)检查外,本次水准复测还须满足如下表所示“往返测高差较差限差、高差闭合差限差以及和原有高差成果的较差限差”的要求。
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M△(mm) 限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mm) 往返测不符值 (mm)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mm) 三等水准≤3 (平原)/ (山区)(平原)/ (山区) 4.3复测的具体精度控制标准 4.3.1 平面控制网复测技术要求 GPS接收机测量获取的基线必须满足下表规定的精度指标。
级别 CPI CPII a(mm)≤5 ≤5 b(mm/km)≤1 ≤2 a—接收机固定误差(mm);b—接收机比例误差系数。
GPS外业观测指标:等级项目三等四等静态测量卫星截止高度角(°) ≥15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4 时段长度(min) ≥60 ≥45 观测时段数 1~2 1~2 数据采样间隔(s) 10~60 10~30 接收机类型双频单/双频 PDOP或GDOP ≤8 ≤10 4.3.2三等水准复测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线路的具体技术标准:三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标准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或闭合差(mm)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三等 6 ≤150 DS1 因瓦往返往返 12 三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尺类型水准仪等级视距(m)前后视距差(m)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数字水准仪重复次数光学数字光学数字光学数字光学数字三等因瓦 DS1 ≤100 ≤100 ≤2.0 ≤3.0 ≤5.0 ≤6.0 三能丝读数≥0.35 ≥1次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 限差(mm)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三等水准≤3.0 ≤6.0 (平原)/ (山区)(平原)/ (山区)三等水准数据取位等级往(返)测距离总和(km)往(返)测距离中数(km)各测站高差(mm)往(返)测高差总和(mm)往(返)测高差中数(mm)高程(mm)三等 0.01 0.1 0. 1 0.1 0.1 1 5. 外业观测的实施交接桩后对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SN2标段第二项目部范围内的精测网现场熟悉,为方便现场测量作业,本次交桩复测的外业工作由中铁二十一局大连铁路枢纽改造工程SN2标段第二项目部实施。
复测开始前,首先对管段内控制网点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全面检查点位埋设和标志的完好性,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实施外业数据采集工作。
参与本次复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计划9人。
参加本次复测的主要技术人员如下(人员资质证书见附件):姓名性别年龄专业职称/职务柴江明男41 铁道工程高级工程师杜世硕男 29 土木工程助理工程师陈阳男 31 铁道工程公司测量队长张建男 32 水利工程工程师胡学明男 27 土木工程助理工程师周礼平男 28 道路桥梁助理工程师高际东男 27 铁道工程助理工程师吕传庆男 28 道路桥梁测量工雷渭川男 24 工程测量测量工本次复测的观测仪器如下(仪器检定证书见附件):设备名称仪器标称精度数量(台) 检定情况徕卡viva GS15双频接收机 5mm+1ppm 3 已检定,并在合格有效期内华星GPS A3 GPS接收机 5mm+1ppm 4 已检定,并在合格有效期内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 0.3mm/km 1 已检定,并在合格有效期内 5.1高程控制测量作业实施计划本次水准复测涉及11个CPⅠ点,7个CPⅡ点。
高程观测拟投入1台电子水准仪,需要往返20余公里,计划10天完成本次水准复测任务。
水准测量工作实施应在气象条件变化稳定时进行观测。
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水准路线一般沿坡度小的道路布设,以减弱前后视折光误差的影响。
若与高压输电线或地下电缆平行,则使水准路线在输电线或电缆50m以外进行测量,以避免电磁场对水准测量的影响。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了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必须使用5kg及以上重量的尺垫作为转点使用,并且要在每次观测前压实尺垫。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测量观测过程中,在一个连续的起闭于水准点的水准线路观测过程中,且严禁冲压、碰动尺垫,否则必须重测起闭于水准点的整条水准线路。
水准测量前、后需检查与校正i角,保证i角绝对值在作业过程中小于等于20″。
水准测量必须采用与水准仪配套的铟钢水准标尺,按《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三等水准测量要求作业。
测量时应保证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减少仪器i角对高差观测的影响,前后视距差须满足规范要求。
三等水准测量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尽量沿同一条路线进行。
观测顺序按后—前—前—后进行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的自动记录功能进行水准测量记录,杜绝记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