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达州某中学举行一次“网络模拟旅游”活动。文文同学通过上网查询、收集、分析资料设计出从达州到目的地的旅游线路图。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各两题。

(1)下列关于图三中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里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也非常适合咖啡、油棕、可可、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被称为“世界原料仓库”;②具有“冬暖夏凉,全年湿润”适宜人居的气候,主要分布着白色人种;③拥有地中海沿岸阳光沙滩,有趣的斗牛比赛;④全年干旱少雨,河流稀少,可见到屋顶旅馆;⑤这里既有领土和水资源的纷争,也有民族、宗教、文化的冲突,还有外部势力的干预,常被称为“世界水都;⑥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⑦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国家,有“世界油库”之称,⑧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有“黑非洲”之称。()

A.②⑥⑧

B.⑤⑥⑦

C.④⑤⑦

D.①③⑤

(2)图三中的甲、乙、丙、丁四地与图四中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对应正确的是()

A.甲一①

B.乙—团

C.丙一③

D.丁—④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图中甲地位于阿拉伯半岛,这里的矿产资源以石油为主,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不适合咖啡、油棕、可可、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被称为“石油宝库”;热带沙漠气候具有“全年炎热干燥”的特点,不适宜人居,主要人口阿拉伯人为白色人种;拥有地中海沿岸阳光沙滩,有趣的斗牛比赛的是西班牙,不是阿拉伯半岛;这里既有领土和水资源的纷争,也有民族、宗教、文化的冲突,还有外部势力的干预,常被称为“世界热点地区”;这里盛产石油,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国家,有“世界油库”之称,依靠出口石油,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但是没有发达国家;所以①②③⑥⑧全错。④⑤⑦正确。正确选项是C。(2)甲地为阿拉伯半岛,气候类型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对应的是③。乙的位置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对应的是①。丙的位置在欧洲西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对应的是②。丁位于东非高原,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对应的是④。正确选项是D。

【点评】(1)位于“五海三洲两洋”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中东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原因是石油输出量大。

(2)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抓住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气温和降水,然后分步骤判断。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温,“带”是指气候类型所属的温度带;第三步是以雨定型,确定目标,根据已知的降水状况特点,就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判断出某一具体的气候类型。

2.读北半球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可知,人口稠密地区大多分布于()

A.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

B.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

C.中高纬度的临海地区

D.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

(2)甲处人口稠密,其适合人口居住的气候条件()

A.冬冷夏热

B.冬雨夏干

C.终年高温多雨

D.终年温和多雨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1)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2)由图可知,甲位于欧洲西部,该地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点评】(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度到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由于常年受温和的盛行西风的控制,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降水在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温差较小,冬不冷夏不热。主要分布在西欧地区。

3.下图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乙两地中()

A.冬季气温甲地低于乙地

B.年温差甲地小于乙地

C.甲地降水集中于夏季

D.乙地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2)甲、乙两地均位于()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寒带地区

D.高山地区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地一月份气温在0℃以上,乙地一月份气温在0℃以下,冬季气温甲地高于乙地;甲地年温差为16℃,乙地年温差为31℃,年温差甲地小于乙地;甲地降水集中于冬季,乙地降水集中在夏季。(2)读图可知,甲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属于温带地区,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地区,所以甲、乙两地均位于温带地区。

【点评】(1)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抓住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气温和降水,然后分步骤判断。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温,“带”是指气候类型所属的温度带;第三步是以雨定型,确定目标,根据已知的降水状况特点,就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判断出某一具体的气候类型。

(2)最冷月均温在15度以上的气候为热带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5度的气候为亚热带的气候,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特殊);最冷月气温在0度以下,最热月温度在20度以上可能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4.读下列天气符号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天气符号中,适宜出游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人类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图中明显增多的天气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①表示的天气是沙尘暴,②表示的天气是台风及其中心,③表示的天气是晴,④表示的天气是雷雨;适宜出游的是晴天。(2)解析:读图可知:①表示的天气是沙尘暴,②表示的天气是台风,③表示的天气是晴天,④表示的天气是雷雨;如果人类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沙尘暴会明显增多。

【点评】(1)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

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2)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如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使局部干旱等,而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并加重了其强度和频度。

5.天气状况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列天气符号所示天气与人类活动表述合适的是()

A. ①—台风—渔船返港

B. ②—晴天—晾晒衣物

C. ③—雷雨—接打手机

D. ④—大雨—户外运动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天气符号的认识。据图分析,①表示雾,②表示晴朗,③表示雷阵雨,④表示暴雨,结合其活动分析,②晴朗的天气适合晾晒衣物。

故答案为:B。

【点评】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6.中国地城辽阔,气候差异显著。阅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相关资料(如表,图),完成下面小题,

甲乙丙

经纬度位置36.07°N,,103.82°E36.67°N,116.98°E45.80°N,126.53°E

海拔(米)152354126

(1)甲、乙、丙三地气候的共同特征是()

A. 夏季平均气温大于25℃

B. 气温年较差大于25℃

C. 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

D. 气温高的季节降水量少

(2)关于甲、乙、丙三地气候差异及其主导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 甲比乙年降水量少--纬度位置

B. 乙比丙年平均气温高--海陆位置

C. 甲比乙年夏季气温低--地形

D. 丙比甲降水季节变化小--人类活动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

A.甲图夏季的平均气温小于25℃,A不符合题意;

B.甲地气温年较差为23℃-(-5℃)=28℃,大于25℃,乙地气温年较差为28℃-(-1℃)=29℃,丙地气温年较差为24℃-(-20℃)=44℃,B不符合题意;

C.甲地年降水量大约为320mm;,乙地年降水量大约为650mm,丙地年降水量大约为560mm,C不符合题意;

D.甲、乙、丙三地气温高的季节为夏季,降水量多,D不符合题意;

(2)读图可知:

A.甲地和乙地纬度位置相当,但甲地海拔高,比乙年降水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A不符合题意;

B.乙比丙年平均气温高,是因为乙地纬度低、海拔低,即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和纬度因素,B不符合题意;

C.甲比乙年夏季气温低是因为甲地海拔高,即地形因素,C符合题意;

D.丙比甲降水季节变化大,不是人类活动影响,是地形和海陆因素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B;(2)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理解解答即可。(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7.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当第一朵樱花在九州南部绽放后,媒体就开始向人们播报樱花开放时间。在樱花开放的日子里,人们常在樱花树下野餐聚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日本樱花多开放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2)小明一家利用五一假期到日本欣赏樱花,适宜选择去()

A. 九州

B. 四国

C. 本州

D. 北海道(3)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差异

B. 地形差异

C. 海陆差异

D. 河流差异【答案】(1)A

(2)D

(3)A

【解析】【分析】日本是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以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春季樱花盛开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1)由图可知,日本樱花开放时间自南向北是从3月20日至5月10日,这是北半球的春季,故选A。(2)如小明一家利用五一假期到日本欣赏樱花,适宜选择去北海道,这里的樱花在5月份开放,是日本开放时间最晚的,故选D。(3)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南北各地气温差异大,故选A。

【点评】(1)温带地区四季变化较为显著。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2)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全国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位于南部的冲绳则属于亚热带,而北部的北海道却属于亚寒带。

(3)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等。具体表现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8.依据“两极地区气候资料统计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数据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地区

平均气温-50℃-18℃

年平均降水量55mm200mm

年平均风速18米/秒10米/秒

②地势低是北极气温高于南极的主因

③两极地区降水少导致淡水资源短缺

④两极地区风力强导致冰雪容量减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A

【解析】【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南极地区平均气温比北极更低,要更寒冷;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少,比北极地区更干燥;北极地区的风力比南极地区更小,图中不能看出两地的海拔信息。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南北两级的气候特征,考查量较少,关键是引导学生对比两级特征记忆,不要记混淆即可。

9.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A. 一月

B. 七月

C. 二月

D. 八月

【答案】 A

【解析】【分析】一年中北半球的气温: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海洋升温慢,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降温也慢,最低气温出现在二月,南半球相反。故答案为:A。

【点评】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故陆地相对于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以北半球为例)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7月份时陆地达到最高温度,而此时的海洋温度还处于上升阶段,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达到最高温,即8月份。冬季同理,陆地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海洋,先达到最低温。

10.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断该气候类型分布在图中哪个地方()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观察气候资料图时,可以先看横坐标轴,它表示月份,再看左侧纵

坐标轴表示气温,最后根据气温曲线上的点估出各月气温值。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和气温曲线图的判读一样,只不过降水是估算各月长方形柱状的数值。从气候资料上来看,该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该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图中的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一般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

11.下图为沿南纬3°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所在的地形区名称是()

A. 乞力马扎罗山

B. 刚果盆地

C. 撒哈拉沙漠

D. 东非高原

(2)一位地理学家在③地区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湿季,大草原一片葱绿,斑马、长颈鹿成群结队迁徙而来。到了干季,满目枯黄,茫茫草原上,间或有一些耐旱的孤树……”,下图中,符合他描述的气候类型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根据南纬3°纬线经过的非洲地形区判断,③处为东非高原,东非高原的西部②为刚果盆地,东部④为乞力马扎罗山。故答案为:B。(2)从

气候资料上来看,ABCD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理学家描述的是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故答案为:B。

【点评】(1)非洲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形以高原为主,包括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等大型高原地形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整个大洲西北部和东南部有两列山脉,整体上海岸线十分平直,岛屿、海湾数量少。赤道横穿非洲大陆中部,主要地形区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和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

(2)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呈明显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这种分布特征原因在于赤道穿过非洲大陆中部,整个大陆基本被赤道均分为两部分,因此纬度地带性明显。非洲气候带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向南北依次分布着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此外在非洲东部还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

1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成这种地理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因素

B. 纬度因素

C. 海阳因素

D. 人为因素【答案】 A

【解析】【分析】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山地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出现垂直地带性规律,导致植被分布出现垂直变化。这也是形成一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温差大,形成多样的温度带;

2.海陆位置:我国东西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差异明显,形成四类干湿地区;

3.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具有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

13.某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下图示意该国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位于低纬度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③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④A 地降水比 B 地多⑤1月份气温最低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2)下列最适宜该国发展的农业是()

A. 畜牧业

B. 橡胶种植

C. 水稻种植

D. 棉花种植【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该国全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小,A 地处于迎风坡,降水比B地多,该国属于南半球,1月份时气温最高,故选C。(2)由图可知,该国大部分是位于40-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这种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畜牧业,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故选A。

【点评】(1)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以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首都惠灵顿以及最大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新西兰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十分茂盛,森林覆盖率高。

(2)新西兰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当地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使得作物光照不足,谷物生长条件较差。但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于是新西兰发展了举世闻名的乳畜业,主要生产乳制品。

14.读某月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比回归线附近海水温度可知,此时处于()

A. 北半球夏季

B. 南半球夏季

C. 南半球7月

D. 北半球1月

(2)太平洋海水表层水温的分布特点是()

A. 北半球中纬度等温线稀疏

B. 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C. 北半球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D. 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低于大洋东岸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南回归线附近气温约为20°C,北回归线附近气温约为25°C,南回归线附近气温低于北回归线附近气温,此时处于北半球夏季;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2)北半球中纬度等温线较密集;故A错误;太平洋海水表层水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B正确;北半球等温线由于海陆差异显著,在海陆交界处特别弯曲;故C错误;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高于大洋东岸;故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B。

【点评】(1)等温线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由于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导致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大阳辐射的能量少,气温低。所以,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据此可归纳,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增,是北半球,等温线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在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等温线在陆地上向高纬凸出,海洋上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冬季,海洋气温要高于同纬度陆地气温,等温线在海洋上向高纬凸出,在陆地上向低纬凸出。数值由南向北递增,是南半球。

(2)气温的分布规律为:1.纬度分布:从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逐渐降低;2.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地形分布:气温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

15.读不同日期的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全国高温及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

B. 南方地区雨季已经结束

C. 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漠河

D. 35℃以上高温区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

(2)该季节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①洪涝②干旱③寒潮④地震⑤台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3)读我市一周天气预报图,可知()

A. 图中“今天”气温日较差最小

B. 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

C. 这是暑假第一周的天气状况

D. 改善空气质量只能依靠风力

【答案】(1)A

(2)D

(3)B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此时,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南方地区仍在雨季;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青藏高原;35℃以上高温区不只是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南方湿润地区也在35℃以上。故选:A。(2)读图可知,该季节为夏季,夏季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洪涝、干旱、台风,故选D。(3)读图可知:气温日较

差最小的是“昨天”,15﹣10=5℃,A错误;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晴转小雨,B正确;夏季我国普遍高温,暑假的气温不可能是6℃,C错误;改善空气质量主要靠降低污染物的排放,D错误,故选B。

【点评】(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盆地。

(2)我国南方地区从3、4月份开始就进入雨季,此后雨带逐渐向北推移,6月份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该区出现梅雨天气。一直到7、8月份雨带推移到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出现伏旱天气。从9月份开始,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雨带快速南撤,10月份从大陆撤出,所以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6.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7年4月4日至6日对欧洲西部的芬兰进行国事访问。请问当地居民主要属于什么人种()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答案】 A

【解析】【分析】芬兰位于欧洲西部,以白色人种为主。故答案为:A。

【点评】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的。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人种主要是黄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北美洲、大洋洲。

17.李老师出国考察,在图示阴影区某地拍摄了一张传统民居照片,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阴影区位于()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2)根据该地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推知当地居民可能信奉()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所示的是西亚地区的民居,其特点是墙厚,窗户小,墙厚有利于隔热,窗户小有利于减少风沙的侵入,西亚属于亚洲。(2)该地位于西亚地区,西亚或北非地区大多是阿拉伯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点评】(1)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穿过亚洲,是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的大洲。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2)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18.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

A. 汉语

B. 英语

C. 阿拉伯语

D. 俄语【答案】 B

【解析】【分析】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在其殖民统治期间将自己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答案为:B。

【点评】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域:汉语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英语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几亚洲南部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19.聚落是人的居住地,是人们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集聚定居的场所。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照片中的聚落类型及其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地势平坦

B.山村,这里地表崎岖不平

C.城市,这里房屋密集

D.渔村,这里以渔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A.盆地内部

B.港湾

C.山谷地带

D.峡湾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该聚落表示乡村聚落,是渔村,居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等工作。故答案为:D。(2)读图可得,该聚落位于沿海地区,多港湾,居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故答案为:B。

【点评】(1)聚落是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20.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造成近800年历史的箭形塔尖倒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次日发表声明:“巴黎圣母院是历史、建筑和宗教遗产的杰出代表,也是文学遗产的丰碑,是我们集体记忆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她属于法国,也属于全人类。这起灾难提醒我们,遗产具有将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的力量。我们已陆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支持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建筑属于()

A.佛教建筑

B.伊斯兰教建筑

C.基督教建筑

D.犹太教建筑

(2)图中景观的遗产类型是()

A.自然遗产

B.非物质遗产

C.文化遗产

D.自然、文化双遗产

(3)此次事件反映出,保护世界遗产是()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唯一责任

②为了促进世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③体现所有文化同等被尊严的体现

④指只保护文物、古建筑群和历史遗址

⑤全人类共同的主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1)C

(2)C

(3)D

【解析】【分析】(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欧洲西部主要信仰基督教,巴黎圣母院是基督教的建筑。

(2)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属于文化遗产。

(3)读材料分析可知,保护世界遗产是为了促进世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体现所有文化同等被尊严的体现,是全人类共同的主题。

故答案为:(1)C;(2)C;(3)D;

【点评】(1)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宗教是一个一神论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教会,基本经典是《圣经》。伊斯兰教遍布亚、非两个大洲,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印度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

(2)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最好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

21.读北半球地区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四地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地区南部临地中海

B. 甲地区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

C. 乙地和丙地都以白色人种为主

D. 丁国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乙地,这里是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疏,故选B。(2)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甲

地区是欧洲,南部临地中海;甲地区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乙地和丙地都以白色人种为主;丁国是印度,人口总数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故选D。

【点评】(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2)亚洲主要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是面积最大的大洲;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非洲位于南北半球和东半球;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南半球,是面积最小的大洲;北美洲主要在西半球和北半球;南美洲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南极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半球,是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洲。

22.如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A. 浙江绍兴的斜顶房

B. 西亚厚墙小窗民居

C. 北极地区的冰屋

D. 东南亚的高架屋

【答案】B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浙江斜顶房适宜降水多的气候;西亚厚墙小窗民居适宜炎热干燥的环境;北极冰屋分布在寒冷的地区;东南亚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3.读“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对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B. ②地居民主要为黄色人种

C. ③地盛产苹果、甜菜

D. ④地所在国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2)我国某企业拟将一批通信设备通过海运从上海运送至④地,最短航线须经过()A. 土耳其海峡 B. 苏伊士运河 C. 马六甲海峡 D. 白令海峡

(3)关于图中四地气候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地气候类型只分布在欧洲

B. ②地气温年较差小,全年降水均匀

C. ③地的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

D. ④地气候类型在非洲南北两端都有分布

【答案】(1)B

(2)C

(3)D

【解析】【分析】世界上各地区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很大,由气候导致各地的风俗也有很大差异。

(1)①地在北温带,没有极昼极夜现象,A错误;

②地位于东亚的中国,居民主要为黄色人种,B正确;

③地在中南半岛,盛产热带作物,不会有苹果、甜菜等温带作物,C错误;

④地所在国是南非,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国家是澳大利亚,D正确。

(2)我国某企业拟将一批通信设备通过海运从上海运送至④表示的南非,最短航线须经过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

(3)①地表示的温带海洋气候类型除分布在欧洲外,还分布在南北美洲,A错误;

②地属于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不均匀,B错误;

③地的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夏季多雨,C错误;

④地表示的地中海气候类型在非洲南北两端都有分布,D正确。

故答案为:(1)B;(2)C;(3)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综合性强,有难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及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4.(2017·通辽)读下面某大洲轮廓图,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B. 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C. 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D. 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答案】 A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大洲是亚洲。亚洲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从半球位置来看,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国家中日本属于发达国家,故选A。

25.(怀化)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奉为圣城的是()

A. 麦加

B. 巴勒斯坦

C. 耶路撒冷

D. 拉萨【答案】 C

【解析】【分析】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看作圣城的地方.

故选:C.

【点评】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自从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

26.(自贡)如图某国乡村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