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阿胶历史文化素材汇编
回顾历史——阿胶的变化与发展

回顾历史——阿胶的变化与发展本文由Amalee收集整理资料,联系我更多知识与你分享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为“滋补三大法宝”,它具有补血养血、美容养颜、滋阴润燥、填精补肾、调经安胎、补充钙质、改善睡眠、调理亚健康、强筋壮骨、健脑益智、延缓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提高免疫力等多重强大功效。
依照现有史书资料来看,最早记载阿胶是中国四大医药学巨著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详注“阿胶,出东阿,故曰阿胶”。
《神农本草经》中还记载这一个传说就是在东阿有一个傅氏的和尚发明了阿胶,他是用驴皮加工制成的,后来人们未了纪念他取了个“制造”阿胶。
其实相传当时傅氏的和尚制造阿胶使用的牛皮,而非后来人们所用的驴皮。
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一医学著作《名医别录》中明确记载了古代早期阿胶使用的主要是牛皮来制作阿胶。
到了唐宋时期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记载“造之,阿胶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
这一时期牛皮、驴皮已经成为制作阿胶的常用方法,并且主流观点认为乌驴皮的药用价值好于牛皮。
明清时期,已经很少有阿胶用牛皮来制作了,清代的医药学著作《本草求真》、《本草述钩元》、《神农本草经读》等著作都载阿胶应以乌驴皮和阿井水制成,而把牛皮胶当作伪品。
当今《中国药典》把阿胶原料定为驴皮,而牛皮称之为黄明胶。
关于阿胶的原产地,几经变迁,历史上的东阿县并不是固定的地方,山东东阿的阿胶原产地,已经是不止是单一的东阿县城一处,不过为了统一,山东平阴县东阿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阿胶之乡。
古代保存至今的“阿胶井”在山东东阿西北两公里处的岳庄镇。
阿胶最早出自汉代,其药用价值一直被古今中外的中西医学家所肯定,在古代阿胶被作为皇家贡品,每到冬至都会炼制贡胶专为皇家养生保健使用。
在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阿胶的制作由古代的手工作坊模式发展到当今社会的机械化流水线模式,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其产品形式也由单一的固体的阿胶块逐渐演变液体阿胶、阿胶糕和保健食品方面发展。
东阿阿胶发展历程

东阿阿胶发展历程东阿阿胶作为中国传统的名贵滋补品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东阿阿胶的发展历程。
据历史记载,阿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商代。
东阿阿胶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品种最为独特的特产之一,源自于中国东阿县。
东阿县地理位置特殊,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合人参、黄芪等草本植物生长。
这为东阿阿胶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受制作工艺和生产规模的限制,东阿阿胶在早期并没有被广泛流传,只是局限于本地区。
然而,在明清时期,阿胶的生产逐渐扩大,并且开始在中国其他地区被广泛认可和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胶的制作工艺也逐渐完善。
由于需要提取阿胶的胶原蛋白,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将驴皮炖煮数天,再经过反复的加工工序。
这种复杂的工艺使得阿胶的生产一度成为一种艰苦的劳动。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阿阿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1986年,东阿县政府决定将阿胶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发展,并投资资金引进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
这使得阿胶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此后的几十年里,东阿阿胶逐渐从传统手工业发展成为机械化生产,自动化操作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合理利用科技手段,东阿阿胶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和降低了制作成本。
同时,东阿阿胶也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推出了每瓶装的阿胶糕,以及阿胶饮料等多种形式的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养生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阿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东阿阿胶迅速崛起,成为了中国阿胶行业的龙头企业。
东阿阿胶在国内外市场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如今,东阿阿胶已成为中国滋补品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东阿县也因为阿胶的发展而被推上了中国滋补品的产地之一。
东阿阿胶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老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药材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预见,在中国不断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背景下,东阿阿胶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阿胶

• 国历经千年历炼传承的 工艺,东阿阿胶现代制作技艺秉承传统制作 技艺之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 独创了全国首部《阿胶生产工艺规程》和 《阿胶生产岗位操作法》,被列为国家级保 密工艺。 • 国家级保密配方。福字阿胶为国家保密品 种。复方阿胶浆为国家秘密技术产品,全 国医药行业十大名牌产品、“中国药品品 牌榜”补益类上榜产品,畅销全国33余年, 累计销量超过135亿支。
• 阿胶,其应用已有3000年历史,历来被誉 为“补血圣药”、“滋补国宝”,阿胶的 原产地是山东东阿县。 • 东阿阿胶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极 其丰厚。《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 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 “东阿”阿胶汉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贡品, 历代《本草》皆将其列为“上品”,誉为 “圣药”。
阿胶历史文化故事东阿阿胶与历史名人_阿胶的历史文化

阿胶历史文化故事东阿阿胶与历史名人_阿胶的历史文化悠久的使用历史,使懂啊阿胶成为延年圣品的代名词,因此,它渐渐成为人们表达敬孝之情的载体。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阿胶历史文化故事:东阿阿胶与历史名人,希望大家喜欢。
阿胶历史文化故事东阿阿胶与历史名人中国科技博物馆里汇集了华厦古国五千年的科技成果精华,东阿阿胶作为中药中两个珍品之一珍藏于此。
阿胶在传统医药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响当当的,它与人参、鹿茸并称滋补三大宝。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有了对阿胶的详细记载,称其"久服轻身益气"。
阿胶善补,补血与液,故能滋阴润燥,调和气血。
气血调和,故能阴平阳秘。
阿胶能延年益寿、美容养颜、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阿胶善治。
阿胶善治各种血症、虚症,并能疗风、止痢,安肺润肺,调经安胎,堪称神妙,是历代医家妙手回春的临床要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功效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长,岁常煮胶以贡天府"。
在古代,阿胶历来是朝廷贡品,因此,阿胶的故事总是与贵族们相联系。
阿胶与孔融。
东汉孔融《同岁论》曰:"弊箄径尺,不足以救盐池之咸。
阿胶径寸,不能止黄河之浊。
"阿胶与曹植。
就是那个才高八斗,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苦命皇子,到东阿来做县太爷,身体很差,人非常瘦,善良的东阿人就给他吃阿胶,结果身体就慢慢地好起来了。
他很感激东阿阿胶,写了一首诗歌:"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曹植是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和中华佛乐的创始人。
曹植墓在东阿县的鱼山。
阿胶与李世民。
东阿境内千年流传的民间掌故说到,想当初,尽管李世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在山东境内,却遇到强人王世充。
那王世充也不是等闲之辈,一阵厮杀下来,李世民小受顿挫,人困马乏,遂引军进入东阿县休整。
阿胶文化一

阿胶的文化(三)
阿胶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并称:“久服轻身益气,养性延年”。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非曾修书劝其母多吃阿胶:“慈母年高,当以心平气和为上,少食勤餐,果蔬相伴,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阿胶,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圣药也”。
千年历史流淌下的中国大地,多少人,多少故事给阿胶贴上了“圣药”的标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贵妃道”传承阿胶精华,汇以现代科技,成就一段历史佳话。
32.阿胶故事图文荟萃

阿胶传说荟萃(图文)阿胶传说荟萃1、阿娇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天下流传着一种无法医治的疾病,人们若得了它,就会头晕烦躁,气喘咳嗽,心慌气短,吐血不止,病人最后都面黄肌瘦,只能眼巴巴地等死……所有的名医,各种各样的药物,都治不了这病。
人们求遍了四海的名医,用过了千百种中草药,还是治不好这病,一时间闹得人烟稀少,村镇冷落。
东阿有个聪明美丽、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叫阿娇。
她的父母就是因为得上了这种病,而双双去世的。
阿娇看着自己的父母和乡亲们苦苦遭受着这种疾病的折磨,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她听说东岳泰山有个药王庙,庙里供奉的药王是专管采药治病的,于是她决心去泰山找药王帮助,寻求能治这种病的药草。
在一个深秋的早晨,阿娇打点好行装,辞别了家乡父老,一个人上路了。
一路上,她翻山越岭,饥餐渴饮,经历了千辛万苦。
一天,她来到一座破庙前,正想坐下来喝口水休息,忽见山坡上走下一位白发飘飘的老人,肩荷银锄,手提药篮,边走边唱:采药深山中,云里雾里行。
富贵何足惜?解危救苍生……阿娇见这老人仙风道骨,其貌不凡;又听他的歌儿也唱得蹊跷,便走上前去,想先从他那里打听一下治病方法。
她将病人的惨状全都告诉了老人,请他给想想办法。
老人听阿娇说完,朗声说道:“姑娘,你为了治好他人的病劳碌奔波,含辛茹苦,精神可佳。
要治好这吐血的病,我这里倒有一法,不过非用食狮耳山的草、饮狼溪河水的小黑驴的皮不可。
”阿娇听了,心中一惊。
是啊,家乡不是有这么一头小黑驴吗?它跨山越涧如履平地,神出鬼没来去如飞,连山上的猛虎、恶狼都怕它三分,我怎能捉到它?老人见阿娇有些犹豫,转身欲走。
这时,阿娇又想起了那些患病乡亲的痛苦情景,急忙恳求道:“老大爷,您就行行好吧。
只要能治好乡亲们的病,上刀山闯火海,我也心甘情愿。
您快把治服小黑驴的办法告诉我吧!”老人见她心诚辞切,便答应教授阿娇剑术。
老人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七十二路剑法传授给了阿娇,还赠给阿娇一把宝剑,让她回深山去寻找小黑驴。
【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

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阿胶(Ejiao,英文名:Colla Corii Asini),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原产于山东,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又称“傅致胶”(《神农本草经》),盆覆胶(陶宏景),驴皮胶(《千金方·食治》)。
典故:傅氏僧仁(阿胶鼻祖)早起前汉,傅氏僧人拾贵门所弃牲皮煮济荒民,一时心急火武,无意煮至乌胶,民食体健。
后辈尊称此胶物曰“傅氏胶”又为“傅致胶”(“致”与“制”互通)。
后世偶有医家煮胶选上等胶品皆印“傅氏僧仁”铭念先祖以示纯品。
这可以告诉我们为何被称之为“傅致胶”,也可以说明阿胶的来历与发明人。
阿胶性味甘、咸、平,质润无毒,入肝、肾、肺三经,为滋阴养血,补肺润燥,强壮益气,化痰定喘,止血安胎不可多得的良药。
阿胶与其他药材相配伍,可治疗多种疾病,功效奇特,素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历代医书、本草对阿胶都有详细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化验,阿胶中含有明胶蛋白、硫、钙,其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很多人体所必须的胺基酸,比如:色胺酸(Tryptopan)、离胺酸(Lysine)、组胺酸(Histidine)、精胺酸(Arginine)等等。
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阿胶在止血、促进钙的吸收、抗休克、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等方面均有独特疗效。
阿胶最初产于山东东阿。
东阿阿胶历来名冠天下,直至今日。
“东阿阿胶”几成阿胶的代名词。
如今,阿胶不只在山东出产,除西藏以外,全国各个省市几乎都有药厂生产阿胶。
但其历史、产量及规模都无法与山东阿胶相比。
因此,阿胶文化的中心在山东,本文所讨论的阿胶文化的地理范围也仅限于山东。
第一节胶的应用起源胶是一种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
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
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
我们要探讨阿胶的应用起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
那么,人们是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的呢?先秦文献显示,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并开始使用胶了。
阿胶文化以及加工工艺

阿胶文化以及加工工艺阿胶最早草创于西汉,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中已有阿胶的记载,但没有产地,到梁朝《名医别录》中有阿胶:“生东平郡,出东阿”的记载。
从阿胶名称的来历知是因产地而得名。
对照春秋时期地图,在北卫和鲁的交界处。
古东阿县城叫柯,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岳庄村境内,东阿古城遗址残垣尚存,被当地人成为北城岭。
柯西北有阿泽,柯东边有谷,即今之平阴县东阿镇。
春秋时期,平阴在今平阴县城与今长清县城中间。
阳谷在今东平湖东,谷南边。
这里古济水与黄河并行东流入海,河曲形成大陵。
古代曰柯,到战国时期,柯称阿或阿邑。
西北阿泽消失,今阳谷仍称阳谷,东平湖东阳谷已无,平阴仍在原处。
秦灭六国之后,改阿邑为东阿,乃立东阿县。
因有西阿,古名依城,又名西阿城 在今山西葛城,属东郡。
见东阿旧县志。
东阿名县始于秦。
据《续山东考古录》载:“自汉迄唐,东阿未徙治”由以上资料说明,古东阿县城在今阳谷阿城镇。
古东阿县城由战国至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约250年间称阿或阿邑。
阿地创造加工阿胶的方法应在战国至秦之间,此时称阿或阿邑。
因而到西汉!东汉时对阿胶性味!功能!主治已有详细的研究而入了本经。
阿地在西汉东汉时期已有了成熟的阿胶加工方法,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
秦时在东阿东边有谷城县,同属东郡,县城在今平阴县东阿镇。
刘宋时期东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时又分立。
北齐时将谷城并入东阿,唐天宝元年又将谷城县恢复,6年后,又废并入东阿。
谷城此次撤销再没恢复。
宋朝时期,因黄河,运河经常泛滥成灾。
阿城临近二河,首当其冲。
为避水患,曾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县城于南谷镇,即今平阴旧县镇,8年后(公元997年)又迁利仁镇,即今平阴县吉城。
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废驰,于公元1133年又迁新桥镇,即今东阿县旧城村。
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1289年于古东阿西复置阳谷县至今。
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镇连同张秋镇大部由东阿县划入阳谷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
肺益阴而治诸症。”
李时珍(1518-1593),是我国明代 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阿胶的历史文化
清代叶天士《叶天士医案》 说阿胶是:“血肉有情之品, 滋补最甚。”
叶天士(1667-1746),是我国清代杰出 的医学 家、临床学家
1.阿胶的 学术文化
• 中医认为:人与动物同 为有血、有肉、有情之躯, 动 物类物品对人的滋补能力比草 木类要强,称“血肉有情”之 品。
在慈禧年轻的时候,曾胎漏出血,请遍了 全国的名医都没效果,后来山东东阿人户 部侍郎陈宗姒上贡了一批东阿阿胶,慈禧 吃了以后顺利生下了同治帝。从那以后, 慈禧就天天吃东阿阿胶,也深知东阿阿胶 不但养血补血,更有全面滋补的神奇功效。
3、炼胶艺垄断
——唯一炼胶技艺传承人的精湛工艺
《齐民要术》载:“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 东阿阿胶炼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首批非
➢因其无毒无害,故可以久服,久服能够轻身益气、 延年续寿。所以阿胶文化的主要內容可以说是药食 文化。
阿胶的历史文化
1 东阿阿胶的学术文化
东阿阿胶的滋补文化
3 东阿阿胶的美容文化
2
三千年来, 他们共同构成了 三大文化体系
经典千年,上品体验 东阿阿胶 ; 让事实做证
阿胶的历史文化
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称久服、轻身益 气、养性延年 。
➢中国唯一的阿胶博物馆 ➢企业荣誉 ➢东阿阿胶的四重垄断
2002年建成国内唯一以单品中药材为主的中国阿胶博物馆
东阿阿胶于1915年(民国4年)获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金奖
这是一盒道光八年的阿胶,历经180年仍然光透如琥珀。
“东阿”牌阿胶是全国阿胶厂家中唯一3次荣获国家质量 金奖、唯一荣获传统药“长城”国际金奖的阿胶产品
奥秘就在于服用阿胶。
3.阿胶的
美容文化
虢国夫人娥眉长,
酥胸如兔裹衣裳。
东莱阿胶日三盏, 蓄足冶媚误君王。
录自明代朱克生《秋舫日记》中《莞尔唐史》,诗 中朱克生笑说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一天三盏地 吃阿胶是为了取悦唐明皇。
阿胶的历史文化
三千年来,东阿阿胶,薪火相传, 继续共同谱写阿胶美容文化的族谱:
1.阿胶的 学术文化
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曰:“出东阿,故曰阿胶也。”
陶弘景(456年~536年),是我国南梁 时期 著名的医学家、炼丹家。
阿胶的历史文化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 载“阿胶,本经上品,性平味 甘,虚寒血亏者宜久服之,号 为补血之圣药。久服轻身益气。
1.阿胶的 学术文化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
东阿阿胶使用当前日渐稀少的珍贵驴皮,利用必不可少的阿井之水,经过 唯一传承人技艺炼制,最终制成了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正宗阿胶。
1、自然秉赋的垄断
——阿井水是自然的造化
古阿井水乃东阿地下水得天独厚,它是太行山、泰山两山脉交汇的地 下潜流,相对密度1.0038,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此水熬胶,驴皮 中的胶质与杂质易于分离,使胶质纯正、色如琥珀,且有助药效发散。
企业的无形资产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 世界经济论坛、 世界经理人、 三家权威机构
从主业竞争力、 组织执行力、 资源整合力、 风险控制力、
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 品牌价值30.05亿 • 四次入围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获得认证
东阿阿胶的四重垄断
自然秉赋垄断 文化资源垄断 炼胶技艺垄断 驴皮资源垄断
物质文化遗产,总经理秦玉峰被确认为唯一炼胶技艺传承人。
东阿阿胶炼胶技艺精湛,整个炼制过程秉承了 传统炼胶技艺之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 融合形成国家级保密工艺,经过50多道工序40 多天精制而成,其色黑如莹漆,光透如琥珀。
4、驴皮资源的垄断
——唯一自建养驴基地原料地道
阿胶历史文化素材
目录
阿胶的历史文化 东阿阿胶的独特价值 东阿阿胶产品介绍
阿胶的历史文化
➢ 阿胶的学术文化 ➢ 阿胶的滋补文化 ➢ 阿胶的美容文化
阿胶的历史文化
源自天然-动物 可以食用-无害 加工而成-工艺 历史悠久-可靠
➢阿胶在2500多年的应用过程中重点是食用和药用, 而在古代更多的体现为食用、食疗,即其滋补价值, 而在近代人们(除江、浙、沪、粤诸省外)认知的 多为药用价值,其食用与药用同理。
诗说阿胶能补气养血、和中益气。因为“一盏阿胶 常左右”,何良俊后来寿至八十有一,无疾而终。
苑类钞》载:1896年 李鸿章出使英国,太 后赏赐包括阿胶,李 服用后大称其妙。
阿胶的历史文化
• 铅华洗尽依丰盈,
• 雨落荷叶珠难停。
• 暗服阿胶不肯道,
• 却说生来为君容。
录自唐《全唐诗.宫词补遗》杨贵妃,诗中 明确指出,杨贵妃倾城美貌的
台湾96岁:孙佩钰 武汉90岁老人:曾世馨 《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
3.阿胶的 美容文化
阿胶一碗, 芝麻一盏, 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 杏花春雨带笑看, 润了青春,保了天年, 有了本钱。
--元代白朴《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
走进阿胶之乡 相伴人类健康
一山
一水
一圣药
鱼山
东阿水
九朝贡胶
东阿阿胶的独特价值
2、文化资源的垄断
——大量历史典籍中记载的滋补佳品
自汉《神农本草经》以来,
历代《本草》记载:“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
皆将阿胶列为上品、贡品、圣药。 阿胶与曹植、朱熹、慈禧、毛泽东等历史名人志士流传许多文化故事。 我国首家“中国阿胶博物馆”馆藏阿胶文物上万件,成为阿胶文化传播
的宝库。
慈禧得子源于阿胶
道光24年正月25日,在曾国藩
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
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
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
之孝。——《曾国藩家书》
2.阿胶的
明代嘉靖名人何良俊
滋补文化
《思生》一诗记其日服阿胶:
黄绍箕《鲜庵
万病皆由气血生,
遗稿》及上官禄《清
将相不和非敌攻。 一盏阿胶常左右, 扶元固本享太平。
阿胶的历史文化
曹植《飞龙篇》赞阿胶为“仙 药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2.阿胶的
滋补文化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非常孝
敬他的母亲。他曾修书一封奉劝其
母 :“慈母年高,当以心平气和
为上,少食勤餐,果蔬相伴,阿胶
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
儿之祈焉”。
—朱熹《晦庵集》
阿胶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