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及循环

侵入期
将病原菌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侵入的途径
• 直
接
侵
入
• 自然孔口侵入 • 伤 口 侵 入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受寄主的感病期、感病器官、病原物 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中 以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最大。
1、湿度Βιβλιοθήκη 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能否萌 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 2、温度
影响产孢的因素:
• 1、温度: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 一个低温阶段 • 2、湿度:高湿度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能促进子囊孢子的 产生。 • 3、光照:光是许多真菌产生繁殖器官所必需的。
• 4、寄主:病原物与寄主的组合决定病原物与寄主的亲和性 程度,进而决定病害症状的表现和类型,症状的发展速度 及病部繁殖体的数量。
潜育期
↓
呈现症状
发病期
↓
病部死亡,产生孢子
• • • • •
病原物侵染过程包括: 接触期(侵入前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一)侵入前期(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受到寄主外
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叶围,即到达侵入部位形成
各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
利阶段。
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害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潜 育期短,发病快,循环次数多,病害容易大发生。
发病期
发病期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 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
症状出现以后然后进入繁殖阶段产生 子实体,症状也随着有所发展。显症期是病 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的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 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PPT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 大多数真菌需要较长的潮湿时间。
3、光照:光是许多真菌产生繁殖器官所必需的。
❖ 一般12 h的光暗交替,就能促进孢子产生。 ❖ 有些真菌需要在全光条件下培养才能产生孢子。 ❖ 紫外光和近紫外光对某些真菌的繁殖有促进作用。
二、 侵染循环
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1)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2)❖多多为循种环传病或害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病原物产生抗逆性较强的休眠体);
❖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菌量增长幅度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 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积年流行病 害”。
在变动的室温下,几天之后就能产生大量孢子。
❖ 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 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 阶段。
2、湿度
➢ 在实验室中,对未产生子实体的病组织,常用保湿 的方法促其产生子实体。
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利阶段。
植物表面孢子萌发 形成侵入结构
侵染过程

六、植物病害潜育期பைடு நூலகம்长短
第八章 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侵染过程:指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
病过程。简称病程.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 侵入寄主 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 发生致病作用 显 示病害症状. 病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物理、化 学和生物等)的影响。 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为了便于分 析,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几个时期。
3.伤口侵入
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 的途径。例如:机械损伤、自然伤口等。 (1)有的病原物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途径。 (2)有的病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外,还利用 伤口的营养物质。 (3)还有一类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 活,然后再进一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类病原物有 时也称作伤口寄生物,大都是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 生物。 (4)植物病毒需要有不会造成寄主死亡的极轻微的 伤口作为侵入细胞的途径。 (5)病原生物的侵入途径与防治方法有关。
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1)真菌 芽管、菌丝 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真菌 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 高等担子菌 根状菌索侵入。 (2)植物病原细菌 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3)植物病毒 各种方式造成的伤口侵入的。虫媒 传染的病毒是通过虫媒口器取食时才能侵入寄主植物。汁液 和嫁接传染的病毒也可通过其它媒介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植 物。 (4)线虫 口针穿刺和进入末损伤的植物细胞和组织。 (5)寄生性种子植物 吸根穿透力也是很强的。
四、病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
1、高渗透压;(寄主细胞的渗透性增强, 使得胞间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2、酶的作用;病原物分泌的一些降解酶类 (如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植物病理侵染过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染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入所需要的时间
病毒 细菌 一旦接触随 即侵入。
病原真菌
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 管才侵入,通常为 几小时,很少超过 24小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入所需要的接种体的数量
➢ 病原物的侵入要有
一定的数量,才能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寄主品
三、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蔓延的部位
局部侵染
病原物的分布局限 在侵染点附近, 引起局部感染。
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染点向 其他部位蔓延, 甚至引起全株性 的感染。
四、潜育时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 般10天左右。
▪ 潜育期的长短影响因素:
➢ 寄主种类 ➢ 发育期 ➢ 营养条件有关 ➢ 环境(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重要)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 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的一般规律是: 病原物的侵入并不表示寄生关系的建立, 而建立了寄生关系也不表示一定发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寄生物营养方式
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从寄主植物 获得营养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 孢子的形成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
▪ 新产生的孢子往往成为病害再侵染的来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九章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害循环
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作侵染 循环(infection cycle)。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

植物202上0/7以/22及植株之间的进一步的传播。
2020/7/22
2020/7/22
2020/7/22
第三节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1)多为种传、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2)传播距离小,传播效能低。 3)病害受环境影响小,病原抗逆性强。 4)当年流行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大小,当年菌量增 幅不大。也称积年流行病害(指适合发病条件下,病 害只能随菌量的积累而逐年加重,以致数年后达到流 行程度。) 5)防治策略:减少初始菌量(田间卫生、土壤消毒 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 侵染循环
第一节 病害循环概念
真菌的生活史 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 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 一种孢子的整个过程。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 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孢)两阶段。
无性孢子
无性器官 多次产孢
萌 发
菌丝体
有性孢子 减数分裂
一 雌雄分化 次 产 孢 质配
核配
2020/7/22
2020/7/22
第二第节一节初次病侵害染循与环再概次念侵染 –作用:初侵染引起植物在生长季节中的初次感染;再侵染引 起病害在当个生长季节中的蔓延。 •主要形式:孢子囊、卵孢子、卵囊、冬孢子等为常见的初侵染来 源,也常把病原物越冬越夏场所当做初侵染来源,如病株残体、 病土等;而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夏孢子等为常见的再侵染来源 。 –病理意义:针对初侵染和再侵染,有不同防治方法
第一节 病害循环概念
侵染过程
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寄入寄主植
物,在植物体内繁殖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
侵染过程(infectionprogress)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

三、接触后的活动
1、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 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 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2、真菌孢子虽然一般都带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但必须供给一 定的营养刺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
3、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定的影响,植物的 分泌物也影响病原物的生长;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 物质,特别是在侵染液滴中浓度很高时,也能抑制孢子的 萌发。
•1、病原物的休眠体大多是随着气流或雨水的飞溅落在植物 上,还可随昆虫等介体或田间操作工具等到植物上。
•2、根部分泌物可在植物根系周围积聚许多病原物和其它微 生物,也可刺激或诱发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 等或其休眠体的萌发,有利于产生侵染结构和进一步侵入。
•3、有些腐生的根围微生物能产生抗菌物质,可抑制或杀死 病原物;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物变异菌株占据了病原 物的侵染位点,使病原物不能侵入。
第八章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 (infection progress) :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
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4个时期(或阶段): ☛ 接触期 ☛ 侵入期 ☛ 潜育期 ☛ 发病期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第一节 接触期(侵入前期)
是病征出现时期,通常又称产孢期。
1、伴随病状的产生而产生,锈病、黑穗病 2、死亡后,表现病征 3、病原物在干燥天气不产生,在潮湿天气产生:霜霉、疫霉 4、不产生病征。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1、湿度: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不同,对于绝大部分气流传播 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湿度比 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有的白粉菌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土传真菌(除鞭 毛菌亚门的真菌以外)土壤湿度过高对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 2、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一 般在20—25℃左右,但各真菌是不同的。 3、光照: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名词解释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名词解释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的是病原物进入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繁殖、生长和引起疾病的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 接触:病原物与宿主之间发生物理接触,可通过空气、水、食物、咬伤、刺入等途径传播。
2. 粘附:病原物通过表面结构与宿主细胞结合,通常通过特定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实现。
3. 侵入:病原物通过穿刺、吞噬或破坏宿主细胞的方式进入宿主体内。
4. 繁殖:病原物在宿主体内寻找合适的环境,利用宿主的营养和生长条件进行繁殖和生长。
5. 蔓延:病原物通过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在宿主体内不断扩散蔓延,可通过体液、接触等方式传播到其他组织和器官。
6. 损害:病原物通过分泌毒素、机械性破坏或激活宿主的免疫反应等方式对宿主组织和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
7. 免疫应答:宿主通过免疫系统对病原物的入侵做出反应,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
8. 病程发展: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决定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病程发展的方式。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生物学过程,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原物的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环境条件等,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教案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一)病害的侵染过程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
病程是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环节,既是病原物侵染致病的过程,又是寄主发生病变而受害或同时发生种种抵抗反应的过程。
病程是个连续过程,为便于研究,人为的分为3个阶段,即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1、侵入期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植物到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的长短,各种病害不尽相同。
病原物在侵入寄主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寄主的抵抗才能侵入。
不同的病原物其侵入途径和侵入条件不同。
(1)自然孔口侵入(2)伤口侵入(3)直接侵入侵入所需外界条件,首先是湿度,指的是植物体表的水滴、水膜和空气湿度。
细菌只有在水滴、水膜覆盖伤口或充润伤口时才能侵入。
绝大多数真菌的孢子必须吸水才能萌发,雨、露、雾在植物体表形成水滴或水膜是它们侵入的首要条件。
其次是温度,真菌、细菌和线虫的侵入还受温度的影响和制约,尤以真菌为最。
2、潜育期指从侵入完成到症状显露为止的一段时间。
在各自最适条件下,各种病害潜育期长短不一。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便吸取营养,开始生长发育,在寄主组织内扩展,或在某部位定殖。
有些病原物侵入后,只在侵染点四周一定距离内的寄主组织中定殖下来,进行生长和繁殖,使该局部寄主组织受害,显露症状,呈现各种形状的病斑,这种侵染扩展方式称局部侵染,这样的病害叫局部病害。
局部侵染的病害一般潜育期较短。
另外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沿一定的途径扩展、蔓延到一定的器官或组织中,在那里迅速增长,大量繁殖,破坏寄主,造成症状;或者只有扩展到一类组织中,才发生致病作用而使寄主发病,这种侵染扩展方式称系统侵染,所致病害叫系统病害。
系统侵染的病害一般潜育期较长。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就其与寄主细胞的关系而言,可分:(1)胞内的(2)胞间的(3)先胞间后胞内的(4)胞内胞间无选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8: Infection Process
第八章侵染过程
基本概念:
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病原物与 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 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 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 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第八章侵染过程
二、接触期在病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病原物侵入之前,病原菌处于寄主体外复杂 的环境中,包括各种生物竞争因素的影响和非 生物因素的影响,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不利因 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所以,接触期是病程能否 进行下去的关键时期,也是侵入和发展的有利 时机。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就是要利用这一时期。
(4)营养
有些从伤口侵入的病原物,更需要在侵入前,先 在伤口部分吸收死亡细胞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第八章侵染过程
2、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有些非致病的根围微生物能产生抗菌物质,可以抑制或 杀死病原菌;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菌变异菌株,具有 占据病原物侵染点的竞争现象,使病原菌不能在侵入部位立 足和侵入。
利用:将具有撷颃作用(或占位作用)的微生物施入土壤,
或创造有利于这些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往往可以防治一些土 壤传播的病害。
第八章侵染过程
3、病原物对寄主的影响
土壤与根围中的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以前对寄主 植物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病原物在侵入前分泌一 些有毒物质,造成植物发生不良反应或部分寄主细 胞死亡,从而利于病原物的进一步侵入。
病原物是休眠状态的,遇到合适的条件萌发成 活动状态,它们在成功侵入寄主前都在寄主体 外暴露一段时间。
第八章侵染过程
接触前影响病程的主要因素
1、根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 (1)诱发病原物积聚(趋化性)
根部的分泌物(如CO2,氨基酸等)可达到根部数厘 米以外,病原物和其它微生物受植物分泌物的刺激或 诱发而大量积聚在植物的根围。
利用: ➢ 在病土中播种某些非寄主的诱捕植物,其
分泌物能促进线虫的胞囊或卵孵化,形成 的线虫得不到适当的寄主而死亡。 ➢ 土壤中施用适量的石灰可以干扰根的分泌 物的刺激作用,从而减少线虫的侵染。
第八章侵染过程
(3)有助于孢子的萌发
从植物表皮扩散出来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孢子的 萌发,营养物质越多,孢子萌发率越高,萌发越快。 而且有些孢子只有在有植物分泌物的前提下才能萌发。
第八章侵染过程
三、接触期分为接触前和接触后
接触前:
大多数病原物都是被动地被携带或传播,随 机地落在寄主植物表面,病原物的休眠体大 多是随着气流或雨水的飞溅落到植物上,还 可随昆虫等媒介或田间操作工具等传到植物 上。
第八章侵染过程
侵入前是植物病害防治的有利和关键时期
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对其不利因素才能进一步 侵染。病原物的种类繁多,侵入前的病原物的 形态不同,有休眠状态的,有随时可以萌发侵 入的。
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为了便于 分析,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 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第八章侵染过程
第—节 接触期
一、接触和接触期
接触: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 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
接触期:是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达到能够 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 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 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叶片表面上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 定刺激作用。如,灰葡萄孢(B. cinerea)的孢子 在含有葡萄汁的水中比在清水中萌发的早而快。
第八章侵染过程
五、影响接触期的主要因子
湿度、温度。
许多真菌孢子,必须 在水滴中萌发率才高。
第八章侵染过程
(1)湿度
➢ 小麦条锈病的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的夏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很高,在饱和湿度 中的萌发率不过10%左右,当湿度降到99%时, 孢子萌发率就低到1%左右。 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最低湿度不同:
物理学识别:包括寄主表皮的作用,水和电荷 的作用。
第八章侵染过程
(1)寄主表皮的作用 寄主表皮包括表皮毛、表皮结构等对病原物有一定
的刺激作用,称为趋触性(contact tropism)。 如在单子叶植物上锈菌芽管受物理学刺激沿纵行叶
脉的生长。
第八章侵染过程
( 2 )水的作用(趋水性) 真菌的芽管和菌丝趋水性使之向植物气孔分
泌的水滴或有水的方向运动。
灰葡萄孢侵染唐菖蒲: 植物表面有一层水膜时通过角质层直接侵入。 当叶面的水膜干燥时,气孔产生分泌水,芽 管就趋向气孔侵入。
第八章侵染过程
(3)电荷的作用 某些疫霉菌的游动孢子对植
物根围0.3~0.6μA的电流强度有 趋电性等。
第八章侵染过程
生化识别(趋化性)
病原物对感病的寄主植物或品种的亲和性,而 对抗病的寄主植物或品种的的不亲和性,涉及病 原物和其对应的寄主一系列的蛋白质、氨基酸 DNA的特异性识别。
第八章侵染过程
(2)刺激休眠体的萌发
有些根的分泌物可刺激或诱发某些病 原真菌、细菌和线虫等休眠体的萌发、产 生侵染结构。
危 害 葱 的 白 腐 小 核 菌 ( Sclerotium cepivorum)的菌核只能在洋葱和大蒜属 植物的根围萌发,而在同科的其它属植物 的根围就不能萌发。
第八章侵染过程
第八章侵染过程
接触后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在植物表面或根围常有一 段生长的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 生的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于病原物到达侵入植物的部位。
第八章侵染过程
四、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识别活动
病原物与寄主之间有一系列的识别活动,其中包 括物理学和生化识别等。
温度影响孢子萌发的方式,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的孢子囊,在28℃以上的温度下萌发不再形成游动孢子。
➢ 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的分生孢子 和子囊孢子为98.7%。
➢ 黑曲酶70%.
第八章侵染过程
(2)温度
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的萌发和侵入速度。 葡萄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的孢子囊萌发 在20-24℃:1小时; 4℃: 12小时; 28℃: 6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