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在所处时代的特殊背景下

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在所处时代的特殊背景下
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在所处时代的特殊背景下

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在所处时代的特殊背景下,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创作出来的。换言之,每一个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吗?

有人认为解读文本应依附于文本本身,认为结合背景资料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反效果,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感受;有人认为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背景资料,抛开特殊的写作背景来解读文本根本无法理解作者的本意,从而会影响对文本的准确把握。

我认为,既然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准确、深刻地感知和把握文本,那么,我们为何不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依据文本,结合背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以《背影》为例。

依据文本,通过对首尾两段的解读和对文中“背影”描写的分析,我们能够对文本有初步的把握。首段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中的“不”字提醒我们:“不相见”不是“没有见”,说明这是主体的主观行为,而不是客观结果。是不愿见?还是不能见?为什么呢?结合末段“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我们会发现叙事主体发生变化,这说明先是父亲不见“我”,再是“我”不见父亲。为什么呢?“他终于忘记了我的不好”——因为“我”不好,因为“我”做错事了,父亲长年不愿见我,直到他觉得自己“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的时候,才给“我”写了一封信。父亲只是“惟膀子疼痛厉害”却说“大约大去之日不远”了呢?在这矛盾的表达中,身为儿子的朱自清

最明了:这是老父亲想儿子了,想孙子了。看着老父亲深情款款的信,朱自清想起了曾经的种种,想起了父亲对自己种种的好,想起了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可爱可亲的背影。那背影,肥胖、蹒跚,“我”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深沉、不易。

解读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了。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力求深刻,仔细一想,还有疑问:文中写道“我的泪很快流出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二十岁的大男人何以动辄流泪?而且前文“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何以作者的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就因为送了一些小小的橘子

吗?这个时候,继续挖掘文本就有些难度了。

查阅资料就可以发现,朱自清和父亲长年都有矛盾。从朱父私领朱自清的工资到包办婚姻;从朱自清私改姓名到携妻儿搬出家门,种种矛盾使得父子几乎断绝关系。然血终究浓于水,当年迈的父亲主动去信,虽不言思念却满含思念之情,身为儿子的朱自清怎能不为之动容?眼前怎能不浮现出父亲的身影,不浮现出父亲曾经的种种?

朱父纵有千般不好,对儿子的好恐怕难以计数,那么,朱自清为什么唯独写买橘子?再查阅资料,才明白,朱自清先生的老家扬州有一个习俗“走大局”。在扬州话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赠人橘子,就含有把美好的运气带给他人的美好寓意。朱父此时也是用心良苦呀,要知道,此时的他可是面临着丧母失业的双重困境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劝慰“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不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