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数字海洋》及答案.doc
高考语文课堂三维复习宝典学案 专题十四 自然科学类阅读

2014高考语文课堂三维复习宝典专题十四学案自然科学类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具有三个特点:①语意的单一性,一个用语,一个句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②表达的直白性,要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曲笔。
③相对的纯理性,情感成分不多。
从内容的角度看,每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都会向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反映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否则,它就没有阅读价值。
其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大都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传达出来的。
所以,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这类文章,就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它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近年来,高考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题基本上着眼于这三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将概念、判断、推理隐含其中来进行。
1.考查内容①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②新发明的依据③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④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⑤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
⑥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
2.选项的设置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
经过转换,正确的说法变得“似非而是”,而错误的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
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答题时,一定要仔细比照原文,特别要留意以下几种情况:①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21小题的D选项就可说是有意混淆范围的大小。
因为【原文】第二段说“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肤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而【D项】说成是“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显然是把“肠脑”的概念范围缩小许多②偶然、必然有意混淆。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说成“往...”,把“偶尔..”有意说成“必然往.”。
③已然、未然有意混淆。
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6小题选项就是把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成了已经带来的问题。
安徽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02
考点·透析
考点分解二 理解重要句子 解析 答案
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 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 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 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 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 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数字海洋建设带来 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一句位于段首,此句和 后面的句子构成了解说关系。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了。C项中“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 了海洋管理任务”错误,原文说“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 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而不是“完成了”。
获取详细资料请浏览: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02
考点·透析
【真题探究】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见教辅P131)
考点分解一 理解重要概念 解析 答案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 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 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 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 是一个哲学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不符合“生态文明” 概念的内涵,“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概括不当,文章第一句 就指出“生态文明”是“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C“生态文明” 的目的不仅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还包含人与自然等内容。 D“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哲学问题”不是因果 关系。
海洋阅读理解与答案(最终版)

海洋阅读理解与答案(最终版)第一篇:海洋阅读理解与答案(最终版)篇一:海洋——21世纪的希望阅读答案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
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天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
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船只,()海堤,()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
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
海浪和潮汐的能量过去都白白浪费了,如今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已经不是梦想。
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
此外,用海水淡化的方法缓解地球上许多干旱地区的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以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都将要由幻想变成现实。
不过,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做出奉献。
1.把下面3个词语分别填入第1自然段的括号里。
冲垮毁灭掀翻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讨厌()节约()昂贵()破坏()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人们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因为4.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①②③5.现在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海洋乐于做出奉献?1、(1)掀翻(2)冲垮(3)毁灭2、讨厌(喜欢)节约(浪费)昂贵(便宜)破坏(保护)3、人们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因为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天的便利、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人类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
4、5、答: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同时,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1、(1)掀翻(2)冲垮(3)毁灭2、讨厌(喜欢)节约(浪费)昂贵(便宜)破坏(保护)3、人们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因为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天的便利、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人类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
《数字海洋》阅读答案

《数字海洋》阅读答案做阅读题要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1)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开展的重要空间。
建立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
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
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3)数字海洋建立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
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
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
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
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展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
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开展战略。
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详细的海洋开发工程提供大范围、准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工程的需求、效益、本钱,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展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正确方案。
这既防止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保障。
6.以下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解析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参考答案】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解析】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
各组每对读音分别是A.diào/tiáo jiàng/xiáng sè B.xǐng/shěng tà/tuò qiàn/xiānC.juàn/quān bó chóng/zhòngD.pǐ yuè/lè píng/bǐng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答案】C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

绝密★启用前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赝.品/摇曳.概.况/愤慨.咽.喉/哽咽.B.溯.源/夙.愿憧.憬/瞳.孔大厦./厦.门C.斟.酌/甄.别荟萃./猝.然模.样/楷模.D.商榷./证券.燥.热/烦躁.降.临/降.伏【参考答案】A【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字音涉及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的读音。
作答字音字形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相同。
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音分辨。
【解析】A项yàn/yâ,gài/kǎi,yàn/yâ;B项sù,chōng/tóng,shà/xià;C项zhēn,cuì/cù,mú/mó;D项quâ/quàn,zào,jiàng/xiáng。
⒉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个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word文档)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word文档)新高考新题目2009-06-09 1209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表达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籍中的空缺部分。
(6)(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古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2)-----------------------,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等高))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亭怀古))(3)峰房水涡。
-----------------------------------------(杜牧《阿房宫赋》)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二)文言文阅读(15分)张自新传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高三语文六年高考三年模拟精华汇编:现代文阅读之自然科技文

现代文阅读之自然科学类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一、(09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
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
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
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
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
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大阳风的杰作。
大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
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
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
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
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
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
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
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
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5.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答案 D解析ABC三项都在说明水存在于何处,但本题是要求解释“初生水”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地球表面最初产生的水,结合语境看,应是地球内部存在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水,所以应是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数字海洋》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数字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
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
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
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学习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
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
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
二是信息网格集成。
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
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
三是知识综合应用。
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
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
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
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
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
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凶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
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寿延年,娄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
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
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
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
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6.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厂里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7.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络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8.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